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官制度下中國貴族的演變:勳貴、世家、門閥、紳士

貴族,這個詞彙很難解釋,一般是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以及現代君主制國家統治階級的上層,享有政治特權。

在中國史學界,對於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是否存在有很大的質疑,五種社會形態說似乎不適合中國的歷史。

錢穆先生說:“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為後代中國。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魏晉南北朝至於隋唐,皆屬門第社會,可稱為是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除蒙古滿洲異族入主,為特權階級外,其升入政治上層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無古代封建貴族及門第傳統的遺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

日本史學家宮崎市定也認為,中國在唐宋之際發生了一場劇變,其中一個標誌性的現象,中國社會從唐代的“貴族社會”轉變為宋代的“平民社會”,中國社會統治精英集團的性質和構成完全轉變。

很多歷史學家都承認,從唐到宋,是中國歷史的一次極為重要的轉折,其重要程度,可以與從戰國到秦朝相比。

而其轉折的根源就是科舉制,科舉制由隋文帝所創立,隋煬帝設進士科確立科舉制選官制度,唐朝科舉制瓦解了世家門閥,宋朝時期科舉制發展成熟,其後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年間,差不多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不過,史學界主流思想是春秋之後無貴族,只有皇族,夏商周三朝的貴族政治在秦始皇完成統一後已經瓦解,形成了君主專制。

古代中國的選官制度,大概經歷四個階段的發展:世卿世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其中只有世卿世祿制是以血緣為紐帶選拔官員的,從而誕生了貴族統治集團。

察舉制是從西漢開始的,漢武帝時期確立,主要內容就是:舉、孝、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選舉制,是從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選拔有知識又孝順而且廉潔的人為官,而進行選舉的人都是地方上的官員,這些官員卻相互推選對方的子弟為官,由此形成了世家大族統治集團。

九品中正制,創立於曹魏時期,由曹操的大謀士之一的陳群提出,魏文帝曹丕正式推行,主要內容由中央派出官員到各地選官,這事實上是察訪制,由舉變訪,看似有所改變,其實比察舉制還不如,魏晉南北朝長期戰亂,那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逐漸掌握地方政權,從而形成了門閥統治集團。


科舉制的誕生是皇權與相權鬥爭的結果,而相權掌握在門閥手裡,隋唐時期,皇帝只能任免三品以上大臣,四品以下官員的任免都掌握在宰相手裡,而宰相都是門閥士族,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將官員的任免權抓到皇帝手裡,這便是科舉制的初衷。

隨著科舉制的推行,許多寒門士族進入朝堂為官,門閥大族失去了政權的庇護,一次次遭到清洗,隋煬帝清洗了一次,因為科舉制推行時間短,門閥勢力大,隋朝反而被推翻了,後來,武則天又清洗了一次,門閥勢力遭受沉重的打擊,到了唐朝敗亡,門閥徹底失去了支撐,被黃巢起義徹底清洗。

門閥被清洗之後,到了宋朝,科舉制再也沒有門閥勢力干涉,開始採取糊名制,新選拔的官員沒有門閥勢力投靠,成為了天子門生。

然而,即便宋朝大開科舉選官之門,仍然有很多人無法通過考試為官,這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相當激烈。

沒有當官的讀書人怎麼辦?依然享有很大的政治特權,如:見官不拜、免稅,地方上,若是有人考上了秀才,則意味著其擁有不用交稅的特權,於是很多地主商人紛紛登門結親,投靠到秀才門下,由此形成了鄉土紳士階層。

當不成官的讀書人,也有很多其他的職業選擇,比如說當師爺,大部分沒有辦法做官的讀書人最後都自己所在的縣鄉沉澱下來,做了吏,也就是縣鄉里的那一班管理者,皇權不下縣,地方上就是由這些紳士階層充當吏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基層幹部。

科舉失敗的讀書人以及致仕回家養老的讀書人便構成了鄉里間的紳士階層,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土豪劣紳”,鄉里之間的義莊義塾、學田、社倉等,營衛方面的保甲、團練等,還有一些鄉規民約,都是這些人制定的。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其實都是由這些紳士階層培養的,一旦有人做了官,那麼就成為了這些紳士階層在朝廷中的代言人。

貴族,世家,門閥,紳士,都是古代中國社會統治的精英階層,也是特權階層,享有免稅等政治特權,如果說世家門閥是貴族,那麼紳士其實也是貴族,只是換了一個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