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馬,共天下:魏晉財稅"仰仗"門閥,為何卻背地偷偷薅光"羊毛"

“好牧羊人的職責是剪羊毛,而不是扒羊皮”。

提布睿思凱所說的“薅羊毛”,當然不是指牧民,而是指國家的稅收。

王與馬,共天下:魏晉財稅

稅收是一個政權維護穩定的根本,不論是官僚體制的運行還是軍隊的保障抑或是民間福利的發放,都離不開稅收。中國古代的稅收制度,是以土地稅為主;商業稅為輔。自西周至秦國時期,不斷髮展不斷完善。

(一)、影響稅收進程的門閥

《周禮·大宰》“以九賦斂財賄”,這裡的九賦,指的是稅收的主要來源。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個諸侯國逐漸的掌握了自主權。不再受周天子的約束,所以當時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了適合於自己發展的稅收政策。

1. 魏晉時期的財稅

“土業無主,皆為公田”,曹操主張屯田制。當時的戰亂,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導致良田荒蕪。但是隨後經濟復甦,這種制度儼然不利於社會的長期發展。於是司馬代曹魏後,頒佈施行佔田、課田制度。

家中的男子每人享有八十頃土地,而女子則為四十頃。丁男獲得土地六十頃而丁女則只佔了二十頃。丁男的意思就是已經成年的男性,或者說達到了服兵役、服勞役年紀之人。官員則按照九品中正制,次第劃分。

第一品最多,享有五十畝而最次者只有十畝。這些田地並不是國家發放,而是規定的個人最多佔有土地的數目。此制度,並未對原來的土地做出調整。如果沒有佔夠這麼多土地,仍然可以繼續佔。

王與馬,共天下:魏晉財稅

“但民丁課田,夫五十畝,收租四斛,棉五斤,布六匹。”而如果在朝中為官,則可以少交一畝的稅,但是要通過絲絹布匹來補充。佔田制等於國家變相的承認了富家大戶所佔有的土地,算作是向豪強勢力妥協。

在當時為了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晉朝還設立了庇廕制度。就是但凡你與他們有關聯,都能憑藉其勢力盡可能的少繳納稅收。這項政策,變相的激發了社會矛盾。

2.寒門與世族的鬥爭

自西晉經過短暫的統一後,不論是南北朝還是十六國都沒有強大的政權產生。所以,天下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尤其是東晉以及南朝,執政者需要依附於門閥家族。輕易的不敢妄動,也無法從根深蒂固中將其拔出。

這些世家大族,忙著追求世界的本源。而且非常低看農民階層或者說寒門子弟,在寒族掌握力量後逐步的對其展開清洗。劉裕號稱

“六味帝皇完”,位極人臣時他在滅完大族刁家後曾說“時天下飢弊,編戶賴以濟焉”。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他的主張就是劫富濟貧,因為其本人也是從苦寒的日子中一步步的走上去的。建立自己國家以後,謝家仍然肆意妄為。而後他以“妨民害之,依法制之”為由終結了謝家的貴族生活。

(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光武帝恢復漢室以後,東漢仍然沒有吸取前朝之教訓。皇帝恣意任用宦官,外戚干政嚴重。所以,在東漢末年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這三個國家,蜀國更傾向於“十字軍東征”的騎士團而吳國則是家族式的軍閥割據政策。只有曹魏政權,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王與馬,共天下:魏晉財稅

1. 多方勢力角逐

漢末以來,國家動盪不安,各方勢力逐鹿中原。所以,這些國家制定的稅收制度首先是為了軍費開支而服務的。軍隊是國家機器,所以必須首當其衝。否則,政權頃刻間就能覆滅。曹魏實行的是屯田制度,兩晉實行佔田制,北魏則是均田制。

他們完全顛覆了秦漢以來的稅收制度,完全的服務於軍需。曹操在許昌制定了計畝而稅、計戶而徵。晉武帝於咸寧八年實行《佔田令》。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則推行了均田令。對於鹽、鐵等稀缺且必須物品,全部實行國家管制政策。

北魏還實行了“三長制”,也就是三家設鄰長;六戶設里長;七里設黨長。他們在基層政權制度,培植了自己的勢力。三長負責清查各家人口,而且必須如實向國家奏報。如果一人獲罪,還有可能牽連至整個鄉里。

2. 稅收改革的主要原因

首先各種制度,都是為了維護政權統治所需的。東漢的建立,就是光武帝劉秀倚仗著自己皇室後裔的身份以及各豪強的扶持。正所謂“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王公”。他們本身就具備一定勢力,再加上匡扶漢室有功,自然勢頭正盛。

西晉時期,最為著名的便是門閥制度。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是指以王羲之和謝靈運為代表的兩大家族。他們長期把持著晉朝的朝政,甚至一度架空司馬氏。

王與馬,共天下:魏晉財稅

王謝兩家的世族勢力,可以說是橫亙了晉朝的整個發展週期。他們手下,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莊園。自衣冠南渡以後,門閥豪強的勢力並未因此減弱而是逐步向南遷移。在他們手下收容了大量的平民“值人民罹難,多流落至兗州。流民多入王家”

當時政權剛剛穩定,王家就獲得了良田一千餘頃。而給謝家的則是“世襲罔替宰相”的榮譽稱號。而衣冠南渡,並未對世家大族造成很大的影響。許多沒有跟隨朝廷南遷之人,仍然得到了新朝廷的庇佑。

比如張顯埔,他們整個家族數千餘人佔據了百餘里的山川田地。可以農耕,可以漁獵也可以自己當地主,以收取佃租過活。南朝的孔家,構築了綿延五十五里的大莊園。其中包括了五個魚塘;七個果園;還有數不盡的良田和兩座大山。

(三)、豪強勢力的影響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地方勢力並未隨著政權的更迭而衰弱。他們自身擁有一定的實力,不論到哪個朝代都需要拉攏他們。尤其是政權未穩之時,可以利用他們的影響控制基層百姓。但他們控制著大量的資源,所以統治者必須通過稅收來削弱其勢力。所以稅收政策,就是兩方勢力明爭暗鬥角逐的主要形式。

王與馬,共天下:魏晉財稅

1. 王與馬,共天下

琅琊王氏,憑藉著擁立之功完全的控制了朝政。所以王家,可以說是門閥勢力的代表。在當時的情況是“下品無士族,上品無寒門”。寒門難處貴子,便是由此而起。他們一度控制著國家的選官制度,並且還想往稅收方面插手。

自曹魏時期,便開始明裡暗裡的對其進行打壓。比如曹操頒佈的《收租賦及抑兼併令》,他想以此來打壓門閥家族的勢力同時擴充稅收。但結果可想而知,當時曹操還需要他們幫襯所以出現了《三國志》“曹氏於公卿以牛,各有所差。是後憚役,權貴之門,動輒百數”

在西晉頒佈的佔田制中,在表面上承認了門閥貴族可以享有特權,免除賦稅徭役。但是卻為後來削弱豪強勢力埋下伏筆。此舉可以使得農民可以擁有自己的田地,而豪強勢力又不能再去侵佔他人的土地。同時,他們對於表面有利的這個政策也說不出什麼。

而後到了東晉“搶山佔澤,強盜所為,贓一以上皆棄市”。雖然在一開始時,將土地分給了豪強們,但卻並未明確規定他們可以利用這些土地做什麼,不做什麼。而當瓜果成熟時,皇室便可以下山摘桃,再將豪強們開發的山林收歸國有。

2. 孝文帝改革

南方大刀闊斧的改革之際,北魏為了維持統治採取了先拉攏後打壓的政策。“百室合戶 , 千丁共籍;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當時正值戰亂,許多百姓歸入豪強門下建立了塢堡。

王與馬,共天下:魏晉財稅

貴族出錢,百姓出力。大家既可以合理對抗官府,又可以保護自己的利益,維持發展。所以孝文帝才推行了三長制,讓他們內部產生分裂。通過培育新勢力的方式,讓一部分人率先站起來。

雖然表面上對於豪強的壓制不大,但卻可以使其逐步瓦解。三長擁有朝廷的任命,是朝廷的正式官員。自然不懼於地方貴族勢力,而且為了保持自己的政績,也會不遺餘力的搜查人口,徵集賦稅。塢堡再想合力逃稅,就是難上加難。

“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豪強之收,倍於稅”。就是說在沒有三長制度以前,豪強的個人收入比朝廷的稅收還要多。在北魏滅亡以後,它的均田制和三長制也被代替它的北齊和北周政權所繼承。

四、結語

自漢以來,門閥制度逐漸興起。並且在魏晉南北朝歷史中,佔據了重要的作用。隋唐時期,逐漸產生了新的貴族但舊貴族也並未因此衰弱。魏晉時期,政權極不穩定。雖然有過短暫的統一,但還是要倚仗地方勢力維護自己的統治。這些勢力,長期的把持著選官制度所以朝廷只能通過稅收制度來隱晦的打壓。

參考文獻:

《晉書》

《三國志》

《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