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云栖随笔|什么技术让阿里都觉得恐惧?

都市快报

这两天的云栖大会,其中一个大新闻是阿里要做芯片了,而且成立了一家名叫“平头哥”的半导体公司。这家公司太抢戏,以至于许多人忽略了阿里押注未来的另一个项目:量子计算。

在一次培训中,阿里首席技术官张建锋问了负责组建阿里云量子计算实验室的施尧耘一个问题:“什么是战略?”

答案是“让你恐惧的问题”,量子计算就是其中之一。可见这一技术在阿里战略中的份量。

这里先做个简单的科普。所谓量子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衍生出的计算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要在5000万本书里找到一个字,传统的算法会和你一样,从第一本开始从头到尾通读,只不过计算机浏览速度比人类更快更精准。而量子计算会一次性“复制”出5000万台计算机,每台负责一本,同时开始读,速度显然要快很多。

关于量子计算速度到底有多快,存在各种说法。有人说它和传统计算之间的差距就像是自行车和飞机之间的差距。

阿里之所以要全情投入研究量子计算,原因也非常简单。“一直以来我们就回答两个问题:这么多数据到底从哪里来的,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张建锋说。为此,阿里从美国挖来了施尧耘,他此前是世界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

他说阿里云当初打动他是因为“钻牛角尖”,“他们问我,如果阿里要做量子计算,有哪些环节和步骤。”这个问题突然打中了施尧耘的“痛处”,他做了20多年量子计算的研究,跟所有人展望未来量子计算面世之后将带来的颠覆性革命,但这些都只存在于“纸上谈兵”层面。

让他愿意将毕生所学交给阿里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阿里云一路走来的不容易,“阿里云的故事告诉我,中国有这么一家公司曾经做着争议很大的事,花了那么多代价,最后做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阿里云量子计算实验室发布了一款“量子点路模拟器”太章,成功模拟较之前记录更大规模的量子电路。这一结果让国际量子研究界为之兴奋,并激发了有关如何界定量子计算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新的讨论。

对于施尧耘来说,现在最缺的倒不是经费,在量子计算上阿里没有给他短期的KPI指标也没设置经费上限,但在这一领域高水平的人才实在太少。“招人是我现在的工作重点之一,这两天会有人从加拿大过来,还有个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也会加入。”说到这事,施尧耘才展现出兴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