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为传武精神点灯,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看香港电影的进退

票房和口碑是一部电影的制作者最关心的一个参数。所以大多数导演都会迎合市场的需求而选择创作自己的电影作品,虽然电影是作为艺术,但是毕竟也要考虑到商业利益的问题。

所以,与其说电影是导演或者制片人的产物,不如说他产生的源头在观影的大众。

不过,每个行业都会出现那么几个特立独行的人,不然这个行业就会显得那么死气沉沉,所以在中国的导演里,也有这样一个人,因为平时总是以一副墨镜示人,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墨镜王。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那样的墨镜下,你窥视不到他的眼神,自然也就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所以很多演员和他合作后都说感觉被“坑了”。

这个人就是王家卫,作为知名导演的他。观众对他的作品褒贬不一,喜欢他的,可以把他捧上云端,厌烦的会把他打入深渊狠狠踩踏。他很擅长把他自己的文艺加入电影中,再把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利用电影的细节或者模糊难辨的人物情绪,然后暗示这背后千回百转难以表明的人生。所以,很多人看完他的电影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他的作品只适合一个人坐在屏幕前,泡一杯咖啡,静静观赏,然后大脑随着剧情自由的翻转,这样才最合适。

对于自幼习武的我,年少时一天当中最幸福的时刻便是夏天的夜晚,坐在椅子上。听着众多习武的前辈诉说他们的江湖事。但同时又让我很苦恼,为什么这些练武练了大半辈子的人怎么开口都是文绉绉的,说着一些我理解不了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终于,有一天一部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部电影便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

1

《一代宗师》这部电影一共有四个版本,王导十年磨一剑。一代宗师,刚看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肯定偏向武打,没想到看完整部电影,居然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影片的是在民国的时期,南北各门派的武术宗师各自传奇的一生。其中叶问和宫二的故事交代得最多。而王家卫也是把这部电影“武戏文唱”。

电影描绘的那个武林,没有像以往的武打片那样,行侠仗义或者快意泯恩仇。

相反,文艺片的气息浓厚,甚至还多了几分惆怅。从宫老也爷子为了武林大业南下和叶问搭手,到宫二奉道为父报仇。表面上看似功夫拳脚的相争,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念。

武林,给人的一种感觉是血腥的味道。《一代宗师》高手聚集的地方不是以死相斗的擂台,而是胭脂味浓厚的金楼。大概是习武之人都是深藏不露,在金楼有大隐隐于市的说法,也可能,在这样一个地方,才能把练武之人温情的一面表露出来。正如电影所说“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

宗师,传的不是武功,而是一盏灯,一盏武术精神的明灯。宫宝森虽想把南拳北传,很明显,他这一次输在了这个想法。天底下练武的人很多,而成为宗师的却寥寥无几。咱们中国人无时无刻都在讲究“形”,从“有形”到“无形”再到化境,追求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这部电影的形与其是说,宫宝森想把南拳北传,不如说他想传的是武宗精神这盏大灯:念念不完,必有回响。这才是传武精神至高的境界。一般来说,境界是无法用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因为他是无形的东西。

没想到王家卫会通过像故事一样的形式把这种境界表现出来:宫老爷子把自己的名声送给了叶问,宫二的六十四手虽然失传,但她算是见到了天地也见到了自己,最后也把见众生这个任务交给叶问,一线天开了理发店传授八极拳,叶问最后回香港把咏春发扬光大。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和精神点燃传武这盏灯。

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宫二提到;“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这时我脑海里立即浮现的居然是李商隐的这几句诗。也许这部电影里面包含着这种意境和这几句诗有某种莫名契合的相似。

这也想圣经里面说的: “尘归尘 土归土 及尽繁华 不过一掬细沙”,尽管宫家从无败绩,尽管中华武士会曾经辉煌一时,但有些东西究竟是过眼云烟。这部电影,还让想起了《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刚好符合了这部电影的主题,而逝去的东西不仅仅是武学,更多的是恩怨情仇。

我想这就是王家卫的电影魅力所在,他把自己的文艺固执已见的加入电影中,然后在这种模糊的意境里勾勒出他自己的世界。但他会留出一个空间,给观影的大众去自由的想象,再一次描绘属于观众自己的世界。

我有我自己的拍摄方法,你要怎么理解,那是你自己的事。这是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所在。所以,《一代宗师》不仅仅有四个版本,每一个观影的大众都有属于自己心中的版本。

《一代宗师》上映后,这部电影拥揽了多个大奖,王家卫也挤入了最佳导演的行列。说是剧情片和动作片,我更愿意把它当成纪录片来看,他记录了武学的灭绝原因,记录了武学宗师传奇的一生,因为记录了那个武林中人的恩怨情仇。

3

不管是金楼的辉煌,还是整个武林的兴旺,都反映出了当时的武林有着“百家争鸣”的状态,到后来的慢慢的萎缩消失。这也可能是王家卫在拍电影的时候要另辟蹊径的原因,因为太多雷同的剧情,生搬硬套的表演模式让大众麻木。

当所有的人都沉醉于爱情片的男欢女爱或者武侠片的的刀光剑影时,王家卫用电影的特立独行,告诉所有人,山的另外一边也有独特的美景,而人还是要看一看山的背后的眼界到底还有多宽。

这样的一个人生境界和他早年的作品《东邪西毒》的一个片段所持的态度完全是背道而驰,片段中,王家卫借助欧阳伦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识:

“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是什么,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发现这一边会更好”。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境,从点到面,覆盖了王家卫对人生的成长不同的认识,从天地,见自己到见众生,不知道他到达了那个阶段,但是他肯定是见到了自己。

其实这也让我联想到了90年代,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在当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就像金楼里面的高手扎堆一样。武学千年,流逝的东西太多,而电影的精髓又何尝不是呢?

好比之前的香港电影,任何一部放到现在来看都不可小觑甚至可以独当一面。所以,当所有的电影人都集中在某一个类型的电影进行冲撞时,后果就会出现从外形上看遍地开花,实际上已经是进退失据。

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自然也要融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怀抱里。那么怎样才能保留港片原来的味道还能适应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我想这是每个电影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只有“念念不忘,才能有回响。”,但实际上,前面提到,需要兼顾到票房和大众口味等一系列因素。 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进步中探讨,这需要“一步一擂台”,在稳中求进。

只可惜,从这些年上映的港片来看,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于是我有点怀念在年少时期那会和小伙伴在一块看港片,因为至少那时候的港片还夹杂着浓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