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当年光绪皇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差距是隔着一个慈禧的差别吗?

小白8692310514873


司马迁有句名言:不知其人,视其友。意思是想了解一个人,看看他身边的朋友便知道,清朝光绪和日本明治同时作为年轻的皇帝,光绪18岁亲政,明治16岁登基,但两人走的是相反的道路,最后国运也不一样。其实应该把同治跟明治比,两人才是一个时期的,同治也曾亲政过,而且正值社会动荡,处处用兵,又有洋务派大臣效命,是个抓权改革好时候,奈何烂泥扶不上墙,哎!

漫长的幕府时期日本天皇是虚位,没有权力的,直到明治天皇重新夺取权力时,距离上一任天皇掌权已过去一千多年。

先说说明治天皇吧,他老爸孝明天皇,那时候德川幕府统治摇摇欲坠,由于从1854年开始日本被西方列强侵略后,日本国内掀起了维新运动,涌现出了维新三杰,分别是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他们首先把目光瞄准孝明天皇,希望能改革推行新政,但孝明天皇是保守派,他不主张变法,应该继续闭关锁国即可,是德川幕府坚定支持者,维新派一看天皇如此顽固,但又不能废了天皇,于是转而把目光瞄准了下一代天皇,也就是皇太子睦仁。

打慈禧手上过的几个孩子,同治、光绪、溥仪,都没有生育能力,匪夷所思。

于是这群维新派整天围绕在皇太子睦仁身边,学习西方的文化礼仪,教其枪术、剑术,培养野蛮武力精神,有时候天皇官邸俨然睦仁的演兵场,所以这种情况下睦仁皇太子胆儿越来越肥,心越来越大,成长为维新派需要的人物,于是1867年日本发动倒幕运动,孝明天皇死亡,睦仁皇太子即位为明治天皇,他立马夺得权利,开始改革新政,史称“明治维新”。

翁同龢教出的同治、光绪两皇帝,无一不是外表拘谨、软弱,内在任性、叛逆。

反观咱这边的光绪皇帝,身边围绕着一群什么人?阿臾奉承、小心翼翼的这样一批人,并且从小在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威严下匍匐长大,更是对慈禧敬如神、畏如虎,在慈禧面前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对外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决定一件事情反复无常,慈安死后,完全成为慈禧手中傀儡。当年明治天皇维新是,先夺权,维新准备,一批人支持,最后成功;而光绪是,没有权利,没有准备,没有大臣支持,说好听点是百日维新,实际上是光绪自导自演的一出游戏罢了。


图文绘历史


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清朝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光绪皇帝与明治天皇之间的差距,绝不是中间隔着一个慈禧这么简单。

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皇帝已经25岁了,且已经当了20年的皇帝。虽然光绪皇帝并不拥有实权,但是20年的皇帝生涯,光绪皇帝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此外,在戊戌变法之初,拥有实权的慈禧太后本来还是支持光绪皇帝的。

而反观明治天皇,明治维新的时候,明治天皇还只是一个16岁的孩子,并且还是刚刚登基为天皇的。而明治天皇登基的时候,除了有名义上的号召力,实际上也并没有掌握到实权。幕府失败以后,日本的实权其实掌握在日本各个藩的实力派手中。换句话说,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明治天皇其实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傀儡,其能够动用的权力远远低于光绪皇帝。

更何况,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列强几乎是全部支持光绪皇帝的,反对光绪皇帝的列强几乎没有;而明治维新时期,对明治天皇提供支持的只有英国,其他的诸如法国,反倒是还支持幕府势力的。

因此,在变法之初,光绪皇帝的处境其实是远远好于明治天皇的。

光绪皇帝最终失败,其根本点并不在于慈禧。而是当时的整体情况决定的。首先,戊戌变法之时,清朝的守旧势力非常强大。而变法,首当其冲就是要触及到这些守旧势力的利益,这些势力才是阻扰戊戌变法的根本势力。甚至连慈禧本人,也是在这些势力的活动下放弃支持光绪变法的;此外,参与戊戌变法的人物级别太小,势力太弱。整个戊戌变法,几乎没有一个朝廷大员参加,前前后后一直是那几个小人物在行动。而这几个人,官职最大的如谭嗣同等,仅四品小官而已,其他的则更小了。更何况,戊戌变法之中的很多人,比如康有为等人,说得直接一点仅仅是投机人士而已。

相比较之下,日本的维新力度就要强太多了。根本上,那些倒幕的实力派,都有维新图强的意识,代表的是一大群新的既得利益者的新诉求。当日本的幕府失败以后,日本维新的阻力,也就非常小了。当然,这个成功,其实并不等同于明治天皇的成功。


苏绽


当然,由于慈禧的存在,光绪就只剩下叹气的份了。

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都被迫签订过不平等条约,两国面对危急关头,都进行了变法,但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而主导这两次变法的两个关键历史人物:光绪与明治,在历史上起的作用,就不能划等号了。


光绪,名义上是大清王朝的皇帝,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控制得严严实实的傀儡、一个让人同情的受气包。他面对中国的危机,进行变法,试图挽救危机,变法图强,然空有报国之志,无奈没有坚实的臂膀,没有振翅腾飞的羽翼,他主导的戊戌变法仅历103天就惨遭失败。


明治十四岁即位时,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国家,但传神命运之神似乎更倾向于他,他领导的维新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并一举让日本成为东方强国,跻身列强于行列,他的成功让光绪都及维新派都非常赞赏,甚至维新派曾欲请伊腾博文来大清担当顾问。


光绪与明治,两人的童年处境都不好,但光绪长年蒙受巨大的心理阴影。明治天皇的童年时,是日本幕府统治末期,将军和幕府操控一切,天皇被架空,权利被剥夺殆尽。但光绪的处境更悲剧一些,少年时每日面对慈禧呵斥,稍不如意,不是鞭挞,就是罚跪,不说让他起来,就不敢起;见了慈禧如见老虎一样,这样的童年,对他的心理及身心都造成了巨大影响,让他养成想自强又懦弱动摇的矛盾性格,明治则在武士们的精心塑造下成为果敢勇武、具有强烈武士道精神的新型天皇。性格决定命运,是至理也。

明治天皇的老师,武士西乡隆盛,被称为改变日本历史的人


两人学习内容有很大差异。光绪六岁上学,他的老师主要教他读书识字、四书五经,学满文,蒙古文,偶尔也学一些骑射,这些人虽然具备很深的传统思想文化修养,却对世界形势、近代文明知之甚少。同时由于慈禧暗中盯梢,光绪害怕又厌恶,学习效果就打折扣了。而明治的老师大多有过留洋经历,文武兼备,有的本身就是武士,他们全心全意教他学西方科技、思想各种知识,尤其注重学剑术、马术、角斗术等,到二十岁的时候,明治已经由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崇尚武功、争强好胜的武士。人们见到那时的天皇照片,腰挎战刀,目光坚毅,冷酷,性格决定命运,不久,明治就向大清挥舞屠刀,战争机器一旦开启就停不下来了。作为国君来说,童年的成长经历,对其日后执政能力有最强影响。


  两人身边的力量相差天壤之别。大清的官僚如荣禄、袁世凯等掌握兵权,他们主要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因此光绪身边的追随者就康梁那几个没有实权手无寸铁的软弱书生了,而日本天皇的追随者是拥有实权和武力的武士集团,并全力拥戴天皇。而拥有强大后盾的明治天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是两国变法为什么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                


远古的风


东方封建帝国之间争雄,影响因素有国力,精英人才,帝王决策队团,帝王智慧性格,皇帝智识性格培训背景等等。工业革命后,仅仅靠精英人才不能决定整体军事力量对拼后的胜负,个体代表不了整体。国家之间的对决,第一精神文化方面,不仅仅是胜者王候败者寇层面的优越感、自信感。民众和士兵的尚武精神方面,日本士兵士官有武士道精神信仰,对士兵的补给和军薪不被克扣,大清兵士不被重视,仅靠严酷的军法只能平时有效,却没有士气,众多被提升的军官没有足够治军事作战能力贪生怕死,一但接外敌溃不成军。

日本倾全国之力供给日本海军,任用有能力的军事人才,去自寻决胜战机。

李鸿章不过把北洋水师管带当自家忠奴,北洋舰队不过是合理捞钱的方式,丁汝昌从来没有想到日本人敢会与大清北洋舰队发生战争,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去指挥北洋舰队,但是……,设错他是忠厚的人,忠厚于李鸿章,这样的人因为心理没有战略预见能力,浪费了天预却不取的一次机会,一次发生在日本北洋舰队水兵与日本士兵的冲突,一次完全可以把日本海军破碎到江户时代的好机会,真是对敌对势力太厚道了。日本海军司令一直都在羡慕并警惧,同期去英国学习的众多的中国学员的才华和能力。八旗子弟爱享乐并非重要,重要的是没有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再能吃苦练弓马也比不上步枪大炮。

如果李鸿章有眼界能多重视一下北洋舰队,在给养方面,考察视别调整任用海战强的人才,大清有不败的机会,李合肥不是左宗棠,也不是曾国藩。

日本皇帝深识下克上的道理,对日本百姓善待。大清的精英管理层对民众就只有奴役手段。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日本文化精英用心真实实践吸收并光大王阳明儒家有益的思想内容,在文化文明交流激荡中,深深发展自己文明根脉,在文明进步过程中不被迷失自己,权贵们不是只知一味贪鄙,精英不作伪不迷失自己,士兵尚武重视荣誉,百姓丰足,太难失败了。(多说二句,多少方舟子之类的,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各地方农产品特产种子基因,不是千百年的文化物质珍贵遗产吗?转基因会灭绝了它们的!为什么不去保护?他为什么不知道?)

差距大的是,两国主政及基层精英层的贯性思维。差距大的关键节点,是李合肥和盛宣怀有智慧却贪鄙成性,使北洋必败。成就不了左宗棠那样的中流砥柱和力挽狂澜的逆天能力。

差距大的是,康有为就是个伪装圣人实际不如婊子的骗子,康有为对清朝的破坏力比李鸿章还强大,因为康的行为后果,直接终结了所有良好的变革开端,光绪却没看透看破。


酩饕餮


有人说李鸿章是罪人,有人说曾国藩杀人不眨眼。光绪和明治他两就没法比,日本人的优点就是比我们齐心。别看我们人多,缺点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改革首先要改变这个集团企业文化。如果这个集团的内在“文化”不能改变,所有口号都是扯淡。变法是新的。但是这帮实施的人利益有没有被触碰到?口号都会喊,落实很难的。有人说换人实施,你能把所有人都换了吗?不现实,也许换来是一帮饿狼。一两个人在那种环境下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失败只是时间,何况我们李大人也是心知肚明。

日本人的执行力我认为比我们好,这点还是值得学习。他两隔着可不是一个人,是千山万水。所以说我们没必要在这里纠结曾经的失败,知耻而后勇。既然我们的老师没有教过我们,人家给我们上上课很正常的。希望我们以后再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020


No,日本变法远不及大清变法来的彻底。大清的变法

一、向外学习(大量外派学习,比日本多)

二、大量采购精先武器(北洋舰队亚州第一)

三、学习西方经济,民营企业

四、广修基建,规模大于日本。

大清变法最终不及日本明治维新,隔的是李鸿章与伊腾博文。

一开始,北洋航队打的日兵不敢出海,伊腾博文知耻后勇,终于在甲午海战灭了北洋舰队!为何?北洋成员军饷,吨位,舰艇数还大于北洋海军,为何失败,在于人!

伊腾博文签马关条约未能赚钱(为国要了2亿白银),李鸿章先生签马关条约能返点(让大清国出2亿)。李鸿章死后家产无数计,每子有份,皆为巨富!

日本明治维新三杰及伊腾博文经变法后日本强了,中国大清变法后维新派巨富(李家,翁家富得不得了)。

再申明,慈禧并非一个善类,她是想战胜列强与日本的,只是每一次都打败了,她不得不认输。不存在为了过生日,不给北洋舰队银子。北洋舰队的銀款有,都要求买最好的,但买回的是最差的,为什么?朝延拨个几万两,买战舰,你非要从中贪个万两,怎能有好货。不是列强不卖,是有贪污,报价低了。清兵也有枪,只是还抽大烟。慈禧想法是先买最好的武器武装自已,实施的重臣是先填饱自已,余下小钱买个样子。

慈禧在历史上是个反动人物,但反动并不愚蠢,坏分子也爱武力!只是下面全贪污,出外学习成了官员子女专利,开工商成了官商勾结,采购军备成了香饽饽,修基建正好挖别人祖坟捞钱,这还变法?就是变着法捞钱,能成才怪。

史治不正,诸法皆废!


彭长虎


当然不是差一个慈禧的问题,而是当时两个国家政治制度、阶级力量对比、思想方式上有这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政治制度,日本天皇大多数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幕府将军掌握着实权,而幕府将军只是作为一种盟主的地位,因为地方是由诸侯大名来掌控的,大名名义上归服幕府将军,类似于周代的诸侯国。而大名也分很多种,又原本就跟着幕府将军(这里说的是德川家族)混的,还有是战败后被迫降服的,这些被迫降服的被称为外样大名,如萨摩藩,他们地处边远(西南诸藩),不受待见,但也与西方接触最多,工商业较发达。所以外样大名们一方面能认识西方的先进性,一方面又有倒幕性,后来成为倒幕运动的主力之一。而看清王朝,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再加上满洲贵族特权集团,地方先进势力很难撼动清王朝。


在阶级方面,日本的武士制度在幕府后期已经衰落,很多下级武士甚至连饭都无法吃饱,而武士又作为一种军事力量存在,生活的窘迫使他们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加入到了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中去,这样很容易实现暴力变革。而清王朝时期下层多为农民,下层中的精英是读书人,他们除了在武装上不如清朝政府军,很多旧知识分子甚至并不想推翻清朝,因为他们还想靠科举出人头地。作为统治阶级的的官僚地主,有钱有兵,农民运动很难打破,即便打破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下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建设新社会,可能还会走王朝的老路。


在思想方式上,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忧患意识强烈,他们向来崇尚强者,崇尚实用主义。而清王朝坐拥广大疆域,自命为天朝上国,即时多次战败,还是一心想维护现状。再加上光绪帝同意变法,很大程度上还是想通过维新派争取权力,至于他夺权成功后会做多大改变又很难说。


文史丛读


光绪差的不是明治,因为我们与日本的制度与发展进程不同,他中间差的是一个赵光义或刘询。做人要么狠,要么忍。两点都不行却还幻想着掌握最高权力,他的命运是必然的。慈禧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却是个狠脚色,对权力平衡与人性的弱点看的很清楚,所以利用满清权贵集团的利益先干掉肃顺,后赢了奕忻,手段相当老到。如果光绪那样的提前掌权的话,估计大清都挺不到1911年。在天时地利都未成熟时,就凭康有为几个巴拉巴拉的一通忽悠,大脑一热竟然想夺权了?不光害了戊戌六君子,还害了自己,所以当了废君也不冤枉他。


灭霸的1响指


这不是一个慈禧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制度上蜕变的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清朝光绪年间已经濒临崩溃,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在这种意识下迅速的改变赢得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和日本本身国情有相似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因此两国的差异不能仅仅因为慈禧太后一个因素而改变





耕读世界


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也发生过,本来日本也是闭关锁国的,但是终究还是被西方国家的尖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后日本励精图治,以图国家改革中国改革和日本改革时间相差无几,但是日本的改革是以西方国家的之长补短,而中国改革是悲哀的此改革从上至下从未通彻,光绪帝的政治目光也被锁在紫禁城里,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