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生活360x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只要一说起明王朝这句话肯定就会出现,然而很多疯狂迷恋明朝的人,对于明朝天子为何要取守国门却说不清楚,要么讳莫如深,要么不知其理。靖难之变以后,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了北京,最终形成了天子亲自坐镇边关戍守疆界的格局。

皇帝定都边地,亲自守住了万里江山的门户,听上去多么英勇无畏,然而,顺天府也就是北京城,到底是如何变成国门的?明成祖为何又执意要亲自迁都戍守门户呢?

明朝初期,北平可不是国门

翻开明朝的地图,尤其是明朝永乐朝后比较稳定或者是明后期的时候,都能非常明显地看出,明朝北部京都附近,也就是山海关南北一带,几乎就是贴着渤海,漠北铁骑几乎就要冲破明朝的“细脖子”冲进海里了。正是因为明朝这么古怪的形状,使得山海关的地位更加重要,也是北京城被称为“国门”的主要原因。

明朝初期,直到朱棣正式登临皇位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曾经的燕王封地北平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城,压根就不是什么国门。明太祖建立明王朝以后,当时与北方的北元之间的分界,大抵上与如今内外蒙古之间的界线差不多。朱棣的封地与北元之间,隔着相当辽阔的一大片高原,与后来所形成的站在北京城几乎就能眺望到漠北铁骑的样子,还差得远。

亲手拆墙,客厅变玄关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成功夺取皇帝之位后,入主南京,当时明朝北方的疆界虽说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可实际上,明朝北边那堵墙的地基,已经被朱棣给完全毁掉了。

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反抗,虽然燕王手握重兵,但终究很难与皇帝抗衡,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燕王用了非常冒险而且也是后患无穷的办法,那就是大规模抽调北方原本用于抵御漠北的精锐,并且联络兀良哈三卫的支援。虽然后来朱棣成功夺得了江山,但也付出了代价,比如将北平行都司的辖地作为报酬送给了兀良哈,原本的东胜卫内迁等。

一开始,明朝对于北方的进攻实力强大,每次取得胜利之后也设置了诸多的卫所进行占领管理,比如洪武时期设立的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兴和所等等,明朝北方大量的军事驻屯机构,使得明朝初期的北疆向北推进了很多。然而明朝初期在北方节节胜利,占领绝对优势的格局,在靖难之变以后,发生了彻底的逆变。

由于当年大量精锐被抽走,还有东胜卫内迁等,使得残存的开平卫、兴和所变成了孤悬无援的据点。永乐二十年,兴和所被阿鲁台给攻占后,被迫移治到了宣府;宣德五年,开平卫也被迫内迁到了独石堡也就是今河北省赤城县一带。如此一来,河北山西等境内的明朝北界,直接就退到了后来的长城一线,北京变成了真正的国门。

迁都亲镇,明朝为何如此兴师动众

可能有人会问,明成祖当年抽调精锐夺位之后,干嘛不再把兵力重新放回去呢?你以为朱棣没想过么?问题是朱棣根本就不敢这么做。当时明朝的中心在南京,如果将大量的兵力重新北迁戍守,必然就要让宗室藩王或者将领带兵主导,这是朱棣最怕的地方。派个藩王去,朱棣怕有人有样学样,再来一次靖难之变;派个将领去,江山落入外人之手更糟糕。

更何况,明朝这边闹哄哄,北边的蒙古可没那么呆就愣愣地在那看着,朱棣夺位之时漠北草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来明朝占有的优势已经几乎丧失殆尽。为了抵御住漠北的劲敌,既然难守,那就主动出击,所以朱棣称帝之后,依旧频繁对漠北用兵,疯狂出征,毕竟进攻才是最有效的防御,但总是打也不是办法,还是要想个长久之计。想来想去,朱棣觉得谁都靠不住,既然外人靠不住那就自己亲自来,朱棣直接将都城迁到了自己的老巢北平府,改北平为北京与南京同尊。如此一来,明朝不仅形成了南北两个京都的局面,同时由于皇帝亲自坐镇北京,抵御北方威胁的兵力就能够直接掌握在皇帝手里,受皇帝亲自节制。

古代的通讯等不如现代这么发达方便,而明朝“天子守国门”,就能够有效规避掉这种不足,使得明朝能够在对漠北的军事行动中掌握先机。自北宋之后,整个华北地区已被外族掌握了两百多年,整体的发展也远不如江南地区。明朝迁都,不仅是守住国门,也能够有效强化对于整个北方的掌握管理能力,在当时来看,意义非凡。


澹奕


如果问起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硬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明朝,因为明朝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就奉行“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虽然大明王朝一度出现过亡国的危机,但是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退缩过,相比较于唐玄宗避祸西蜀,宋高宗苟且偏安,明朝的皇帝明显硬气了很多。那么明朝始终奉行的“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首先我们要来明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由永乐皇帝朱棣开始的。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封地便在今天北京一带,但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开始实行削藩政策,朱棣被逼无奈之下只得造反,这场由叔叔和侄子之间的战争历时三年,在历史上被称作靖难之役。

朱棣打败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之后,建立了永乐朝,但是朱棣始终担心南京朱允炆的势力太大,万一哪一天朱允炆的死党反叛起来不好收拾,所以朱棣虽然定都于南京,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对北京的经营。因为北京可以算得上是他的大本营,只有在北京朱棣才会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在北方生活的时间久了,江南湿润的气候以及饮食条件朱棣都感到有些不适应,所以,朱棣自从登基伊始就开始谋划着迁都于北京,把南京作为大明的陪都。

在古代,北京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秦汉以来,燕赵大地便是中原王朝优良的养马地,中原王朝的骑兵大多都出于此,唐朝末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契丹人数百年间压制着中原民族。

▲ 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

北京地处中原王朝的最北端,燕山之外,往东北方向是广阔的东北大地,西北方向则是辽阔的大漠草原。所以在清朝以前的朝代,都把北京看作是进出中原的门户,大明王朝也不例外。

朱棣执意把都城迁往北京,除了朱棣的个人喜好之外,也是对大明王朝命运的一种考虑。因为在明朝初期,虽然朱元璋将蒙古赶出了中原地区,但是塞外蒙古的势力依然庞大,蒙古的有生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一旦蒙古人再出现一个如成吉思汗一样的杰出首领,统一了蒙古各部,蒙古人再次南下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朱棣把都城迁往北京,并且定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就是为了彰显大明王朝守住中原门户的决心,大明的皇帝守着中原王朝的大门,只要大明王朝天子还在,北京城就不会沦陷,中原大地就不会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践踏,所以在明朝前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义关系到大明王朝的百年根基,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大明朝国力衰退,宦官当政,贪官污吏横行,国内烽烟遍地,北方又有崛起的女真威胁,崇祯皇帝仍然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有点死板了,毕竟大明王朝在中原统治日久,逃出北京城东山再起也未必没有可能。所以明朝后期“天子守国门”意义不大。崇祯皇帝的帝王气节还是值得人敬佩的。


海佑讲史


“天子守国门”对明朝最大的意义就是造就了有明一朝从天子到百姓不屈的民族气节。

“天子守国门”是对朱棣定都北京的一个总结。

大明朝建立后,残元势力被赶出了山海关,燕王朱棣镇守北平,负责扫灭残元势力。在中国古代史上,山海关是繁华中原的最后屏障,关外就是化外之地,其人就是化外之民,化就是不服教化的意思。靖难之役后,鉴于山海关外鞑靼和瓦剌的威胁,还有残元势力的南袭,永乐大帝朱棣决定把京城迁到北平,改北平为京师。由于京师靠近山海关,又是国都,所以民间对此总结为“天子守国门”。

不屈天子

明朝的皇帝们,我们听过勇武的传奇皇帝朱元璋,听过英明的永乐大帝朱棣,也听过促织天子朱瞻基,木匠皇帝朱厚照,吊死在煤山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明朝的从建立到灭亡,就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不仅明英宗宁死不降,大明朝也没有投降,而是断然拒绝了也先提出的以财物换取英宗的无理要求,立明英宗弟弟为皇帝,继续跟蒙古作战。也先兵围北京城,大明天子没有迁都,而是积极备战,最后打败了蒙古。

崇祯皇帝时期,大明已经到了内忧外患的地步,依然保持两线作战,顽强的抵抗清军和闯王的起义军。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皇帝有着足够的时间撤退,并且南京还有完善的政府机构和大量的军队,完全有实力继续抵抗,但崇祯皇帝就是死不撤退,最后在煤山上吊而亡。忠于“天子守国门,社稷亡,君王死”的气节。

不屈忠臣

明朝的臣子们是最不屈的,最流行的就是以骂皇帝、挨廷杖为荣,正德时期,皇帝想要出游,大臣们一致反对,正德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大臣们没有屈服,继续前赴后继,逼的正德皇帝取消出游。

崇祯皇帝在最后一次召见臣子的时候,抱怨百官都不来上朝,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可他根本想不到,他的忠臣们已经提前一天掀起了自杀的浪潮,因为北京城的外城在前一天就被攻破了。

皇宫里仅有的数量不多的嫔妃们,在周皇后的带领下,基本也都自杀了。守卫北京城的守备太监基本都战死了,没有投降,宫里的太监自杀者更是数以百计。

不屈百姓

在明朝,百姓们也有着不屈的性格。明朝灭亡后,民间爆发的反清复明运动是历朝最久的,明末的绝命诗是历朝最多的。我们听过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大明百姓们喊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壮烈殉国。

最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和任何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朝代,我想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原有的精神与民族气节。

参考凤凰资讯《最多人污蔑的明朝:亡国不亡骨气 断头不断脊梁》。


朱君看史


提起明朝,很多明粉网友总会提到这样的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因为明朝从永乐朝以后,其都城都在北京。而北京往北不远,便是塞外部族的地盘了。明朝嘉靖帝在位期间,俺答汗的骑兵甚至出现在了北京城外。

在古代历史上,像明朝这样选定都城的先例,几乎没有。

迁都的必要性

在大明朝立国初年,明朝的都城是南京。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明朝不是第一个选择定都南京的王朝。但是,客观来说,定都南京并非最优选择。

因为一来,定都南京所带来的政治辐射,仅能辐射到江左之地,至于遥远的荆州、巴蜀以及中原,都是历代南京朝廷所难以辐射之地:

比如东晋,东晋多次收复巴蜀,但收复不久巴蜀又能恢复割据;

比如南朝,荆州一方的地方势力,往往有推翻南京朝廷的可能。

而定都南京的“六朝”,几乎都是割据一方的江左政权(当然论及法统的话,除了孙权的吴国,其余五个朝代都是正统朝廷)。

因此,定都南京绝对是朱元璋的一个昏招。

节度使与藩王

朱元璋晚年,明朝对北元发动“捕鱼儿海之战”,虽然这一战,事实上覆灭了北元朝廷,但是,蒙古各部对明朝的危害依旧。这种危害,一直到明朝灭亡之前的十年,满清活捉蒙古林丹汗方才结束。

因此,朱元璋对蒙古的势力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在明蒙边境设立了一系列藩国,希望这些藩国可以为明朝巩固边防。

其实这个套路并非朱元璋原创。唐朝玄宗天子在位期间,为了方便大唐朝廷对塞外部族发动边塞战争,唐玄宗专门设立节度使制度——既让节度使掌管地方的军权、民政和财政, 这导致节度使和明朝的藩王实权无异。

唐玄宗的这个政策引起了安史之乱,朱元璋时候,也因为藩国制度引发了靖难之役。

朱棣的抉择

朱棣推翻建文朝廷以后,自立为皇帝。但是,蒙古各部的问题依旧是朱棣的一块心病。朱棣如果继续在燕地设立藩王,无疑会给朝廷带来隐患——朱棣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遭遇靖难之役。但如果不设立藩国,而由朝廷直接指挥抵御蒙古各部,无疑又会影响战争效率——毕竟两宋就是因为太多朝廷遥控指挥前线打仗的现象,导致两宋时常吃亏。

于是,朱棣想起了一个二合一的办法:那就是迁都到北京。这样,朝廷可以近距离指挥前线军队,并且防止藩王做大。

而个人认为,朱棣的这个决定,其意义如下:

这个决策在初期,对明朝取得边塞战争的主动权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这一决策的弊端也凸显起来——那就是一旦后世君主能力不足,或者朝政腐化,那么,京城距离边境过近,无疑会导致朝廷会被外敌“斩首”。

姑且不说明英宗“千里送人头”,导致明朝距离被灭亡几差一步之遥。后世俺答汗游北京、皇太极兵围北京城,其实就暴露了这一定都决策的不足之处。倘若俺答汗、皇太极时代,明朝方面存在着明朝版“宋徽宗”,相信明朝将会提前关张。


藤树先生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常被后人用来赞颂明朝的硬风骨,确实,在面对外敌时,明朝表现的比历史上很多朝代都硬气。就拿土木堡之变来说,明英宗亲率50万大军出征瓦剌,却在半道上被瓦剌伏击,50万大军全军覆没,连英宗本人也被俘虏。

其实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当年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最后采纳陈平之计,给单于的阏氏送礼而脱险;唐玄宗被安禄山叛军逼出长安,借了回纥的精兵才收复长安;北宋的靖康之耻更是千古之恨,而宋高宗则是更为耻辱的向金人称臣进贡。至于满清就不用说了,割地赔款的事例数都数不过来。而土木堡之变时明朝是怎么做的呢?面对瓦剌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妥协,皇帝没了就再立一个,军队没了就号召各地勤王,明英宗本人也是宁死不降,最后终于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不过,土木堡之变时的明朝,虽然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但是国力依然强大,瓦剌虽然一时占了便宜,但是和明朝依然不是一个体量的对手,最多也就是打打秋风。但是,到了明朝末期,局势不一样了,女真在东北崛起,山陕农民起义遍地,而此时明朝还坚持这“天子守国门”,始终把整个国家的中心放在北京,可以说是明朝末期最大的战略失误了。

一 明朝为什么迁都北京

明朝当初迁都北京更多的是处于政治上的考虑。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和建文帝打了几年,本来以朱棣区区燕地一隅,是难以和建文帝抗衡的,战争打了几年,双方还在河北、山东一带反复拉锯,由于朱棣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所以越打越处于下风。尤其是东昌(今山东聊城)一战,朱棣大败,自己本人也被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之前所打下的城池得而复失,朱棣后来也说到:“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就在战局陷入困境时,朱棣采纳姚广孝的建议,绕开南军重兵把守的济南,直扑江苏,但是在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朱棣又遭遇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就在这关键时候,建文帝心里胆怯了,唯恐南京有失,将前线重兵调回防守南京,朱棣抓住这个机会,大败南军于灵璧,率军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强渡长江,直扑南京,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进入南京,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可以看到,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实际上是走了一步险棋,他采用放弃后方、猛攻快打的战略,兵临南京,最终夺取皇位。但是,这样也有很大的不利,一是很多地方上依然是忠于建文帝的势力,二是南京城中人心不稳,比如方孝孺,就宁死不降而被朱棣诛十族,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特例,最重要的是,建文帝在战火中不知去向,这对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旦建文帝卷土重来,他这个皇位必定岌岌可危。于是,为了摆脱建文帝的势力,朱棣选择迁都北京,回到他的根据地,将南京作为副都,前朝的官员大都留在南京,而他则在北京启用他的亲信,建立一套新的官员系统,以此保证皇位稳固。

二军事上北京的战略纵深不够大

在朱棣刚迁都北京时,明朝正处于国力强盛的阶段,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漠北,从北京出兵,给了北方蒙古部落极大的震慑。但是,随着国力渐渐衰落,北京的劣势越来越显现出来了。长城是华夏抵挡北方以及东北少数民族的第一道防线,北京的问题就是离这道防线太近了,一旦敌人越过长城,马上就直逼北京了。这时候防守边境的边军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是支援前线,还是回放京城呢?回防京城自然万无一失,但是整个防线就此向敌军敞开,敌军得以来去自如。而南方的勤王军队要想赶过来也来不及,毕竟上千公里的距离,在古代没有几个月是到不了的,而这时候敌人在打完秋风就跑了。

1629年(明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皇太极就率八旗兵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京师(今北京)。面对皇太极的突袭,明朝只能被动防御京师,虽然最后逼迫皇太极返回东北,但是明军自身也损失惨重,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等城池都被皇太极攻克,掳掠一空。

三经济上的不利

相对于鱼米之乡的南方,北方的粮食产量要低得多。原本北方的粮食供应燕云地区的驻军还尚可,但是定都北京之后,偌大一个京城,每天的消耗就多的吓人,这么庞大的粮食消耗,只能通过南方的漕运来满足。和平时期还好,一旦战事四起,运输就变得尤为艰难。大量钱财税收花费在漕运上面,而且还不能满足军队需要。所以到明朝末期,缺钱缺粮成了军队的常态。

结语

对于末期的明朝来说,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是在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如果崇祯能早点考虑迁都,依靠南方的财力物力,那么局势有逆转也未可知。


历史风暴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历来这句话被明粉封为圭臬,是对大明皇帝最高的褒奖。

这话是谁首先说的呢?

说这话的人明粉恨之入骨,恨不得抽他俩嘴巴子,这人就是讲清史的阎崇年。

阎崇年说这话是为了奚落不战而逃的咸丰皇帝,看看人家崇祯宁死不逃,再看看你奕詝,逃跑前为了自己的性福,先把女人们都送去了避暑山庄。


天子守国门有意义吗?有,但是没有那么大。

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守国门的是建文帝,显然他没守住,城破之日建文帝不知所踪,不存在守国门这回事。

夺位成功的永乐帝,在南京呆着不舒服,他的治所一直在北京,在那里他经营了很多年。

南京一直是他老爹朱元璋和他侄子朱允炆的天下,这里的人对他是不是有二心,会不会害他,朱棣心里没底。

为了自己的安全,他启用了被朱元璋废除的锦衣卫。

另一方面,从永乐四年开始,朱棣开始动手改造北京城,使其更具京城的样子。

永乐帝数次北征蒙古,都把北京当成行在,大约在北京呆着比在南京舒服很多,所以朱棣在永乐19年宣布迁都北京。


因为朱棣北征,太子朱高炽长期在南京留守监国,对南京很习惯很喜欢,朱棣死后他屡次想把都城再迁回南京。

但是他刚想迁都南京开始连续地震,朱高炽在皇帝这个很有前途的岗位上就干了一年多,迁都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见习惯对一个人影响很深。

朱棣迁都习惯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朱棣通过靖难夺权,他不希望别的藩王效法自己,所以他驻守边境,逐渐削夺边疆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的势力。

这算是真正的守国门了,既抗外敌,也抗内鬼。




到了崇祯皇帝的天子守国门时,李闯兵峰直指城下,一开始崇祯还有很多选择。

可以迁都去南京,那里有整套的行政班子。

也可以送太子去南京,一旦北方有变太子立即继承皇帝位,让各路军马前去勤王,大明王朝也算群龙有首,基本盘不会丢。

崇祯和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那一个主意也不想采用,他自己去南京,把太子留在北京,怕自己像宋徽宗那样,京城守住了,太子继承皇位,自己被架空。

自己留守北京城,太子去南京,太子被拥立咋办,自己不就变成唐明皇了。

崇祯不想放权。他还好面子,不想背锅,一旦弃守京城,以东林诸贤的品性肯定会有人问责,这责任谁担,崇祯的原则是谁担都行,反正别是我。

只想捞好处,责任一点不想担,即使你是皇帝也总干这事儿队伍也会散的。

所以,崇祯这个亡国之君最后国门没守住,只有死社稷这一条路了。


死时众大臣都离他而去,崇祯想去大臣家混顿猪肉炖粉条都没人给他开门,大家都在家里磨刀霍霍向猪羊,准备款待入城的闯王。

崇祯这人缘混的……



当年建文帝国破时,还有铁铉方孝孺效忠,甘愿为其搭上全族性命,崇祯死时身边只有一个阉人,想想蛮凄惶的。


薛白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今天的人,不能理解天子守国门的含义。

为啥?

今天比如北方边境有敌人入侵了,边境军官一个电话几秒钟上海、广州都是知道了。

但古代没有这种通讯设备,只能采用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快。

比如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在河北骑兵反叛,而在西安的唐玄宗要6天才能知道这个消息。

而这在古代已经是神速了,相当于快马每天跑500里。

大家知道,如果安禄山的部队是游牧民族的骑兵,6天时间能够前进多远吗?

蒙古骑兵突袭时,可以达到每天70公里以上的速度。

6天时间,蒙古骑兵可以深入中原400多公里。

而河北省东西宽度才500公里!


另外,以宋代为例,首都设在哪里是极为关键的。

这是因为,宋代的主要作战力量是中央的禁军,也就是林冲所在的部队。

禁军少则三四十万,多则六七十万,是国家主要的对外军事作战力量。

所以,首都在河南,也意味着国家军队主力驻扎在河南,对于巩固北方的防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古代的交通差,兵力调动很麻烦。

其实何谈古代,抗战时期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四川的一些川军就开始向上海调动。

然而,因为四川没有铁路,公路也极差,只能步行走到陕西才坐上火车。等他们赶到中原,而淞沪会战早在11月就结束了。


同时,作为首都来说,最低程度会有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络。

因为首都居民不会少,还有驻军,加上大量的官员,都需要大量的粮食。

所以,自古以来,全国到首都都有大运输量的交通路线。

那么,这就是军事作战的基础,没有运输就不能作战。


萨沙


“国门”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城门,也就是边关城门。一般我们知道,镇守边关,防御外敌是边关将士的职责,皇帝应该居庙堂之高,养尊处优。那么天子怎么会放下身段去“守国门”呢?又有人问到了,“天子守国门”是御驾亲征吗?


(明成祖朱棣)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一直存在威胁,内忧外患,何为内忧,就是来自本国藩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的揭竿而起,这是内忧,那么,外患呢?就是边疆外族的入侵。此内忧外患从封建王朝制度确立以来,从未杜绝和根除过。

那么,怎么解决没有外患呢?

解决内忧引起外患

这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必须要维持利益的一致性。在这里,以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例,鉴于汉景帝时的“八王之乱”,到汉。。武帝这里,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由此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权力。

但是,削弱地


方的权力之后,在抵御外敌方面上,势必要吃亏了,在抵御外敌上有点力不从心。

解决外患引起内忧

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蠢蠢欲动和骚扰,唐朝设置了节度使制度,刚开始的时候,节度使只是掌握军事权力,后来,节度使开始掌握财政、税赋、土地等权力。这下,人财物都有了,自然有些飘了,有时候也对朝廷的命令爱答不理。直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的爆发,在大唐的心脏狠狠的插上一刀。


(唐朝节度使分布图)

那么,有什么两全齐没的方法没,有。那就是把中央和边疆合二为一,在这种背景下,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还修建了明长城,这样一来,加强中央力量,又守住边疆,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朱棣还立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戒训,这样一来,您就理解“天子守国门”的意义了吧。

俗话说,居安思危,京城作为边疆防线,在中央强大的基础上,在位的君主就会时时警惕,注意边疆入侵者的一举一动,毕竟守不住的自己的小命就要丢了,有直接利益相关性。这也使得在明朝,基本很少有外遇入侵的灾难,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我是历史守夜人,不一样的烟火,加个关注吧!


橙汁历史


明朝一度被称为最有骨气的朝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分别讲了两个皇帝,前者是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后者是崇祯帝(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天子守国门”,是明成祖朱棣做出的重大决定,他在成为皇帝之前是驻守在北平的藩王,起兵造反一路攻打到南京城应天府,在应天府称帝,后来迁都到北平。

朱棣在南京称帝,然北方边军战事不断,鞑靼、瓦剌、蒙古等强敌环伺,朱棣多次率军亲征,期望换取几十年的边境平安,他是一个不惧打仗的帝王,这是迁都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明成祖朱棣在还是藩王的时候,他的封地就在北平,因谋逆篡位在南京即位,多少心里有些硌应,再加上多年在北平的驻扎与建设,比起南京,这里才是他起兵发家、根基深厚的地方,选择这里作为国都,也有稳固皇位的考量。

祖宗初心固然是好,怎料想后代并非个个有征服天下的勇猛和野心?


嘉靖帝在明朝历史上也算是一位奇皇帝了,不住紫禁城,偏居西苑二十余年,沉迷于修道成仙,将御史和大臣们的骨头打软打怕,将帝王权术运用到极致的皇帝。


怕麻烦、无野心,只想好好守着祖宗留下来的江山,没有征服天下的宏愿。这样一位皇帝,让他“天子守国门”,堪堪守住就已经很不错了。

恰恰,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军队在嘉靖帝的眼皮子底下,侵犯明朝领地,一路烧杀抢掠,行军至国都城外。城内人两股战战,奸臣严嵩竟派人给俺答送去银两,请求攻打别处,不要攻打京都……

俺答在城外要求开放互市贸易,城内嘉靖帝暴跳如雷,臣子仓促间想出办法,提出文书上须有汉蒙两种文字,而俺答送来的文书只有汉文,不具有效力,要求退回俺答部重新起草,等俺答将重新起草的具有汉蒙两种文字的文书送来时,这一来一回几天时间,周围勤王的军队也赶到了,俺答只得退兵。

这一次重大事件史称“庚戌之变”。

可见,“天子守国门”,只是个美好的期望,明朝几百年历史,真正有魄力强守的帝王寥寥无几。不过,这也还是体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史一下没事儿


明朝天子守国门这个认识首先是错误的,明朝自始至终就没有守过国门,不要以为距离蒙古比较近,就是守国门了。

北京是形胜之地,位居天下之中,迁都在北京可以东掌女真,西握吐番,南统中原,北御蒙古,极大的巩固了明朝江山社稷,最重要的是,北京做为辽金元故都,汉人皇帝朱棣主动迁都北京,并以北京为中心建立了华夷秩序,促进了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这次迁都的历史意义影响之大,可比秦皇中央集权,汉武独尊儒术。

永乐皇帝朱棣雄才大略,在位二十二年,《长歌行.永乐》这首诗基本上讲述了他的丰功伟绩,从诗中可以知道,明成祖拥有伟大的思想和格局,如果把迁都北京说成是天子守国门的话,这也太小看朱棣了,还原真实的历史,明朝是:天子御四方,君王主华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