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明风华》中,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

孤独的爱影室


用《大明风华》里,用朱棣评价朱高炽的话说,朱高炽开口仁义道德,闭口道德仁义,这恰恰是朱高炽的厉害之处。老朱家造反起家,却冒出你一个圣人君子,就像阴沟里冒出个棉花球。


历史上,朱高炽是否的确如梁冠华所演的那样,不可考。但是正史对朱高炽的评价却异乎寻常的高,也可见其仁义道德甚至影响了整个明朝后续的发展。

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以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仍能感觉得到。

在朱棣时代,朱高炽虽然时太子监国,但是对于两个弟弟,在朱棣的眼里,都是要优于朱高炽的。所以朱高炽并不能实质性地对两个弟弟产生任何制约。相反一度因为朱棣重信朱高煦,而怀疑朱高炽,导致太子府的很多属官、幕僚甚至被关进了诏狱。而朱高煦的仪仗礼节甚至可以与朱高炽看齐。


虽然两个弟弟巴不得朱高炽早点死掉,但是朱高炽队两个弟弟可谓仁至义尽。

不过后来朱高燧谋反泄露之后,朱棣要杀了他,确是朱高炽求情免于以死;而朱高煦在青州的封地后也暗中招募死士,纵容爪牙烧杀抢掠,残害百姓,甚至以私刑处决朝廷命官,后被朱棣得知,抓到京城问罪,也是朱高炽予以求情,最终削减亲卫,改封乐安州了事。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增加了汉王朱高煦的俸禄,另赏赐宝物数以万计;增加赵王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授予他们的几个儿子爵位。


朱高燧逐步认清形势,人也变得温和起来;饭跟可惜的是,朱高煦却连一个歉都未道,一个恩都未谢。

十个月后,朱高炽驾崩。朱高煦准备在路上劫杀朱瞻基。未果后,又起兵谋反,兵败被囚。最终朱瞻基不是朱高炽,在若干年后,把朱瞻基烤成了叫花鸡。


炒米视角


历史上的朱高炽在登基十个月后就溘然长逝,其实还没有来得及决定如何收拾两个不省心的弟弟。

真正对朱高煦、朱高燧二人痛下杀手锏的,其实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所以在靖难之役后被朱棣封为皇太子。

然而,他这皇太子的地位可不稳,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在挑战他的地位。其中,朱高煦有军功,所以得到朱棣的喜爱;朱高燧是因为年龄小,也得到朱棣的恩宠。

这两个兄弟经常联手,在父亲面前诬陷太子朱高炽,但最后都被逐一化解。

永乐十四年(1416),朱高煦的夺嫡计划彻底失败,被父亲朱棣打发到山东乐安州的封地。

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高燧原本想要勾结太监造反,但正所谓烂泥扶不上墙,这些计划也破产了。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承皇位,他就是在位仅10个月的明仁宗。

朱高炽手握权柄的日子很短,还没想好怎么收拾这两个不省心的弟弟,就驾鹤西去了。最终,这个历史使命由明宣宗朱瞻基来完成。

在朱高炽突然去世时,朱高煦想趁机发动叛乱,结果被朱瞻基干脆利落地给平定了,还把朱高煦押到北京监禁。

但由于被监禁的朱高煦还不老实,朱瞻基干脆派士兵把这个叔叔罩在一个大铜缸内,外面堆上木柴,点火加热,把他活活给烫死了。

看到朱高煦的惨状,朱高燧被吓老实了,知道朱瞻基这个侄子会跟他们动真格的,于是安安静静地交出一切护卫,只想做个顺民保命。

这就是朱高炽两个弟弟的最后结局。


HuiNanHistory


《大明风华》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只是一部反应明朝历史的电视剧,其历史情节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剧中为了突出人物的碰撞,故意把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皇太子)朱高炽(1378~1425)塑造成一个窝窝囊囊的人物,目的就是反衬二弟(汉王)朱高煦和三弟(赵王)朱高燧的狡猾和冷酷无情。

朱高炽的二弟、三弟确实不是省油的灯,二人从小跟着老爸南征北战,和老爸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人。

老二和老三类父,我认为是强大的基因所致,想当年朱棣不是冷酷无情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了吗?

老二和老三在剧中的表现接近史实,而真实历史上的朱高炽并不窝囊。

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由于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棣于燕王府(今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要率军进攻朱允炆的南京城,当时只有20岁的朱高炽留守大本营,在没有带兵经验下,朱高炽竟然率城中仅万人抵挡住了李景隆(朱允炆手下的大将)50万大军的攻城,为老爸保住了老巢。朱棣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讲真这战绩二弟三弟无法企及。难能可贵的是,在老爸南征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但朱高炽始终站在父亲这一边,抵御住了朱允炆数次的诱惑,他对朱允炆的封官旨意嗤之以鼻,始终不为所动。

我所要表达意思是:历史上的朱高炽仁慈宽厚不假,但绝不是窝囊,由于身体过于肥胖,不能随父亲南征北战,这影响了战功,但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很浓厚,和当初的大爷朱标(朱棣的大哥)很类似。

无形之中就为以后处理二弟三弟谋权篡位的问题打下了基调,即朱高炽不会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兄弟相残。

真实历史上朱高炽对两个弟弟太仁慈宽厚了。

永乐二年(1404年),26岁的朱高炽被老爸立为皇太子,当时的二弟不服气,于是在背后搞事,想像李世民一样干掉大哥幸亏朱棣还算明白人,加上大臣们都忠于太子,在第一轮交锋中汉王失败,由于太子仁慈不想痛打落水狗,在他的求情下,汉王被父亲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去了封地。

老二刚消停,老三就冒了出来,老三觉得出头的机会来了,他想乘老爸病重期间,效仿隋炀帝杨广那样杀死父亲,然后矫诏即位,结果被手下告发失败。

又是在太子求情下,老三和老二一样被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看到了吧?老二老三下的都是毒手,为了皇位不顾父子兄弟之情,但都被朱高炽的仁慈对待。

虽然避免了手足相残,但也埋下了深深隐患,“对恶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犯罪”,这话没毛病。

老二老三一直就没有对大哥的感恩之情。亲们想想看朱棣活着老三都敢行谋反之事,所以当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后,大臣只好秘不发丧运回了朱棣尸体,目的就是防止老二老三蠢蠢欲动。

由于大臣们严密封锁消息,朱高炽得以平稳接过了皇权。

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七日称帝,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即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就死了,满打满算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和二弟、三弟的矛盾还没有爆发就去世了,只好把这些棘手的问题留给了儿子朱瞻基来处理了。

朱瞻基即位的当年(1426年),二叔朱高煦起兵造反,随后被朱瞻基打败投降,被废庶人,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朱高燧还算识趣没有谋反,看在老爸的面子上,朱瞻基没有为难三叔,朱高燧在48岁时死于封地。


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一个非常宽厚的皇帝。他的性格早在他父亲朱棣发动靖难战争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朱棣派他在大后方坚守大本营,敌人来攻,朱棣在前方同建文帝的军队作战,分不出兵支援朱高炽。他在这种敌强我弱情况下,毫无畏惧,组织仅有的兵力,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做后勤的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中一直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朱高炽一直任劳任怨,从无怨言。 至于朱高炽和他弟弟关系是有矛盾的,而且制造矛盾的或着说加剧他们之间矛盾的正是他们的父亲朱棣,朱高炽有一个弟弟特别能打仗,在靖难战争中,有一次战局紧张,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炽的弟弟更加英勇的作战,曾暗示朱高炽的弟弟说,靖难成功之后让他当太子。朱高炽的弟弟听到他父亲的话非常非常高兴,果然不出朱棣所料,打仗更加英勇了,战争形势好转,捷报频传。并赢的了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胜利后,朱棣登基称帝后并没有封朱高炽的弟弟做太子。而是选择了稳当的朱高炽做太子。从这一刻起,他们兄弟的梁子就算结下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重。在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位。而他的弟弟却选择了造反。但造反并没有成功,结局很惨!


菏泽小赵


《大明风华》热播,在这部剧的前半段,朱棣在世的期间,他们三兄弟明争暗斗,甚是有趣。朱高炽明明是太子,却表现的非常的窝囊,总是被弟弟“欺负”,在父亲朱棣面前,更是怕得连话都说不清楚,表现的十分委屈,总是靠儿子朱瞻基替他解围,导致连朱瞻基都有些轻视他了。与汉王的军功赫赫,盛气凌人,更加衬托的朱高炽懦弱无能,让观众觉得太子连二个弟弟都压不住。但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么?

历史上的朱高炽,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明朝有三大盛世,其中之一就是“仁宣之治”,说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由此可见,朱高炽绝非是等闲之辈。

朱高炽之所以在电视剧中表现的这么窝囊,实在是因为形势不同了。他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自然不会有一个锋芒毕露的太子。如果你表现的太突出,这风头不是盖过了皇帝么?就像《琅琊榜》中的祁王。

历史上的朱高炽,在汉王造反的时候,他一味地忍让,表现的很懦弱。实则他是在做二手准备。他深知汉王很恨于谦、杨士奇,所以明面上他答应汉王的要求,贬太子、罢于谦、杨士奇。还开出丰厚的条件,只要他们退兵,就藩,还说出把北京让给他们的话。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低汉王的防备心,第二可以让天下百姓看清楚,到底是谁在造反。失去了民心,你再怎么折腾也是徒劳。

所以不是朱高炽管不住他二个弟弟,他只是觉得都是一家人,靖难之役朱家人的血已经流的够多了,不想在看到朱家人自相残杀。在他驾崩之前留给朱瞻基的话就是别再看见朱家自家人的血,说白了就是让他放过二位叔叔。


8090看看


我的天,只能说《大明风华》的影响力太大了。不得不说《大明风华》确实是一部良心的影视剧,其很多细节做到了历史的还原。但,不得不说,虽说《大明风华》大部分按照历史的走向再走,但也确实有一些脱离了原本的历史。


就如题主所说的,朱高炽管不住自己的两个弟弟,这只出现在影视剧中,真实的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但,历史上的朱高炽也和大明风华中所演绎的那样,宽厚仁慈对待自己的两个弟弟更是好到了极点!

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


对于朱高煦与朱高燧这两个弟弟,朱高炽还是知道的。他们也在朱棣死后,便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特别是汉王朱高煦。

面对自己弟弟的反心,朱高炽对待他们的处理方式,显得特别的仁慈。对朱高煦先是召回京城,然后增其俸禄,赏其无数财物,并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封为郡王。但,这并不是说朱高炽如《大明风华》中所演绎的那样窝囊,朱高炽的仁慈恰恰是一把锋利的刀。

首先,朱高煦是自己的亲弟弟而且有造反之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毕竟朱高炽时期朱高煦并没有真的造反,如果朱高炽贸贸然处置朱高煦对于朱高炽仁君的形象不符,所以说不如选择厚待朱高煦,这样来打消朱高煦谋反的念头。

其次,此举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朱高煦的戒心,朱高炽如此厚待朱高煦,可以很大程度让朱高煦放松警惕。以获取一定的时间,让自己可以做好军师上的准备,以防朱高煦真的造反。朱高炽驾崩后朱高煦造反这件事上朱瞻基的军师部署,就可以看出朱高炽老早就做好了准备。

再者,朱高炽如此高调的厚待朱高煦、朱高燧,此举也可以将他们推至议论的高点。如果他们那天真的造反了,天下的人民只会想皇上对汉王他们那么好,为何他们还要造反。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起兵,如果真的起兵了,也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



而,反观朱高炽所谓的厚待,其实也只不过是加俸进爵,说白了不过了多浪费一些钱财和有名无实的爵位罢了,朱高炽作为皇帝最不缺的就是这些。最重要的是没有增加封地、权力,反而按照藩王的规定限制朱高煦的权力。而没有了封地、权力,朱高煦也没办法壮大自己,一个没权的藩王构不成任何威胁。


像素说


1. 朱高煦的条件比朱高炽要好很多,相对于朱高煦,朱高炽雄才大略没有,大肚子到是有一个。他连走两步都得人扶着,这点上,朱高炽完全担不起。而且朱高炽登基的环境也不安稳,朱高煦对这个位置一直是虎视眈眈,更是小动作不断。但就算如此,朱高炽最应该感谢的人还是朱高煦。

2. 对此会有人说最应该感谢不应该是朱棣吗,要不是他起兵翻盘,把皇帝的位置给抢过来了,能轮到朱高炽当皇帝吗?别说皇帝估计连王爷都不能做。对此,小编表示这根本无关紧要,因为事实就是事实朱棣夺位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自然不能成为感恩的理由。而且朱棣还很不待见朱高炽。数次想换下他给朱高煦上去。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朱棣是个喜欢打仗的人,他看着我朱高炽那肥胖又不爱动的身体和性格,想让朱棣喜爱起来很难。而朱高煦就很有朱棣的风采了。不喜欢都不行。因此多次动了要立朱高熙为帝的念头。但最终还是被朱高炽熬过来了。

3. 可能会有人说他应该感谢他儿子朱瞻基,要不是他的存在,也就没有朱高炽什么事了。毕竟那一句“好圣孙”是十分关键的。不过看着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跟朱瞻基一点干系都没有,为何我要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斗争中,不管是帮朱高炽说话还是帮朱高煦说话的,都是以他两为主心骨来进行斗争的。而所涉及到人物事件,都是为了两兄弟的最终胜利而拿来铺垫的。朱瞻基里面最多算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是锋利的武器,但也就仅此而已。


喵喵惊悚密信


朱棣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仁宗皇帝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四子因为早夭的原因没有获得爵位。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同父同母,母亲皆是徐皇后,可谓真正的亲兄弟。朱高炽仁慈,对于朱高煦、朱高燧两位弟弟的夺位之举,没有下狠手诛灭,只是将他们赶出京城,限制在他们的封地内生活。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朱高煦英武霸气,十分像朱棣,因此朱棣有过立二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只不过嫡长子继承制是祖训,不好更改而已。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命朱高炽留守北京,镇守大后方。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朱棣钟意自己的二儿子,他曾对朱高煦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后来因为群臣劝谏,加上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因此最终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汉王朱高煦并没有放弃对皇位的争夺,他滞留京城迟迟不肯就藩,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赵王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再追究。

朱高炽对自己的两位弟弟仁慈,保住了两位弟弟的性命和封地,可谓仁义之君。朱高炽当了七个月皇帝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为帝。汉王朱高煦趁机起兵叛乱,被朱瞻基击败,贬为平民,囚禁在西安门内,后来与诸子相继被杀。朱高燧就藩后,再没有叛乱过,得到侄儿朱瞻基的优待,最终寿终正寝。

《明史》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大秦铁鹰剑士


从历史上看,朱高炽对于两个弟弟始终是仁慈的,并没有把他们怎么样。而且朱高炽登基继位也就是九个月,时间很短,也没有精力前去处理朱高煦和朱高燧。

首先朱棣的只有四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这三个是朱棣的妻子徐氏所生。还有一个儿子朱高爔,但是生母不详,出生一个月就去世了。所以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嫡子,但是朱高炽是嫡长子,从礼法上讲只有朱高炽是唯一合法继承人。而且朱棣继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恢复洪武旧制,甚至连建文帝的建文年号都给废除了,改建文纪年为洪武纪年。所以朱棣面对朱元璋敕封的燕王世子朱高炽,是一定要立为太子的,以此显示合法性。但是朱棣的二子朱高煦有战功,在靖难之役后的军队中有威望,而且面对朱高炽会有优越感,于是想要图谋作乱。从一定意义上讲,朱高煦对于当时太子朱高炽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明成祖的纵容,因为明成祖长期征战在外,明朝是太子监国,为了防止太子权利过大,于是纵容朱高煦攻击太子,以此形成对于太子朱高炽的牵制,以免太子威胁到皇帝。

朱高炽和朱高煦矛盾的由来。

朱高煦的野心的膨胀是在靖难之役里面滋生的,其实最开始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在建文帝在位的时候,当时明太祖去世一周年的祭礼上,朱棣让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煦前去南京祭拜,朱棣派他们去之后就后悔了,万一建文帝把两个儿子扣押作为人质就使得朱棣很被动,建文帝虽然当时有遣返三人的想法,但是朱高煦当机立断,偷了舅舅徐辉祖马厩里面的马,带着两个兄弟直接渡过长江回到北方的北平。

但是接下来是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煦在这个过程里跟随朱棣征战,而朱高炽留守后方的北平,在朱棣兵败东昌的时候,朱高煦帅兵赶至击退了南军解救了朱棣,而后在灵璧之战中朱棣被何福大败,又是朱高煦出现,击败了何福使得朱棣转危为安,可谓是劳苦功高。在江上之战时,朱棣和朱高煦说了一句话。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朱棣的这句话无疑是朱高煦野心的催化剂。在朱棣登基称帝之后,朱高煦被安排在开平领兵,当时商议建立太子的事情,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结交朱高煦,称朱高煦可以作为太子。但是朱棣下了结论,他说

“居守功高於扈从,储贰分定於嫡长。且元子仁贤,又太祖所立,真社稷主,汝等勿复言。”

这句话记载于《明史纪事本末》,大概意思是朱高炽留守后方的北平功劳是要高于朱高煦的跟随朱棣的作战功劳,太子之位由嫡长子朱高炽继承,并且长子朱高炽仁德贤厚,又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立,是社稷之主,你们不要再说了。

也就是太子定为朱高炽,并且把朱高煦封为汉王,建国云南;朱高燧封为赵王,建国彰德。朱高煦得知消息后,怏怏不乐,于是不肯就藩,还说:“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听说后很不开心,朱高炽于是在朱棣面前说好话,朱高煦这才得以留在南京。朱高煦也在南京期间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先是把天策卫划分为自己的护卫,随后又请求增加两个护卫队,常常以唐太宗自诩,他先是说唐太宗当年是天策上将,我现在有天策卫,不也一样吗?随后又说我这么英武,不也和唐太宗一样吗?此后朱高煦就开始参与夺嫡。而在此期间朱高帮助了朱高煦。

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的明争暗斗

朱高煦先是攻击支持太子朱高煦的解缙,最后解缙被杀。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回来,太子朱高炽迎驾迟到,朱高煦以此为借口攻击朱高炽,黄淮下狱。但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被封在青州,赵王高燧封国于彰德,朱高煦不愿意就藩,上奏愿意侍卫在朱棣左右,但是被朱棣强行就藩,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高煦召集的军队,但是被朱棣强行解散。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意图迁都,此时的朱高煦被迁徙在山东乐安州,朱高煦招纳亡命,私募军队到达三千人,同时劫掠纵容军队在南京城劫掠杀人,甚至僭越使用皇帝的仪仗,朱高煦的意图也很简单,他想在朱棣迁都之后,控制南京城,以此为基地夺取皇位。朱棣回到南京后并没有处理朱高煦,但是此后又听闻朱高煦招纳亡命之徒的消息,朱棣大怒,把朱高煦抓回来当面审问,并且剥夺朱高煦的衣冠,囚禁在西华门,最后是朱高炽力救朱高煦,朱高煦才得以保全。

在朱棣驾崩,遗体前往北京的时候,朱高煦当时留在北京的儿子朱瞻圻帮着朱高煦打探消息。当时的信使来往北京和乐安州一个日夜跑了六七个来回。但是在朱高炽和朱瞻基的安排下,朱高煦始终没有作为。最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称帝,给朱高煦增加岁禄,赏赐钱财万计,让他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其余儿子皆为郡王。

朱高燧此人长年是和朱高煦勾结在一起的,《明史》记载:

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

在永乐七年(1409年)被朱棣剥夺衣冠,最后是太子朱高炽劝解,朱棣才放过了朱高燧。但是朱高燧搞出了大案,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朱棣突然生病,护卫指挥孟贤等人暗中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密谋毒杀朱棣,等到朱棣去世,再从中宫下诏,废太子朱高煦,立赵王朱高燧。总旗王瑜的亲家高以正为孟贤等人画谋,高以正把密谋告知了王瑜。王瑜却把密谋告知朱棣。朱棣大怒,下令逮捕孟贤,居然真的找到了伪诏。孟贤等人都被杀害,王瑜高升为辽海卫千户。最后朱高燧被逮到了朱棣面前,面对杀气腾腾的朱棣,朱高燧一时之间不敢说话,最后是太子朱高燧说“这一定是下人所为,高燧肯定不知道事情。”就这样朱棣放过了朱高燧,朱高燧此后收敛很多。明仁宗朱高炽登基称帝,增加朱高燧的俸禄,朱高燧辞去常山左右二护卫。

可以说朱高炽对于两个弟弟还是不错的。在朱高炽继位九个月去世之后,朱高煦意图谋反,但是兵败被抓回北京,最后被杀,朱高燧由于参与密谋。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没有处罚朱高燧,之后百官抨击朱高燧,朱高燧惊慌失措,辞去自己的护卫,安心养老。


人者仁义也


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基本是采用了明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四代皇帝的历史记载,在历史记载上进行演绎故事和宫廷内斗,有些还是非常贴合历史的真面目的。

明仁宗朱高炽在记载中比较肥胖,而且走路有点瘸,这和电视剧中的形象是非常符合。明成祖朱棣只有四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未封爵,夭折),活着的三兄弟都是徐皇后所生的亲兄弟。朱棣比起他的父亲朱元璋的26个儿子,确实有天壤之别啊!(朱棣剧照,《大明风华》)

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帝位争夺战。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已经将朱高炽确认为燕王朱棣的世子,也即是王爵的继承者了。靖难之役开始后,朱高炽由于肥胖,走路还有点瘸,不太适合征战,因此就留在了北京做朱棣军队的后勤工作。而第二子朱高煦随着父亲朱棣南征北战,并且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功劳很大 。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太子这个位置谁来做成了一个大问题,大儿子是嫡长子,在靖难之役中做后勤工作,人比较贤明;二儿子跟随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劳很大,人有些缺点。朝中大臣们也是各执一词,这让朱棣左右为难,不知道立那个儿子好。(朱高炽剧照,历史记载他胖胖的,腿有点瘸,需要搀扶)

著名的文臣代表解缙支持朱高炽,毕竟他是嫡长子,又是朱元璋立的世子,人比较贤明。如果朱高炽担任皇帝,文臣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啊。解缙这个人鬼点子比较多,他劝说朱棣的方法很特别,他不谈立谁为太子,而是特别夸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明宣宗)为“好圣孙”,这让朱棣看清了一个事实,立长子为继承人,可以两代皇帝无忧啊,于是下决心马上立朱高炽为太子。解缙虽然劝诫了朱棣,但也为以后自己被杀埋下了祸根,二皇子朱高煦不是那么好惹得。

狡诈的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朱高煦自认为居功至伟,在朱棣眼中的地位很高,这个儿子不管做什么,他都宽容。

1404年,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朱高煦封汉王,朱高燧封赵王。既然已经封为藩王就要就藩,朱高煦的封地在云南,他很不愿意,直接拒绝前往,一直留在北京。朱棣面对自己立了大功的儿子也没有办法,也只有留在北京了。(汉王朱高煦剧照,《大明风华》)

为了夺得帝位,汉王朱高煦经常诬告自己的大哥及其支持者,只要抓住把柄就想置于死地。那个对朱高炽立太子有大功的解缙就被他抓住了小辫子,违反了朝廷规制,直接弄死了。

1415年,朱棣觉着该给朱高煦一点补偿,将他封在了山东青州,但仍然拒绝就藩,而且私底下招募了不少精锐的武士。这下朱棣明白了,这是盯着帝位不放啊,于是将大臣参奏朱高煦的奏折全部收拢起来,将他囚禁,并且打算废为庶人。

太子朱高炽这下明白了好多事,马上出来保护自己的弟弟,这也是朱棣希望看到的,假如太子不保自己的弟弟,估计他的太子之位也不保险了。1417年,汉王朱高煦就藩乐安(山东乐陵),总算离开了北京!

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也不是个省心的主。封赵王不久,朱棣就命令他不要就藩,居住在北京,这样朱棣活着的三个儿子都留在了北京。朱高燧也是朱棣宠爱的儿子,经常干出一些不法的事情,他居然把朝廷配给他的赵王长史杀了,多亏了自己太子大哥的求情才得以免罪。

1423年5月,几个朱棣的贴身官员居然密谋毒死病重的朱棣,然后骄诏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参与密谋的都是原来朱高燧的人。不想阴谋被举报,朱棣获得了“伪诏书”,下令逮捕朱高燧之后,差点没把他吓死,又是多亏了太子进言才得以脱罪。

太子朱高炽博得爱护兄弟、贤明的好名声,群臣绝大多数都拥护他了。(解缙剧照,《大明风华》,被朱高煦陷害致死)

登基的朱高炽如何对待自己的弟弟?

1425年,朱棣病死在北征途中,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他对待自己的这两个亲弟弟还是蛮照顾的。

1、赵王朱高燧

朱高燧封赵王,封地在彰德府,治所在河南安阳。明仁宗朱高炽让久居北京的朱高燧就藩,每年增加他的薪酬20000石米。赵王朱高燧本来有常山三护卫,分别是左、中、右三卫,群牧所、仪卫司等,人员差不多20000了。得到赏赐的朱高燧心领神会,距离北京这么近,又拥有这么多人马,必须得让哥哥朱高炽放心,于是放弃了常山卫的左右两个护卫的人马,将自己的附属军队直接减掉了三分之二。

这也算是朱高炽、朱高燧兄弟相知了。汉王朱高煦被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打败后,反口咬住了老三朱高燧有参与谋反,给自己的侄子出难题。朱瞻基没有处理自己的三叔朱高燧,就是让人问了话。这下朱高燧吓坏了,赶紧把常山中护卫也交了出去,其他军队人数多的官衙也交出去。朱瞻基只收回了护卫军的人马,其他照旧,并且赏赐了80倾的田园,大约合计现在4000亩。(朱高燧剧照)

2、汉王朱高煦

朱高炽对待不安心的二弟汉王朱高煦也是一如既往的宽大。他即位之后,明明知道自己的侄子在北京探查虚实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对朱高熙大加赏赐。封赏了不少财宝、批准立了汉王世子,其他的侄子也都封了郡王,一切以安定为主。

朱高炽在朝臣中的威望很高,汉王朱高煦也不敢轻举妄动,真要做出不轨行为,等同于鸡蛋碰石头,俗话说“仁者无敌”。不过朱高炽的做派也为朱高煦谋反壮胆了,仁慈在某些人看来就是软弱的代名词。

不作死不会死——朱高煦。

朱高炽比较好色,朱棣去世之后他就沉湎于女色之中,当时有一个大臣叫李时勉的,曾经上奏折劝谏朱高炽“戒色”,气的他够呛,差点没把李时勉打死!他只做了10个月左右的皇帝(1425年8月——1425年5月29日)就去世了,和沉眠女色、吃仙丹养生有很大关系!

朱高炽去世之后,汉王朱高煦就开始谋反行动,当时企图劫杀从南京返回北京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走的太快,他根本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

1426年8月,朱高煦在山东乐陵叛乱,同月朱瞻基亲征。双方还没有开战,朱高煦的部下就开始叛变了,都想捉拿汉王朱高煦献给皇帝,面对这种情况,朱高煦只好自己投降了。(朱瞻基剧照,《大明风华》)

到了北京之后,朱瞻基本来也没打算杀了自己的二叔,还到狱中看望他。朱高煦居然在狱中故意绊倒了朱瞻基,气的朱瞻基下令蒸死了他,其他儿子也全部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