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每次看似簡單的出手,都隱藏著對人性至深的理解

張良出生戰國時韓國的貴族世家,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韓國的宰相。

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韓國滅亡,張良的家族也走向沒落,但依然頗有資財。

張良年輕時痛恨秦朝的暴政,於是他散盡千金,招募了一個大力士去刺殺秦始皇,結果不幸刺殺失敗,張良只得狼狽地逃走了,從此流落天涯。

後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自此不久後農民起義的戰火,燒遍了整個除關中之外秦朝的所有土地。

亂世中張良投靠了劉邦,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清人所繪張良像

後來楚懷王命令項羽和劉邦分兵討伐暴秦,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劉邦的軍隊一路西進,勢如破竹,但當走到宛城(今河南南陽)時,卻被攔住了腳步。

宛城城池堅固,無論劉邦怎樣下命拼死攻打,就是前進不得一步。劉邦一怒之下想要繞過宛城,繼續向西進軍。

張良得知後及時阻止了他,張良對劉邦說,繞過了宛城繼續進軍,前面有秦軍的阻擋,後面可能要面對宛城軍隊的偷襲,到時我們將腹背受敵。

劉邦聽完後採納了他的建議,後來劉邦轉攻為撫,招降了南陽太守,宛城不攻自破。

劉邦劇照

劉邦想要繞過宛城繼續進軍,這是在困難面前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而張良及時的點醒了他,怎麼點醒的呢?

張良說如果繞過宛城,劉邦將腹背受敵。他的意思是,如果劉邦繞過宛城,那他面對的就不是困難,而是困境了。一字之差,可能就是生死之別

劉邦幡然醒悟,採納了他的建議。

劉邦入關中的第二道難關是嶢(yáo)關,嶢關地勢險要,且關內秦兵眾多,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

嶢關地理位置

劉邦為此非常頭疼,他著急地詢問張良的建議。

而張良則胸有成竹的講,嶢關守將是屠夫的兒子,這樣的人貪圖小利,可以用錢財去打動他。

張良又建議劉邦,在嶢關外的山上佈置大量的疑兵虛張聲勢,這樣才能讓對手感到害怕,一面威逼、一面利誘。

後來劉邦依計而行,嶢關的守將看到錢財後兩眼放光,又思索自己可能不是劉邦的對手,於是就投降了。

劉邦率兵西進到嶢山門口,這對嶢山守將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危機。

而人在危機面前的第一反應是,我將會失去什麼既然將要失去,那我便拼死抵抗

而張良的計策則是,只要你肯投降,就給你金銀財寶。這時嶢山守將會想,危機來臨我反而能夠得到利益,那又為什麼要抵抗到底呢?所以他投降了。

別人將要失去的時候讓別人得到,這樣才最能瓦解別人的戰鬥意志。

後來劉邦順利進入關中,在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後,劉邦很快便陷入了酒池肉林之中,不可自拔。

這時張良要出來勸他,秦朝就是因為舉大業剝削人民,很多官僚又貪圖享樂,才會弄得天下皆反。你沛公應該吸取他的教訓,提倡節儉,減輕百姓負擔,這樣才能獲得擁戴。

劉邦聽完這些話後慢慢反應過來,後來在樊噲的一番痛斥之下,暫時告別了奢靡的生活。

張良對劉邦說的一番話很有深意,深意在何處呢?

張良非常清楚劉邦兩面的性格。

劉邦早年看到秦始皇的車駕時,曾發出大丈夫當如此的感嘆,這表明了他胸懷大志。

劉邦早年在沛縣時,每日不事生產,只知道飲酒作樂,這表明他輕浮貪圖享樂的性格。

沛縣時期的劉邦,就是個混混

而當危機來臨時,劉邦的胸懷大志是壓過貪圖享樂的。比如劉邦進關中的一路上,基本上能夠約束自己和自己的士兵。

但現在已經進入關中了,危機已經基本解除,這時劉邦貪圖享樂的性格,就壓過了胸懷大志的性格。

所以張良對他講,秦朝因為暴政失去天下,意思是你劉邦如果貪圖享樂,未來也會被眾人推翻。

這下劉邦一下子反應過來了,自己現在雖然沒有危機了,但是危機可能發生在將來

所以劉邦便又開始約束自己。

劉邦與項羽楚漢之爭時,項羽強大而劉邦弱小,這時張良為劉邦找了兩個好幫手。

張良對劉邦說,九江王英布與項羽已經心生隔閡,項羽屢次讓他發兵幫助自己都被敷衍了,這個人我們可以利用。

項羽劇照

彭越在滅秦戰爭中立有戰功,但項羽卻沒有封賞他,他心生怨恨,這個人也可以利用。

劉邦依張良之計而行,果然獲得了二人的幫助。

為什麼劉邦聽了張良的計策,就能夠成功的獲得英布和彭越的幫助呢?

因為張良知道,英布被項羽封為九江王,他得到的已經很多了,所以害怕失去的也很多。因此才會屢次敷衍項羽出兵幫助的要求。

現在英布得罪了項羽,所以他需要幫手。那找誰做幫手呢?自然是劉邦,因為劉邦既有實力,但又不夠項羽那麼強大。有實力是讓英布有安全感,而不夠項羽那麼強大,是讓英布覺得對方有需要自己的可能。

而對於彭越而言,自己在滅秦戰爭中付出了代價,但又沒有回報,所以自然會心生怨恨。但自己又不夠強大,所以即便心中怨恨,也只能等待機會。

彭越劇照

而劉邦對彭越伸出橄欖枝,正是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

一句話,張良看出了劉邦與英布彭越其實是互相需要的關係,而他的計策只是促成了這個關係

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劉邦發出命令,讓韓信、英布、彭越三股勢力,與他會合圍剿項羽,但卻無人聽從。

這時張良又及時進言道,只要承諾奪得天下之後封給他們土地,他們便會率兵前來助戰。

劉邦依計而行,結果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果然率兵前來幫助劉邦圍剿項羽,後來項羽垓下戰敗後烏江自刎,劉邦成功的奪得了天下。

這次張良的計策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如果我需要你的幫助,那我就先滿足你的要求。

總的來講,張良算得上是一代謀聖,他每次出手雖然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底子裡暗藏的卻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