03.04 如何看待王坚博士在《朗读者》中叙述的当年阿里云自主研发飞天的故事?

旅游日常


作为一个技术狗,看完这期节目已经泪流满面。

王坚博士提到在最初阿里云自主研发飞天所经历的困难,特别是那一句“现在阿里云的成就是工程师拿命换来的”,背后是多少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让人感同身受。

可能大家还不了解飞天,阿里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操作系统”飞天”(Apsara)是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它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

分享两个小故事感受下:

第一个故事:

2009年2月,飞天团队在北京写下第一行代码。

2010年,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三人坐而论道谈云计算。李彦宏说,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说可能要再过几百年一千年。只有马云说,我们自己公司对云计算是充满了信心。

2011年7月,阿里云开始大规模对外提供基于飞天的云计算服务。

第二个故事:

2010年初,阿里云的总裁胡晓明,他觉得自己快要被当时阿里云无休止的故障拖垮了。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和马云在西湖边散步,“马总,能不能放我一马?”

马云的回复很简单:“不可以,云计算是未来。”

为什么一定要做自主研发的云计算?——没有自主的技术是会要你命的。即使内部对云计算争议很大,阿里云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才有了现在全球云计算第三的阿里云、有了自主研发的飞天。

自主研发过程中,有的阿里云员工在两百多天内起夜将近三百次,难怪要说“现在阿里云的成就是工程师拿命换来的”。

飞天带给我们什么?

阿里云的“飞天”填补了中国大规模操作系统历史上的空白,打破了欧美长达40多年的技术垄断。

不仅如此,“飞天”还通过公共云、专有云、混合云等形式对外提供大规模计算服务。我们每天都会享受到的便捷服务,很多都离不开阿里云的支持。

在2017年双11期间,交易峰值达到了32.5万笔/秒,阿里云抗住了堪称世界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的并发流量洪峰;2017年春运期间,12306让阿里云承担大部分的余票查询业务,网站PV值每天超400亿次。

在杭州,ET城市大脑已接管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在萧山,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而ET基于飞天强大的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进化而来。

实至名归的,阿里云飞天还获得了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十五年来的第一个特等奖,第一个。

不得不佩服阿里在近十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以及每年十个亿连续投资十年来支持阿里云建设的魄力。

用博士的一句话做结尾,自行感受:


西安穷游杠把子


他忽悠了马云10个亿,10年后还给马云4500亿

十年前,有这样一个人,

只见了马云一次面,

就“忽悠”了马云10个亿

然而,之后的几年,

除了一直花钱,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一时间,千夫所指。

所有人都说他是:

“骗子”、“疯子”、“大忽悠”。

唯有马云力排众议,选择了相信他。

十年后,他带着“阿里云”出现在世界面前。

没有人能想到,

一个中国人,

能造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云计算。

估值更是达到4500亿人民币

曾经的“骗子”,

凭实力,

逆袭成阿里巴巴的“扛把子”。

这个人,就是王坚。

为什么写王坚

有一期《朗读者》,董卿邀请了王坚。

他用自己的云计算,创建了一个城市大脑。

简单来说,就是: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高效合理地管理城市。

采访中,董卿问他:

如何用它的“大脑”,来管理城市?

王坚回答:

我们在杭州,做了这样一件事。

把“大脑”,跟特种车辆连接在一起。

(救护车、救火车、警车、抢险车等)

当特种车辆出现以后,

大街上看似全部都正常的红绿灯,

其实,都已经被“大脑”调整过了。

最后的结果是:

这些特种车辆到达现场的时间,被缩短了50%。

我们当然明白:

省下来的,都是救命的时间

董卿和王坚的一段对话

请戳视频

王坚说:

“城市大脑”的本质就是,

把不合理的资源使用变得更合理,

省下我们不该浪费的水,

不该浪费的土地,

……

这段对话,

除了让人们惊讶于他取得的成就之外。

更让我们看到:

冰冷的数字,和陌生的专业名词背后,是一群IT男的浪漫与情怀。

枯燥的代码,藏不住的是理想与深情,

实力和坚持,是让情怀落了地。

在很多不懂“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人眼里,

站在舞台上的王坚,

只是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嘉宾。

但王坚是一个怎样的人?

却是一个很模糊的感念。

王坚是谁

在王坚的名字前面,

最常见的一个头衔是: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

董卿介绍他时,曾说他是:

近10年来,中国最好的首席技术官

一般这种角色的人,

印象中,都是不苟言笑,走路带风。

直到为了写这篇稿子,去刻意了解他时,

才发现:

真实的王坚,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程序员模样

不同的采访中,

出镜率最高的就是格子衬衫。

再加上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羞涩的笑容,

看起来,就像是个路人甲。

1962年出生的王坚,

人生的前30年,一直在和心理学打交道。

22岁,杭州大学心理系学士

28岁,杭州大学心理系博士

30岁,晋升为心理学教授

31岁,升为博士生导师

32岁,又火箭般提拔为系主任

别人的人生是,几年跨一个台阶。

王坚的人生是,一年跨几个台阶。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心理学与计算机有紧密联系,王坚是工业心理学博士,主攻人机界面,属人体工效学范畴。所有机器能否高效,都离不开心理学的贡献,包括计算机,王坚是国内这方面顶尖专家,承担过国家863子课题。)

据说,当时他在杭大读研时,

还跑去浙大,旁听了计算机研究生的课程,

几年下来,

王坚的水平居然不亚于计算机导师。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下去,

大概,他以后的人生,

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坐享名利。

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

结果,王坚辞职了。

系主任这个职位,要应对的琐碎太多了,

而王坚,只是一个痴迷科研的人。

或许,骨子里,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别人眼中,

再“稳定”的铁饭碗,

志不在此,

说放下,就放下了。

他向往的,是未知的科研世界。

王坚有多牛

1999年,离开学校的王坚,

进入了微软的亚洲研究院。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

王坚深受比尔·盖茨的信任。

他带的组是研究院里,

当面和比尔·盖茨讨论问题最多的小组。

外界甚至一度流传,

曾有人在比尔·盖茨面前提软件的数据分析。

比尔·盖茨说:“你应该去找王坚。”

有人这样形容他:

“那是一个大牛扎堆的世界,即使如此,他也可以算其中最特别的一个。”

2007年,

已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

出席了阿里召开的“网侠大会”。

那次碰面,王坚告诉马云:

“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不会有它的身影。”

一句话,让马云记住了王坚。

其实,当时的阿里,正处于焦虑之中。

马云知道技术的重要性,

但由于条件不足,

他们的大部分技术只能依赖雅虎。

当王坚一针见血,

提到了困扰他们最大的难题时,

马云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

比自己还懂阿里的人,

也是阿里最最需要的人。

第二年,王坚被马云挖了过来。

空降阿里,成为高管,

职位是阿里的首席架构师,

首要任务就是为阿里输出技术。

骗子”王坚

加入阿里以后,

王坚提出了一个只在脑子里想过,

在中国却从未有人做过的构想,

“阿里云构想”

那个时候,在中国,

还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云计算,

同事们也不知道“阿里云”是用来做什么的。

所以,当王坚带着团队,

开始研发云计算时,

有人公开嘲笑道:

“王博士怕不是个骗子吧?”

那个时候,他的身上被贴了两个标签:

第一,不会写代码;

第二,一个学心理学的。

空降阿里,成为高管,

已经让一些人心里不平衡了。

再加上,他还要拿着巨资,

去做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

人们对他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大。

他太超前了,别人理解不了。

面对一切的质疑,他也解释不清。

王坚说,如果有个东西在那里,再难能怎么难呢?

最难的是,无中生有。

他要从零开始建立,

这也就意味着,

所有技术上的坑,他都要自己填一遍。

几年过去了,没有任何成果,

更多的人,开始质疑阿里云的前景。

有段时间,王坚成了所有人可以尽情嘲笑的目标。

每年年底,大家都会讨论说:

阿里云公司是不是会被拆掉

王坚要滚蛋了

云计算是瞎扯

咱们去分人去

……

甚至有一次,在马云主持总裁会的时候,

有一个人直接站出来说:

马总你不要听王坚在那儿瞎扯,这个什么tm的云计算知道吧,全扯淡知道吧,来了一个骗子你知道吧?

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饱受争议。

就连自己手下的人,也开始纷纷出走。

几年下来,

团队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离开了。

有的转岗到风生水起的淘宝、天猫等业务部门。

有的直接离开阿里。

人心飘摇,流言四起。

面对所有人毫不掩饰的嘲笑、质疑。

再强的王者,也有脆弱的时候。

2012年,他在阿里云年会上,

像个孩子一样哭得泣不成声。

(戳视频)

他说:

“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没有人知道,这段时间他是怎么挺过来的。

唯一幸运的是,马云选择相信了他。

马云说:

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不一样。

马云许诺:一年投10亿,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

厉害的人物,总有不被大众理解的时候,

能有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是何其幸运!

那一刻,王坚对马云充满了感激。

被质疑久了,早已忘了被人相信的感觉。

他带着剩下的工程师,拿命去拼。

王者归来

2013年,王坚和团队一起,

把5000千台机器,

组成像一台机器一样来用,

让它们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

那是中国的一家公司,

第一次可以实现的事情。

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做过。

终于,他们成功了。

他们不仅拿到了中国电子学会的特等奖。

还用自己的技术,

助天猫破百亿,

帮阿里巴巴在全球拿下超过140万客户,

为阿里进军全球打开一条新通道。

云计算如今已经炙手可热,

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

租用虚拟计算机的数据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

如今,我们享受到的各种便捷:

包括像12306,通过中国铁路官网去买票,

微博的红包业务,

都是建立在阿里云的基础上。

今天没有阿里云,可能我们连很多新闻都看不到。

王坚,领着一群年轻人,

把那个只在他们脑子里存在过的东西,

真真实实地做出来了。

在此之前,中国人从来没有做过。

2016年,

阿里云为37%的中国网站保障安全,

为全球76.5万用户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服务。

目前在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王坚,再也不是别人口中的“骗子”,

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阿里云”之父。

有人这样去形容王坚的成就:

在芯片领域,我们面对美国垄断只得眼睁睁地沉默;

在操作系统领域,我们面对美国的背影只能艰难追赶;

但是在云计算这片土地上,王坚带着一群理想主义者横空出世,在世界的版图上夺下了堪称广袤的一片疆土。

我很喜欢王坚博士说过的一句话: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更是年轻人的事情。

那是一种和平年代的家国情怀。

越来越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所有可能。

原来,只要敢想,中国的科技也能影响世界。

原来,坚持下去,真的会创造奇迹。

原来,枯燥的科研,也可以激情澎湃,心中有爱。

如今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早已不是以前的中国。

以前,总觉得外国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

“中国老百姓拿手机买烤红薯,美国老百姓还在用支票支付水电费”。

“5G可折叠屏的华为手机,也替代苹果,成了可以拿出去炫耀的资本。”

在这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越来越强大了。

看不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和王坚博士一样的人。

他们在努力地,抓住每一个新的机遇,

让世界看到,我们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反转。

是他们,让中国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也是他们,迎着质疑和嘲笑,从不认输,努力地向世界证明中国。

今天的推文,或许不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

但还是想以此篇,

献给他们。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三个小宝


王坚博士说:

“现在阿里云的成就是工程师拿命换来的,其实也是最早一批客户拿命在填,就像第一个用电的人一样。”

走在前沿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因为谁也看不到未来,不知道决定是否正确,不知道是否能成功。对于“不确定”,人们下意识的保护自己,拒绝改变。

当时,80%的工程师离开了阿里云。

后来阿里云才刚开始学会“走路”,却决定要动用整个集团的力量去构建一个“世界”——飞天,可以连接成千上万的PC服务器。简直就像是“秦始皇修建两万里长城”。

工程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特别是当时的阿里并没有“富可敌国”的战斗力。不成功便成仁了。

胡晓明也迷茫,踌躇过。西湖散步时:“马总,能不能放我一马?。”

马云说:不可以,云计算是未来。

很多人说“马云被高估了”“马云被夸过头了”“马云没那么厉害”

“飞天”项目获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个奖项十五年就这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特等奖”。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单个集群超过5000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

确实,功力肯定不是马云一个人的。但一个团队若是群龙无首,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

在采访中王坚博士说的

“当时做这个系统没有东西借鉴,是一群不到三十岁的年青人一起定义,然后用十年磨出这把宝剑。”

让人惊叹,佩服。发现最起码是有依据,而发明创造是真正的技术。


镁客网


2019年6月底,Gartner发布报告表示,阿里云已位居全球云数据库市场份额第三,年增速在115%。同期AWS增速为74%、Oracle为66%;在亚太地区的公共云基础设施领域,阿里云以19.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超过了微软和亚马逊市场份额的总和。

在国内的云计算市场中,阿里云雄踞市场榜首,以显著优势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马云获得数字经济的创新者称号。大会对马云的评价是:自主研发飞天操作系统,奠定我国云计算基础。

在云计算领域的成就,其实,除了马云的远见和坚持,还有王坚的隐忍和煎熬。

被骂的飞天

30岁的心理学教授,31岁的博导,32岁的系主任——这是浙江大学时代的王坚。

1999年,他放弃了这一切,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刚刚在中国发力时,加盟其中。

外界甚至一度流传,在微软如果有人和比尔·盖茨讨论数据方面的技术问题,比尔·盖茨会让他去找王坚。

本来,王坚可以一直以学者的身份活下去。然而,在2008年,他遇到了马云。

出于对云计算前景的认可,马云力邀王坚加入阿里巴巴,从零开始打造云计算业务。马云还许诺,一年投10亿元,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

从此开启了王坚备受争议的“阿里之旅”。

王坚一进入阿里就空降成为高管,这让许多人心里不平衡,只是碍于他此前耀眼的履历,还没人敢说什么。

作为一个航空航天迷,王坚对中国过去不能自主造大飞机感到遗憾,于是,他给阿里的云计算平台起名“飞天”。

但是,王坚主持的阿里云项目,耗费巨资却迟迟做不出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是外界还是阿里公司内部,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

同行业内的技术人员提起王坚的团队,很多人是“一脸的瞧不起”:他们甚至不是做操作系统出身。

王坚尤其被诟病的是两个标签:一不会写代码;二只是一个学心理学的。

面对质疑,王坚无力澄清,只能继续埋头苦干。他明白,只要做出成绩,这些质疑就会烟消云散。

然而,王坚要做的事实在太难了,难到逼走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

在最绝望的时候,阿里云将近80%的工程师选择了离职。一位离职工程师曾在离职信中表达自己的不满,称自己再干下去也看不到希望。

不过,就像王坚自己说的,阿里云要做的,就如同将人们生活中的井水替换成自来水,这注定是一件漫长的事。因为,自来水厂刚修好,人们不会觉得它有什么用处,因为还没有管道。

别人不理解,那就不理会他们的谩骂和指责;员工离职了,那就重新再找;项目失败了,那就继续试。

坚持的胜利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就从事极其艰巨的自主研发攻坚项目,但还出现了不少违和的小插曲。

折腾云计算已经饱受争议,王坚还增加了一条战线:开始做手机的操作系统YunOS,对标谷歌的安卓。首选合作方是宏碁公司。

然而,2011年,宏碁迫于谷歌的压力,在最后一刻取消了与YunOS的合作。这件事让阿里内外都质疑YunOS存在的意义。

2012年,阿里的云手机业务成绩惨淡,此时的王坚却被升职为阿里集团的CTO,这更加剧了公司内部的不满。

甚至有员工在公司总裁会议上直接跟马云说,王坚就是个骗子。

以致于后来,马云不得不亲自出面在公司论坛上进行安抚,让大家多给王坚一些时间。

转机在2013年。蛰伏多年的阿里云收购了万网,为用户提供了完整的云服务。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渐渐开始明白云计算到底意味着什么。

阿里云开始向各种企业出售自己的云服务,市场份额开始扩大。

2014年5月,阿里云开始在香港提供服务,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有能力提供海外云计算服务的公司。

2015年1月,12306把车票查询业务放到了阿里云上,春运高峰期间,阿里云承担了12306系统中75%的流量,以往抢票期间系统瘫痪的情况大为改观。

在2018年的天猫淘宝双11,成交量总额达到2135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背后在做技术支撑的阿里云也进行了一次升级:阿里云上新增调用的弹性计算能力累积超过1000万核,相当于10座大型数据中心的算力总和,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如今,40%的中国500强企业、近一半中国上市公司、80%中国科技类公司是阿里云的客户。

人们对于王坚的评价,从当年众口一词的“骗子”,变成了“智者、先知、堂吉诃德、云计算之父”等等。

但,低调得如旁观者的王坚,流露的仅仅依然是学者和工程师的气质。


自由骆体


王坚博士在《朗读者》中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在十年前,只有他和马云意识到了云计算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钥匙,而其他人不仅没有想法还嘲笑他人的想法。只能说当今的天才太少,而庸才太多。




冒冒QAQAQ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坚是谁,但一定知道阿里云和云计算。没错他就是主导阿里云计算的领军人物,并且在十年前他就认准了这一行业很有发展前景,并且能够坚持本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出成果。能够有这样的恒心和毅力我是很敬佩的。





电商运营助理


王坚博士在《朗读者》中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在十年前,只有他和马云意识到了云计算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钥匙,而其他人不仅没有想法还嘲笑他人的想法。只能说当今的天才太少,而庸才太多。




sy老豆


从这件事情来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好多,可惜百乐不多!所以好多千里马得不到发挥!


中槦思维


不谈看法,来给大家普及一下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这款操作系统可以把全球百万级的服务器连接起来组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为社会提供计算能力。因此,我们说,飞天就是阿里云计算的基石。




霜落露笙树


王坚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物,十年前,我们还处于3G时代,根本没有技术研发云计算这个东西。但是老马相信了,并且一直支持他。只能说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的人看到了十年前,而有的人只看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