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智看待孩子和异性的“恋爱”?

提起孩子和异性的关系,大多数父母仿佛都很敏感,生怕自己孩子“早恋”,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影响学习和生活。

什么是早恋

早恋一词比较特别,它是指未成年男女确定恋爱关系,而这词在世界其他各国并没有这种说法。所以“早恋”本身就带有长辈对孩子处理异性关系的否定性的判断,主观因素较多。

你的孩子真的“早恋”了?

早恋情况的出现,往往表现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上。

往往会有以下一些表现:

突然很在意自己的仪表。因为对爱慕对象外表的喜欢,而产生的物质追求。但是这种情况往往持续时间很短。突然关注不擅长的,甚至以前不喜欢的反常表现。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女孩子突然喜欢一些运动,男孩子突然喜欢某些明星等等。并且对自己的爱好淡化。情绪波动大,过于愉悦或过于悲伤。孩子的情绪变化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莫名其妙很开心,又会莫名的难过,情绪波动起伏大。并且无法交谈,遮遮掩掩。

当然不是出现这些情况,就代表孩子早恋了,而要尝试着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恋爱”关系?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对异性的关系处理并没有准确的把握,因为一些原因产生所谓的“恋爱”。

爱慕之心。因为人天生对美好的事有追求的,所以对那些符合自己审美观的,会产生爱慕之心,然后产生追求的动力。好奇之心。这个往往是对异性产生好奇,因为在青春期男生女生身体开始发育迅速,性别特征明显,对异性的好奇产生动力。愉悦之心。因为和异性在一块感到开心,产生的满足心理而增强两人之间的关系。逆反之心。因为父母的不理解或者他人的不理解,产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将正常的交往演变成真正的早恋。从众之心。因为集体的压力而产生的需求,往往会因为他人的猜测杜撰,而关注异性。

补偿之心。因为对亲情的缺失,而希望通过补偿获得的心理。这种情况,往往会伴随终生。模仿之心。因为身边早恋的频繁的出现,而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恋爱”?

很多时候孩子的早恋是因为各种不理解,父母的过度敏感,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对待孩子和异性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加以引导。反对,怒骂,批评往往会让青春期的孩子适得其反。


加强情感沟通,尊重,理解。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异性之间的关系。及时和孩子沟通,正确认识孩子的朋友圈。改善家庭氛围,避免亲情缺失。鼓励孩子正确认识恋爱关系,正确积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