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平凡的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o丶柒言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平凉,这里距离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地很近,我是初中开始读到这本书,书中的生活和我所在的平凉极其相似,我的生活的轨迹也是受到这本书很大的影响,接下来谈谈我的一点想法——《平凡的世界》记录、见证和影响了一代代乡村人的青春。

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好的十年,是八十年代。那是真正青春的中国,经济的开放,引发了强烈的人文“地震”。表现在文学上,就有两个我们非常熟知的派别:先锋文学和朦胧诗。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路遥创作了他的不朽史诗巨作:《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第一、二卷,集中展现的是文革末期的社会;三、四卷则是80年代初,农村社会自身的抉择; 五、六卷,则夹杂了农村向城市突围的梦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在文革末期到改革初期的这段历史中,整个社会环境风云突变,田二这个疯疯癫癫的人,经常说的“世事要变了”就是这个故事发展的基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命运是很难自己把控的。书中有个小角色,曾任职柳岔公社主任的周文龙,是文化大革命的偏执拥护者,后来社会风向大调整,他向田福军请求去党校学习,学习完之后,履职原西县县长,不被信任,遭到田福军曾经的好友张有智的各种制约。另一个书中的重要人物田福堂,和周文龙的遭遇非常相似。集体时代,“运筹帷幄”不可一世,后来经过土地承包责任制,顷刻间就垮了下来,最终尴尬寂寥地落幕。

这本小说的背景是非常残酷的,但体现的人所喷薄出的“力量感”跃然纸上。在书的最后一卷中,这样写道:

青年,青年!无论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紧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个挫折就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绊脚石,而绝不会致人于死命。人啊,忍、韧、仁.....

这句话是对孙少安、孙少平两个人一生的概括。兄弟两人,走的路不同,少安坚持在农村,少平被打破头都要回到城市,但两个人的秉性是非常相似的。读完《平凡的世界》,会发现,两个人如果处在对方的环境,作出的选择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假设少平待在农村,以他的眼界和魄力,成为孙少安、金俊武、田福堂这样的“强人”没有任何难度。又假如,少安能够读完高中,他的视野就不会困在了双水村。整部《平凡的世界》人物非常多,但两个主角在性格特点上的相似,也说明了,在中国,无论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最值得被人肯定的性格特质就是:忍、韧、仁。

与孙少平相比,路遥的另一名著《人生》中的主角高加林就不同,他在城市和农村里不断的徘徊抉择。《人生》发表于1982年《收获》杂志,《平凡的世界》于1986年第二稿修改完毕。从创作年份和主人公的命运可以看出来,虽然经过了短短的四五年,反映在路遥的作品中,农村人在对待“进军”城市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加林是徘徊犹豫,孙少平是毅然决然,时间仅仅前进了四年,农村在城市面前就全面溃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抬起头。

时代的特殊性,路遥笔下的人和农村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知名作家同样如此)。在《平凡的世界》里,真正的“城市人”,都是重要性不足的配角,比如:暗恋孙少平的侯玉英,和郝红梅、金兰秀谈过恋爱的顾养民,孙兰香的恋人吴仲平.....那些闪亮的主角: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二人,田润叶、田晓霞姊妹,田福堂、田福军兄弟,孙玉厚、孙玉亭兄弟,则是“彻彻底底”的农村人。即使身份已到省会所在地市长兼省委副书记的田福军,其根性还是农民的。

《平凡的世界》所构建的“双水村”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说,它是一个非常完善的农村社区模型。这个模型适用的时间也不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个小说里的时代,而是到今天都可以。至少,我仍然能够通过《平凡的世界》看到我所身处的农村的样子:有强人,有二货,有传统,有迷信,有族姓间的斗争,有邻里间的帮扶,有阴谋,有情欲。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对土地无限的崇拜。

在社会学的范畴里,紧密的族群关系往往被标成农村社群的第一特征。这一点在这本小说里也能够明显看到:金俊斌死后,媳妇王彩娥和孙玉亭“吃腥”,被侄子金富、金强两人围住,后王姓后生倾巢而出,先“干掉”了金姓的几户人,再直接去了田福堂家。基于农村道德的这种暴力,恰好我小的时候就经历过。

在我们当地,将这种暴力形式称之为“打人民”。大概在我念初中的时候,镇上出了个偷猪贼,到外地去偷猪,被人当场抓住,在寒冷的冬天被剥掉了衣服,绑在树上一晚上冻死了。这下,我们作为镇上的大姓,后生们群情激奋,组织了上百人,拿着家伙什就浩浩荡荡地去了那个小村庄。后来我爸告诉我,对方的阵营由于人少,直接派人去了县城求救,但援兵还没到,已经被“我方”杀死了三四个人。这事儿后来是这么解决的:杀人的几个后生,赔了些钱,关了两三年,就放了出来。其他人,什么事儿都没有。几个被关的后生回到镇上后,还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款待。

以上我所说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农村族群关系。在《平凡的世界》里,这种特征被刻意弱化了。首先,双水村不止一个姓氏,有田、金、孙三大姓,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不是纯粹的族群关系了:孙少安砖厂搞砸了,孙玉亭反而雪上加霜向他要工资,无怪乎,孙少安感叹“狗屁亲戚”。其次,集体运动再次将这种关系弱化,政治意识形态凌驾于农村传统之上;最后就是城市的深刻影响,孙玉厚的四个子女:兰花一辈子在农村穷苦,少安在农村致富,少平在城市穷苦,兰香如无意外将在城市致富,这四个人的命运就是农村人世代进军城市的路线图。人要进入城市,但在城市里族群不再是第一元素,人只有靠自己。

孙玉厚的四个子女,勤劳坚毅长得也不赖,就是家里穷。瞧不起这样的人,就足够证明自己的鼠目寸光了。

先说兰花吧,在农村娶媳妇,这种女人是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她和少安的老婆秀莲有一种农村妇女最朴素的品德:唯夫是从。试想一下,王满银这种二流子,爱上兰花,有哪点说不通呢,更何况,兰花这种女人还对他死心塌地:不做事都行,只要晚上能和他睡在一个炕头。王满银这种女人都看不上,那只能是脑子都问题了(虽然他脑子确实有那么点“问题”)。

然后是孙少安,先后爱上他的有田润叶和秀莲,两段情都是悲剧。与田润叶的爱情最让人动心不忍。分明是两个彼此倾心的人,却碍于身份没有走到一起。这种理想的爱情挫败于现实之间的例子太多了,这也再一次反映出了集体运动的形式主义本质。

与其叹息田润叶和孙少安的悲剧,还不如欣赏秀莲的可爱。农村姑娘的爱情,就是非常俗气的吗?路遥是这么回应的:

有文化的城里人,往往不能想象农村姑娘的爱情生活。在他们看来,也许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头脑;没有头脑就不懂得多少感情。可是实际也许和这种偏见恰恰相反。真的,正是由于他们见识不多,精神不会太分散,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非常专注,所以这种感情实际上更丰富、更强烈。

上面也说到了,秀莲和兰花非常相像,和我们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农村妇女形象一样。秀莲是非常有主见的一个人,所以当初看不上很多当地的男人,反而慧眼识珠一下子看上了孙少安。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人的未来是可以通过长相管窥出来的。孙少安所展现的出来的体魄和气质,就吸引到了秀莲。而秀莲吸引孙少安的核心一点就是:不要彩礼。所以说,他们的最初结合不是爱情导向,而是经济导向。书中说到两人的夫妻生活,有一段非常幽默:

当我们怀着如此庄严地心情谈论少安和秀莲在痛苦中这美好感情的时候,不得不尴尬地宣布:由于他们频繁的两性生活使秀莲的节孕环出了点问题,结果让她怀上了娃娃。

虽说,两人的结合经济的动因更多,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也产生了忠贞的爱情。这种基于生活的爱情,才是最真实的。最后说说帅哥孙少平。喜欢过他的一共有四个人:郝红梅、侯玉英、田晓霞和惠英(推测)。侯玉英是一厢情愿,郝红梅是“弃暗投明”。真正在孙少平生命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田晓霞。这段悲剧爱情和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如出一辙,都是贫男富女。大概是碍于故事雷同,所以田晓霞死了,而田润叶和李向前走到了一起。(故事和人物形象的部分雷同,是《平凡的世界》存在的一个问题。路遥也曾说过,他并不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他的成熟作品,他还有其他的创作计划,可惜.....)

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爱情故事源于惺惺相惜,更像是革命爱情,所以他们的爱情存在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联想起时代背景,就会产生鲜明的对比:在穷困的时候,社会充满了梦想;富足之后,连爱情都折翼了。路遥的这部现实主义巨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像对当今时代的讽刺小品。正如有评论说:

这个时代喜欢轻松和美好,这个时代不喜欢艰深的路遥。


走笔平城




平淡一生赵姐


我正在看山西电视台播的《平凡的世界》,电视己经是第3遍了,原著我含着泪读了5遍。通过这本书伟大的作家路遥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活不易,低层的老百姓是更是一路艰辛,人生是不完美的,总有一些遗憾,但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拼搏下去,战胜命运改变命运,大家有时间看看原著,那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收藏小齐哥


这个平凡的世界,只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才有感授,才去看,才为他们也为自己流泪。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那个年代,也静不下心来去观看,他们活在抖音的世界里,有一棵浮躁的心。那个年代不属于他们!


风清云淡197665133


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忘了本……不是吗?有人奢侈,有人浪费,有人已经忘了本……

《平凡的世界》,一部现实主义的励志教课书,它生动再现了1975年前后的中国陕北农村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生存奋斗史。

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泪眼朦胧,一部农民的命运抗争史,一部农民走向富足幸福的奋斗史,很值得一读。


毛毛1763559814629


现在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人们,活的还平凡吗?平凡人中艰难奋斗史,为了吃饱穿暖,为了儿孙后代!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