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元朝到明末的銅川歷史故事,地震蝗災、農民起義


大事記

至元元年(1335) 撤華原縣,併入耀州。

至正十一年(1351) 十一月,隕星落於耀州西原(西原因名落星原),光耀燭地,聲如雷鳴,石如斧形。

元代,黃堡耀州窯青瓷燒造趨於衰落,推出白地黑花瓷,後窯場停廢。
元代,同官新村溝開挖豎井兩口採煤,井筒方形,呈倒金字塔狀,深120米。

三年(1370) 耀州知州魏必興重建州城。

二十三年(1390) 宜君縣設雲陽驛站,同官縣設漆水驛站。驛站於清代順治十七年(1660)停廢。
景泰元年(1450) 同官知縣樊榮築城鑿池,將印臺、濟陽、虎頭三山的一部分擴築於城內。
三年(1452) 耀州久旱無雨,致成饑荒。
成化十九年(1483) 同官縣城牆屢被洪水沖塌,知縣顏順續築縣城。
二十三年(1487) 耀州大旱,顆粒無收,人食人時有所聞。


弘治元年(1488) 漆水暴漲,東城牆倒塌,同官知縣王恭砌石築堤,以防水患。
嘉靖二年(1523) 耀州知州趙時在塔坡明德寺舊址創建文正書院,以紀念曾任耀州知州的范仲淹。
十四年(1535) 在同官縣立地鎮建琉璃廠,專供秦王府(朱元璋次子朱樉府邸,在長安)修造之用。
二十六年(1547) 同官知縣亢慶鴻修濟陽、永濟二寨。
三十二年(1553) 始脩金鎖關城,設置巡司。依山建關門3座,皆用石料砌成,城牆由關門築至女回山巔,建寨一座。關城異常險固。
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午夜,華縣發生大地震。漆水、沮水猛漲,井水溢,耀州城池陷塌,死亡3000餘人。將軍山原比寶鑑山高,震後二山大致等高。
三十七年(1558) 耀州知州喬世寧修建耀州城。
崇禎二年(1629) 正月,農民起義軍襲擊宜君、耀州等地。四月,義軍攻耀州,洪承疇率兵進剿,義軍退淳化。
三年(1630) 五月,農民起義軍襲擊金鎖關,殺巡檢司都司王廉。
四年(1631) 三月,農民起義軍襲擊耀州等地。五月,駐宜川義軍被明總兵王承恩擊敗,餘部2萬人退至宜君。九月,義軍襲擊了宜君和洛川。

六年(1633) 張獻忠率農民起義軍攻克金鎖關,關城毀於戰火。
七年(1634) 周清率農民起義軍攻佔同官縣城,開倉放糧,焚燒官舍。五月,洪承疇率兵圍剿,義軍從耀州撤至同州。因戰事宜君城毀,縣治遷石堡村。
十一年(1638) 六月,蝗蟲自東來,所到之處,禾木皆光。數日後,成群向北飛去。
十二年(1639) 半年無雨,大旱。八月遇雹災。翌年大飢,百姓死亡大半。
十六年(1643) 農民起義軍攻克耀州城。翌年,義軍委任楊鼎瑞為耀州牧。
明末,同官縣陳爐鎮瓷業興盛。陶場南北3裡,東西5裡,爐火雜陳,徹夜通明,有“爐山不夜”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