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刘裕能够击败桓玄?

付加苗子


桓玄在政治上是比较弱智的,篡晋称帝是他走向覆灭的开始。

称帝建立新政权,就必须做好迎战一切反对者的准备,因此,不到时机非常成熟,权臣亦不能贸然为之。比如汉之梁冀、董卓、曹操等,把皇帝都捏在手心,仍然不敢轻易称帝,原因是敌人还太多。司马氏代魏,经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直到司马炎,几代人奋斗,才敢改旗易帜。桓玄刚刚把持朝政一年多,就迫不及待称帝,实在是迫不及待找死罢了。

他高估了自己力量,也低估了反对的力量。桓玄表面上掌握天下兵马,实际上是个爆发户,根基是很不扎实的。老爹桓温死时,他只有五岁,等他长大成人后,虽然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但混得并不好,只混到一个义兴太守,自己都觉得没意思,辞官不干了。

由于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朝廷一直提防着他,因而桓玄对朝廷很不感冒。他跟着王恭、殷仲堪起兵闹事,这一闹,捞得个江州刺史的官,成为地方大吏,挤身军阀之列。在接下来几年里,桓玄消灭殷仲堪、杨佺期等地方实力派,成为最有实力的军阀。朝廷为了拉拢他,给他荆、江两州刺史头衔,都督七州诸军事。

然而,桓玄不满足于此,还是跟朝廷干上了,以清君侧之名进军首都建康。由于北府军统帅刘牢之反戈,桓玄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京师,控制朝廷。当时令他畏惧的只有刘牢之的北府军,故而大权在握后,血洗北府军高层,只有刘裕不在清洗之列。

刘裕能躲过一劫,一则是他出身低微,没有背景;二是刘牢之欲起兵反桓玄时,他是反对的;三是东南海盗复起,桓玄需要仰赖刘裕的军事才能。作为一代名将,刘裕正是在与孙恩、卢循的海盗集团的战争中成长出来的,其战功之显赫无人可及。

桓玄没有抵制住巨大的权力欲,终于篡位称帝。这种操之过急的举动,令桓玄很快从巅峰坠落。首先是益州刺史毛璩举兵讨伐桓玄,紧接着,刘裕秘密返回北府军的基地京口,联络北府军旧部,策划起义。

公元404年,刘裕让何无忌(刘牢之的外甥)假扮使者,刺杀徐州刺史桓修,夺取京口。同时,他的弟弟刘道规在广陵发动兵变,杀青州刺史桓弘。此时刘裕只有部众一千多人,他散布小道消息,称益州刺史毛璩已经平定荆楚;江州刺史已拥晋安帝复辟;军事重镇石头、历阳已经落入义军之手等等。这些消息很快蔓延,桓军大为惶恐。

不要小看北府军的实力,尽管人数不多,然而大家同仇敌忾,一鼓作气打败前来围剿的桓谦兵团。桓玄篡位夺权,不得人心,刘裕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义军的人数不断扩大。在舟山一战中,桓军再度大败,对北府军一向畏惧的桓玄落荒而逃。刘裕兵不血刃,光复建康,建立东晋临时政府,自己领徐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桓玄的失败,证明他的实力远不如想象中的强大。当年如果不是刘牢之倒戈,他哪有那么好的运气。在根基不固的情况下,冒冒失失地称帝,刘裕振臂一呼,桓玄就原形毕露,被打回老巢去了。

刘裕派刘毅、何无忌等率西征军,从寻阳沿江西上,在峥嵘洲大破桓玄军。此时桓玄已成惊弓之鸟,放弃老巢江陵,想逃往巴蜀,半途遭遇毛璩部众,被益州督护冯迁一刀结果性命。

皇帝的宝座尚未坐热,便已身首分离,是年桓玄三十六岁。桓玄的蹿起很快,衰亡同样很快。他能废掉晋国皇帝以自立,并非自己多强大,实是晋室已衰微到极点。特别是经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俩的折腾,朝廷毫无生气,故而桓玄乘虚而入,侥幸窃国成功。恒玄与父亲恒温一样,有野心但性格不够坚忍,手风顺的时候野心勃勃,遇到挫折时容易气馁。桓温虽有野心,却还有底线,不敢轻易篡位夺权。桓玄无论从政治才干或军事才干上看,与父亲都有一定差距,却犯天下之大不韪,显然低估篡位的严重后果,因而不到一年便兵败身亡,徒留笑柄。

桓玄的败亡,却是刘裕事业的新起点。这位军事强人既拯救了东晋,又成了东晋的掘墓人。


君山话史


桓玄是桓温的幼子,他利用孙恩起义的这段时间,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并且在朝廷平定孙恩起义后,带兵攻入京城,打败了当时掌管东晋政权的司马元显。



桓玄在政权稳定后,对原来的北府军的军人进行大清洗,他逼死北府军的老大刘牢之,还杀了许多北府军的将领,刘裕由于早就判断出刘牢之必定败亡,所以他提前离开了刘牢之,因此,刘裕躲过了桓玄的屠刀。

在攻入京城大约半年之后,桓玄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巩固,于是他废掉原来的东晋皇帝,建立楚国。刘裕对桓玄篡位的行动表示支持,取得了桓玄的信任。在获得桓玄信任后,刘裕秘密联络了其他二十七位壮士,准备起兵推翻桓玄的统治!

刘裕在联络好其他人员后,假装旧伤复发,向桓玄提出回老家京口养病,桓玄同意了。

刘裕回到京口后,把他的同志们将分成四路,同时起事:刘裕、何无忌、檀凭之、魏咏之等负责杀掉桓修,夺占京口;刘毅、刘道规、孟昶负责除掉青州刺史桓弘,夺取广陵;诸葛长民负责袭杀豫州刺史刁逵,夺取历阳;一旦三处得手,就从东西两面同时进攻,夹击建康,而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则潜入建康,会同刘毅的兄长刘迈共做内应,里应外合,一举消灭楚朝!

虽然是四路起事,但并不代表兵强马壮。刘裕此时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其他加盟同志也都是光杆司令,只能秘密串联了数量很少的亲属、部曲和部份退役的北府旧军士,即使在京口,串联的人数也不过百余,广陵只有几十人,在历阳和建康的人数不详,但因刘裕等人在此两地没有根基,人数只可能更少,四个地方加到一起也不过才几百人。


到了约定起义的日子,只有刘裕和刘毅这两路人马成功干掉当地桓玄任命的地方官,而诸葛长民和在京城里负责接应的人则失败了,有的被捕,有的被杀。

取得成功的刘毅迅速带兵与刘裕的人马合兵一处,尽管如此,他们手上也只有一千七百多名士兵,尽管这一千多名士兵大多是跟随刘裕多年的北府老兵,战斗力十分强悍,可是仅凭这一千七百多名士兵去推翻一个拥有几十万正规军的帝国,刘裕能成功吗?

听到刘裕起兵的消息后,桓玄马上派出自己手下两员猛将吴甫之与皇甫敷率领二万荆州兵去消灭刘裕,但是,这两人素来不合,吴甫之贪功,率领五千兵马先行迎击刘裕,在勇猛无比的刘裕和义兵冲击下,楚军大败,吴甫之也被刘裕斩杀!

刘裕乘胜追击,挺进至罗落桥。皇甫敷已经率领一万五千名楚军在罗落桥布好阵势,战斗打响了,因为皇甫敷的军队占据绝对优势,刘裕军处于不利的态势,刘裕的老友檀凭之力战身亡,皇甫敷乘机集中兵力,把刘裕团团包围。

刘裕面临险境,毫不畏惧,孤身背靠一棵大树,仍奋力死战!皇甫敷此时以为胜券已然在握,不无得意地大声喝问刘裕:“你打算怎么死!?”说罢执戟向前。

刘裕瞪着皇甫敷,一声暴喝,竟吓得皇甫敷一激灵,手一抖,一时不敢向刘裕进逼。说时迟,那时快,刘裕军其他兵士看到主将危急,都向这个方向舍命冲杀,刚刚被打退的檀凭之余部也返身杀回来,一时间流箭四射,倒了大霉的皇甫敷闪避不及,竟被一箭射中前额,从马上摔了下来!楚军见主将落马,一阵慌乱,刘裕义兵乘机反攻,大破楚军!

在罗落桥大捷后,刘裕乘胜挺进到南京附近的覆舟山,而桓玄也命手下率领大军在附近驻扎,双方准备决一死战。但是,战前双方主帅的战意明显不同,桓玄这边,他命人在他的主船后面系上一条小船,准备万一战事不利就乘小船逃跑,而刘裕在率领手下吃完饭后,将所有剩下的粮食全部抛入江中。

战斗打响后,桓玄军这边心猿意马,而刘裕军视死如归,并且刘裕乘着风势,在上游放起火烧桓玄的船只,桓玄军大败,桓玄见势不妙,赶紧坐着战前准备的小船逃回他的根据地荆州了。

于是,从京口起兵到攻入京城,刘裕凭着起兵时的一千多人,仅用四天时间就打入京城!这简直就是奇迹!之后,刘裕驻守京城,派手下追击桓玄,最终彻底击败桓玄。京口起义成功后,论功行赏,刘裕的功劳最大,刘裕一跃而成为东晋政府的实际掌权人。

桓玄之所以失败,主要是他称帝的时间太早。桓玄的父亲桓温当年取得了不少的战功,最后还是没能篡位。而桓玄本人没有任何战功,他本人也知道需要立功才能服众。但是他缺乏军事才能。他在攻入京城还没篡位前,上书朝廷请求北伐后秦,然后又暗示朝廷不准。

后来刘裕明显吸取了桓玄的教训,刘裕先后灭桓玄、收回四川、灭南燕、平定卢循叛乱、破后秦。在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巨大军功后,刘裕才敢篡位,而桓玄在没有任何军功的情况下就贸然称帝,注定了他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另外就是刘裕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是桓玄缺乏的。刘裕作战,一直都是身先士卒,因此他指挥的军队战斗力强悍。所以刘裕经常能以少胜多。

反观桓玄就胆小如鼠,他在京城和刘裕的最后一战,战斗还没打响他就想着开溜,而刘裕则破釜沉舟视死如归,双方统帅的不同表现,极大影响了双方的士气,所以最后表面上强大无比的纸老虎输给了刘裕,也就不足为奇了。


雨夜读史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提及:

回顾晋末历史,事端迭起,矛盾交织。各种矛盾在局势的演化中都起了自己应起的作用。我在这里试图说明的问题只是:各种矛盾的发展都受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制约,都在促进次等士族夺取门阀士族的统治权力,从而完成(晋)孝武帝开始的重振皇权的过程。“晋祚尽昌明”,而继立的宋祚却执行着司马昌明(晋孝武帝)的遗嘱;其中被扬弃的,是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的门阀政治。这是一个历史的辩证过程。见《东晋门阀政治》“刘裕与孙恩”章第五篇:孙恩、刘裕与次等士族。

从门阀政治的“变态”回复到皇权政治的传统,是东晋末年的历史大势。刘裕之所以能击败桓玄,与这一大势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种种原因都是围绕这一大势展开的。

东晋门阀政治本身东晋皇室(司马家小宗)与南渡北方世族相互妥协的产物。这种政治妥协是脆弱的皇权与侨居的世族联合的临时机变产物,一旦世族腐化,便无法阻挡皇权政治在时来运转之后的回归。

世族门阀本身,为了维持各家的地位,就不可能允许一家独大;为了维持世族门阀的一致利益,也不可能容许司马皇室重振皇权。而上述利益诉求,还都是建立在东晋那脆弱的内外形势之上。因此东晋门阀政治本身的维持,就必须依靠高智商情商的政治人才来运用手腕平衡各方关系。这也是王导、谢安对于东晋政治的作用所在。

桓玄从灭殷仲堪取得长江中游割据优势开始,到入京篡晋,各家门阀之所以大多持默许态度,是因为前一阵东晋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父子的一系列重振皇室型政治动作,严重触犯了世家门阀的政治利益,并有进一步威胁各大门阀庄园经济利益的可能。可以说,各家门阀对桓玄上位的默许,并非对桓玄本身的认可,而是对东晋皇室的自保式反击。各家门阀是希望桓玄能够在上位后继续维持门阀政治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的,各家门阀的心目中,希望桓玄最好是像王导谢安一样的斡旋宰相。桓玄之所以能够使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归降,并借此彻底掌握局面,并非桓玄与北府兵关系有多铁,而仅仅是因为刘牢之对司马元显的不满与忌惮。


然而事态的发展使得各家门阀和北府诸将都对桓玄失望了。

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以夜继昼。百姓疲苦,超爷劳瘁,怨怒思乱者十室八九焉。 ----------《晋书·桓玄传》

桓玄篡晋侵犯各大门阀世族政治利益不说,还完全没有一个开国之君应有的励精图治的样子。逼得上至门阀世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东晋士民离心离德。失民心、失士心,仅凭桓家上一代人(温、冲等人)积累的军功,也无法挽回日益流失的统治基础。一个新皇权,没有威信,没有民心,不是纸老虎,又是什么?桓玄诛除北府将领,解散北中郎将府,虽说这是拔出京扬方面足以抗衡桓家荆襄之军力的举措,但大量被解散的北府兵出身低微,他们的出路也便只剩下北遁或造门阀的反。

刘裕的崛起,主要依靠刘穆之、刘毅、诸葛长民、檀道济、王镇恶等次等士族重组出一支崭新的北府兵,这支军事力量,从将领到兵卒都是次等士族以下的阶层出身。这种阶层结构决定了该军事集团的务实能干色彩,这种凝合了中下层精英的新军事集团战胜桓玄代表的腐坏了的旧门阀,是大势所趋的。在这种新生中下层军事集团的对比下,即便是旧门阀也能看出孰优孰劣,桓楚政权不仅无法保障门阀政治的平衡,连皇权政治的标准都达不到,跟着桓楚迟早要完。

陈郡谢晦谢述谢灵运、太原王懿、彭城刘荣祖、颍川庾悦庾登之、琅琊王诞王惠王准之王景文、陈郡袁湛、太山羊玄保等世家大族纷纷在刘裕霸府时期加入刘裕集团也算是一个侧证。虽然刘裕造宋也遭到不少旧门阀人士反对,但好歹人家刘裕有强有力的军事功绩、军事实力与军政人才,以至于旧门阀实力只得放弃门阀政治诉求,改为向新皇权妥协。桓楚在没有做到上述三军之前,便为了个人野心匆匆篡位,是典型的作死。而且桓玄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使命只能是修葺孝武帝与会稽王破坏了的门阀政治之平衡,然而他却妄图依靠祖辈军功僭越晋统,这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寒鲲


刘裕与桓玄都是东晋末年的重要人物。刘裕是寒门的领头人。而桓玄则出身显赫,本身便是世家大族出身,其父亲更是东晋王朝有名的权臣桓温。为什么出身这么好的桓玄最终会打不过刘裕呢?我觉得有这些原因。

1、刘裕出手迅速,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桓家主要势力是在荆州。为了对付司马道子,出兵顺江东下,控制了扬州。可是时日不多,刘裕等北府将领便在建康的下游京口起兵。此时的桓玄控制扬州时间不长,手中主要还是荆州的兵,却被分为两部分,桓玄身边只是一部分士兵。而刘裕的北府兵兵分四路齐头并进反而占据了地理。所以轻易击败桓玄。



2、北府兵精锐,相比于荆州兵更有战斗力。北府兵自谢玄建立后,从淝水之战开始,参与北伐,响应王恭举兵一直到镇压孙恩起义。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线,可谓是身经百战。反观荆州兵,桓温死后再未参与过什么艰苦的战斗,打顺风战没问题,一遇到苦战缺乏战斗力的短板便显露出来。


3、桓玄篡逆,刘裕起兵名正言顺。桓玄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消灭了司马道子。可是紧跟着他便自立为楚帝。让天下所有人所不齿。也给了他所有的敌人以联合的口实。同时丧失了中间派的支持。当时刘裕就是得道者,桓玄便是失道者。当时可能除了桓玄身边的亲信所有人都希望他完蛋,那他如何不完蛋。

4、顺应时代潮流,寒门势力的崛起。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东晋朝廷可以说是皇帝与世家共有天下。这也是造成东晋时期政局动荡的一大原因。等到桓玄篡逆,原本南迁的四大世家:王谢桓庾仅剩下桓家。其他三家早已经衰败。而寒门中的英物逐渐崛起。这些人出身行伍,大多数手腕强硬。真是当时南方朝廷稳定所需要的“安定剂”。所以刘裕打败桓玄是时代的选择,是一种时代大势,也是社会意识需要强力稳定政权的物质体现。



历史的拐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曹阿瞒挟天子以令诸侯,苦心征战三十载,他儿子曹丕才成了皇帝;司马家篡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也是步步为营,孙子辈的司马炎才得以已晋代魏

出身同样背景的桓玄,他爹桓温,是个人杰,灭成汉讨前秦伐前燕,创下赫赫战功,但他爹临死前仍然受到朝堂掣肘,欲加九锡而不得

373年,桓温去世时,桓玄才四岁。别说什么扶一把送一程,老爹政敌那么多,能让自己得以顺利继承爵位,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桓家是有基础,东晋对士族也有保护,但桓家的基础并未牢靠到能让桓家子弟登基为帝程度。也不知桓玄哪来的底气,竟敢废晋建桓楚,不学曹操学袁术,取死之道

桓玄步子迈的太大,扯着蛋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晋立国,王与马共天下,世家大族对于皇权并无敬畏之心,皇帝不听话,换一个就好,司马家罕有帝王能活过而立。在东晋,皇帝其实更像个吉祥物,晋人也习惯了这样的共处方式

但东晋孝武帝,改变了这种方式,司马曜利用谢安身死之际,夺取了军政大权,成为正儿八经的皇帝。司马家很开心,世家大族很不高兴

这种背景之下,作为大族之一的桓家,能起兵,还是很得人心的,朝堂乐见其成。不得不说,桓玄作为桓温儿子,时机把握很准,正所谓得道多助

可惜,桓玄志向太浅

当政之初,很有一番作为,史书记载:及玄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贤,君子之道粗备,京师欣然。然后,就没然后了,史书又记:玄自篡盗之后,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以夜继昼,朝野失望,人不安业

或许桓玄就是个权二代公子哥,父亲欲做皇帝而不得,他来帮圆这个梦。赶上好时机,梦想实现,而后恢复本性,能乐且乐

估计所谓的“黜凡佞,擢俊贤”,也就是扫清司马家势力,军政大权重归世家高门,大家共乐罢了。后来,想玩集权,一家独大,临时盟友们不满意了,于是“朝野失望,人不安业”,桓玄也变成了失道寡助

加上天灾,赈灾不利,连坐拥金银的富户都买不到粮食饿死很多,政治手腕粗糙的桓玄,玩不转了,天下皆反……终死于益州督护冯迁之手

刘裕适逢其会,锦鲤化龙


灵石蕴珠宝


很多时候,你的优势是你的劣势。

比如桓玄,自己是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这是他的优势,凭借身份,会有很多军政资源向他倾斜,即使他的父亲大司马桓温做了权臣,加了九赐,准备篡位了,他们家族应该得到的东西,别人也剥夺不了,所以桓温死后,桓玄就继承了桓温的资源。

这对他来说,就是他的优势,但如果想篡位,那就是他的劣势了。

他在篡位建立桓楚之后,他就把其他门阀推到了对立面,

东晋王朝实际上是几大门阀士族共同组阁建立的,皇帝相当于傀儡,像联合国秘书长,几大门阀相当于五大流氓,共同推举皇帝,几大门阀分享权力,

这样几大门阀相互制约,谁都不能坐大,如果有一家坐大,他们就支持皇帝打压他,

在桓玄篡位之前,也有几个试图一家独大甚至篡位的,但都失败了,原因都是一样的,几大门阀共同抵制,不配合,自然就失败了。

桓玄失败也是一样,他都篡位称帝了,以前跟他平起平坐的门阀士族,现在是他的臣子,甚至因为桓玄是士族出身,又因为士族身份篡位,肯定会打压士族势力的,士族联合抵制是必然的。

这种背景下,桓玄的失败就注定了,当然,他们也不希望刘裕成功,因为一个寒门崛起更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战争开始了,就由不得你愿不愿意了。


南朝居士


刘裕奋起寒微,既无富贾之财帛,又无权贵之倚仗,完全以自身后天的努力,一步一步踏上权力的舞台。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北府兵兵权就是刘裕手中握有的一样最重要的权力。

其实更重要的是门阀士族自身的颓废和腐化,身为统治阶层的门阀不但没有整治修功,给偏安一隅的王朝带来安宁与希望,反而大肆铺排浪费,鲸吞良田山泽,敲拨民脂民膏以自肥,使百姓备受冻馁之虞,面有菜色。不仅平民百姓不服,那些限于自身庶人身份而郁郁不得志的人,更加不服。

而桓玄则出身高贵,自小勤奋,略有所成。但因傲于门第和才学,为人颇为自负。然由于其所属的门阀势力太过强势,因此他本人也屡次遭到晋室的猜忌,从而郁郁不得志。

而他成功夺权上位后,却始终摆脱不了门阀权贵的那种腐化生活,尽管桓玄本人有过善政,但是其铺张奢华的排场,耗费公帑不计,并且遍树族党,官官相护,挟权自重。

而以刘裕为代表的庶族势力,则乘其势而起。举善旌贤,不重资名,赢得很多庶族文人支持,由此开启了“寒门掌机要”的先河。并且刘裕深知稼穑艰难,遍访民间疾苦,打压权贵,抑制兼并,自己的生活起居也从简。

经略宇内,重安晋鼎。刘裕本人极高的自律性和操守让他赢得了民心和天下,北府兵的强悍以及他极富造诣的军种协同作战理论等等,都是桓玄所不能比的。


智囊士官


主要原因是因为桓玄不得人心,而且骄奢荒淫,游猎无度,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朝野劳瘁。其次,刘裕手底下有一大帮的兄弟死心塌地的跟随他,而桓玄众叛亲离。

元兴三年,北府兵将士刘裕,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魏咏之,檀凭之和刘裕之弟刘道规等纷纷起兵讨伐。刘裕与何,檀斩桓修于京口,又与刘道规,孟昶等斩桓弘于广陵。刘裕暗中策划,以河内太守辛扈兴,弘农太守王元德,振威将军童厚之等在建康为内应。刘裕率军进逼,桓玄急加桓谦为征讨都督,以殷仲文代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又派遣吴甫之,皇甫敷阻拒义军。刘裕先后斩吴,皇甫二人,接着又大败桓谦的两万军队。桓玄挟持晋安帝司马德宗西奔,刘裕入建康。

桓玄至浔阳,江州刺史供给器甲兵力,桓玄又西上江陵,收集荆州兵,不出二旬,众至两万,楼船,器械甚盛。桓玄于是又率战舰二百艘,由江陵东下,与刘毅大战于峥嵘洲,刘毅因风纵火,桓玄大败,逃回江陵。益州刺史毛璩弟子毛修之为桓玄部下,诱桓玄入蜀,至江陵枚回洲,桓玄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义熙元年(405),刘毅攻入江陵,斩桓玄党羽,尽灭桓氏,迎安帝还建康,刘裕都督诸州军事,控制了东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