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胶质瘤”为何令人谈之色变?

聚焦每日甘肃


胶质瘤作为肿瘤疾病的一种,很多人对其的认识还是较少的,但是一旦提及胶质瘤这一疾病,大家通常会觉得十分可怕,究竟胶质瘤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

事实上,胶质瘤是由于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癌变而最终形成的肿瘤,因而其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神经胶质细胞肿瘤,该疾病其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需要注意的是,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该肿瘤并没有存在良性和恶性之分,而仅仅只有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区别。

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幕上胶质瘤(大脑半球胶质瘤)、脑干胶质瘤以及脊髓胶质瘤等类型。而根据胶质瘤具有的组织形态学不同,则可将其分为星形细胞瘤、少枝细胞瘤、少枝星形细胞瘤等类型。一般来讲,较常见的胶质瘤大多是星形细胞瘤。

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可以将胶质瘤分为Ⅰ至Ⅳ级。就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而言,除极少数低级别胶质瘤可以实现手术根治性全切除以外,临床上绝大多数胶质瘤疾病都是不可以被治愈的。由此看来,该疾病一旦病发,能够给机体带去的危害还是不容小觑的。

从事神经外科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颅脑外伤,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


医联媒体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七位(所有其他位置和未明确的除外)。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中超过一半呈高度恶性,致残及致死率高,对患者、家属及社会危害极大。以最常见的胶质母细胞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IV级)为例,患者在接受规范性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年左右,存活超过5年的患者不足10%,超过两年时间的不足30%。如何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是医学界重大难题。

手术治疗是第一选择、切除越干净患者活得越长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牟永告教授介绍,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胶质瘤的第一选择,切除程度与胶质瘤疗效相关,切得越多,患者活得时间越长。但是胶质瘤最大的生物学特性就是弥漫性生长,界限不清,其在影像学(磁共振或CT)上所显示的强化病灶,也常常是其肿瘤主体之“冰山之一角”。在手术过程中,胶质瘤的相对边界在常规神经外科显微镜下难以判断。切除过多,则有可能损伤重要神经组织,造成患者术后偏瘫及失语等神经功能毁损;而切除程度不足,则残存肿瘤细胞过多,是造成后续放化疗效果欠佳及肿瘤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胶质瘤的生长范围,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是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荧光辅助胶质瘤显微切除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我们神经外科在陈忠平主任支持下,于2015年3月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了‘黄荧光辅助下胶质瘤显微切除术’的临床研究。”牟永告解释,该技术是在常规神经外科显微操作的基础上,将荧光显影技术整合。黄荧光的显影剂为常用眼底造影的荧光素钠,价格仅100多元,使用安全方便,副作用少。手术过程中胶质瘤组织积聚了荧光素,在显微镜特定波长的光线激发下发出黄绿色的荧光,使肿瘤“原形毕露”。

把握荧光使用时机很重要

经验和技巧更重要

虽然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发出黄绿色荧光的肿瘤,但牟永告告诉记者,要做到肿瘤最大范围安全切除,首先,准确把握黄荧光的使用时机很重要,其次,手术中医生的经验和技巧也至关重要。“实际手术时我们并非一直是在荧光下操作,而是要凭经验在常规光线下切除肿瘤组织。”牟永告说,如果一直在荧光下做手术,很容易误伤患者血管,而任何一点点误伤都有可能让患者丧失某些功能甚至瘫痪,所以医生只有在不确定还有肿瘤残留时才会再次切换到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判断,反复校对,再回到自然光下一点点切除,整个过程比大姑娘绣花还要精细千万倍。

牟永告表示,手术、化疗+放疗是目前胶质瘤传统的治疗方法,而未来,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将成为治疗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截止今年5月底,牟永告主诊教授组已在荧光显微镜辅助下切除胶质瘤87例,在保障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最大范围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或维持稳定。2015年3月份所手术14例患者,均已超过胶质瘤中位生存期,其中5例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有3例无瘤生存已达26个月,而其中位生存期只有14.2个月。

据了解,目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在荧光辅助下胶质瘤显微切除方面,无论手术数量还是手术质量都在华南地区领先。“黄荧光辅助毛细胞胶质瘤切除”及“荧光素钠辅助胶质瘤切除体会”2篇文章,分别在2016年7月澳洲悉尼召开的第13届亚洲神经肿瘤会议(ASNO)及2015年11月、2016年11月美国神经肿瘤年会(SNO)壁报交流,此后两篇文章分别在国际及国内杂志发表。同时,荧光显微镜辅助下胶质瘤显微切除也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使很多胶质瘤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救治。

出现以下情况警惕胶质瘤

牟永告提醒,出现以下情况要警惕胶质瘤发生:

1.成年人无故出现癫痫、幻觉、精神障碍等症状,或是肿瘤对正常神经纤维刺激引起;

2.出现头昏、头痛、眼花、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要高度注意,或是肿瘤占位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导致;

3.肿瘤长的位置会影响身体相应的功能,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活动、语言、视力等异常要引起注意,可能是肿瘤破坏正常脑组织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


健康养生周刊


先来说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夏天的中午,39岁的小邓在中午吃饭时突然右侧肢体乏力,筷子掉落在地,同时还发现右下肢也行走不稳,症状持续不能自行缓解,于是家人马上送进医院。

家属告诉医生,这样的症状自从3年前小邓发生过一次脑梗死后基本每月发作2次,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但这次症状持续不能自行缓解。

时间就是大脑!按照急性脑卒中标准流程,急查头颅CT,结果回报左侧顶叶低密度灶,建议MRI检查。马上行MRI检查,口头报告考虑急性脑梗死,于是收住神经内科马上启动溶栓治疗。就在医生准备给小邓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时,MRI正式报告发来了:不排除脑肿瘤!

医生捏了一把汗,停止了溶栓,并仔细对比此次MRI与3年前患者脑梗发作时的MRI结果,发现左顶叶有异常信号影,占位可能性大。小邓既往右侧肢体乏力反复发作,不排除继发性癫痫可能。于是再次行颅脑MRI增强检查,结果为左侧顶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脑胶质瘤,后小邓被转至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为什么胶质瘤很可怕?恶性的进展快!

胶质瘤在神经科的学名叫叫神经上皮来源肿瘤,分有很多种,最恶性的是胶质母细胞瘤,平均生存时间只有14个月,而且目前研究进展都很慢。

值得庆幸的是,低级别胶质瘤有些可以生存十几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因为其生长缓慢,所以往往肿瘤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也并不严重。即使有颅内压增高,许多病人也仅有轻微的头痛。但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就如小邓反复发作的肢体乏力,但他并无头痛症状。胶质瘤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术后一般要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药师方健


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病的发病率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1%,发病率为31-50/1000000。CBTRUS(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统计2008年-2012年美国原发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的报告显示: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包括恶性和非恶性肿瘤)平均年发病率为28.57/100000人。


0-19岁人群中最常见的癌症是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平均年发病率为5.57/100000。
20岁以上人群中肺和支气管癌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平均年死亡率为66.21/100000。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平均年死亡率为5.78/100000,与卵巢癌相仿。
0-19岁人群中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平均年死亡率为0.65/100000,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白血病(平均年死亡率0.66/100000)。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胶质母细胞瘤(46.1%)。
整个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神经胶质瘤约占27%,其中80%为恶性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是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5.1%。
胶质母细胞瘤+其他星形细胞瘤=75%的神经胶质瘤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胶质母细胞瘤(3.2/100000人),其次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0.53/100000人)和淋巴瘤(0.44/100000人)

0-14岁人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胚胎性肿瘤和恶性胶质瘤分别占比为18%、14.6%和14.4%。

0-14岁人群中,神经胶质瘤发病率为53%。

预测:美国2015年和2016年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胶质母细胞瘤,分别为11610人和11700人。

所有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34.4%和28.8%。

5年存活率最高的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达94.2%;而最低的是胶质母细胞瘤,5年存活率为5.1%。

l 在整个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率第三,但却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

l 在所有原发性脑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发病率为15.1%;在所有原发性恶性脑肿瘤中,发病率高达46.1%。

l 胶质母细胞瘤最常见于成年人,较少发生于儿童。0-19岁人群中,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率为2.9%。

l 随着年龄增加,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75岁-84岁是最高发年龄段。

胶质母细胞瘤的存活率较低:5年存活率为5.1%。

【发病趋势分析】

l 0-14岁人群,2000-2010年期间,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年升高率为0.6%。

l 15-19岁人群,2000-2008年期间,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年升高率为1%。

l 20岁以上人群,2008-2010年期间,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下降率为3.1%。


神外周岩


说起胶质瘤,其实是脑内一个大范围肿瘤的统称,但是因为高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极大,并且预后也不太好,所以往往当人们听到后内心都比较害怕。

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上皮的恶性肿瘤,它确实是众多肿瘤中比较棘手的一个,它的恐怖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个恶性肿瘤,往往生长速度快,侵犯临近脑组织,使得脑组织失去正常功能。同时,它复发的几率也比较高,早期低级别还可以,等级高了术后会有很高的概率复发。

其次,在于它发病的部位——颅脑,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没有之一,胶质瘤的产生肯定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并且影响哪个功能也是根据它的部位决定的,如果累及了脑干,会逐渐影响呼吸,可能会呼吸衰竭而亡。同样,这也给手术增加了难度。

最后,因为目前医疗水平确实有限,对于高级别的胶质瘤,也没有完全治愈的治疗方案,毕竟人们对未知总是充满恐惧。

这个病的发病原因尚没有完全的解释,猜测可能跟遗传因素有关,可能跟电离辐射有关,也可能跟某些致癌因素有关,不过都是可能。

一旦发生脑内胶质瘤,往往会出现对应的神经系统症状,除了头部不适,疼痛,记忆异常等等,因为压迫的部位不同,所以可能出现各个系统的症状,有的可能会使视觉丧失;有的可能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有的可能语言障碍。

医院针对其检查,往往采用头部CT作为首选检查,发现异常再磁共振进一步扫描,当然,也可以直接磁共振,价格也要明显高于CT。

最后,预防大于治疗。定期体检,一旦出现头部特别明显的不适,疼痛加重,伴随肢体其他部位感觉异常,这些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


张浩医生


根据2015年的中国癌症年报,脑瘤的发病率在男性中是第十位,在女性中在十位以外,可见大脑肿瘤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危害极大,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疗效差。

脑胶质瘤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和癫痫发作,尤其是头痛,因为肿瘤生长,以及肿瘤周边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的会造成患者昏迷。其它症状的产生主要由于肿瘤影响相应的脑功能区,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比如:肢体麻木、乏力甚至偏瘫,视野缺损,说话不流利乃至失语等等。对于脑胶质瘤,前期预防比较难以做到,但是有两点是可以引起重视的,第一就是定期体检千万不要漏了脑部检查,MRI能够有效的发现颅内病变,并且对于人体没有任何损害;第二是一旦发现任何神经系统方面的不适,特别是上述症状的出现,一定要尽早就医,以免病情恶化。

如果我们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请关注头条号“海上名医”哦~海上名医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医患互动服务平台,持续提供健康科普原创内容。能解答您的疑惑,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海上名医


胶质瘤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很差,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所以人们对它都是谈之色变,很害怕的。

同时,神经胶质瘤在所有肿瘤发病中排到第7位,它的发病率也很高。因为神经胶质肿瘤是以浸润性生长的方式发展的,一旦确诊就是恶性,没有良性的可能,只有恶性程度的高低之分。临床上,低级别的神经胶质瘤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可能能达到8年,如果是高级别的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就算进行了规范的治疗,存活超过5年的病人连10%都不到。

所以神经胶质瘤是对病人、家属、社会的经济、心理都有极大的危害。目前医疗界对于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在治疗上只能采取尽可能切除大范围切除的方式,再辅助以放疗和化疗,希望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实际临床的治疗情况也不容乐观。


KK健康


胶质瘤,难治!第一个是长在头部,第二个就是容易复发,简单说,每次手术都是生死考验,因为要开颅!我见过一个案例,开了5次。

对于胶质瘤现在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质子重离子治疗,我看这个评论区里还没有,希望有需要的朋友能够看到。


付广芝沙棘苗


甘肃中科院重离子研究所。在武威,盆友妈妈在哪里治好了。科研项目,全免费,生活费都不用给!


TT182087881


“胶质瘤”这个医学名词听起来比较陌生,在神经科医生那里却是“有名”的病症,一种顽固的恶性肿瘤。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经过综合治疗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8年至10年之间;间变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3年至4年之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4.6个月至17个月之间。

胶质瘤为恶性但程度有高低

在了解什么是胶质瘤之前,需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对人体活动起主导作用的人体九大系统之一,可分为由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等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第二,什么是神经胶质细胞?器官或组织均是由不同种类的数以万计的细胞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即脑和脊髓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是神经元的十余倍,对神经元起到支撑与滋养的作用。

胶质瘤其实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癌变而形成的肿瘤,故又称为神经胶质细胞肿瘤,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没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只有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之别。

临床上按照肿瘤部位可分为幕上胶质瘤(大脑半球胶质瘤)、幕下胶质瘤(小脑胶质瘤)、脑干胶质瘤、脊髓胶质瘤等类型。按照胶质瘤的组织形态学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枝细胞瘤、少枝星形细胞瘤等类型。我们常说的胶质瘤大多指的就是星形细胞瘤。

发病部位不同则症状各异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将胶质瘤分为Ⅰ至Ⅳ级,其中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包括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等;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

目前胶质瘤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个人免疫状态等相关。现在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为“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胶质瘤所引起的症状与其所在的部位密切相关。颅内胶质瘤通常可引起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额叶和颞叶部位的部分低级别胶质瘤以癫痫为始发症状;额叶胶质瘤可引起运动区损害、书写及运动语言中枢损害;顶叶胶质瘤引起皮质感觉障碍、失读症;部分额叶患者可逐渐出现淡漠、少言语等精神症状。而脊髓胶质瘤主要表现为肢体的感觉麻木疼痛,运动乏力,动作笨拙僵硬,及大小便功能异常。

绝大多数情况不可治愈

如何诊断与治疗胶质瘤?核磁共振(MRI)检查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诊断方式,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核磁共振波谱(MRS)或正电子激发CT扫描(PET)等检查,可以了解病变组织的代谢状况,起到肿瘤的鉴别诊断作用。但胶质瘤的最终明确诊断需由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而定。

就治疗手段而言,除极少数低级别胶质瘤可以实现手术根治性全切除以外,绝大多数胶质瘤是不可治愈的。因此,胶质瘤治疗的核心理念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肿瘤组织,辅以放疗和(或)化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对于高级别胶质瘤而言,术后尽早放疗、化疗能够有效延长无症状进展期和生存期。但对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时机和放射性神经损伤,目前仍存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