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如果明廷真的采纳徐有贞的意见迁都南京,会有怎样的结果?

霄林天


假如在土本堡之变后,真的听从徐有贞的建议,放弃北京而迁都南京的话,那明朝就必然出现大势以去、王朝的国运戛然而止的可怕后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两个!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因大一统王朝南迁,而导致其成为偏安一隅的政权,从而再也没有了恢复中原的机会!

(土木堡之战形势)

因此无论是当年的东晋,还是南宋,都是因此而丧失了再度统治整个天下的能力。而这竟都是因为偏安江南所造成的,江南的繁华与富饶,逐渐地削弱了东晋和南宋王朝统治阶级的斗志,使其开始满足于笙歌燕舞、纸醉金迷之中而难以自拔!

倘若明朝也走昔日东晋、南宋的老路,则必将出现因为迀都而动摇国本的下场!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行所谓“天子守国门”的国策之后,北京便成为了集大明于精华一体的最紧要、最核心的城市,更是全国所瞩目的中心!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北京乱则大明天下乱,北京安则大明天下安!所以做为大明之都的北京城,是断然不可轻易放弃的!

其次,瓦刺军虽然在土木堡之战中得志,也先也因此而欣喜若狂。但是这个成果的取得,却并非单纯是因为瓦刺军的强大,而是由于明英宗轻信王振的鬼话轻敌冒进,而在失利后,又没有抓紧有利时机,选择最恰当的撤退路线,结果被瓦刺军趁乱寻找机会将明朝数十万大军一举围歼!

然而即便是瓦刺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但却依然无法改变明朝整体国力强,而瓦刺实力弱的客观现实!而且明朝的国势正处于上升期,还远未到衰退之时,因此其在土木堡中所遭受的损失,并不是无法弥补的!

(明军将领)

所以只要明朝能够迅速完成内部整顿,重新建立领导班子,并理顺从上至下的统治秩序。然后再迅速召集天下的勤王之师入援京师,那么北京地区的防卫空档就能得到弥补和加强。而且以京师城池之坚固,更是令瓦刺军难以轻易啃下的硬骨头!因此重新集中明朝的力量,是可以战胜甚至是击溃瓦刺军的!也因此于谦才会严斥那些主张迁都南京的人,糊涂而且无知,所以皆当斩首!

如果没有于谦这位良臣,主持京师之大局。恐怕明朝真会在人心惶惶时,草率地南迁避敌了!假如真的这样做,那么明朝就完蛋了——北京若是被轻易丢弃,则天下必然大受震动,整个北方的局势将会随之靡烂而不可收拾!瓦刺必将趁势将铁蹄扑向中原,从而借北方人心大乱之时,恢复前元对中原的局部统治,乃至于造成饮马长江的严峻局面!届时,明朝将会有很大机率失去对中原的统治,并且还无法轻易恢复!即便日后明朝能够通过北伐,重新收复了北方,那么在经过了战火的摧残之后,北方也势必会因为出现经济凋敝、人口流失的破败不堪的局面,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弥补的!

综上所述:北京不可轻弃,都城不可轻迁。都城倘若轻迁,明朝将会陷入到极其被动与不利的态势中去!因此,于谦不愧为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为明朝的江山的稳固无虞,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朝疆域图)


北疆同心侃历史


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堡之祸,是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征伐瓦刺,土木堡位于居庸关到大同一线的长城内侧,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这场战争,明朝兵败,率兵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被俘,20万明朝精锐大军及数十位文臣武将都损失殆尽,土木堡兵事惨败之后,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一阵恐慌,明朝内部出现二个声音,一是帝都南迁,回到陪都金陵;二是继续组织军队抵抗、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送明英宗回京,率领大兵逼近了北京城,一路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公元1449年十月初,也先、脱脱不花等经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进攻明朝都城。其结果,在京师保卫战中,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对于明朝来说,之所以能在土木堡之变后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实力上来看,明朝要强于瓦刺,虽然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损失了20万精锐之师,但是,此时的明朝还是处于鼎盛时期,只要经过休整,稳住阵脚,必然可以发挥出大国的国力。

第二、明朝在明英宗之前,明宣宗朱瞻基这位皇帝在位时,具有一批能人异士,如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张辅,于谦、周忱等等。虽然明宣宗朱瞻基与其父亲的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1年,但这一段时间缺创造了史称“仁宣之治”的盛世。

就是因为有“仁宣之治”打下的坚实基础,促使明朝可以在土木堡之变后战胜瓦剌。另一方面来讲,在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俘虏,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的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成功的稳住了明朝内外的阵脚,这样一来,也先想用明英宗来要挟明朝的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第三、明朝之所以能够在土木堡之变后,面对瓦刺的进攻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于谦等诸位不肯南迁的大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京师可谓人心惶惶。在此背景下,于谦等诸位大臣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且于谦还升任兵部尚书,总揽一切事物。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稳定了不少阵脚,加上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率领各路勤王保驾之师,在北京九门外列阵进行防御,抵御瓦剌大军,面对于谦等人的防守,加上明朝本身的国力,瓦剌被迫释放明英宗朱祁镇。

随后就是和议,之后的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总的来说,于谦等人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明朝京师的野心,促使明王朝转危为安,这也是明朝没有南迁最终的结果。

假如明朝南迁,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第一、人心不稳,明朝深陷内乱之中

明朝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始,一直奉行“天子守国门”,如果南迁,必然会让臣民以及一些心怀祸心之人以为明朝大势已去,蛊惑百姓造反。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是有二套班底,北京和南京各一套,虽然南京的没有太多的实权,但是如果南迁必然会引起争斗,二套一模一样的班底,不见面的时候还好,如果在一起,则必然引起不必要的争斗。

第二、丢失半壁江山

南迁之后,明朝的重心自然会放在南方,北方就会变得相对不够重视,加上不战而逃,北方防御部队必然会受到打击,军心涣散,如果北方异族趁机入侵就会丢失大片领土,参照西晋和北宋,一样是南迁,北方将会彻底沦丧。

总而言之,明朝没有南迁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假如南迁,那必然不会比没有南迁更好,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其实南迁都没有必要,毕竟虽然经过了土木堡之败,但明朝还完全有实力击退入侵者,因为当时的情况已经是最坏的时候了,如果南迁了,一切都是未知数,可能会好,但更多的可能是丢失北方,严重一点可能还会就此覆灭。


小南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这么一下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有没有迁都的必要。在土木堡之战中,明朝的确损失惨重。明朝最精锐的京师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损失殆尽,京城中的守卫只有不到十万的老弱病残。看样子感觉瓦剌很强大。不错,土木堡之战虽说瓦剌赢了,但也不过就是因为明朝指挥失利,让他们由一个小便宜占到了一个大便宜。并不能证明瓦剌有多强,确切的来说,瓦剌也不强。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以北京的老幼病残和各地上的运粮军、备倭军等二线部队,就给他们打败了,所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对手并不强大。跟宋朝面对的辽、金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只要指挥得当,不存在败给瓦剌的问题上。

第二,迁都肯定是迁往南京。要知道南京可是有一套自己的工作班底的。有自己的三省六部,运行方式。你北京的工作班底迁都到了南京。两个班底的人怎么可能能搭档干活呢。到时候别的不说,不考虑什么和瓦剌打仗的问题。单是南京和北京两个班底就得相互斗起来,到时候先搞个朝廷内部党争不断,相互倾轧。恐怕后来明朝所出现的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就得提前了。单着一点就对国家的发展不利。

第三,明朝之所以定都北京。就是为了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说白了是祖宗定的规矩。一旦南迁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心。要知道人心这个东西一旦失去是找不回来的,如果皇帝迁都到了南京,就等于放弃了北方的百姓,到时候北方的百姓们是不会再支持你的,即便你在南方经略的好,但是想在打回北方来,可是恐怕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了。

第四,从战略上看,迁都就意味着放弃北方。北方一直都是抵御侵略的门户,一旦放弃,将失去大面积的战略纵深,到时候人家想打你就会容易很多,而且一旦放弃,领土就会成为瓦剌的领土,瓦剌也可以经营北方,到时候割据在所难免了就。即便往好的方面想,迁都之后,北方各地的守军依旧同瓦剌作战,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这样一来,势必又会形成割据势力,明朝的中央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第五,从历史上看,晋朝迁都后和宋朝迁都后,都没有再重新打回北方。吸取历史的教训,也不应该采取迁都的战略。

我对徐有贞所提出的迁都所持的观点很肯定,迁都或许可以保一时平安,不会面临和瓦剌的正面冲突,但从历史经验,还有战略发展来分析,迁都都是弊大于利的,当国家被侵略的时候,这些朝廷重臣,还有国家君主应该做的是镇定对待,指挥作战,而不应该考虑迁都这种退缩式的战略方针。


随意言之


土木堡之变如果朝廷采纳徐有贞的意见迁都南京会怎么样?

由于明英宗都想证明自己。想想父亲和祖先一样建功立业。于是明英宗御驾亲征。后来由于太监王振的错误决定,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惨重,明英宗被俘虏。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代为监国,后来成了皇帝。把明英宗朱祁镇尊为太上皇。此时朝中大臣有建议迁都,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徐有贞。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及时站出来反对了迁都的想法,说先祖的陵墓还在这,不能迁。于是组织了京师保卫战。瓦剌部三攻城门,均遭到明军的顽强抵抗,退出塞外,京师保卫战最终获得了胜利。






明朝如果迁都的话会有三种结果。

第一种是瓦剌部可能会占领北方地区。导致大明难以收复故地。因为历史上很多迁都的朝代比如南宋偏居一隅后都难以收回故地,明朝也可能会和前面的朝代一样。中国又要进入南北分裂的状态了。个人感觉这种可能性最大。

第二种是瓦剌部占领北方地区,明朝组织力量重新收回故地。其实明朝虽然死了20余万人,但是经过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经营。明朝的实力已经空前强大。是可以和也先的瓦剌部抗衡的。


第三种结果就是大明被灭,当然这种情况可能性非常的小。

总之,明朝最后没有迁都是正确的决定,明朝的实力是可以和瓦剌部抗衡的。


松垮大卡司


土木堡之变后如果明廷真的采纳徐有贞的意见迁都南京,会有怎样的结果?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皇帝明英宗被俘,八月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chéng)王朱祁钰监国,期间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大臣徐有贞主张南迁。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

如果真的采纳徐有贞的意见迁都南京,那么明廷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来迁都。而且既然迁都南京那就是放弃了保卫北京的战略。其实就是逃跑了,那样北京失守是必然的了,如果这样会我觉得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个结果,京师陷落,大明王朝灭亡。大明军队兵败如山倒,瓦剌军队占领至少大半个中国

京师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京师被攻破,国家也就没有了。远的不说,就说明成祖朱棣,造反四年,前三年多互有胜负,但前途渺茫,像他老爸朱元璋那样打败所有敌人,建立自己的帝国的梦想,不知道要什么时候实现。但后来知道南京空虚,于是改变策略,擒贼先擒王,直奔南京,只用了六个月,就占领了南京,于是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说京师陷落了,这个国家基本灭亡了。

第二个结果,京师陷落,大明王朝没有灭亡,朝廷逃到南京,但群雄并起,恢复到了明朝统一之前混乱的状态。

这个时候那些感觉可以当皇帝的人们都会蠢蠢欲动,用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不知道会有多少个王或者皇帝会出现,整个中国又会进入新的五代十国了。


一杯清茶饮江湖


土木堡之变,如果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接受了徐有贞的南迁建议,明朝将大伤元气,甚至有可能偏安黄河以南,但绝对不至于灭国。瓦剌部也不可能长期占据北京城,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明朝首都迁回南京,北京被放弃作为首都,而明朝又会开始漫长的北伐战争。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亲征瓦剌,瓦剌部落在北方势力非常的大,特别是在脱欢、也先俩父子的经营下,蒙古族部落逐渐的统一了北方草原,脱欢迎立了鞑靼的君主脱脱不花当了大汉,自己做了太师。

准确的说,瓦剌和鞑靼都是蒙古族,只是属于不同的部落,脱欢立脱脱不花为大汉是有深意的,就是脱脱不花的血统更好,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旁支,骑马放牧的蒙古族人也注重血统。

脱欢死后,也先接任太师之位,其实整个瓦剌实际掌控权在也先手上,主要是他的士兵多,不要以为脱脱不花是个光杆大汉,他也有自己的军队和部落。也先和脱脱不花关系并不好,也先总觉得脱脱不花碍手碍脚,自己实力最强,凭什么要听你的;脱脱不花更郁闷,自己好歹是个大汉,指挥不动太师。

明朝对于也先和脱脱不花的矛盾是相当的清楚,明宣宗后期到明英宗早期,明朝内阁有著名的“三杨”把持,他们充分的利用了瓦剌部落大汉和太师的矛盾,刻意的制造了矛盾,比如最为阴险的是,瓦剌要向明朝进贡,其实就是来要钱要物资的,明朝规定脱脱不花和也先可以分别派出使团来北京进贡。

这太阴了,摆明了要刻意分化瓦剌君臣的关系,故意制造他们两人的紧张情绪。

说了那么多,这和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迁都有关系吗?关系大了去了!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二十多万大军被瓦剌也先的五万多骑兵全歼,连朱祁镇都被俘虏了。瓦剌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只用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来到了北京城。

这一个月时间里,北京城里只干两件事儿: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主持大局;争论是否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

最后是兵部侍郎于谦一锤定音,给了景泰帝朱祁钰很大的勇气,死守北京,与瓦剌决一死战。

迁都派的提倡者是后来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他据理力争迁都南京,北京城能守住的机会很渺茫,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者。那么徐有贞的策略是否有道理呢?

公正的说,在当时那个局面下,迁都南京是明朝最为稳妥的战略,如果对比明朝和瓦剌的实力,肯定是有天壤之别,瓦剌不可能灭得了实力强大的明朝,甚至连占领北京城都不会太久。

明朝如果迁都南京,首先是拉长了瓦剌部落的战略纵深,这对游牧民族来说是致命的,他们不会也不能打战略消耗战。景泰帝率领朝中大臣远避南京,那么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军队进行反攻。

凡事有利就有弊,迁都南京最大的风险是政治上的,前任皇帝被俘,现任皇帝刚登基就跑路,这对天下人来说影响太过恶劣,丧失大明王朝的尊严,民心不向,这对未来收复失地有很大的影响。

于谦虽然力保北京城,但风险却极高,把皇帝和整个大明政治中心置于瓦剌大军的包围之中,万一有失,那么明朝就有了覆灭的风险,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和都城就是旗帜,就是法统!

旗帜和法统被取代,那么就可以说王朝被终结,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灭亡,满清只占领了北京城,南京还有明朝皇帝呢,但是天下已然易主,满清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南京明朝被称为“南明王朝”。

于谦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进行赌博,却赌赢了,赌赢的关键有两点:

1、瓦剌也先部落连续作战,早就成了强弩之末,这是游牧民族军事的特点,只适合做土匪,不适合做帝王。

2、于谦有限的组织和统管能力以及军民的上下一心,立保了北京城不失。

其实,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因为也先和大汉脱脱不花的不和睦,他们在三杨的忽悠下,互相都不信任,也先率领瓦剌部落五万大军南下,他不能确保脱脱不花会不会趁机占了他的部落,抢了他的牛羊。

也先需要快速结束战斗,不可能在北京城下打消耗战,更何况也先的目的不是要明朝灭亡,而是经济诉求,说通俗点,明朝给我的东西要比脱脱不花的多!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视同仁甚至厚彼薄此。

综上来看,徐有贞提出南迁南京的战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他也是基于瓦剌部落的现状以及未来形势的分析做出的保守建议。只是有于谦这样的不世能臣在,也用不着这样的战略。

对方有多少人,五万。我们有多少人,还在路上,揍他!


沉墨I方之城


起码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李自成也不会攻下北京,明朝还可以延续下去,但是明朝不灭亡也没有今天那么大的版图,今天的版图还是要感谢清朝,所以说任何事情任何人任何朝代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有好的当然也有坏的一面



四川小刘在广州abc


这个问题真的非常好,笔者认为如果在土木堡事变后迁都南京,依然可以转危为安,甚至可能比历史上的结局解决得更好。

都城是国之大事,任何时期的都城变动都会引发皇朝危机。这一点笔者也承认,但是明朝的情况与其他的朝代不同。可以说,明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迁都可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的朝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王朝和平,发展良好的情况下迁都的王朝。朱棣大力兴建北京都城,但是在迁都之后,朱棣依然很重视南京的建设。明代也是历史上少见的在首都与陪都建立起两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朝代。南京在迁都之后依旧保留着完整的官僚体系。这就使得在迁都之后,国家会在很快的时间内恢复国家的运转。迁都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无序状态,时间长短取决于王朝的力量遗存。可明朝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旦迁都,国家的政策会很快的恢复运转。勤王之师,钱粮税收很快就会建立起来,所以,迁都对于明朝并不一定是坏事。

也先不是忽必烈也不是多尔衮,当时的也先头上还有名义上的君主。而且,也先没有忽必烈和多尔衮那样非常悬殊的对敌实力。当时的明军和也先对垒,可以说的上是平分秋色。因为当时的明朝军力还处于盛年,没有经过岁月的侵蚀。所以,如果迁都就很有可能以空间换时间,号召各地的勤王之师,奋勇讨逆。当然,其中也存在于谦所说的“士气受损”等方面的问题。但其实于谦最担心的是当时的京城守备空虚,大规模迁都造成混乱,让敌人有可乘之机。很可能连逃都逃不出去。这样的问题也确实存在,这也是两种理念和战略之间的差异。留守北京是冒险,迁都南京是保守,孰是孰非,不好判断。


经典守望者


土木堡之变后,如果明朝迁都南京,很有可能会复演北国沦陷,明庭偏居江南的局面。土木堡之变后,大明京营精锐全灭,皇帝被俘虏,北方边镇如惊弓之鸟,明国对蒙古已由攻势变成收势。文官集团崛起把握朝政,武官勋贵有威望的不论沦陷敌阵就是已经死了。

现在北方的防备就是靠着京城来撑了,如果回都江南,大量用于保卫京师的精锐之师肯定也要南移。而且京师南移也会给世人一种假象,明国已经在蒙古人的武力胁迫下放弃了北方,想要变成南朝和蒙古隔河对望。这无疑会让已经动荡的人心再次动荡,北方将乱成一片,一些边镇武将也会南逃。

蒙古人会在明国回都南京的路上发起进攻,肆虐北方。这场经过会逐渐演变为蒙古人追赶皇帝,天下大乱。


龙角大将军


宋朝迁都北宋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直到崇祯亡国也没有迁都,假如那时候迁都了,估计就是第二个南宋了,皇上跑了一个被抓了一个,底下的将士还有那决心抵挡吗,估计会北方大片国土沦丧,明朝偏安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