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主要以黑陶为主?

空心树子


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1928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并因此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约相当于黄河流域的客省庄二期、王湾三期、后岗二期文化等。龙山文化由于这些文化不仅属于同一时代,具有相似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共性,所以往往把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称之为“龙山时代”或“龙山时期”。该文化常见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薄壁蛋壳黑陶,故曾称为黑陶文化。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南可达江苏北部,北到辽东半岛。代表性遗址有山东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胶县三里河、泗水尹家城、日照两城镇和东海峪,江苏徐州高皇庙等地。

2、文化特征:(1)陶器与陶文:制陶业在史前时代最为发达磨光黑陶、蛋壳黑陶),丁公陶文的发现(连笔字,多字陶文)(2)出现金属冶炼(山东胶县三里河发现铜锥、铜炼渣及孔雀石等炼铜原料)(3)城址的发现:城子崖城址、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景阳冈城址等。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南三面城垣比较规整,北垣外凸而弯曲,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墙残宽8~13米,大部挖有基槽。城南东西宽430米,南北长5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

陶器制作中的轮制技术十分突出,黑陶特别发达,特别是蛋壳黑陶,器壁仅厚0.5~1毫米;器表多磨光,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划纹、镂孔和附加堆纹等;器形以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主要有盆形鼎、罐形鼎、三足器、高圈足豆、蛋壳陶高柄杯及鬶等。

参考文献:《中国考古学通论》


小黑侃大山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李济先生于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

“蛋壳黑陶杯”,山东省博物馆藏

“蛋壳黑陶杯”,山东省博物馆藏

这次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十分困难。

“黑陶罍”,寿光市博物馆藏

“黑陶杯”,新郑市博物馆藏

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黑陶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黑陶单把杯”,故宫博物院藏

“黑陶高柄杯”,故宫博物院藏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豆、杯、鼎、等品种。

“黑陶盒”、“双耳杯”及“单耳杯”,国家博物馆藏

“黑陶双系罐”,故宫博物院藏

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作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由于其应用范围大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却因此而弥足珍贵。龙山黑陶作为中国先民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具有黑珍珠般神秘而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