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的?

诗词歌赋汇


懂得了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就懂得了苏东坡的超然台作!


苏东坡被称为坡仙,很显然是说,在苏东坡的身上,有道家的超脱旷达的气质,有道家超越俗世的追求。苏东坡是宋代词人中思想最复杂、经历起伏最为波澜壮阔的词人,正是如此,造就了苏东坡一生虽然艰难但也活的有趣的人生。

苏东坡能在越贬越远的历程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始终秉承不喜不悲超然于世的状态,与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关。苏东坡是老子的粉丝,是庄子的粉丝,他甚至想象自己可以宽袍大袖坐地飞升的仙人。可以说,没有道家精神的滋养,苏东坡可能就是穷困潦倒悲悲戚戚的杜甫,就是郊寒岛瘦,就是一生孤独的柳宗元,然而,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标杆的人物,这个标杆,其实不仅仅是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更多的是说他兼容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标志。

儒家的积极进取,让苏东坡即使跌倒谷底也要爬起来继续前行,道家的超越解脱,让苏东坡即使跌到谷底满身泥泞,也会觉得这是自然之事,无论遇到什么事,那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佛家的圆融,让苏东坡即使跌掉谷底,苏东坡也会认为人生如梦,所有的事情都是虚空,何必执着于虚幻的烦恼。所以,有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护体,苏东坡成了无常世界中最坚强最幽默最风趣的人。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道家思想,同时还有些及时行乐的小颓废的意识。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这首词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苏东坡批评王安石变法就是瞎搞,结果王安石很不高兴,苏东坡在朝廷里过的也很憋屈,干脆自请外放到杭州去做官,过了一年又被派到山东的密州做官。到了密州之后,他在城外建了个土台子,请弟弟苏辙给起名字。苏辙毕竟是最懂大哥的人,为这个台子起了个超然台的名字。这个名字取自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致的意思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苏辙的意思很清楚,他暗示老哥苏轼,对待一切的事情都要淡然处之,有了这个可以欣赏美景的台,也不要嘚瑟,反之,要是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也不必挂怀,这世界就是这样,它不会因为你的开心而开心,不会因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你的悲与喜只是在你的心里,和自然无关,和世界无关,自然就是按照他的原则运行而已。

所以,苏东坡在这首词中,很明显地体现了老子的这一段特别睿智的话。

上片写景,不同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有一些空灵,有一些婉转,这也体现了苏东坡的文艺之处。

这首词的最精华之处是下片。下片写寒食清明期间,苏东坡的思乡之情。本来在烟雨绵绵的时节,苏东坡的心情是阴暗的,但是苏东坡转念一想,悲悲戚戚又没啥意思,为了缓解思乡之苦,干脆泡一壶新茶,享受异乡的春天吧。这种思想,其实一直是苏东坡心底的真实想法,心情好,哪里都是故乡。这与他后来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是高度一致的。

最后,苏东坡像明显换了一个人一样,生活中本来就是阴晴不定,就像月亮本来就有阴晴月缺一样,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自然而然而已,所以,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诗酒趁年华,趁着大好年华,还是好好享受生活吧。

我想提请读者诸君注意的是,苏东坡的诗酒趁年华,固然反映了及时行乐的想法,但苏东坡与魏晋时代特别是古诗十九首中那种普遍的及时行乐的想法还是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中说:“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这是一种在大悲哀之后的大放纵!


好玩的国学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的?

说说你的想法?

前言

这首词写于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在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任上。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一、超然台的名称来源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对于这次变法并不认可,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王安石 ,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37岁的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著名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也是写于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 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燕处:退而闲居,超然: 不依赖外物、不受世间功名利禄等外物的影响。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二、简析

上阕是写的是眼中所见,填词时可以注意到,分上下阙的词上片常常写景,下片开始抒情或言志。苏轼这一首也是如此: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斜、花、家3个字是韵脚。烟雨中诗人登台远眺,微风细柳、春水新花。

下阕触景而生情: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点明时间:寒食节,酒后嗟叹,叹息什么呢?“休对”是正话反说,忍不住对于故地与故人的思念。寒食禁火,因此要重新生火,用“新火”煮新茶,不妨学学老子,超然世外,以诗酒自娱自乐,不要辜负大好年华。

结束语

古代读书人都有齐家治国的理想,苏轼受到排挤申请外任,政治理想不能够实现,自然是有些失落,因此会:“酒醒却咨嗟“,并宽慰自己”休对故人思故国”,不妨“诗酒趁年华”。

可惜诗酒也会招来祸患。第二年,熙宁十年(1077年) 苏轼调到了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又调为湖州知州。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乌台诗案”。 监察御史舒亶( dǎn)等人从苏轼的诗中找到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差点要了苏轼的性命。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说起苏轼,故事太多,包括超然台。超然台由苏东坡主持修建,并被列为古密州(今山东诸城)八景之首。据载,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东坡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8月命人修葺城北一处的“废台”,并由其弟苏子由题名曰“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东坡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而东坡先生另外一首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在此台作成。

且年这首《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大意是:春天还没有过去,细细的微风吹起斜斜的柳枝。我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有半满的春水流动,城内仍是百花竞放。远处的千家万户都在烟雨笼罩之中。寒食刚过,酒醒了却叹息不已:还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火来烹煮一杯明前茶,喝酒吟诗都要趁着大好年华。

这是一首思乡词,总体上属于婉约范畴,但从结句看,又有旷达之情,可以说是二者相兼之词。

词的上片,主要写词人登台所见暮春之景,细风、斜柳、春水、春花、烟雨,词人居高临下,由近及远,依次铺开。

词的下片,词人触景生情,并点明登台的具体时间——寒食后,即清明时节。此时乃传统的返乡扫墓时间,词人却欲归归不得,故而引发乡思;但词人并非矫情作态之人,而是心胸阔达,故而也来一翻自我安慰:“且将新火试新茶”,借煮茶来自我排遣,苦中作乐;结句“诗酒趁年华”是一句境界提升语,暗合了词题的“超然”,又表明了词人此时的心境。


豫齋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他命人将城北的旧城台修善,完工后,苏轼之弟苏撤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熙宁九年春季,苏东坡登超然台观景,香风微动,绿野缀红,好一派烟雨春景,郊外暮色。一时诗兴突起,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这首词上片写景,或为写实。先点明时节,虽晚春但春未老,眼前风细柳斜,春意盎然,由近而远。近处护城河壕,半沟春水,城内城外春花犹放,呈现出“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景象。再远处,千家万户在烟雨中半隐半现,一种春景中的朦胧尽收眼底。

下片抒情,或为写虚。承上片的时节、地点和景色,触景生情。"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清明前的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人们将食物先一天预备,这一天禁止用火只能吃先天的寒食,故而称之为寒食节。寒食节过后重新起火称为新火。诗人酒醒后明白寒食节过后即清明节,但他不能回故土对故人,只能借点燃新火煮这春季的新茶,来排谴内心的忧伤。最终诗人放下了所有的纠节,以超然于外的态度,将苦闷挥洒于诗酒之中,用赋诗饮酒来回报这大好春光和美好年华。


这首词豪迈与婉约相兼,情和景交融,透过寒食节、清明节,灵活运用新火、新茶、诗酒,通过春日的细风斜雨、春水城花等景象,结合着作者情感的复杂变化,用一种超然手法来表达游子的内心活动和思乡之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脱俗观点平息内心的纠节,跨越不如人意的现实。读后让人感概不已,极富余味。


湘水微波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在密州任上,八月底动工修葺园北台,其弟苏辙命名:超然: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词为双调,比原:望江南:增加一叠。上片写景,分三个层次,:风细柳斜斜,点明季节,试上:直说登临远眺,以: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春水.春花,将春景铺开,: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下片写情,与上片写景,关系紧密,融景生情。:寒食后,酒醒却咨嗟:点明登临时间,寒食过后,应当返乡扫墓,作者公务在身,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的志愿。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情,又无法满足,只好自我安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休对:且将:虽勉强何,但毕竟使思想上的矛盾得到了暂时解决。于是:诗酒趁年华:超然物外,忘却尘世,借诗酒以自娱,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的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此词为小调,情与景已融为体,两组对句,作得天衣无缝,实属难得。佛青石谨言。


用户97909352152大器


謝悟空邀请!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在当时的山东密州所作的一首词。内容如下:

春未老,风细雨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的大意是说:春天还没过去,徐风吹得雨丝斜斜的落下。登上超然台向城中看去,护城河水只有城壕的一半,城里满城花繁叶茂百花争艳的景象。绵绵阴雨拢罩着千家万户。

过了寒食节,酒醒了却忍不住对亲人的思念徒增叹息。不要对着老朋友去想家乡的事了,还是在刚生的火炉上烧壶水品尝今年的新茶。趁着剩余的年华喝酒吟诗吧。

这首词是苏轼从杭州移调到密州后在清明时节所作。全诗充满了对宋朝时政的不满,正如"烟雨暗千家",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但却无可奈何的心情。所以只能用喝酒吟诗这种颓废的态度,来度过剩余的年华。


8232354703122老三届


苏轼一生历经无数挫折,郁闷之后总是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苏轼的诗词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在豪放之中还能有着细腻的感情体现,这首词就是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

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太守,当时城墙西北角有一“废台”,苏轼就把它重新修葺了一番,然后他的弟弟苏辙根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帮他取名曰“超然”,意思就是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因此才有了后面苏轼的《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后来还有人诗评曰:

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

苏轼办公之余,就与身边的人登台或远眺城外美景,或抒发内心情怀,他的那篇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在此“超然台”上,望着明月睹景思人,一气呵成的。

时间、地点、环境

时间:上片“春未老”和下片“寒食后”点明了创作的时间,是清明节前后。古代“寒食节”可以说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普遍比较重视。寒食之后,春已暮而未老。寒食节原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日子,因此这一天起有个传统要禁火三天,寒食节过了之后再重新点火,因此称之为“新火”。

地点: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墙西北角“超然台”,苏轼任密州太守之后修葺的,登台可眺望全城。

环境:清明节前后,时有小雨,风力1-2级,微风细雨。美景:“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诗人登台眺望,由近景的柳树,到中景的春水,再到远处的“一城花”,千家万户全被烟雨所笼罩,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借景抒情

寒食之后是清明,清明是给先人扫墓的时候,而诗人却不能归去。因此这里也有诗人对故人、故国的思念之情。心中的情绪难以挥发,所以用“新火”来煮些“明前茶”,边喝茶边看景,以此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诗酒趁年华”,最后诗人进一步申明,人生苦短,必须超然物外,抓紧时间,以诗酒自娱。这里的“年华”与开头的“春未老”又相应合,在词的最后时刻,进入“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当时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诗人将异乡之景与自身的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乐景”来衬托诗人的“哀情”,形成对比和反差。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翰墨今香


“诗酒趁年华”: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莫负韶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自请出京任职,公元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公元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这首词豪迈与婉约相兼,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作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胸襟。


词的上片写登上超然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前两句写出季节特征,春虽已到,但尚未老,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灿烂。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居高临下,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乐景衬哀情。

下片写情,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这两句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寒食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归乡,只能在酒醒之后,咨嗟叹息一番。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写诗酒趁年华,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首先描写超然台上看到的景色,再抒发登上超然台后产生的愁思,最后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感慨。这首词上片写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因景生情,抒发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全诗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烟雨暗千家隐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烟雨又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酒醒却咨嗟,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因此他只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一往文学


不能辜负了最好的年华,不能缺了诗与酒。

《望江南 超然台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咨嗟:哀声叹气。

新火:寒食,禁火三日。节后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雨前茶”。


1071年,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 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此词创作于此。

这首词清新淡雅,大有婉约之风。

上片,一“老”字意浓。

何为未老?正值晚春还盛的时候,拟人手法。

“雨细,柳斜,春水,百花”短短几句,已将春的景,春的气象,勾勒于人眼前,烟雨濛濛而天色暗,春风徐徐而柳枝斜,春水涨腻而花香溢。

可见,词人心情不错。

“春未老”,正值晚春,春景还盛,恐怕词人也壮年不馁,壮心不已!

虽离京远调,词人是不服输不服老的!

比“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励志多了!

下片,“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名句,享受人生最好的诠解。

“寒食”是个特殊的节日,忆苦思甜,不忘初衷。

诗人却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不说,是不忍说,不能说,强压思乡的心弦,惟恐一触而不可收拾,在这春景还盛的美好时光,被乡愁笼罩,自怜自艾,是不合时宜的。

越为理性的克制恰是感情的不得已与无奈何。

两个“新”字蓬勃有朝气。

寒食过后,“另起新火”,这是习俗。

清明节前,“新茶正好”,这是时节。

新火烹新茶,有酒亦有诗,这才是年华正盛时应该做的事,才不辜负这无限春光,大好青春。

“新”有从头开始之意,而“酒”又有借酒消愁之苦闷,词人是纠结的,毕竟仕途失意,远离家乡使词人如鲠在喉,但又不失希望,怀抱理想,唯有诗酒能忘却一时不痛快,超然于物外。

“新”不是一味沉沦,挥霍人生,而是怀抱希望,从新出发,是词人从苦闷中悟出的新的人生态度。

沉闷于失意而能自我开解,壮志不移,这便是苏轼,洒脱而不放荡,超然而不失志。

最后两句将人生的诗意都归纳其间了,成为现代人最向往的方式,“我有一所房,诗酒趁年华。”


一绿浮芳


蘇軾一生大致可以“烏台詩案”劃分。烏台詩案之前的東坡是政治明星,文壇領袖。處於人生最拉風的階段。密州任職的苏轼,正是处于這一時期。蘇軾的文風以浪漫豪放著稱,與南宋另一詞壇大家辛稼軒,並稱“蘇,辛。”但蘇詞更加朗朗上口,文淺意深為历代詞家所推崇。超然台是蘇軾为密州太守时派人修葺 ,蘇子由题写“超然台”三字。此時的苏轼正處於人生的上昇期,正是意氣風發超然物外之時。台超然词亦超然,可以想見當時苏轼的心情。如果说苏轼诗词豪放雄奇,此词却是清丽可人,词中透出的溫情与快意同另一首在密州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情调迥异。“密州出獵”和“念奴嬌.赤壁怀古”为苏轼豪放派词作的两大代表。完全是苏轼的另一面貌。如果说“密州出猎”是怒目金刚“望江南.超然台作”便是小清新。兹将两词权录于後,请苏粉们自己鉴赏。

望江南.超然臺作 苏轼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却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江城子,密州出獵。 苏轼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骑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亲谢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並為雙又何妨,誓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