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明匠智能与黄河旋风又起风波

最近两天明匠智能与黄河旋风的事件可以说在智能制造领域与资本市场风波不断:

4月26日《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决议公告》,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向陈俊以6.98亿元的价格转让公司持有的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100%股权;并指出“2017年上海明匠的审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公司已失去对上海明匠的控制”。公告一出,黄河旋风股票跌停。

4月27日上交所一天之内两次向黄河旋风发问询函:

上证所向黄河旋风发出问询函,就该公司出售全资子公司上海明匠是否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提出八大问题,质询回购上海明匠是否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每日经济新闻等相关媒体上已出现《黄河旋风两跌停后“失控门”剧情反转 陈俊发函取消回购上海明匠》的报道后,上证所发第二封问询函:要求黄河旋风就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予以说明。

27日下午黄河旋风受到陈俊发出的请求解除《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与陈俊关于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100%股权之股权转让协议》的《申请函》。

而到了28日,黄河旋风又发声明,指出并未与陈俊达成共识!

从最近两天明匠智能与黄河旋风争执上看,双方应该矛盾由来已久,此次是矛盾公开化;4月27日的尝试和解,到4月28日并未达成和解。

明匠智能与黄河旋风的合作曾经是双赢的合作

从2015年开始关注智能制造的时候,明匠智能并不突出。当时中国做自动化集成、MES领域的企业非常多,而且大部分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明匠2014年的销售额也就是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并不突出。当时行业内有企业的销售额在接近1亿人民币。

而自动化集成也好,MES也好,做项目主要依赖于人,所以规模增长非常困难。

但是2015年明匠智能被黄河旋风收购之后,一方面遇上由工业4.0引发的智能制造热;另外一方面明匠智能是在二级市场上难得的智能制造题材。所以资本通过黄河旋风这个上市公司,促使明匠智能快速增长。

从2015年,明匠智能连续3年,每年业务实现接近3倍的增长,很快明匠智能成为行业内的明星企业,2015,2016利润分别达到:3239.70万元和1.26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4亿元,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另有数据显示,明匠2017年净利润为9872万元)。这个业绩远高于明匠被收购时的业绩承诺(2015年3000万元、2016年3900万元、2017年5070万元)。

明匠智能的三年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首创IPP模式:“政府-社会资本-企业”三方参与,该模式中先由政府、银行、基金公司、上海明匠成立产业资金,由黄河旋风提供风险担保,上海明匠出资仅占10%左右。这个模式中,黄河旋风对于上海明匠的新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如果没有黄河旋风,明匠智能的业务还是会与绝大多数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企业类似,处于3000万左右的年销售额水平。所以明匠智能与黄河旋风的合作在早期是双赢的。

矛盾是否与利益相关?

在智能制造热的期间,明匠智能的估值高于黄河旋风本身业务的估值,也就是说黄河旋风的高市值,是由明匠智能撑起来的,而明匠的法人陈俊却只占有黄河旋风总股份5.41%。而明匠2015到2017年的业绩,已经具备独立上市的规模。

这或许是矛盾的起源吧,价值与收益比例相差悬殊。

在黄河旋风之内,陈俊的收益是会远远低于独立上市的收益的。

明匠高速增长存在风险

借助资本力量,明匠实现了高速增长,连续三年实现接近3倍的增长。但自动化集成与智能工厂实施都是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完成的。

高速增长意味着人才的紧缺,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虽然可以通过并购整合实现业务和团队的增长。但无论是团队自身的扩充,团队的成长都需要时间;而如果通过并购完成的团队增长,则需要实现团队整合。

团队是风险之一。

未来管理也会面临难题,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大企业有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从小企业快速长大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都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一直保持正确的管理方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明匠需要解决的难题。

明匠智能发展适度放缓,有利于积蓄更大的发展动能。

希望明匠与黄河旋风找到平衡点

在需要相护支持的最关键节点,明匠与黄河旋风发生了分歧,非常可惜。

2018年是智能制造项目发展的关键年,会有更多的项目开始落地,在这个关键时期,明匠智能又需要完善团队,在这个关键节点发生矛盾,对明匠智能、对中国智能制造行业都是一种损失。

明匠智能在发展早期,牛顿系统解决了传统工业产品联网的适用性难题,如果能够在最近几年将产品进一步完善,通过标准产品提高实施团队的实施效率,将会进一步拉大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差距。如果能够与黄河旋风找到利益平衡点,让明匠智能更专注于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中国智能制造也是有意义的。

期望双方能够达成和解,也会减少中小投资者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