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禅定与空性到底是什么关系?

薛文康


印宗法师问。六祖。五祖有没有什么秘法传授给你?六祖言;【唯论见性。不论禅定与解脱。】又问为什么不论禅定与解脱呢?六祖言;【唯昰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又问为什么是不二之法?六祖云:【蘊之于界,凡夫見二,智者了知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从这个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们都是在,生灭的现象中起心动念。用禅定来解脱。就以为是佛法。一般人所认知的禅定都是属于方便法门的,二法中。虽然暂时可以得到,心的平静与解脱。当你离开在生活中时。又开始起心动,一切烦恼,痛苦又跟随而来。如此在生灭中,反反复复的运行着。就如神秀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永远不是佛法,他是二法,是有为法,因果法。


到底禅定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六组坛经云;【禅定,外离于相,名为禅,内心不乱,名为定】。它是空性,整体的一,真空妙有。实相无相。不生不灭。本来寂淨。永恒不灭的。无不定时约展现与流露。


现在来谈一谈,什么是空性?空是真空妙有,性是菩提自性。纯粹用语言文字,头脑。来专研,研究。这空性。是永远不会了解,也永远不会知道。生灭的头脑,生灭的心。有限生命的自心。有限生命的自我。头脑的心识。是永远无法了解,永恒不生不灭的,空性,真空妙有。唯有自心的,随顺真如本性。六组坛经云。【五,八,六,七果因转】。方能与之相应。人生的一切的离体而作,离体而行,离体而想。离体而为,皆为二法。永不圆满。法性就是体,是一,是真空妙有,他永远不会单独的存在。你认为的空。它是永恒的运行着的空即是色。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唯有心地上覺性如来,方能了知空性的,本来面目。


空性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体。是本起清净的法性,禅定是体,相,用,三身一体的动用。定慧的流露,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空性是显出今生,生灭現相的体,禅定是不离体的相用。本是圆满清淨大智慧的動用。


六祖坛经云;【自性能生万法为大,万法不离自性】。缘起的一切生命。本是圆满的运行着。一切褝定,大智慧尽在其中。绝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是我的有所为,是自己的尽心尽力的禅定与解脱。所达到的目标与理想。而自认以为以空性有相连,有相印。实乃天地悬隔。与空性相违。禅定是在生活点点滴滴中空性,法相一体的显現与流露。


和_子


禅定与空性是什么关系?答案:禅定为第五地修行,空性是圆满十地菩萨(成佛)。两者还是差比较远。

一:禅定:

禅定智慧就是《华严经》的第五地菩萨的修行,主要修行观察天文地理知道什么时候生水灾:台风:地震:龙卷风等等,知道有多大什么时候都了如指拳,一天24个小时,三个人一组,一个人观察八个小时,三个人观察轮流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这三个人就是华严三圣: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极乐国的三圣就是三个人一组修行。

禅定智慧观察出来汶川后天大地震,八级左右就进入第六地般若菩萨救人修行。

二:空性:

空性就是圆满第十地菩萨修行,可以去到极乐了,也能见到佛陀了,佛陀下任务下来在凡间讲经说法,称之为法云地。讲经说法,自然从第一地讲到第十地的修行方法,让有缘份众生来修行。也是《金刚经》内容。

看在头条这里交流佛法的时候,全部都求空性,吃第十个馒头就饱了,前面第一个至九个馒头不要,这样修行想下无间地狱都很难!

南无华严三圣





A百姓心声共鸣A


无论三世古今,十方刹土,空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同我们博地凡夫须臾不可离的空气一般。

而禅定,则是修行人放下对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的执著,静心内求,逆流而上,直溯心源,虽浅如近至定、电喻定,也可见性。而追求更深的空无边处定至非想非非想定,却如同开车速度过快,常常会错过了应当拐弯的路口。佛陀当年亲身试过,执著修行四禅八定恰恰错过开悟灵机,放下执著不起此座恰恰睹明星而悟道。

故,见性或不见性,本不取决于禅定。禅定的有无和深浅,其实差别不大,那只是个人因缘果报的不同罢了。

嗡5958娑呵[祈祷]



柒道友


一个禅定与空性的小故事。

苏东坡赋得一首好诗:"揖手上中天,毫光照八千。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莲”,连夜派人过江送于佛印,以显示自己的禅定与空性。

天明,书童带回原稿,只见佛印在上面批一个大大的“屁”字。东坡一见大怒,马上过江问罪:好你秃驴,轻吾禅功,不说个缘由,敲尔驴头。

一见东坡气冲冲的进门,佛印抚掌大笑:“什么八风吹不动,什么稳坐紫金莲?一屁崩你过江来!”

东坡一愣,旋尔大悟,面皮转红,亦抚掌大笑。





王兆林0309


这个题目本身就有问题。通常所说的禅定功夫就是指四禅八定,是与意识相应的境界,与空性无关。所以就有很多没有正法眼的“大师”,将定境中的某些境界误认为是明心见性,现在有很多人将一念不生,或者是前念已过,后念未起的灵知心当做佛性(空性),以为已经开悟成圣人了,其实皆是可怜悯的大妄语者。所以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多次破斥,其中包括卧龙禅师和志煌禅师。佛在楞严经中也用了很大的篇幅讲五十种阴魔,最后两种阴魔就是定性声闻和定性缘觉所证的境界。佛说这五十种阴魔(其实是不同层次的禅定境界)不做圣解名善境界 ,若做圣解,即遭群邪。所以,一般大众所说的禅定都是功夫 ,而非正法眼。只有真正豁开正法眼的佛、菩萨才能清楚阐述什么是空性,而空性是无出无入的自性大定,非是有入定与出定的世间定。也只有得了正法眼,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众生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同样的空性心,而且无不甚深,无不解脱。


王上铭803


六祖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一般人学佛,很喜欢到处求东求西,这里弄个转经轮,那里供个舍利子……不了解“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过去赵州禅师为了找寻自己的佛性,到处行脚参学,找到真心后,才知道「空费草鞋钱」,走了太多冤枉路。 ​​​

[抱抱]很多人误会六祖慧能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已经开悟,其实六祖当时并没有悟,真心非空非有,如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果还能成立吗?这样已经落在断灭空。六祖是在五祖开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真正开悟,并说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太开心]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顆本來自性清靜的真心---不垢不淨,不愛不恨,不是不非,不尊不卑,不矛不盾,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八風吹不動,觀自在,不觀也自在,本來自在,永遠自在!只有七转识妄心才會貪嗔痴慢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转自灵芝师姐 微博



努力散发爱与光明呀


大诗人苏东坡不仅诗写的好,而且喜欢参禅,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情,在当时如果不在参禅上下点功夫,在一些场合那是连嘴都张不开的,是会被人笑话的,笑话你连参禅都不懂,其实真参的还是少,不过是虚荣罢了,不过是社会环境把参禅当成高雅的事情,大家不过附庸高雅罢了,但也不得不说有些人是下了一些功夫的,而且是有了一些消息的。这天苏东坡自己觉得对于参禅有一些心得了,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诗:"揖手上中天,毫光照八千。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莲”,诗写成后心中满意,于是马上命人连夜过江送给一位禅师观看,潜台词是显示自己的水平高,希望得到禅师的认同甚至羡慕,还有一丝隐晦的是自傲认为自己其实比禅师还要高明。这位禅师名叫佛印,和当时名人多有交往,尤其是和苏东坡交往最久,对苏东坡相当了解,当天夜里收到苏东坡命人送来的诗文没犹豫,直接在原文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屁”,也命人马上送给苏东坡看。天刚蒙蒙亮时,过江的人带回了禅师佛印的回复,当苏东坡看到一个大大的“屁”字的时候,怒了。马上过江找禅师兴师问罪,并且口中大骂禅师是秃驴,还要敲打秃驴禅师的脑袋。但当佛印禅师见到苏东坡时,却哈哈大笑,笑的一脸怒容的苏东坡愣在当场,这时禅师收了笑容:“什么八风吹不动,什么稳坐紫金莲,一个屁就把你崩过江来了“。苏东坡瞬时醒悟,暗呼惭愧,本想炫耀一下自己禅定的水平,这下不仅没得炫耀了,而且还丢了人了,不过苏东坡毕竟是一代人物,也马上知道禅师有点播之意,知道自己的禅定还有欠缺。

《六祖坛经》云:外离于相,名为禅,内心不乱,名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就是说离开了外在之相内心不散乱,如果执着于外相外物,内心当然散乱,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圆明的,就是因为外物的牵引时间太久,成为习惯以至迷失本心,以各种妄想,种种思维为心,已不知我们本自清净圆满的本心的存在,佛门慈悲以禅定的功夫修习,让我们重新见到我们的本心,见到了我们的本心自然安定,因为我们的本心本就安定,没了妄想妄念何来忧患恐惧,在刚开始修习时方法之一就是要有一个阶段的禅定功夫,辅助我们找到本心,这个本心也可以叫自性,也可以叫空性,因自性本空。

那么什么是空性呢,这个空性就是自性,也叫觉性,也叫如来性,也叫佛性,佛家常讲的人人皆具佛性,讲的就是这个。《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空性可不是嘴上说的,就好比嘴上说的各种食物,但永远吃不到吃不饱一样,空性是要内心体认的,空性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我们离开了我们的本性没有佛道可成,回归我们的清净本性就是修行的目的,就是成佛的过程。

那么此时禅定与空性的关系,我想大家也基本了解了,禅定是方法空性是本来,利用禅定的功夫辅助我们回归空性的本来,禅定的功夫就是为了外息诸缘,回到内心本定的状态,这也就是佛祖一再强调的放下,放下的原因,就是放下外缘,回归本心,回归本心就是回归真我,回归真我立定脚跟了,在翻过来看世间万物,在看被世间万物牵引的众生能不心生慈悲么,在看被世间万物牵引而忽悲忽喜的状态能不可惜么,那么不被牵引纠缠的岂不潇洒快乐,愿我们都可潇洒快乐,当然潇洒快乐是方便说,同修共勉。我是德元空道。


德元空道


佛家讲的空性,即根本。所谓“证得空性”,即是立足于根本。

其二,所谓禅定,其实就是道定,你恒持哪一道,你就禅定于哪一道。

其三,人性,分为十个道次,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修罗道,声闻道,圆觉道,菩萨道,佛道。

其四,只有恒持佛道心性或佛道大慈大悲,彻底性无个人私欲的做人状态,这种禅定,才是成佛,才是证得了空性,证得了根本,也是证得了大圆满。其他的任何道次的禅定都证得不了根本,证得不了空性。仅此。


北京得明


禅定是指佛教中禅宗的一种修行功法; 空性是指在佛教中的一种对万事万物都不执边的中性心论,空性贯通整个佛法经论。


您好尊者


“空境”是什么?就是佛说的“佛性”“空性”“道性”,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万念俱泯,一灵独存”,如果不能领悟什么是空性,就不能启动三昧真火,进入胎息状态,更不能启动会阴穴打通中脉,明心见性成就佛道现金丹(内丹)、阳神,领悟空性是修仙悟道实际操作的重点,是终极。

问:世界上最愚蠢、最令人可笑的捕鱼方式是什么(打一成语)?谜语的答案是“缘木求鱼”(拿着渔网到树上去捕鱼)。学佛最关键的有两点“悟道”和“禅定”。对于这两点来说,如果悟错了本心,修错了“禅定”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永远不可能“悟道”和“入定”。

今天着重补偿论述第二点,即如何“入定”?(注:第一点以及“修定”核心主线和“禅定秘诀”请参阅新《科学禅定》书)。如果对这一点能够获得清晰清楚认识的话,那么“修定”则是简单和容易的。为什么?又如何去操作呢?下面首先用体育运动的比喻来说明。

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都是“技巧”和“力量”的结合。例如,你要想将标枪投掷的更远,第一要先学会如何投掷标枪的姿势,第二通过正确投掷姿势的重复投掷,就会获得能够将标枪投掷得更远的肌肉力量。对于110米跨栏来说也是一样,第一教练必须通过长期的辅导训练,让运动员找到正确的跨栏姿势;第二在此基础上,运动员对正确姿势的不断练习就会获得更快速的跨栏力量。

对于修习禅定也是如此情况:即

第一步要找到体验到“空境”的“正确姿势”;

第二步通过重复体验正确的“空境体验”,继而通过这种“重复”的训练获得一直能够体验在“空境”中的能力,就“入定”了。

因此修入“禅定”是简单的:只要“两步”即可入定。但是又为什么对于有些人来说却犹如“登天之难”呢?原因就在于许多人“缘木求鱼”的修错了“空境(这如同是,“悟道”是简单的,难就难在人们悟错了“本心”一样)”,所以修习禅定的第一关键是,要认识清楚什么是正确的“空境体验”,以及如何去“体验到正确的空境体验”。所谓“无假不显真”,为了清楚明确什么是“真空境”,下面我们先看许多人追错了的都有哪些“假空境”。

第一节:假“空境”

在我修习禅定的时候,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空境”。当时我在各种书籍中找到的有关对“空境” 的描述(或者说对心进行修炼所能达到神秘境界的描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虚静:在《性命圭旨》上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什么叫做“心中无物”?简单地说,无欲无念无想的内心状态就叫做“心中无物”。“念头不起”即是说,脑中没有泛起任何念头的内心寂静状态。

问题是,达到这种“虚静”状态有什么用呢?

书上记载说:由于功、名、利、禄对精神的诱惑,阻碍了精神对无所不在的、无形无象的“窈窈冥冥”宇宙之道的呈现。因此,只有思虑不兴、清静无为,修养高度的空灵境界,才能使内心虚静空明,见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而体悟到真实完备的宇宙大道。以上说的即是如何达到“虚静”,以及“虚静”的用处。

然而从以上,当时我看不到任何可以让自己进入到“虚静状态”的可操作性方法,以及即便“虚静”了又到底有什么可以触摸得到的好处。如果只是让自己在“松松垮垮”的精神状态中“心中无物,念头不起”的话,那么这种状态与“睡觉”有什么区别?(如同文字游戏一样,有许多理论不是实践出来的,而是被“神秘”出来的“理论游戏”)

(2)黄婆:“黄婆”是道教炼丹中的术语。即,古人认为脾内涎能滋养其他脏腑所以叫“黄婆”。进而发展用“黄婆”这一术语来说明,人身体的健康是由一个媒介来主导的,这个媒介就是让“心”处于一种“无思无念的、幽幽冥冥”的静定中。由此给人的印象是,“内心安静、宁定”就是神秘的境界体验,或者“空境体验”。

(3)入静:对“入静”状态的描述是,一个人入静后会处在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似睡非睡的迷蒙状态;此时,心平如镜,不起波澜,已经没有了对事物的分别,也没有了逻辑思维;心不驰散,内心灵明独耀,会感觉到身体气场无限扩大,直至与天地能量气场“合而为一(这个所谓的“能量场合一”只是通过“自我暗示”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而已)”。

那么“入静”了又有什么用处呢?总结有二:一、可以让人“长生不死”,与天地共存。二、入静越深越久,可以让“道”自然显现,进而体悟到宇宙的永恒法则。

(4)通“大、小周天”:在气功流行的年代,至少有几百万人通了“大、小周天”和“奇经八脉”什么的,可是也没有见到通了这些“神秘东西”对人到底产生了什么好处和帮助?更多的是,让人心生迷惑、产生“幻觉”和迷信“鬼神”。

从以上我在书中找到的“神秘境界”的描述,“入定”给人的感觉是入到一个“十分宁静、安静、虚无、孤独”的“静定”中。而实际上,这样的论述可以说是模糊不清的,且让人也根本抓不住一个实际的东西去操作。相信不但是我,大家也不会真切地找到一种神奇奥妙——即到底什么是“空境”,以及“如何修入到空境”的答案。

下面退一步我们问:自古以来,到底是否存在一个对“心”进行“修炼”可以被真实感觉到的、心灵可处的“真境界”? 这种“境界”又在哪里?如何去找?到底又有什么用处?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境界,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就像是“爬梯子”一样有“梯子的横档”,可以去触摸、把握、蹬踏的禅定境界(定境、空境)的“横档”就可以去把握、蹬踏着一步步修入到“空境”中呢?

在疑惑和迷茫当中,我努力实践着“禅定秘诀”,最终体证到了“真空境”。今天,我就把“空境”到底是个什么表述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够快速修入和体证到“空境”。

第二节:真正的“空境”是什么?

下面我们先问两个问题:第一、世界上谁最有资格描述“空境是什么”?答案是简单和肯定的:除了佛祖以外,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描述“空境是什么”。因此自古以来所有的高僧大德无论说了什么神秘境界都不“准确”,只有从佛经中去找对“空境”境界体验的描述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

第二、现在你即可以回忆一下,你曾经看过的佛经和对佛经进行解释的各种书籍,以及在网络上看到的有关解释佛经的内容中,你是否可以找到一句佛经,如同“我们对苹果甜味道体验描述”的一样的描述,在描述空境是个什么“味道”的体验呢?答案也是简单和肯定的:“没有”。佛祖在45年的说法中,从来没有说过“空境是个什么样的感觉”的体验。佛经中也从来没有过关于“空境是个什么体验感觉”的论述。

那么,佛祖是如何向世人说明“空境是什么”的呢?

清楚地说,所有的佛经都是“手指”。对于“不可说”的“空境”佛祖是用“指”的方式在指“体验到空境的方法和方向”。那么佛祖在佛经中是如何“指”的呢?

在《圆觉经》中,佛祖是这样去指空境的:“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具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任何感觉都是虚幻的,那个知道这虚幻的“能知之性”就是“空境”(如来本心)。注意了,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是:这个“知”是一路知到底的“知”。而如果你去找出一个“能知之性”的“知”的感觉,或者你感觉到有一个“能知之性”“知”的存在,这时的“知”就都是“空华”,都是在“幻中说幻”。

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所有的所能说出来的“感觉”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中说,而此类感觉都是“幻”。那个“空境”(真如)是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感觉的“感觉”(暂且称为“感觉”)。因此这个“感觉”是不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感觉能表达出来的。所以,要想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中找出一个“空境感觉体验”是不可能的。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由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都是由“空境”所生,所以“空境”(或者叫本觉、本心)是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感觉的“感觉”,因此也不能说“空境”是没有感觉的。只不过这个“空境体验感觉”是超越“眼耳鼻舌身意”感觉的“东西”(注:此处为了与“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感觉”相区别,因此用“东西”来表达“空境”)。“空境”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来说是“有无具遣”的。当遣除一切感觉后剩下那个遣不掉的“非感觉”的“东西”(也就是“第一义空”)就是干干净净的“觉”,即“净觉(本心如来、真如佛性)”。随顺此方向去认识和修入“定境”就是正路,即可入定、悟道。

以上是佛祖在指那个“空境”是个什么东西。那么佛祖又是“如何告诉我们修入到空境中”的呢?或者说,那个“空境”这么的神秘、不可说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人们又应该“如何去触摸到它”呢?

第三节:如何修入到“空境”中?

如何才能修入到“空境”中呢?也就是说,修入禅定的“核心秘诀”是什么?

答案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幻即离:当你察觉到脑中的“幻”(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任何内容)时,当下这“幻”就“离去”了。“当下”你就处在“空境”中了。

不作方便:你就不要在到哪里去找出个“空境”体验了,因为凡是“所找”,皆是在“幻”中找,所以无论找到什么你都是在“幻中找幻”、“幻中觉幻”和“幻中说幻”。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如果你能够一直在“离幻”,那么你就一直在“觉”,能够一直在“觉”,你就一直在“入定”了。此“觉”没有多少、次第之分,所有的人、菩萨、佛修的都是同一个“觉”,这就是“不二法门”。

所以,倒推来讲,如何“入定”?

答案是:要一直在“觉”,就一直在“入定”。

而要想一直在“觉”,就需要一直在“离幻”。因为“离幻”的方法是“知幻即离”,所以要想一直“在”离幻,就要去一直在“知幻即离”;

而要想一直在“知幻即离”的唯一方法是获得一直在“知幻即离”的能力。如何获得这个能力呢?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的通过“知幻即离”的练习,最终就会获得能够一直在“知幻即离”的能力。因此,修定的核心秘诀是“不断的去知幻即离”——也就是“不断察觉”。

行文至此,就出现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比如说,一个人要想获得能够举起30公斤哑铃的能力,那么他会先从举10公斤的哑铃开始练起。就是说,对于“举哑铃”这件事情来说,一个人是可以有一个东西(10公斤哑铃)去抓握着练习,而对于修定来说,虽然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知幻即离”——觉知到妄念的当下就是“空境”,但是人们却无法真切地感知到一个“空境”的存在,由此而清楚地说,虽然人们很想去“锻炼空境”,而问题是,如果无法抓握住一个“空境哑铃”的话,又如何才能对修入“空境”获得训练呢?

所以接下来非常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抓住一个“空境哑铃”。再进一步说,若要抓住“空境哑铃”,首先就要先明白什么是“空境哑铃”,所以下面首先的问题是什么又是“空境哑铃”呢?

答案是:当你察觉到妄念的“当下”会感知到的一个“清清楚楚”,这个“清清楚楚”就是对“空境”的体验,这体验就是“空境哑铃”。只要你能够抓住这“清清楚楚”,不断地去“清清楚楚”,就会在“越清楚越空、越空越清楚”的机制下最终“入定”。

凡是所有感觉,皆是虚妄。那么由以上论述带来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清清楚楚”是否也是个“感觉”?即“清清楚楚”是否也是个“妄念”,或者说是个“幻”呢?

答案是:如果你能够感知到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感觉”存在,那么这个“感觉”就是个“妄念”。原因是,你只要能够感知到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个“清清楚楚”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中体验,因此,无论如何,只要你能够感知到有一个“清清楚楚”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体验就是“幻”,就不是“真空境”。

如果“清清楚楚不是妄念”的话,就带来了一个最奥秘的问题,即“清清楚楚”就已经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感觉中的“感觉”,因此“清清楚楚”就是“非逻辑性”,“清清楚楚”就是“如来本心”。由此而进一步带来的关键问题是:“清清楚楚”到底是什么?“清清楚楚”到底在“清楚什么”?又如何去“清清楚楚”呢?

答案是:“清清楚楚”不是如品尝到辣味或甜味一样的感觉体验,“清清楚楚”这个“东西”是“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正在品尝着“辣味或甜味感觉”的“过程”。就是说,“清清楚楚”是你正在“清清楚楚地知道着”的这么一个“过程”。

至于问到到底在“知道”着什么,或者说在“清楚”着什么?回答是:知道着,或者叫做“清楚着”流过你的意识的“任何内容”。

“任何内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中的“任何感觉(例如:眼睛看到的物品、景色等,耳朵听到汽车声、歌声等,嗅到的任何气味,品尝到的任何味道,感知到的任何冷热等感觉,脑中的任何“妄念”)”。因此,“清清楚楚”本质上不是个“感觉”,由于不是个“感觉”,因此也就不是“幻”。

“清清楚楚”像“波”一样,它是个“过程”,也就是个“非幻”。“波”是无处不在的,“清清楚楚”——即“如来本心”是“觉遍一切、无处不在”的。

那么又该如何去“清清楚楚”呢?答:去“清清楚楚”地“知道”流过“意识”的任何感觉和妄念。

注意:那么由此而说,既然“清清楚楚是个过程”,“清清楚楚就是如来本心”,那么“如来本心也只是一个过程”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如来本心”是让“波”崩溃为“粒子”的那个“东西”,任何的感觉、妄念和过程都不是让“波崩溃为粒子”的那个“东西”,现在所说的“过程”是在“幻”及“妄念”中的描述。所以不能把在“幻”中的一种描述直接去比对“本心”。记住:凡所有说,皆是在“第二义”中说,即在“幻中说”。(注:关于“波粒二相性”与“本心”的详细论述请参阅新版《科学禅定》书

下面我们再从一个侧面来看“清清楚楚”对“修习禅定”的功用。

(1)、澄清妄念:佛经:“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就是说,这个“清清楚楚”是“由澄诸念”的工具,即只有在“清清楚楚”的状态下,才具有“澄”妄念而至“真清楚、真空境”的功用。

(2)、“离幻”的引擎:佛经:“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以上经文清楚说明了,“除幻”的方法是“离幻”,而如何“离幻”呢?答案是:你只要不断的去“知幻即离”,也就是不断的去“清清楚楚”, 你就一直在“离幻”。最后,没的“离”了,就“入定”了。

(3)、可被抓握住的“空境哑铃”:只要你不断地在“清清楚楚”,那么你就是不断地在举“空境哑铃”。由此,你就有了一个可以去把抓握住的“空境哑铃”可以去锻炼而修入“空境”中了。“清清楚楚”就是可以去触摸、把握、蹬踏着修入禅定的梯子的“横档”。

(4)、问:在“知幻”后的“清清楚楚”与最终的“清清楚楚”有什么区别吗?

答:一开始的“清清楚楚”实际上就是最终的“清清楚楚”。二者之间的区别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一开始的清清楚楚可以比喻为“初三月牙一样的空境”(浅觉)。随着禅定的不断深入,最终就会达到“十五月亮一样圆满的清清楚楚”——即圆满的空境(深觉)、圆满的觉性。初期的“清清楚楚”也可以比喻为“水”,最终的“清清楚楚”则如同是“水”蒸发了。

从以上可以清楚明晰地看到:

体验空境的正确“姿势”是体验“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就是“真空境”,其他一切感知觉都是虚妄境界。

“修习禅定”是非常简单的:即努力抓住“清清楚楚”,不断的“去”清清楚楚(等于不断去“知幻即离”和“不断察觉”),通过这种不断“清清楚楚”的练习,最终获得一直停留在“清清楚楚”上的能力,就“入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