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说中国每天一亿包裹时代即将来临,反而会有很多物流公司要倒闭?

吃出美味


中国每天一亿包裹量的时代马上要来临了,很多快递公司反而会倒闭。



首先,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包裹越多,成本反而越高

很多人觉得快递行业应该多多益善,其实不然,快递行业需要的是“刚刚好”,而不是“多多益善”。一个小快递公司,如果包裹超过了他的阈值,那么他的人员开支会更高,因为自有车辆不足,要临时租用,成本也会推高。其次,一旦管理跟不上,就会混乱。快递包裹丢失,破损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赔偿的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他们需要的是刚好符合自己能力和节奏的量。



更多巨头抢占

一个市场足够大的时候,巨头看到有利可图,就会加大该市场的投入,对竞争对手进行碾压并购。最快速度的做大做强,甚至行成垄断。这个过程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市场小的时候,各个小快递抢占山头,因为没有野心也没能力做的太大,就偏安一隅。大哥一来,就把小快递的生存空间全挤压了。



所以,你看互联网企业,每个蓝海开始的时候,都是一群企业进入。当年的“百团大战”,最后只有美团。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都是如此。因为快递涉及到重资产,所以兼并整合会慢一点。

想要了解详细的创业融资信息,可以通过评论留言,也可以私信我。我是小鱼,一个连续者,为创业小白提供更多经验分享。


小渔的创业信条


biubiu先分享一个故事,「创京东」中写道,当年京东扩张到深圳时,需要建京东快递的站点。他们找了当地的韵达站点,谈条件,韵达站长说,好。第二天,站长带着韵达的全体兄弟,把衣服一换,韵达消失,京东深圳站成立。

怎么做到的?京东说,我们给装空调,而当时韵达站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

这是物流行业的早期,野蛮生长,你争我抢。没有准备好的快递公司,不注重人才储备,团队的氛围,眼光和格局比不上别人,就失去了先机。员工对工作没热诚,客户的体验能好吗?

如今,物流行业的竞争升级,无人汽车,自动分拣机器人,流程越来越高效和智能。像京东,阿里和苏宁这样的电商公司,掌握用户和订单的大数据,做起了快递公司。他们知道哪个地区,有多少订单,在什么地方设立站点最合适。

马云说,真正的物流,一定是数据的物流。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就连双11购物节,订单一年比一年多,快递速度却一年比一年快?

在大数据时代,物流公司能提前预测地区的购买力,提前在当地仓库备货,实时调度车辆,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

所以,京东快递,菜鸟裹裹,它们成功的将了传统快递一军。

另一个原因,就是对基层快递员的关怀(工资)了。很多快递公司,喜欢用罚钱来代替管理。顺丰快递员却有出了名的段子:我一个月工资一万五,会为了你这2000块礼品丢饭碗么!


爱问爱答


在物流行当多年,还是比较有发言权,快递行业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很多光鲜亮丽的外衣都是贴上去的,快递员工资上万,最高可达2-3万,都是凤毛麟角,以个体盖全面。实际上就那么回事,4千工资很正常。

直营快递,顺丰,德邦,京东,唯品会,宅急送,价格较高,服务相对好,制度严,但形势并不乐观,顺丰那么高的价格也是步履维艰,德邦据说内部年报年年亏损,员工年终奖很多年都没有了,逢年过节福利待遇基本为零,工资绩效不清不楚,人员流失相当严重。京东,唯品会,已经剥离快递业务,快递员底薪已经取消,加入收货考核,唯品会已经一年,京东正在实施,宅急送基本已经消失,终究问题所在,还是运输成本高,行业恶性竞争严重,公司运营不堪重负。

四通一达,全是加盟,一级网点还好,能活,下面的终极网点生不如死,任务重,罚款多,我们这的承包商最害怕双十一双十二,任务一下提高好几倍,罚款如同下雪,一天最多三十几个,最少的200,最多的2000,一个冬天下来瘦了好几公斤,还倒贴两三万,快递员无社保,无福利,看似潇洒,实际上是拿青春赌明天。。。

说白了,直营靠融资,靠补贴,加盟就是靠坑人,一旦这些出了问题,快递公司倒一片,快递价格立马翻几倍,这个行业也是赤裸裸吸血剥削的行业。


狗屁不通还爱说


确实会有很多物流公司倒闭。

这个问题不得不佩服马云的“高瞻远瞩”。



几年前阿里巴巴、银泰联合复星、富春控股、顺丰、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宅急送、汇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了“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简称CSN)项目,俗称“菜鸟网络”。

这是个什么公司呢?

一切从淘宝(天猫)的包裹说起。随着电商平台业务量的迅猛发展,淘宝掌握了大量的物流数据。这些大数据经过研究分析,阿里巴巴发现了其中的价值:原来每个地区在每个时间段对物流的需求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商品的消费能力也有一种大致可预测的数据。合理利用这种预测的趋势能够大幅提高物流的效率!

打个比方:平台经过测算今年在某省有10亿个包裹,这么多包裹在每个月的分布规律可以结合往年数据测算出来,每个城市的包裹比例也可以,甚至精确到每周每天。同时,消费者在哪个时间段喜欢消费哪类商品也会产生数据。



这样的话,菜鸟网络可以根据需求建设物流中心节点。这个中心节点有几大功能:

1 物流商品的中转站,服务周边地区。

2 大型仓库,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提前备货。

3 实时调度物流车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也就是,你在平台上购买的商品是从离你最近的中心节点发出来的,所以马云有底气喊出“全国各地24小时送达”。

京东和顺丰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可以说谁先干成,今后就会在物流行业有话语权。这也是为什么菜鸟会被很多公司怼的原因了。



而传统的物流公司由于没有如此高的效率,成本无法控制,势必在这场竞争中会败下阵来(试想三通一达都沦为帮菜鸟打工了)。

那么这些小物流公司是不是没机会了?还有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最后几公里的配送。这是菜鸟网络暂时顾及不到的,或许在某个地区你做好了,占据了主导地位,将来菜鸟会找你合作。


除此之外,传统物流公司没有出路,因为这本身就是利用互联网对物流行业的一种改造。提高效率这种趋势没法被打败!

【点击关注】欢迎私信交流,共同成长!


爱读Ido科技


“中国很快会面临一天十亿个包裹的挑战,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准备好,现在听来几乎是不可能,但是我告诉大家,一天十亿只包裹,不会超过八年,估计在六七年左右,就能实现”。

这是马云在今年的物流智慧峰会上提到的一个说法。

关于为什么物流公司会倒闭,我这么看:

1.技术升级,竞争加剧。智能机器时代来临,物流体系经过无人汽车和大数据的渗透。包裹越多越容易流程化和智能化处理。你要是在技术上更新换代不及时,在处理效率上赶不上别人,就难以立足。

2.快递竞争升级。技术升级背景下,快递公司无任何门槛了。反而是电子商务公司掌握包裹终端的企业,直接做快递公司,把没有终端话语权的公司全部干掉。菜鸟裹裹,苏宁物流,京东自营都是走的这个路子。

简单地说,在智能化时代,不仅仅是物流行业,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更新换代不及时,就要倒闭。

我是李合伟:伯乐创投俱乐部创始人,创投商学院首席讲师,著作《觉悟行果创业论》。帮助过300多位创业者创业成功。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合伟说


随着快递包裹的不断增加,理论上来说物流快递公司的日子应该是越来越好过,规模越来越大,挣钱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上,随着每天一亿包裹时代即将来临,很多物流公司反而陆续倒闭。这看似不符合市场逻辑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

其实,存在即合理,快件量越多,物流公司越不好做,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快件单票收入不断下降

虽然每年的快递量在不断增长,但是每一票快件的单价却在不断下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某地去年三通一达的全国快递最低价可以到3元,今年一票快件的最低价能到2.8元。甚至一直处于中国快递行业龙头老大地位的顺丰,也在今年年初出台了超低价产品,冲击市场。

可能有的人会说,为什么快递非要降价呢?大家联合起来一起签订一个协议,稳定市场价格不就行了。问这句话的人,可能还没有体会到商场竞争的残酷性。“零和理论”注定了,在没有压榨到整个行业的极限之前,或者没有出现寡头垄断的情况下,不会出现统一的定价。

快递行业整体成本的上升

现如今,各行各业的经营成本都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一类企业的成本上升速度超过所有的行业——那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快递物流行业就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尽管各个快递物流公司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竭尽全力的降低成本,但是仍然不能阻挡快递行业整体成本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单票收入的不断下降,快件成本的不断上升,两相挤压下,留给快递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最终很多快递物流公司无法支付工资,整个中转、派送环节陷入瘫痪,进而倒闭。很多快递公司,就是不能在这天罗地网中成功突围而纷纷死亡。甚至其中不乏原来遍布全国的巨头,例如国通,如风达、全峰等。

那么这个怪圈是否是不是就没办法突破,只能各大快递物流公司死拼到底,要么耗光对手,要么耗光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痛则变,变则通。只有不断的改变,才能通达。而变得方向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其实已经给出答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G时代有可能是一次科技应用爆发的时代,科技的应用一定能够突破那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怪圈,让真正有能力、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至于如何利用科技,让快递物流企业活得更好,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欢迎讨论。


天空极光


中国的快递包裹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快递公司为了争抢货源,它们打起了价格战,现在有的快递公司都赔钱在抢货源,快递公司把价格战的损失都往快递员身上压,派件费越降越低,一件只有六七毛钱,快递员累死累活也挣不下钱,大部分都转行,快递公司如果一直这样打价格战,离公司倒闭就不远了!



道德传家


太多问题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作为投资经理,我主要覆盖物流行业的上市公司,直接就用数据告诉大家为什么很多物流公司要倒闭。

1、不是所有的物流公司都受益于快递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第一点就是,不是所有物流公司都是做快递的。被快递公司挤出市场很正常。


在电商发达之前,我们拿到的商品的路径一般是这样的

工厂→→一级批发商仓库→→二级批发商仓库→→小批发商仓库→→门店

在这中间很多个环节里,都要出现物流企业

从工厂到一级批发商仓库,拉货可能需要一整车,因此这些物流企业可能叫做整车物流

然后从一级批发商到二、三级批发商,拉货可能是零碎的,每个货主都只有一、两件货,这种物流叫零担物流

最后从小批发商到门店,可能就更小了,班次更密了,这个叫城配物流

但是现在,电商发达起来以后,快递取代了这一切物流公司,直接从工厂/卖家仓库到了买家手上。原来这些物流公司,很多自然也就被淘汰了。


2、快递是一个规模效应很强的行业

在巨额的投资之下(注意这个前提),快递企业业务量越多,每一票快递的成本越低。

什么意思呢,由于现在快递业务量太大,公司分拣、运输等等操作,势必不可能用人工,都是投资的自动化设备。

一条投资10亿元的分拣线,每年折旧费用1亿元。一年分拣1亿票,那么单票成本就是1元。一年分拣5000万票,单票成本就是2元

一台大卡车,满载10万票快递,运输成本10万元。一趟装10万票快递跑,单票成本1元,装5万票快递跑,成本2元。

所以明白了?这就是个大鱼吃小鱼的行业,业务量越高,成本越低,对外销售的价格也越低,业务量就越高,不断进行如此循环。


3、快递业巨头现在已经将成本控制到了一个恐怖的地步,没有二线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

现在快递业的四通一达,顺丰都已经是上市公司。每一票快递的成本均可查询。当然,各家企业核算模式、运营模式均有不同。只是粗略比较

目前韵达单票收入只有3块多一些,圆通则是2块多,一票快递的成本只会更低。

其他二线快递,成本可能比快递巨头的收入更高。怎么生存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

财经多知道


首先,中国早已经进入日均亿件时代,2017年日均1.1亿件,2018年日均1.4亿件,2019目前已经1.6亿件,预计全年1.7亿件。我国快递业增速仍然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增速是服务业三倍多,经济增速近四倍。

其次,2017年起,中小快递逐步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2016年是转折点,2017年触底反弹2018年以后加速反弹,我们注意到2016年以前市场增速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市场需求增长大于供给增长,每家企业都可以生存。2017年开始,增速降到百分之三十以下,市场供给增长大于需求增长,大的品牌就需要蚕食小品牌的市场份额了。所以中小快递品牌市场份额在萎缩。

最后快递业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规模越大,分摊成本越低,且大部分领先品牌已经上市,能够轻松从资本市场融资,中小快递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



快递之声


中国每天一亿包裹时代即将来临,为何反而会有很多物流公司要倒闭。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个行业都一样,从一开始的遍地开花,到血腥争夺,最红行业逐渐走向集中式发展,进入寡头时代。大者越大,强者恒强。

看看想在各行各业,腾讯率先发力拿下了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一家独大到现在,后来者做得好的能分到一些残羹冷炙,做得不好的,分分钟被淘汰掉。再看房地产市场,碧桂园、万科、恒大三个巨无霸2017年全年销售收入均登上了5000亿大关,排名前十的房企销售总收入占全国房企销售总收入的30%左右。

电商行业的巨头多一些,但也数不出十家,说的出来的也就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等。打车方面,刚开始滴滴、快的和优步混战,最后皆被滴滴收复,滴滴几乎垄断了市场。搜索引擎方面,百度一家独大。

快递行业也逃不出这个规律,四通一达的桐庐系,顺丰,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驿站,宅急送以及邮政,市场上基本就这些了。快递已经走过了疯狂发展的阶段,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基本也已经进入了诸侯割据的格局,整个快递市场基本掌握在以上几家快递手中,后来者基本难成气候,一些小的快递公司想做大也非常难,会慢慢被淘汰掉,除非你有新的玩法。能快速吸引用户前来,做的自己的流量,否则也没被淘汰也只能吃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