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王守仁一介书生可以轻松平定宁王叛乱?

今古言堂


一是王守仁是学过兵法的。

二是王守仁是知行合一的,就是他的行动力非常强。

下面详细讲一讲王守仁是怎么平定宁王叛乱的。可以从他的行动中,理解什么叫知行合一。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个消息。宁王叛乱了。

宁王是明朝的王爷之一,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最开始的驻地在大宁,现在的内蒙古辽宁一带。朱元璋派他在这里守卫大明。此人善于谋略,但还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们给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跟建文帝争皇位时,首先冲到他的大宁,借口寻找帮助把宁王朱权给绑架了,逼迫宁王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许下诺言,成功之后,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朱棣的话有时候你可以信,有时候不能信,有关权力分配的,那当然是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不但不跟朱权分天下,连苏州、钱塘这些一二线城市也不给,把朱权调离边疆,打发到四川一带。

朱权一气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亏也就随他去了。从此宁王的封国就在南昌。

过了这么多,历代宁王还是比较宁静,直到现在出了一位不那么宁静的宁王。这位宁王叫朱宸濠。

史书记载朱宸濠这个人很聪明,但是很轻佻。这个世界上,很多坏事就是这类人干出来的。我们说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属于那种有知无良的人。

到了他当宁王之后,就开始蓄养死士,家里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没事还客串一下土匪,带着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说王爷应该不差钱,打劫商船除了弄点钱之外,可能还有点军事演习的味道。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位宁王肯定是要造反的。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你说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睁睁看着这炸弹自己爆了。

宁王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达丰城县,这里离宁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说误闯进了反王大本营。

这里还有一个很惊险的事情。六月十三号是宁王的生日。王阳明当时从赣州去福建,要经过南昌府,按理说要给王爷祝寿的。但就在要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印忘带了。所以,王阳明就赶紧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这样就耽搁了几天。恰恰,宁王就是利用过寿这个机会造反,一来附近的官员都过来祝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些官员控制住。另外,生日造反,图个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过了,要在北京过。

如果王阳明也去祝寿,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阳明是肯定不会投降的,那王阳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号了。

虽然意外的躲过了一劫,但是现在住的地方离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来里地,而且王阳明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宁王的注意,宁王一直想把他拉扰过来。拉拢不过来,那也要杀掉。这会,宁王已经派出了追兵,要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能否逃出宁王的追捕呢?


得知宁王造反之后,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问题是怎么逃出宁王的魔爪。

这个时候,王阳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赣州大本营搬兵,肯定来不及。

这时候,王阳明决定前往吉安。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出来后,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庐陵当县令,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愁。而且当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这里将成为他策划讨贼的大本营。

吉安在赣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较方便。

可是,要出发的时候出问题了。风向不对。吉安在南方,可是当时正吹着南风。当时是六月,夏天。南风多北风少。不但吹的是南风,而且风很大,船逆风而行,很难前进。

这时候,王阳明只好向诸葛亮学习,向天借风,他在船头焚香祈祷。表示老天爷你看在苍生百姓的份上,麻烦赶紧把风向调一调。你要是照顾宁王,那你吹南风吧。我掉水里淹死算了。

这么一祈祷,风向还真的变了。王阳明大喜过望,赶紧从船上站起来。

开船开船,赶紧去吉安。

大家赶紧动了起来,可是,半天船还没有动起来。

为什么呢?

大家都在瞎忙,真正开船的船夫不见了。

船夫下班了,船夫说太阳已经下山,不能出船。这个可能还真不是船夫偷懒,而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开夜船危险系数大。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

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

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

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

表面上大家都着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船终于开了起来。

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

又有什么事?

船太慢了。

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

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

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

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为什么呢?

“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

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

为什么啊?

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

王阳明马上拒绝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

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

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

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

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

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


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决定留下来。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

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

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

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

王阳明早就有平匪的业绩摆着,江南一带对他是如雷贯耳,听到朝廷派他出来主持局面,心里总算放心了。

但事实上,王阳明这时候根本没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这是矫旨了。但事出紧急,王阳明已经顾不得这些手续。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去做。

除了这个之外,王阳明大造声势,说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大明王师已经集结,从北京出来平定宁王之叛。

另外,王阳明又伪造一封紧急公文,里面说总督两广的都御史已经收到消息,正率四十万狼兵前往江西,请沿途各兄弟单位准备好接待工作。

这个公文编得非常像,因为狼兵向来是比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这些情况,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匪患时早就领教过了,这样的公文他也看过,所以拿过来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乱真的公文就出来了。

除了假借狼兵,对其他单位,王阳明也毫不客气,拿来就用,各种公文层出不穷。什么徐州兵马,淮安本马,甚至他自己也有两万兵马等等已经全部出动,总数不下数十万,八面而来。

写完这些公文,王阳明叫来十多名小吏,把这些书信缝在里面的里衬,让他们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

在最开始摆脱朱宸濠的追兵时,王阳明就想清楚了,当时他跟临江知府对话,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计,上计是直捣军师,乘其锐气,出其不利,如果一举攻下京师,天下就要变色了。中计是攻打南京,则半壁江山会落到朱宸濠手上。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师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

事实上,朱宸濠原本是准备采取上计,直捣京师的。

我们宁王其实也是有一点智商的,但是,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学军事家王阳明,那完全就不够看了。王阳明除了散布假消息,还四处发通告,一是让所有的商船,特别是卖粮的全部停止运输,以免被朱宸濠截获。又再次祭出十牌家法,劝告百姓不要四处走动。王阳明再次强调,勤王大师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乱走,安全我们可是不保障的。

王阳明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经问过王阳明,说我们散布这些消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

王阳明告诉他,这个东西散布出去,不是为了让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丝犹豫,我们就成功了。

这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捣京师是他唯一的希望,应该乘其锐气,马上发兵。王阳明制造这些假消息,就是搅乱朱宸濠的知,让他无法行。或者说无法第一时间行。

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坏对方的知行合一,这就是破敌的关键。

王阳明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现在出去,不是迎头撞上官兵的主力?

就迟疑了这么几天,但总算智商没有完全下线,还是想明白了。自己刚起事没两天,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也得四五天,怎么可能就马上组织起大军呢?

很快,探子也回来了,证实了王阳明的话纯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没有大军出动。

朱宸濠终于醒悟了,但这时直接进攻京师的机会已经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准备。

于是,他采取了中策,进攻南京。

那么,朱宸濠能否攻下南京?王阳明的反间计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将如何破解朱宸濠的攻势?


发现自己被骗后,朱宸濠醒悟过来,带着大军前去攻打南京。

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平叛功臣。这位功臣叫杨锐,是安庆府的都指挥史。安庆是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处于南昌跟南京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朱宸濠先是派了说客,希望安庆能够开城投降。杨锐守住城门,说,要想我们安庆投降,除非逆濠自己来。

杨锐痛骂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听了之后当然是大怒。叫嚣要将安庆城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候,他的谋士告诉他,不要进攻安庆,我们应该绕过安庆,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庆垂手可得。

可以说,朱宸濠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绕过安庆,但走着走着,他还是掉过头来,非要拿下安庆不可。

为什么呢?

因为杨锐令人在城的四角树起大旗,上面写三个字:剿逆贼。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号:剿逆贼!剿逆贼!

朱宸濠坐在船里,听得心烦意乱,自己都绕着走了,你还来招我惹我?不打你,我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朱宸濠掉转船头,下令先攻安庆,再下南京。

这一来,就中了杨锐的计,杨锐之所以辱骂朱宸濠,正是希望将朱宸濠吸引过来。因为如果朱宸濠直奔南京,便会酿成大势,所以他要把朱宸濠拖在自己的安庆城下。

我们说,所有成功的人,他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按对的事情去做。朱宸濠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眼下攻南京是最重要的事情,却无法按自己的知去行事。

朱宸濠领了六万大军。安庆城内不过数千。攻城原本是不难的。但朱宸濠放出话,要杀安庆一个鸡犬不留,这等于将安庆城逼到了绝路,安庆城上上下下,官员老百姓都齐上阵守城。

杨锐还时不时用箭射出招抚书,劝说叛军就地解散,有时还出城偷袭一下。一时之间,朱宸濠虽然兵力占优,但还拿不下安庆。

当然,假以时日,安庆也不一定守得住,那自封讨贼总指挥的王阳明这时在干什么呢?他下一步的行动将如何选择呢?


在杨锐死守安庆时,王阳明的兵马终于调齐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平叛,在各地训练了不少精兵。又有十家牌法,调兵速度很快。

但是接下来,应该怎么进攻呢?

部下建议王阳明去救援安庆,因为安庆这边打得很苦,都快守不住了。但王阳明表示,朱宸濠在南昌城留了一万精兵守老家,如果我们去救安庆,那南昌的贼兵就会尾随而来,另外还会把我们的粮路给断了。而朱宸濠发现我们来援安庆,他必定是掉头跟我们死斗。安庆城里是没有多少兵的。它的兵力只能保证守城,无法出城跟我们呼应。

所以救安庆,很可能被朱宸濠包了饺子。

所以,王阳明的选择是直接进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这就是围魏救赵,要点就是攻其必守之处,因为反贼的家属们都在南昌,攻打南昌,他们必定会要回来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调动对方。

我常常在想,如果说起明朝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徐达,想到常遇春,想到戚继光,但可能不一定第一时间想到王阳明,我觉得王阳明的兵法绝对能排明朝前五的。但他的儒家大师的身份影响了他。

且说王阳明调集大军冲到南昌城下,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全军用命,如果士兵不用命,就斩队将,队将不用命,就斩副将,副将不用命,那就斩主将。

这个直接追究到位了。大家一看,王大人是玩真的,这回不能再忽悠了。

王阳明有多少兵马呢?史书记载是三万,但有一半是守家的,真正能够上阵的只有一万多。但是,王阳明就是用这一万多攻下了南昌,还擒拿了朱宸濠。更神奇的是,死亡的士兵只有六十八人。

这简直是军事上的奇迹。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呢?攻心为上。

攻南昌城之前,王阳明先给南昌城发公告,表示我们这次来,只是为了攻打主谋朱宸濠,同时也是为了解救平时被朱宸濠欺压的南昌百姓。所以,两天之后我们将攻城,这一天,大家不要惊慌,老百姓照常过日子,还像往常一样,平时你们早上豆浆油条,那一天你们还是豆浆油条。而城内的士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成了。

朱宸濠为什么攻安庆攻不下,就是因为放出话要屠城,搞得全城人抱成一团跟他对抗。王阳明这一布告,就是防止有什么误会,导致南昌全民皆反。

做好宣传工作,王阳明出发了,出发之前,先杀了几个人,表示这些人不听命令,杀了以儆效尤。其实这些人是前面宁王派来劝降王阳明的。养了这么多天,都胖了两三斤,但王大人的饭也不是白吃的,关键时候也要派点用场才行。

这一杀,大家都震住了。王大人动真格了啊,真杀人了,再偷懒可不是玩的。

来到城下,王阳明一声令下: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诛其伍,四鼓不进,诛其将。

进攻之后,王阳明这边是士气如虹,城内的反兵纷纷倒戈投降。

不用一天的功夫,王阳明就拿下了南昌。

选择到了朱宸濠的手上,他是回军抢夺南昌,还是继续攻打安庆,还是赶往南京呢?上策依然是赶往南京,中计是继续攻打安庆,争取拿下安庆做为自己新的大本营。而下策当然是回军。

朱宸濠选择了下策,撤掉安庆的围攻,率领大军回头扑向南昌。

这个时候,王阳明应该怎么办?

部下建议他应该死守南昌,不跟朱宸濠对战,等四面的援兵来了之后,再收拾他。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一个老成之策。

但是王阳明分析的更准确。

他说,朱宸濠已经不行了,他进没能拿下安庆南京,退没有地方可退,士气已经完全被打没了。这个时候我们出奇兵,只要稍稍挫其锋芒,他们一定会不战而溃。

王阳明为朱宸濠设下了一个铁桶阵,地点就是在鄱阳湖。

在潘阳湖。王阳明布下伏兵,等朱宸濠回军到鄱阳湖时,让先锋接敌就退,将叛军吸引到包围圈,随后伏兵四起,第一天的交战就杀敌过万。朱宸濠惊慌失措,不得不拿钱出来鼓励士气。打斗阵的赏银千两。

两天以后,两军正式大决战。在地势上,朱宸濠占了上风。此时吹得是北风,朱宸濠正好是顺风。接战之后,王阳明的先锋将伍文定失利,不得不率部后退。剩下的人一看不对劲,都想着退了。

王阳明马上拿出自己的长剑,交给中军官,让他前去斩下伍文定的脑袋,以正军法。

但是,他又悄悄告诉中军官:“你去的时候,如果看到伍文定还在坚守奋战,那就暂缓执行。”

伍文定听到这个军令后,全身冒了一身冷汗,赶紧操起武器,站到船头指挥士兵激战,对方一炮过来,火焰顺风烧过来把他的胡子都烧掉了。

伍文定毫不动摇。

军心终于稳住了,王阳明的大军趁机反攻,将朱宸濠的叛军击溃。

这一战,伍文定被定为首攻,这一战也成为他军事生涯最大的亮点。胡子被烧了,这可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后面,伍文定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一念之间,就把一个原本要被斩首的懦将变成了名将,原因就在他的心学。他的心学倡导人皆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只是一时被蒙蔽了。

王阳明只是激发了伍文定内心原来的良知,就改变了伍文定的一生。

朱宸濠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啦。

大败之后,他换了衣服 ,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坐了一条小船准备逃跑。走到芦苇丛里,看到对方来了数条渔船。救苦救难的菩萨来了。朱宸濠马上招呼。

老乡过来一下,帮个忙,有重谢。

好咧,渔船过来之后,把朱宸濠接上渔船,哨声一响,四下里杀出一堆官兵。

原来这是王阳明早就埋下的伏兵,王阳明早已经交待清楚了,埋伏在这里不要动,也不要看到外面杀得起劲,也想抢功,自有一份大功送上门。

王阳明真可谓用兵如神!

朱宸濠就此被活抓,王阳明的心学通过了最大的考验,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运用到实践的真学问,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嘴上功夫,纸上功夫。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也欢迎大家每天晚上九点看我的直播,今天我们讲五代十国。


脑洞历史观


王守仁作为一介书生,他最令人称道的成就是在心学的发展和传播上。宋明时期,理学当道,王守仁却成为了心学集大成者,并使其名扬海外。由于王守仁在文化上太过出类拔萃,以至于让人忽视其军事上的赫赫功勋。王守仁曾用三十余日便平定宁王叛乱,他为何能立下此功?

王守仁自幼便有擒杀贼寇为国效忠之志。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都被读书人奉为圭臬,王守仁则不然。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部兴起,入侵明朝,明英宗欲效仿其祖明成祖御驾亲征蒙古。然而,事与愿违,明英宗不仅没能大胜归来,反而被敌军围困于土木堡。最终,明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等重臣战死,此次“土木之变”可以说是国家的奇耻大辱。王守仁觉得,尽管此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是仍然让人倍感耻辱,因此下定决心维护朝廷。

为施展抱负,王守仁不仅广泛涉猎兵法,还修习武艺。王守仁幼时便广览兵书,他十五岁时,还曾向皇帝献计平定农民起义。中进士后,更是喜欢谈论军事。王守仁深知纸上谈兵不可靠,他射箭的本领,几乎是矢无虚发。除此之外,他还游历过居庸关一带,对地理环境十分了解。王守仁入朝为官后,曾在兵部任职。这些经历都让他对于军事十分了解,日后平定造反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王守仁曾经平定过江西叛乱,有带兵打仗的经验。王守仁曾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巡抚于南安等地。当时南中等地带多盗贼,他们占山为王,且互相照应,经常去各县府劫掠。而官府并无抵抗之力,赣县主簿甚至战死,前任巡抚也吓得托病不敢上任。王守仁上任后,先揪出官府内部的叛徒,掌握了盗贼的信息。除此之外,他还将福建与广东的兵马会兵,连破四十余寨。后来,他上书请求获得命令将士的权力,以便行事。得到应允后,王守仁几乎荡平了当地贼寇。这些贼寇作乱数十年,却被王守仁一朝剿灭,他的本事称得上用兵如神。

在平定宁王叛乱中,王守仁不仅计策高超,而且兵贵神速。王守仁采用疑兵之计,他假装传檄各地,声称要率十六万兵马进攻宁王老巢。宁王忌惮于王守仁兵多势重,不敢轻举妄动。等十多天后,才敢进攻南京。殊不知王守仁正是借此时间,组建了八万兵马。他趁此机会,直逼宁王老巢,逼得宁王不得不回兵救援。但是为时已晚,宁王最终被擒。王守仁虽然兵力不足,但用计却极妙。虚虚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又能抓住时机出其不意直捣黄龙,实在令人钦佩。

王守仁虽为读书人,却又不困守书斋,心中装的是天下的风起云涌。王守仁于平定叛乱一事立下功勋,但他急流勇退,也保全了自身。如此有勇有谋之人,若是在乱世之中,可能会更为耀眼。不过就算在太平盛世,其成就也令人望尘莫及。


邓海春


王守仁,后人的评价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知行合一”学说的开创者。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到福建平叛。在路上王守仁得到宁王叛乱消息后,立即赶往江西吉安,招兵买马,张贴平叛文书。

王守仁之前平定盗贼后兵符己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员都来帮助。

王守仁向朝廷上奏了宁王叛乱的消息,然后又发布了各种虚假的消息,用来迷惑叛军,然后他又迅速的组织了武装人员两三万人,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一举攻下了南昌。

正在全力攻占安庆的朱宸濠,赶紧率领军队回援,结果中了王守仁在潘阳湖设下的埋伏,主力军队被一举击溃,朱宸濠也被活捉。

从宁王开始叛乱到叛乱被平定,王守仁用了35天。

历史上,王守仁这样的人才肯定是少见的。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中进士。正德元年因为弹劾宦官刘瑾被贬官至贵州龙场。

也就在那里,(至今在贵阳修文县还有王阳明洞)王守仁自创门派,这就有了后人熟悉的“知行合一”的心学。

王守仁的心学从江南向江北过渡,从明末贯穿清初。王守仁的心学传到日本,让日本出现了明治维新。他的心学还影响了许多国家。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思恩、田州一带发生叛乱,嘉靖帝想到了王守仁。但此时王守仁已经老了,并且肺病缠身。王守仁硬撑着病体完成使命后辞官还乡,最后病逝途中,享年57岁。


枫叶永刀


王守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他龙场悟道创立“心学”,成为了第四位入学大家。王阳明虽然近几年有过誉的倾向,但是我目前除了曾国藩,还没有找到像他这样学问大、人情达练、世事洞明,还能将哲学思想运用到如此程度的人。

王阳明讨伐宁王反叛是他一生中指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时间发生在正德十四年(1516年),宁王朱宸濠叛乱。朱宸濠是朱权的重孙子,他世袭了宁王爵位后,就一直预谋叛乱,毕竟朱棣当年靖难时可是答应他老祖宗朱权平分天下的,可是朱棣这老狐狸就没兑现过承诺,既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由他世袭了宁王爵位,就要把该得到的天下抢回来。

我们的主角王阳明当时在哪?被派往福建勘事,宁王叛乱的时候他在宁王藩地南昌往南百里的丰城。事实上他也因此躲过了一劫,因为宁王以过生日为由扣押了大批前来祝寿的地方官员,胁迫他们随自己起义,不从的直接脑袋不保。而王阳明到达丰城时,被告知了这件事,王阳明官船也不坐了,找了条小船逃跑,所以宁王才没抓住他。

(龙场悟道)

王阳明跑到了哪里呢?他跑到了吉安,然后和知府伍文定一起发缴文传宁王谋叛罪,召集军粮、官吏前来平叛。很快,江西各地十几个知府、知县以及其他官员,就带人赶来的,只是每个人也就带来千百把人。反观宁王呢,号称有十万雄兵,真实的总兵力也有六万多人,双方的实力有点悬殊。

既然拉开架势,那就干吧。宁王正准备直捣黄龙,攻打南京城的时候,弱小的王阳明一方率先开动。

当然王阳明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硬碰硬呢?他先干了两件“骗人”的事,王阳明担心宁王直攻南京城,于是他就伪造讨伐缴文,上面写了各部合兵十六万大军,直捣南昌。当然这份缴文不出意外的被宁王“截获”,宁王一看吓一跳,好家伙,十六万大军要打我老巢,看来打南京的事情得稍后再议了。

王阳明干的第二件事是写给宁王的两个军师李士实、刘养正写了封蜡书密信,大意是感谢他们“迷途知返,为国效力之诚。”并且命令两人及早督促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城。这封密信又不出意外的被宁王“截获”了。正好这个时候两个军师看宁王一直不出兵,就催促宁王赶紧攻打南京城。



这两招一出,为王阳明争取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王阳明利用这段时间,迅速集结了八万多人,并且做好了战斗准备。

半个月时间后宁王终于醒悟过来,带兵出了南昌,拿下了九江、南康等地,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抵达了安庆。

这是有人主张与宁王主力对决,解安庆之危。但是王阳明有不同看法,他决定直逼南昌,趁着宁王主力不在,南昌空虚,一战破之。如果宁王回援,则可以打伏击。

宁王果然从安庆回兵救安昌,浩浩荡荡一路啥了回来。结果路过黄安渡是,王阳明一边命令知府伍文定率兵正面应敌,佯装不敌。宁王大喜,带着人就直不楞登的追杀。赣州知府刑珣率伏兵从宁王大军背后杀出,另外还有两路大军在两翼包抄,伍文定再掉头杀回。宁王大败,一路溃败到八字脑。

双方又在鄱阳湖上大战,王阳明命人在船上装满柴草,乘风火烧宁王战舰,重现了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场景,只可惜,宁王老祖宗当年是烧人的,他这一次是被烧的。这一战,以宁王被活捉结束。

在在这场平叛战争中,王阳明使用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无中生有”,成功运用假象欺骗宁王,让宁王误以为假的是真的,真的是假的。而王阳明的“缓兵之计”就是宁王失败的最大原因。王阳明不同于孔孟之道,也不同于朱理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格物致知”对我们的生活人生都有很多借鉴作用。


邯郸醉


人总是越活越聪明。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明朝的王阳明这里,开启了中国人的认识论新篇章。王阳明心学涉及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和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王阳明的认识论是一个高峰,难以逾越。

王阳明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改造的,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要有强大的自我,而人可以通过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强大的人。

平定叛乱,就是改造世界。王阳明不但平定了困扰明朝多年的南赣四省的叛乱,而且一个多月内就平定了江西宁王的叛乱。一介书生,能够办成这么大的事情,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强大的自己。王阳明的弟子问王阳明,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就被派来剿匪,能成功吗?王阳明说:年轻的时候心智未定,性情浮躁,恐怕难以完成任务。

明朝的体制是文官带兵制度,武官平时管训练,打战的时候派文官作为统帅,指挥调度作战。进士出身的王阳明被委任位南赣巡抚,王阳明在剿匪的时候就用了许多办法,文武兼用,虚实兼用,既保持武力手段,又进行说服教育,思想感化、分化瓦解。

后来,平定宁王叛乱也是采取这个办法。王阳明认为,叛乱是以下犯上,是大逆不道,是亏心事,做亏心事的人很容易乱了阵脚,而王阳明作为朝廷命官进行平叛是正义的事业,是顺应人心的事业,正义必然压倒邪恶。所以,王阳明在艰难的时刻,在朝廷大军还没有来的时候,就从从容容开展了平定宁王的作战。

王阳明对宁王既有实战也有法律战、心理战、宣传战,造成一种让宁王四面楚歌的感觉。宁王被王阳明这样一搞,自然阵脚不稳,一个多月就被王阳明搞定,明武宗朱厚照率领的平叛大军从北京出发才走到河北,朱厚照听说王阳明已经搞定了宁王,有点失望,据说曾要求王阳明放了宁王,等自己率部再抓。

一般人是读不懂王阳明的,最多是一点零零散散的皮毛。王阳明的父亲是明朝的状元,王阳明天资很高,从小调皮。考上进士后,王阳明不安心工作,后来弹劾太监刘瑾,被太监刘瑾打了40廷杖,流放贵阳龙场。王阳明那段时间生命得不到保障,吃尽了苦头,但也因此开拓了视野、练就了强大内心。

王阳明心学是强人之学、是圣人之学、是苦难之学,要是你没有艰难困苦的经历,要想理解王阳明的学说,太难了。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玉不琢不成器;等等,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王阳明心学不是严密的科学,但是是激励之学、鼓劲之学,也含有许多科学道理。


坐看东南了


王阳明之所以可以在短短三十多天内平定宁王叛乱,是因为其及其善于用兵。

众所周知,王阳明创立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等观点。但如果有人因此就强行把王阳明在心学上的成就等同于其军事上的能力,我觉得是错误的,因此讨论为什么可以轻松平定宁王叛乱还得从其军事能力上来说。

首先我们看看王阳明平叛的过程。明成祖以后,明朝其实对藩王管理比较严格,不许其私自拥有武装,到武宗朱厚照的时候,他允许宁王恢复被撤销的护卫,从此宁王得以招兵买马,有了造反的机会。宁王以武宗荒淫无道为由发动叛乱,号称十万大军,但根据史书记载,实际可能只有六万,宁王在造反以后,水路并进,顺江而下,兵临安庆,意欲打下南京,此时王明阳发兵攻击宁王老巢南昌,宁王率兵回援,中途遇袭被擒。

可以说王明明的军事能力是很强的,后来王阳明又平定其他叛乱,悟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换句话话说他在军事上的造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学术的成就。

因此,王明明之所以能平定叛乱是由于其卓越的军事能力,军事看的是天赋,王明明是个天才。



白马与流星


王守仁,华夏大地继孔孟之后,最接近圣人的人,说起他的别号——王阳明,大家可能更觉得如雷贯耳。

说起王阳明,并不是题中所说的一介书生,他是大明朝最为文武双全之人,且自创心学,是中国自主哲学体系的开创者,他的哲学影响了包括中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在内的亚洲地区。

王阳明进士出生,文章、文采自不必多说,可在武学上,他也是造诣颇深,尤其在骑射方面。王阳明少年时就仗剑走天涯,孤身一人游走居庸关外的大漠地带,并以武艺出众,获得了以勇武著称的敌对民族哒袒的认可,安全返回并成为了载歌载舞的朋友。后来在一次校场之上,一连三箭射中靶心,也充分展现了他精湛的箭术和过硬的心理。

而且,王阳明不仅武艺高,史书记载他在兵法、策论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在平土匪、吐司等战斗中得到了很好的事件。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创建了心学。王阳明自小学习道家、儒家和佛家学说,但其创建的心学不同于道、佛、儒等学说,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说,其“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的核心理论对识读人心、辨识时局而言是一种极好的方法论体系。

说完王阳明,再来说说宁王叛乱。宁王叛乱的法理依据是当年还是燕王的朱棣为了借兵向老宁王的一句开玩笑式的承诺,朱棣在向宁王强行借兵后,戏谑着对老宁王说,打下天下后,我们一人一半。发生这种事情,老宁王还能获得封地,应该感激涕零了,可他却把仇恨埋在了心底,并一代代传了下去,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朱宸濠,他有野心、有伎俩,但是缺乏大才能,更缺乏人才(关于人才,可能最出名的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

朱宸濠为叛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且江西距离明朝南京较近,如能突然发动兵变,战略明确地率大军直指南京,是有可能与北京朝堂分庭抗礼的。但他碰到了大儒王阳明,在王阳明的筹划下,他就地引兵将叛军吸引到鄱阳湖地区进行进行决战,从而为大明政府的援军到来争取时间。朱宸濠就这样着了王阳明的道,并且直接被王阳明给平定了。

所以,以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这件事来讲,平叛是必然的,而且这个叛乱也许由于王阳明的平定才能够让大家知晓,如果没有王阳明参与的话,就这个叛乱时长和战争等级史料最多也就是寥寥数笔了。





它山狼烟


你以为的轻松,是王守仁的三十年之功!

在介绍王守仁平定宁平叛乱之前,有必要对这两个人作个初步了解。

被平乱的宁王,叫朱宸濠。朱宸濠的曾祖父朱权,当年被朱棣“忽悠”被迫参加靖难之役,事成之后,又被朱棣忽悠到南昌,成了一个落魄“宁王”。正因为数次被忽悠,故而,宁王一脉一直都想找茬“扳回一局”。

这是宁王朱宸濠叛乱的背景。

王守仁又叫王阳明,他除了“书生”这个本职身份之外,还兼有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更厉害的是,他将这每一重“家”都修炼到极致了。

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是文豪,父亲王华是状元。这等不凡的家世,从小就带给王阳明一个不凡的“开始”——别人家的孩子五六岁就开始入私塾,王阳明五六岁才学会说话,12岁才进私塾。

第二年,王阳明就对私塾先生夸下海口:

“我要当圣人!”

之后,王阳明开始琢磨,如何才可以成圣?

翻遍了所有的圣贤书之后,王阳明终于在儒家经典《大学》里找到一句:

“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

圣贤书的终极目的是平天下,想要使天下太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兵打仗,平定天下不平之事啊!

于是,王阳明扔掉手里的圣贤书,开始学习带兵打仗。唉!想想也是可笑,教人如何成圣的圣贤书,竟然首先被扔掉。“圣人”的脑袋瓜,果然与别人不一样。

1487年,王阳明15岁。这一年,他通过父亲的关系,给成化皇帝写了一份“奏章”,内容是如何平定农民起义。在奏章的最后,王阳明恳请皇帝,让他带兵打仗。

不过,成化皇帝并没有注意这个15岁的毛孩子的奏章,估计连看都没看一眼。王阳明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连续又写了几个,全都石沉大海。

这下王阳明终于确认了一件事:老爹牛B不代表自己牛B,还是老老实实地加强锻炼吧。

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之后,不再纠结于那几份“奏章”,转而跑到塞外观察地形。在塞外游历的过程中,王阳明“忽悠”了几个蒙古人与他同行,有时候他还骑着马冲到敌军营地,跟敌人茬架。

跑到敌营“逛了”一圈之后,王阳明更加笃定自己要带兵打仗的梦想。

自此之后,王阳明在读书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朋友在一起玩“排兵布阵”的游戏。

1517年,王阳明第一次带兵打仗。

此时,距离王阳明第一次看兵书,已经过去整整30年!在这么多年的过往中,王阳明经历了身陷囹圄、发配边疆、龙场悟道、戴罪复职等等。王阳明一直没有忘记,30年前一起和朋友在书桌上“厮杀”的场景。

这一次带兵打仗,王阳明带了多少兵呢?除了几个亲信,没有一兵一卒,就这,朝廷还不发军饷,一切都考王阳明自己筹备。而王阳明的敌人呢?是盘踞在安南一代的大大小小的土匪,总人数超过10万!

兵力这么悬殊,王阳明怎么打呢?

第一,故布疑阵;第二,招收兵力;第三,出其不意;第四,借力打力。

这些个兵法看似很简单,很多人也都能说出来。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古往今来一把手能数的过来。

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王阳明平息了安南土匪,没有花朝廷一分钱!这种战绩,放在任何朝代都是奇迹;而这个奇迹,是一名从未带兵打过仗的“文人”所创作。

安南匪乱平定之后,王阳明解散军队,告老还乡。

王阳明行进路线

1519年,王阳明卷好铺盖,带着两个学生,从福建回故乡,慢悠悠地沿着水路经安南折长江向老家绍兴余姚走。之所以走的很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消息说宁王朱宸濠欲谋反。

与安南土匪相比,宁王朱宸濠有皇族血统、有将近十万正规军队、有谋臣武将、有精兵利器、有固若金汤的城池。

当王阳明快走到南昌时,宁王朱宸濠果然造反。

王阳明等了一辈子,就在等一个“平天下”的机会,终于在47岁这年等到。这个“机会”并不好——王阳明手里还是一个兵都没有,而且皇帝已经命令下诏让他回家养老,王阳明擅自行动,极有可能被误认为“叛乱”。

在这个背景下,王阳明迅速作出决定,决定将手里的资源做出以下安排:

第一,派出一人去北京城,将朱宸濠造反的消息传出去。

第二,派人潜入宁王府所在地南昌,到处张贴“海报”,说朝廷派来20万人镇压。

第三,调集所有能调集的兵力,集结在南昌下游的长江江面。

当王阳明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朱宸濠还没从王阳明的“海报”里转过圈儿来,脑子里还在想着怎么向皇帝认怂、怎么向皇帝道歉!

大概等了20天,朝廷的军队连影子也没见到,朱宸濠方知自己被“忽悠”了!

一怒之下,朱宸濠调集6万主力部队,沿长江南下,准备攻下南京城另起炉灶,与北京城的正德皇帝对峙天下。

朱宸濠在长江下游打得正“嗨”的时候,忽然听说,王阳明将南昌大本营给占了!于是,朱宸濠急忙调兵回救南昌,刚刚走到鄱阳湖,被等在这里的王阳明给包了饺子,朱宸濠也被捉了活的。

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从组织到剿灭,只用了35天,创造了王阳明一生用兵战术最奇迹的一笔。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却包含了王阳明一生的大智慧和大魄力;为了这一笔,王阳明等了30年!


祗树


王阳明这个人说他是千年难遇的圣人,既然是圣人,那就相当的厉害。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抱着虎父不要生出狗崽子的念头,给王阳明请了很多老师。这小子不喜欢读书,但很聪明,想法奇特,他父亲认为他儿子还可以抢救一下,于是十五岁时带他去关外转转!

回来后,他父亲问:你有什么想法?

他说:我去请皇帝让我带几万人马,踏平鞑靼!

他父亲欣慰的笑了,揍了他一顿——儿子鬼上身了!


几天后,王阳明再次见他父亲,表示诚恳的认错!自己让猪油蒙了心,带兵打战的事是不切实际的!多亏了父亲的教导,他现在有了新想法。

王华一听,很高兴,看来不用去寺庙请个道士来替儿子作法,省点钱了!

王华问:你现在想干什么?

王阳明说:当圣贤!

王华整个人都不好了!这小子一定鬼上身了,状态还很严重,于是又胖揍了他一顿!边打边念叨着:让你当圣贤!让你当圣贤!

揍过之后,王华觉得给他讨个老婆,这样他就不会胡思乱想了,自己一世英名也能保住了!不料结婚当天他跑去和道士论道去了,万幸的是,最后婚还是结成了。

后来,王阳明去参加科举,连续两次都落榜。他再次见他父亲,谈论理想。他说:我错了!

王华很欣慰,儿子正常了,不再有当圣贤这种不切实际的念头了!他觉得父子应该在今晚小酒对酌一番!


他说:不要紧,以后努力有功,下次一定能中榜的!你父亲当年都是状元。

王阳明说:不不不,父亲你理解错了!我觉得读书考科举没用的,我还是去学习兵法报效国家的好!

王华愣住了,小酌一杯的事取消了,儿子病了,估计病得很严重,自己的一世英名大概也保不住了!

算了,也懒得打他了,让他自生自灭吧?

刘瑾专政时,王阳明上书得罪了他,被贬到贵州龙场喂蚊子。在这里,王阳明顿悟了,成了继孔孟之后的圣人。

兵部尚书王琼让他去巡视江西。王大圣人也不气馁,孤身上任,开始了他打怪升级的路程。江西几十年的匪患就此平定。

宁王叛乱时,王阳明逃了出来,他的基友孙燧被宁王祭了旗。他跑到临江忽悠知府戴德孺跟随他,又跑到吉安忽悠伍文定!好吧,班底有了,然后扯大旗忽悠各地的残兵败将、乌合之众,集合了七八万人。


忽悠完自己人就忽悠宁王,说是朝廷知道宁王叛乱了,十几万人正在南京准备包宁王的饺子,唬得宁王十几天都不敢出兵出兵南京,攻陷安庆,连自己手下谋士都不信任了。

等宁王打安庆时,王阳明这个杂牌军司令却去偷袭宁王的老巢南昌,切断敌人后路。之后直接和宁王的兵马硬抗,反正大家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组成的,谁也别嫌弃谁!更何况,王阳明是千年难遇的圣人,玩起阴谋来,绝对不是宁王这个不读书的人能玩得过的。

最后,王大圣人学着周瑜火烧曹操那样也玩了一把火,将宁王的“水师”烧得一干二净,活捉了宁王。


寻找不答应


王守仁也是军事家,他小时曾熟读兵书,对于作战理论很有自己的见解。并且他是极有成就的哲学家,心学的创立者。以他的智慧和胆识什么样的人是其对手?

朱宸濠生性轻佻无威仪,却善于以文行自饰;他在南昌巧取豪夺,贪婪地聚敛钱财,又有政治野心。\r\r

他欺压百姓,为叛乱疯狂敛财。其掠夺民财的手段肆无忌惮:"尽夺诸附王府民庐,责民间子钱,强夺田宅子女,养群盗,劫财江、湖间,有司不敢问。"他还"数假火灾夺民廛地"。更有甚者,他大集群盗凌十一、闵廿四、吴十三等四出劫掠,若遇有反抗者,则指使这些强盗屠杀其家,南昌百姓苦不堪言。\r\r

他排斥异己,陷害打击,甚至擅杀江西地方官员,为叛乱清除障碍。\r\r

他沽名钓誉,讨好明武宗,以掩饰自己叛逆的行迹。\r\r

据传他有几分文学才能,也作为文艺爱好者和追求享乐的人而闻名。但是,他奸诈而有野心。他逐步拟定了策略;直到最后,他依靠的也是诡计和阴谋,而不是军事力量。

这样一个人为王守仁的对手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