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冀州“李氏古宅”风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冀州区官道李镇衡尚营村李树堂家的“李氏古宅”。张辉/摄

在冀州区官道李镇衡尚营村,有一座据说已经传承了六代、近500年的民间古宅。笔者见到古宅主人李树堂时,他正在衡尚营村的当街里晒太阳。说明来意后,老人手拄拐杖、步履蹒跚的领我们去参观他的老宅子,“你走的快,不用等我,家里没锁门,你先去拍照片吧”老人对我的摄影同事说。“最近来了好几拨照相的了,我这老宅子从没有这么热闹过!”言谈举止间,对于自家老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搀扶着老人,从主街穿过一条南北走向深长的胡同,再向右拐入一个狭长的短巷,就到了李树堂的家门口。

抬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略显破损的榆木大门,由于多年的风雨洗刷,以前喷涂的漆料已经黯淡无光,但木质依旧结实,丝毫没有被虫蛀过的痕迹。在大门正上方,依稀可以看见曾经镶嵌过牌匾的烙印。“俺家祖上世代是郎中,当年大门口悬挂着一大牌匾,是行医的招牌,已经丢失多年,写的什么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三个字,最后一个字是个‘堂’字!”李树堂指着门框上方的挂匾痕迹说。济世堂?郎中堂?百草堂?……我们也只能根据老人的描述做这样的猜想了。在门口两侧,还立着两个小石狮子,基座虽已经严重破损,但石狮神态可掬、双目炯炯有神,像两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这个传承了近500年的 “六世古宅”。




跟随老人穿过大门口,进入当院里。偌大的院子,东西耳房早已拆除且没有其他建筑,因此光秃秃的略显空旷,唯一吸引我们眼球的也只有北屋正房了。抬眼望去,房子坐北朝南、周正敦实,虽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不堪,但还是颇有气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走近房子跟前,四根粗大的榆木粗梁宛若四位壮硕的彪形大汉,支撑着房檐的横梁。由于风雨的洗礼,大梁部分已经开裂泛白,但敲起来木质依旧坚硬无比,“体格硬朗”。顺着大梁往上看,每个大梁的顶端都镶嵌着两个形状规则、对称的木雕花纹,由于在屋檐下面,很好的避免了雨水的侵蚀,因此保存相当完整,观之素静典雅、颇有古韵。东西头两根树梁紧挨着东西山墙,山墙的正面上方,分别是两个造型别致的艺术雕刻,格外醒目。艺术雕刻在基座的分割下,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雕刻着一团盛开的花朵,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寓意“花开富贵”;中层雕刻着一只活灵活现的鲤鱼、鱼头傲然朝上,寓意“年年有鱼”;下层雕刻的意境稍感朦胧,貌似一朵荷花,又似几片祥云,大概也是一种吉祥美好的寓意吧……



跟随老人缓慢的脚步,我们推开了北屋房门。房门是老式木质四扇门结构,其中两扇固定在门框两侧,另外两扇装有合页,可以自由开闭。房门的下半部分是木质案板,上半部分是曲折有致的条纹木框镂空结构,冬天订的塑料布还没来得及扯下来。走进老人的屋子里,由于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屋子里显得很空旷。抬头望去,2米多高的屋顶上一根根笔直的檩条清晰可见,四梁八柱拔地而起,牢牢的支撑着这个“百年老屋”。外间屋和东屋中间,有个木质结构的“雨栅”把两个房间隔开了,老人说“雨栅”还可以拆下来,从而使外间屋更宽敞。再往里走,东里间屋和西里间屋的格局基本一样,西屋里一个睡觉的大土炕,老人晚上就睡在西屋里。东屋和西屋的窗台均为四扇窗,都是老式的“木格子”结构,八纵七横的木条把窗户分割的长宽周正,为了保温,镂空的部分同样用塑料布钉住了。




参观完了老人的里屋,李树堂老人招呼我们到外面的门台上坐下说话,我忙给老人搬来凳子扶他坐了下来。据李树堂回忆,以前老宅的房顶是“起脊”结构的大瓦房,1966年地震的时候,屋顶的瓦片大量脱落,索性掀去瓦片改成了平顶房,这多年下来,屋子竟一次也没漏过雨。除了这个院子,紧挨着老宅的东侧,还有一个格局一模一样的老宅,曾经是李树堂的哥哥李树银的老宅,哥哥去世后老宅转让给了外姓人家。“当年父亲李洪序就和哥哥住在一起,早年开过药铺,一度生意兴隆……”门口屋檐下,暖意融融、春风习习,沧桑古宅倍感静谧安详,听着老人的深情回忆,仿佛呼吸也慢了下来。


文:樊加伟 韩胜辉 源自:冀州融媒、直播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