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時代,兵器的分量是發揮兵器威力的重要條件。清朝有一部小說《說唐全傳》,其中,演繹的隋唐各路好漢,一個比一個厲害,他們為什麼一個比一個厲害?就因為他們的兵器一個比一個有分量。比如,書中所表的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手使兩柄鐵錘,重八百斤,排名第六的伍天錫,手使一柄混金鐺,重二百多斤,這樣的分量按理說也夠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個照面他就敗下陣去,簡直不堪一擊。唐朝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661克,八百斤的鐵錘,其分量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斤,即便是最優秀的舉重選手也不可能把它舉起來。這樣的描述,顯然是小說家姑妄言之的虛構。那麼,真實的古代兵器,究竟有多重呢?
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秦滅了韓國後,面對國亡家破的殘酷現實,年輕的張良拿出全部家財在東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並替這個大力士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機行刺秦始皇(《史記·留侯世家》)。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其分量相當於今天的60斤。張良為什麼做了這麼重的一個大鐵椎?原因很簡單:秦始皇出行,隨駕的護衛肯定不少,行刺必須在一定距離之外,如果鐵椎不夠分量,一是形成不了慣性,扔不到地方;二是即便扔到了地方,也成了強弩之末,失去了打擊力量。雖然最終的結果,大力士把鐵椎扔偏了,砸中的是秦始皇的副車,但從中也足以看出這個大鐵椎的威力。
三國的曹操手下有一員大將典韋,非常勇武。他善於使用雙戟和大刀,軍中的戰士們於是為他編了這麼一句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表達了對他勇猛精神的讚美(《三國志·典韋傳》)。三國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20克,那時候的八十斤相當於今天的三十五斤。公元197年,張繡反叛襲擊曹操的營地,典韋揮動長戟左右衝殺,一叉下去,十幾根矛當即被折斷。兵器的分量和人的勇武精神,相得益彰!特別一提的是,張繡反叛前,曹操曾設宴款待張繡,典韋拿著一柄大斧跟在曹操後面,曹操每到人前敬酒時,典韋就舉起大斧看著那個人,張繡及隨從都不敢仰視。典韋所持的大斧有多重呢?史料語焉不詳,但大斧的刃寬卻達到一尺,其分量想必不輕,或許正因為此,張繡及隨從才會望而生畏吧?
唐初有個大將叫闞稜,擅長使用大刀,有一丈長,兩面都帶刃。唐時的一丈相當於現在的三米。三米長的大刀,分量肯定也輕不了。闞稜不僅作戰勇敢,也愛護百姓,手下的士兵有侵奪百姓的,他絕不姑息一定把這個人殺掉,即使是親戚舊友也不放過(《舊唐書·闞稜傳》)。只是不知道闞稜殺掉這些人時,用的是不是自己的這把大刀,要是的話,那肯定非常解恨。唐朝還有一個大將張興,也使一口大刀,重十五斤,相當於今天的二十斤。安史之亂髮生時,史思明攻打饒陽城池,張興一揮刀就殺死好幾個人,把攻城的賊軍全都震懾住了(《新唐書·張興傳》)。不難想象,如果張興的大刀沒有分量,張興再勇武,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五代後梁的王世蕘,勇敢善戰,他所用的長槍用純鐵打成,重達三十多斤(《舊五代史·王敬蕘傳》)。五代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當於現在的35斤,如此重的長槍,其威力可想而知。正是靠這杆長槍,王世蕘贏得了不少武功。不過,王世蕘一生固然靠一杆長槍贏得了不少武功,但他在仕途上接連高升,可不僅僅靠的是武功,更靠的是品行。公元897年,攻打黃巢的一支部隊戰敗,逃回時路過王世蕘的屬地。當時,雨雪十多天不停,這些敗軍又冷又餓,王世蕘從淮河焚燒柴草,相連於路上,還在郡中準備了粥和乾糧給他們吃,救活了很多人,他因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被推舉為武寧軍節度,不久後又拜任為左衛上將軍。
南宋的岳雲,是著名愛國將領岳飛的兒子,十二歲從軍,屢立奇功。每次作戰時,他兩手各握一個鐵錐,重八十斤,衝鋒在前,以一當十(《宋史·岳飛傳》)。南宋時的一斤等於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雙椎,其分量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00斤。岳雲之所以小小的年紀就能屢立奇功,應該與他使用的這麼重的兵器不無關係。岳飛曾在《滿江紅》一詞裡這樣抒發自己的抱負:“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有岳雲這樣如此英武的兒子以及那麼多像岳雲這樣如此英武的岳家軍子弟做輔佐,怪不得岳飛有如此的抱負;也怪不得和岳飛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對手金兀朮由衷地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閱讀更多 羨慕繁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