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漫談日本禁止“打屁股”法律的背後

◆蔣豐

孩子不聽話,父母打孩子,是古今中外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打完孩子又後悔,也是全世界父母的通病。孩子不打能行嗎?這其實是一個老話題,只要不立法,就可以永遠爭論下去。然而,這種爭論在日本或將成為過去。2020年,日本不僅會在東京主辦戰後第二屆奧運會,還將出臺兩部法律——《防止虐待兒童法》和《兒童福祉法》的修改案,明確禁止父母體罰孩子。這其中包括父母不得“讓孩子長時間跪坐”、“不給吃晚飯吃”、“打屁股”等。事實上,在日本,只要會造成孩子身體上任何痛苦的行為,都將被明令禁止,這恐怕在儒家文化圈也開了先河。這些,都值得說道說道。


- 從“後進國”到“先進國” -

日本為什麼會醞釀出這樣一項法案?考慮它的社會背景以及文化背景,我們可以探究一下它這項立法的初衷?

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直在模仿西方的制度,走上了所謂“近代化”的道路,在教育方面也引入了德國和法國的理念。不久前(7月11日),法國就通過一項法案,明確規定不允許對孩子打屁股。有人認為日本擬出臺的這項禁止體罰孩子法案就是對法國該法案的效仿,也可以稱為“法國版”禁止體罰法在日本的落地,也是歐洲制度西風東漸的又一表現。

在我看來,注意到這一點的同時,還要看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分別在1998年、2003、2010年三次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議,希望日本製定包括在家庭中禁止體罰的法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禁止拷問委員會也曾向日本提出過相關建議。如今,世界上已經有54個國家,明確立法禁止體罰兒童。所以,日本的這次立法在相當程度上是“外壓”的一種結果。也正因為如此,在日本的網絡上就出現了這樣的聲音:“過去,日本在對青少年打屁股方面是‘後進國’。這次法律上做了修改以後,日本就成為‘先進國’了。”


- 象徵意義大於執行意義 -

我個人感覺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社會講究“嚴格立法”和“彈性執法”,換言之,在法律條目的設計上細緻入微,但在具體的執行中又有不少寬泛之處。不許“打屁股”很好理解,但是,法律修改案中規定的“會造成孩子身體上任何痛苦的行為”,都會被視為體罰,這句話就顯得非常曖昧。再比如,明文規定“不給晚飯吃”被視作體罰,那麼,“不給午飯吃”算不算體罰呢?這些經不起推敲的措辭實際上也是在向人們暗示,這項法規的象徵意義大於執行意義。

換一個角度,從日本近年來虐童和家暴幼兒的現象來看,這樣一項法案的緊迫性在哪裡?

日本面臨“高齡化”和“少子化”日益嚴峻的現實。眼下,日本年輕夫婦婚後為何不願生孩子?這其中存在著教育的問題。孩子的教育如果給父母帶來的是沉重的負擔,父母對孩子的耐心就會逐漸減少。就業住房、入托入園、輔導功課,如果這些問題天天纏繞著你,你對孩子教育的手段就會走向偏激。日本目前的幼兒園和託兒所數量緊缺,產生了很多“待機”(等待入托)兒童,這也導致許多女性不能到外地打工,只能在家做“全職媽媽”,產假也不得不延長,這些都會降低母親對育兒的耐心。虐童事件的頻繁發生,與以上因素都不無關係,甚至使日本有了“虐童王國”的稱號。


- 日本“打屁股”的道具及“附加刑” -

日本人很少沿街打孩子,他們更傾向於把教育孩子的空間侷限於家裡甚至會縮小到孩子的臥室。在江戶時代,有外國人到日本,曾經寫過遊記,敘述日本人從不在街頭對孩子發脾氣,但後來有日本人撰書稱,江戶時期的日本寺院的“寺子屋”,亦即寺廟中的補習學校,老師在“寺子屋”體罰學生——打屁股是沒有商量的,學生回家後還會受到父母的再次處罰。中國人常說古時候的女性“當面相夫、背後教子”,但就“背後教子”這一條,好像在中國並沒有很好地施行,倒是在日本得以繼承。

還值得一說的是“打屁股”的道具。在中國,最常用的道具之一是“雞毛撣子”。在日本,家中很少有雞毛撣子的。最多的是一柄藤條編織的藤拍,通常是用來拍打曬放在院落和陽臺上的被褥,但也是“打屁股”的最佳道具。

與中國家庭“打屁股”最大不同是,日本家庭“打屁股”後還常帶有一種“附加刑”——在裸露的臀部上“點艾”。在中國,燻蒸艾蒿,都是劃歸在中藥治療行業的。在日本,則是體罰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至於有人說,在公共浴室或者溫泉,你看到那個人屁股或者後脊椎的地方有被艾蒿蒸燙過的痕跡,這個人一定有“不幸的童年”。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日本許多成年人留戀青少年的打屁股時代,一家出版社曾經專門出版過“打屁股俱樂部”的不定期的刊物。這些讀者,現在成為日本網絡上反對政府制定禁止“打屁股”法律的一種聲音。


- “一刀切”不符合教育規律 -

現在,日本即將“一刀切”,明文禁止打屁股。在我看來,教育的對象千差萬別,教育的方式又豈能“一刀切”!必須得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人都是常人,有其自身能把控的度,有其對教育理念不同的理解。通過立法具體規定到每一個動作,制約其每一個行為,這種執法不可能實現。反對這項法案的日本人說,他們在過去的家教環境下成長起來,今天照樣是優秀的人才,難道未來日本社會不再需要這樣的人才!美國不同的州有不同的規定,英國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規定,在傳統的“打屁股”大國和強國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的前提下,日本卻率先走這樣的極端,猶如當年推行“寬裕教育”造成日本人學歷低下,禁止“打屁股”一旦失敗,也將覆水難收。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日本厚生勞動省舉了非常具體的例子,比如孩子偷竊他人東西,做父母的都不可以打他。這是不是把“家規”也讓渡給了“國法”?

到底應不應該保留家規?家長應不應該掌握懲戒權?是把小偷小摸的行為也全都交給社會去辦,還是在沒闖出大禍之前先交給父母和老師去辦?這都會形成教育的大問題。

在立法上細緻入微卻難以執行,反映出的究竟是日本政府的勤勉還是懈怠?

在我看來,這和日本人的民族思維和工作作風有關係,他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很難選擇中間的道路。禁止父母對孩子體罰就是一項走極端的家庭教育政策,從中還能看出很多模稜兩可之處,比如什麼程度算是對孩子造成傷害,如何界定父母有違法之舉。在美國就曾有報道說,孩子拿藤條打自己屁股,謊稱遭母親家暴,警察看後哈哈大笑。我預計日本這次立法以後,類似的事情也會層出不窮。這雖然聽上去是笑話,但其實是對法律的褻瀆。


- “挫折感”與“抗挫力” -

有人問,在家庭教育零體罰之前,日本的學校教育中是不是已經杜絕體罰的做法了?

從我掌握的訊息看,日本學校的體罰現象持續到現在,從未曾消失,而且私立學校的體罰比公立學校還要嚴重得多,因為私立學校承擔著要培養孩子進入好學校的任務,其校規也很嚴格。在此前提下,日本媒體都有一個潛在的約定,不對私立學校的體罰做過多的報道。

人類社會“打屁股”的歷史源遠流長。有人說,屁股上肉多,造成傷害的風險小,也有人說,這種打法帶有侮辱性,應當摒棄。打屁股是不是舊時代的流弊?

確實有不少專家學者做過分析,認為打屁股會給人留下陰影。我個人則不認同這種觀點,父母作為至親的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通過體罰給孩子帶來人生初次“挫折感”,其實也是對其人生“抗挫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他也才能有更大的意志力抵禦社會上的暴擊。古今中外一切成功人士都有童年的所謂陰影,但正因陰影的面積之小,反襯出陽光的範圍之大。在成長過程中發揮和突出哪一部分,超越和抑制哪一部分,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如果不接受任何陰影,只有所謂的幸福和無痛苦的成長,這樣的人也肯定是不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