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国企、外企、民企,哪个坑更适合你?

毕业季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应届毕业生还在犹豫:到底选择国企、外企,还是民企。甚至对于刚入职场时间不是特别长的小白,或许也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我想,没有人能明确这三种企业到底哪一个最好,只能说哪个是最适合自己的。对于国企、外企和民企的选择,最好是根据自身的志向和人生目标作出选择,而不是一竿子打死或者一刀切。不久前,和一帮朋友在讨论职场话题时,其中一个朋友说“选对了‘主子’,职场才会更精彩”,这话只说对一半,还应该加一句:“选对了职场,才有更精彩的人生”

在选择企业类型的时候,应该要明白和了解两件事情,其一是“这三种企业各自的优劣”,其二是“我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国企。

我们这里把国企作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企的代表来谈,因为在中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管辖的企业,在人文环境方面,本质上基本一致,只不过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并不是盈利性机构(现实中,有些事业单位已经把自己变成了盈利性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我们就不再另外说明。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存在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或国营单位。改革开放后,国策开放,允许一部分外资进驻中国,于是便有了外资企业(外企),同时国策开放也造就了“集体所有制”的公司,继而又延伸出民营企业(民企)。在国家的整体组织中就形成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存的格局。

对于个体来讲,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国营企业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些优势包括了工作稳定性强、工作压力小、政府支持力度大、市场垄断性强等。国营企业的正式员工,如果没有极其严重的工作失误,几乎不会有“解雇”、“开除”、“辞退”的可能;由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性(现实中,这种垄断性变得越来越小)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小,企业的收入稳定,员工福利也相对来说比较好;加之人员编制充足,使得国企员工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时间自由度高。

国企的劣势也很明显,不是特别多但最让多数人受不了。由于历史原因,国企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内耗”非常明显;薪酬也不是特别出众,薪酬向上调整的机会不多而且每次调薪的程度不高,多数员工只能按部就班、随行就市。

所以,想在国企工作的人,要能忍受其中的“人和人之间的斗争”;想要在国企有点成就的,必须学会处理中国式的“人情”关系;如果你宁愿当一辈子小喽啰,对人生没有太多的追求和奢望,只要稳定安逸就好,国企是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外资企业,这里探讨的外资企业主要指欧美的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与国营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员工关系简单。每个员工以自身的价值和业绩说话。外企一般都比较务实,以数据说话,拿证据说话。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2010年之间的这段时间,外企的职位都是香饽饽,尤其在跨世纪的前后这段时期,外企无论从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人文环境,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2010年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薪酬和福利上,外资企业的优势逐步退化,但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积累的管理优势依然明显,诸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以及它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在外企,永远不要担心自己的人格不受尊重,永远不要担心会被老板“骂娘”,他们对于“人性”的理解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人的压力,其实往往不是来自工作,而是来自精神和“面子”。我们常常看到外企的员工喜笑颜开,面带自信,不是没有压力,而是他们没有精神压力,工作压力早就被他们设计的各种“机制”化解了。另外,

要想系统学习管理精髓,非外企不可;要想凭自己的真本事而不是“嘴皮子”吃饭,非外企不可。除此之外,外企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出国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

反过来讲,外企的劣势不是没有。比如,在外企想混饭吃基本没有可能(也许这不算一种优势),在外企想单凭“人际能力”吃饭也没有可能,在外企想过安逸的生活也没有可能,对于经理层来讲,如果业绩不佳,随时都有可能被“炒掉”的可能,当然,“被炒掉”一定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的。大型的外资企业,还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流程太长。从决定一件事情到将这件事情付诸实践,在外企需要的时间远比民企要长,所以从某个层面上讲,外企也有它“官僚”的一面。

所以,喜欢挑战、能力强、外语不错、讨厌“人情关系”、愿意系统学习管理的,可以把外企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但必须保持自己的业绩满足公司的要求

(尽管外企对目标的要求不会像民企那样过分或“无赖”)。一个人,从外资企业到民企企业工作,有点像从“天堂”到了“地狱”;反过来,一个民企的员工到了外企,会觉得从“地狱”来到了“天堂”。

最后,我们来谈谈民企。

中国的民营企业,有点像介于外企和国企之间的一种机制和组织。

与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它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但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进入民企的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只要你有一技之长,进入民企工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民企的内部流程简单、快捷,有利于提案和建议的快速转换,在国企、外企需要十天、半个月的事情,在民企也许一、二天就能搞定;民企给人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不像国企、外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重要的是在升迁上具有国企和外企不具备的优势,民企对于自身生存的恐惧感更强,导致它在人的才能认定上高效、快捷,不像国企那样论资排辈,所以在民企,员工可以因为自己的价值和才能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普通岗位在不长的时间内上升到经理、总监,从而使自己的身价暴涨,所以民企给予个人发挥的空间是国企和外企无法比拟的。

民企的劣势大家也有目共睹。民企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执行比较随意,要不就是制度不够完善或不够系统,要不就是制度执行层面有欠缺,管理不够系统,内部、外部诚信度相比国企和外企要低,加班时间长

(关键是没有加班工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薪酬福利的优势不明显,而且周末能休息两天的民企为数不多。他们既缺乏国企、外企的优势,又把国企的毛病和外资的劣势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可能遭受排挤甚至“被离职”;业绩差、工作能力不够,很可能随时遭受“被离职”,甚至直接被辞退。要命的是民企按照国家的法规法规辞退员工的不在多数,由此而发生劳动纠纷的情况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在民营企业工作,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比国企和外企要大得多;在现实与未来的平衡上,民企老板更倾向于现实。

所以,能力不够强大、能接受“人情世故”和“内耗”、能“忍气吞声”的人、有靠自己打拼的野心的人,民企可能是最好的归宿,如果各方面发挥得当,在民企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也是大概率事件。

需要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近些年,中国民企为了生存和理想,执着、上进、拼搏,相比以前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硬件环境、管理水平,还是薪资水平与福利的多元化,都在步步紧逼国企和外企。

进国企,要有关系,要会处理关系;进外企,要有能力并产生成果;进民企,要有点能力的同时,还要能处理人情关系,接受“委屈”、“不公”甚至“挨骂”。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荒蛮之地,民企人的生存能力其实比国企和外企的人都强。

说到大家常说的话题------抱怨,中国有句古话,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国企、外企、民企都存在抱怨,这是所有企业共有的“特征”,甚至很多情况下,这山望着那山高,国企的羡慕民企的,民企的羡慕外企的,外企的羡慕国企的。其实大家都一样。这茫茫宇宙中,哪里有完美无暇的世界呢?

至于跳那个坑?就看自己是哪一块料了。

(备注:我们这里谈民企、谈外企、谈国企,都不走绝对路线,比如拿阿里巴巴和华为说事儿,拿最烂的外企说事,拿濒临倒闭的国企说事儿。之所以这样备注,是因为国企、外企、民企都有在待遇和人文环境上非常优秀的公司,也都有非常糟糕的公司。我们不走极端说事儿,只谈我们经历过的和验证过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