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自毁长城?

史事春秋


檀道济出身贫寒,加入北府军,后跟随刘裕刘寄奴起兵,屡立战功,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封永修县公、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宋武帝刘裕病重时,遗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太子刘义符。

两年后,徐羡之、傅亮等人,以宋少帝刘义符玩耍嬉戏、不理朝政为由,废黜宋少帝,拥立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檀道济虽不是谋划者,但没有反对,参与了此事。

檀道济有如此功劳,宋文帝为何要杀他呢?

一、屡立功劳,位高权重

宋文帝即位后,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皇权,朝中大臣也强烈反对权倾朝野的以徐羡之为首的顾命大臣。在宋文帝笼络下,檀道济表态支持宋文帝。

宋文帝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刘义真的罪行,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起兵反抗,檀道济协助宋文帝平息叛乱,谢晦被擒后处死。

檀道济平叛有功,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江州刺史,都督四郡军事。

二、部属亲信遍布朝廷


檀道济军功至伟,是开国功臣,又是四大顾命大臣之一,已达人臣之首,又助宋文帝剪除权臣,在朝廷中威信很高。

檀道济多年领兵打仗,战功卓著,深受部下尊重,部属亲信遍及军中。

檀道济的几个儿子都很有才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三、废除宋少帝,檀道济虽然只是参与者,但在宋文帝心中留下忌惮的阴影。虽然帮助宋文帝平息权臣叛乱,只是让他暂时心定而已。

檀道济功高震主,封无可封,在朝廷及军中部属亲信众多,势力强大,再加宋文帝的心结,多种原因交错,使功臣被杀,自毁长城。


爱冬的文


古代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权,在权利的巅峰总会有点飘飘然,很多历史上所谓的明君也犯过错误,“自毁长城”的事并不少见,屈原、文天祥、岳飞这些忠臣名将都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自毁长城”的典故,正好映证了封建统治的昏庸。

一、自毁长城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下,把他骗到京城建康想除掉他。

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

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人们常把自己削弱自己力量,自己挖自己墙脚的现象称为自毁长城。自毁长城是一个成语,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也是起源于南京的,跟自毁长城同时同地产生的,还有目光如炬这个成语。

这就是“自毁长城”的来历,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应该拨开迷雾,看看檀道济的悲剧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或者能从“自毁长城”这个典故里看到更多的历史内涵,也使得人们能对这位名将有更多的了解。

二、檀道济所处的时代

时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所影响,檀道济也是一样。

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日渐腐败,甚至是深入骨髓,像跗骨之蛆一样咬噬着封建政治体系,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这样人心思乱的时代,结果导致了孙恩、陆循的武装反抗,在镇压这场暴乱之时,一些出生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将军掌握了实际权利,而其中的佼佼者刘裕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借助东晋第一王牌军“北府军”的力量,一举成事,把东晋王朝打入深渊,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刘宋新王朝。

刘宋王朝的建立削弱了东晋门阀士族的优势,专制的皇权开始重新燃起了火苗,当然这是符合社会的发展的,然而皇权的专制,必然导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爆发。

宋武帝驾崩后,他的后代子孙的内部矛盾更加激烈,而他更没有把这些矛盾处理清楚,而他的后代继承者多是贪婪而不满足的之辈,而且杀戮昏庸。

为了争夺皇帝宝座,他们互相攻击,互相伤害,上演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本身这个皇位就带着血腥,所以这个“长城”有一天确实会被自己毁掉。

在封建统治疯狂内斗之时,刘宋王朝的文武发大臣也被卷入其中,特别是功勋高著的老臣,都遭到了莫名的屠戮。正因为这样的内部环境,导致了刘宋王朝的离心离德,内部混乱,军事力量孱弱,根本无法抵御来自来自北魏政权的强势进攻,内部的互相攻击,矛盾重重,也为后来的野心家萧道成创造了契机。

檀道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人生路程的艰难跋涉,而他最终的被冤杀的结局,也是时代的悲剧,他是这个腐朽王朝的牺牲者,也是“自毁长城”的统治者愚蠢体现。

三、檀道济其人

檀道济出生寒门,高平金乡人,他是刘裕最早的追随者,和他一起开疆拓土,直到建立王朝,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人,本该受到重用,可是却被无情的诛杀了。

他是刘宋王朝著名的将领,一生南征北战,历任武扬将军、宁朔将军等职位,可谓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身先士卒,立下汗马功劳。

他擒桓振,讨鲁山能征贯战,破徐道复,辅佐刘裕北伐后秦,连连攻克许昌、洛阳等等军事重地,长期担任北方大门的“门神”,与强敌北魏大军屡次作战,屡建奇功,可以说北魏军中无人不忌惮他三分,有这样一个猛人在,等于在北大门上了一把大铁锁。

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无可匹敌,在治军管理上也是颇有建树,三军上下莫有不从之人。后世兵书最后一计都要加上一句:“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檀道济虽然久驰沙场,但是他从来不滥杀战俘,因此受到了将士与对手的尊敬。

檀道济拥有如此重的兵权,众人的信任,可是他从来没有野心,而是忠心耿耿的服务于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是非常相信他,并器重他。甚至在他临终前还嘱咐未来的继承人刘义符说,檀道济虽然在军事上才能卓越,可是在政治上并没有野心,你控制他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还是没有逃过新任统治的屠刀,他被宋文帝刘义隆送上了黄泉路。

檀道济没有想到,他走上断头台的原因就是他参加了拥立宋文帝的活动,宋文帝在上台之后,对于拥立他的功臣全部都实行了清理,他杀掉了徐羡之、傅亮等人,当然檀道济也没有躲过这场杀戮。虽然檀道济一再给宋文帝表示忠心,但是宋文帝终于还是因为他的功劳过大,没有放过他。

宋文帝天生疑心甚重,留下檀道济本身就是利用于他,等用完之后,必然是要杀掉的,也许宋文帝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杀掉他,而这时正好有小人进了谗言,于是宋文帝找了一个理由,把檀道济送入大牢。

檀道济在被捕入狱之时,曾愤怒到“目光如炬”,他摘下帽子,狠狠的往地上一摔,恨恨的说,“汝乃自毁长城”!

檀道济一句话道出他的辛酸,也创造了一个后世还被运用的成语“自毁长城”。

四、檀道济的悲剧缘由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造成,也是他自身性格的悲剧,当然也是封建统治者愚蠢的体现。

檀道济被诛杀后,北魏群臣欢喜雀跃,认为再也没有对手了,这时候宋文帝才感觉到深深的后悔,可是世界上哪里有后悔药卖的,只能在忏悔中接受这样的局面。

从这个悲剧说明,在宫廷斗争中,功臣名将往往不是那些老谋深算的权臣奸相的对手,他们习惯于常人的思维去进行人际关系的斗争,往往会输得一败涂地。

而于此相反的奸臣小人往往生活得如鱼得水,在扳倒绊脚石的同时,还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给他带来的东西,也是他个人逃不掉的结局,封建统治者腐朽的思想,多疑的性格,也是造成檀道济命运悲剧的原因。


逆风解语


檀道济卷入了臣子弑君的乱局之中,成了牺牲品。

422年,刘裕去世后,是他的长子刘义符继位,他继位时,只有16岁,刘裕只当了两年皇帝就去世了,没来得及培养太子的势力,这样太子显然没办法坐稳皇位。

当初刘裕病重不起临终托孤时,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少帝刘义符。

两年后,也就是424年,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将酣睡中的刘义符抓了,收取了他的印玺,以萧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徐羡之又派人杀了他弟弟刘义真,后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

刘义隆实际上是权臣造反拥立的皇帝,跟汉文帝刘恒一样,而拥立刘恒的周勃,下场也不好。

同样的,檀道济等人杀了皇帝,拥立刘义隆,刘义隆自然不可能放过他们了,他们有实力杀皇帝,能杀了刘义符,自然能杀了刘义隆了。

史书檀道济记载的是谢诲等人想废立皇帝,而檀道济并不知情,只是被骗去,裹挟着造反的。


南朝居士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关于檀道济的死亡一直流传两个版本:成书较早的《宋书》记载是宋文帝下诏处死檀道济;成书相对较晚的《南史》则记载是主政的刘义康矫诏处死檀道济。综合两种不同的记载,

檀道济得死亡归根结底是个人权势太重,直接威胁到刘宋皇权的稳固,诛杀他的目的在于巩固刘姓江山的延续。

一是政局混乱

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出生低微,加入东晋的北府军后开始逐步崭露头角,通过南征北讨积累军功无数,最终完全掌控精锐的北府军,以此为依托成功篡夺东晋的皇权,建立起刘宋王朝。

事实上东晋建国以来,为了有效抵御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以长江为屏障构筑防线,从而在地方形成了兼管行政和军队的军阀割据势力,时刻威胁着中央皇权的稳固。

二是手握重兵

檀道济家境贫寒,早年加入北府军,成为刘裕的手下,对刘裕忠心耿耿,是刘裕帐下的一员猛将。

一路追随刘裕南征北战,檀道济凭借战功不断升迁,成为刘宋的开工功臣,被封为永修县公,并在地方主理军政,深受刘裕的器重与信赖。

作为北府军的老人,凭借着多年在军队的打拼,檀道济在军队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军队势力,而且檀道济的几个儿子都非常有才华,均已在朝中担任要职,可以说檀家在刘宋朝堂内部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是擅行废立

刘裕重病不起后,任命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刘义符继任皇位。

但是刘义符终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且不听劝谏,于是四个顾命大臣合谋将刘义符赶下台,不久将其诛杀,随后拥立刘义隆继位。

檀道济在这次废除刘义符的行动中充分显示了他在军队中的实力,正是由于他的主导,使得护卫皇室的禁卫军不敢有任何作为,从根本上为政变成功铺平道路。

四是身体因素

刘裕对檀道济的评价是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可能刘义隆很认同他父亲这一观点,所以上台后开展清算工作,将策划政变的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诛杀,只留下手握重兵的檀道济。

刘义隆是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虽然没有继承刘裕优秀的军事天赋,但是在治国理政方面是个强人,因此他有足够的信心驾驭没有野心的檀道济。

但是随着刘义隆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不得不为皇权的稳定过度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手握重兵、战功卓著、又曾有擅行废立之举的檀道济自然成为首要的打击对象。

对于宋文帝刘义隆来说,没有哪一个朝臣是不可或缺的,只要能够确保刘宋江山的平稳延续,任何可能构成威胁的不安定因素都必须铲除。

檀道济显然就是那个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他拥有足够的威望和实力去复制刘裕的成功。即便说檀道济没有取而代之的愿望,但是谁也不敢确保檀道济的子孙中不会蹦出一个大逆不道之徒,因此只有将檀家势力连根拔起才是最为稳妥的解决办法。


涤尘索金


自毁长城的典故的确出自檀道济,檀道济被宋文帝所杀之后,刘宋堪用名将丧尽,南北朝逐渐形成了南弱北强的局面,刘宋甚至被北魏军队南征到建康江北的瓜步。

而之所以宋文帝明知道是“自毁长城”,为何依旧选择杀掉当时刘宋重要的名将檀道济呢?

01

担心檀道济权势过重,威胁到刘宋政权的延续

檀道济是跟随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征战的老臣,并且曾经帮助宋文帝清除权臣徐羡之、谢晦和傅亮,奠定了宋文帝统治的基础。但檀道济的这些功绩,都造就了他在刘宋朝中的权势壮大,这引起了宋文帝的忌惮。

尤其是等到等到刘宋元嘉十三年,宋文帝刘义隆病重,当时彭城王刘义康掌权。刘义康担心在刘义隆死后,当时的司空檀道济会趁机谋反作乱,便假诏传檀道济入朝。

等到檀道济一回到建康,就被刘义康派人抓起来,檀道济知道自己的结局,便大声喊到:“你们这是自毁长城”。之后,檀道济及其十一个子嗣和众多亲信,都在建康被处死。

刘义隆及刘义康的担忧其实是合理的,但当时檀道济并未贪图刘宋政权,而是驻扎寻阳域外。得知檀道济被杀之后,北魏兵将弹冠相庆,可见当时杀掉檀道济是刘宋统治者的一记昏招。

02

宋文帝为了巩固皇权的目的,对于权臣的忌惮素来有之

需要知道的是,宋文帝在任期间,并非只杀了檀道济,还包括其继位之初的徐羡之、谢晦和傅亮等人。这是宋文帝刘义康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清除权臣对自己皇位的威胁。

宋文帝的继位过程可以算是颇具戏剧性,当时宋武帝刘裕死后,由跟随自己打拼天下的功臣徐羡之、谢晦、傅亮和檀道济辅佐新帝,也即刘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少帝刘义符。

不过徐羡之、谢晦、傅亮和檀道济,不满这位宋少帝,便发动政变废掉了宋少帝,并杀掉了刘义符。之后原本继任的是刘义符的次弟刘义真,但徐羡之依旧不满,又将刘义真变为庶人。

徐羡之遍观刘宋王室,看中了时镇荆州的宜都王刘义隆,刘义隆这才得以继位称帝。

从刘义隆继位的过程来看,刘义隆是受到当时徐羡之等权臣的控制才称帝,因此等到刘义隆登基稳定了自己的势力之后,便有心想要摆脱徐羡之等人的控制。

刘宋元嘉三年,宋文帝刘义隆宣布了檀道济、谢晦和傅亮三人的罪行,联合檀道济等人,击败荆州谢晦。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捕处死。

由此,宋文帝清除了当时刘宋朝堂最具权势的三人,实现了自己对刘宋朝政的掌控。从这个过程来看,宋文帝的统治手段当中,对于权臣的忌惮素来有之,而为了清除对皇权的威胁,对过于强大的权臣进行诛杀,符合之后檀道济被杀的结果。

03

东晋王朝的皇权积弱,是刘宋皇权过于忌惮权臣的溯源

檀道济的被杀,虽然是刘义康推动,但却离不开当时在位的宋文帝的默许。甚至等到宋文帝在檀道济死后十五年之后发动北伐之时,依然认为当时檀道济“养寇自资”,足见当时宋文帝对于檀道济的不信任。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刘宋皇室对于权臣过于警惕,动不动就诛杀臣子的“惯例”呢?需要知道的是,在宋文帝之后的数任皇帝当中,登基就诛杀朝臣的惯例频生,这种皇权对权臣的过于忌惮的溯源在哪?

结合南朝刘宋王朝之前的江左政权东晋来看,东晋王朝的皇权积弱,可能便是刘宋皇权过于忌惮权臣的溯源。

东晋时期,皇权不振,士族门阀的权臣压制皇权,知道东晋末期陈郡谢氏谢安出镇之后,皇权和司马氏相权才得以伸张。直到刘裕崛起终结了东晋王朝,代表着士族权臣压制皇权的彻底终结。

等到刘裕建立刘宋之后,便有心杜绝东晋权臣压制皇权的情况出现,因此刘裕启用寒门庶族,压制士族门阀的发展。而等到宋文帝继位之后,包括后来诛杀檀道济在内的一系列诛杀权臣的活动,其为了巩固皇权的目的十分明确。

而刘宋紧接东晋王朝而立,为了让自己的王朝不再步东晋皇权被限制的后尘,对于权臣的过于忌惮也就可想而知了。也正是这个溯源性的原因,才导致了宋文帝时期诛杀了已经过于势大的权臣檀道济。

04

出自寒门的刘宋皇室,尚未经积淀,就急于巩固皇位

除了东晋皇权被制的溯源性原因之外,刘宋皇室本身出自寒门,本身并未有较强的积淀就急于巩固皇位,这是檀道济被杀的又一原因。

结合刘宋王朝的发展来看,刘裕出身行伍,本身也是庶族出身,对标刘裕的先祖,同为寒门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尚需要历经数代人的积淀,才开创了文景盛世、汉武扩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充满了异姓王叛乱,宗室作乱等情形。这一个王朝的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如果像刘宋王朝那般,北方尚有北魏强敌窥伺,自身刚刚建立王朝十数年,就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先后诛杀了替自己开疆守土的数位功臣,这是刘宋王朝之所以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

徐羡之和檀道济等人,都是刘宋的开国功臣,尤其是没有明确作乱意图的檀道济,被宋文帝和刘义康所杀,这的确是刘宋王朝的“自毁长城”。

如若宋文帝刘义隆真有汉景帝之魄力,敢于接受像“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这样的削藩策略,节制当时的权臣,或许刘宋王朝开启的南弱北强的局面将有很大不同。

不过,与汉景帝经过汉高祖刘邦、吕后和汉文帝的积淀不同,宋文帝登基之后面对的是积淀尚不足的刘宋王朝,权臣掌权、强敌窥伺,这也造成了积淀不足的宋文帝时,刘宋权臣檀道济的被杀。

最后

从檀道济被杀的过程来看,刘宋皇权对于檀道济过于势大的忌惮,是其被杀的主要原因。而之所以宋文帝等皇室对于权臣过于忌惮,根源于东晋王朝皇权被压制的历史,同时刘宋皇室立朝尚短并无积淀,也造就了宋文帝选择对檀道济采取诛杀的措施,以巩固自己根基尚浅的皇权。


亭安读书


在檀道济加封司空后,流言四起,说他是下一个司马懿,其实檀道济根本没有篡逆之心。历代皇帝接班人都有这个毛病,天天担心权臣起兵造反,自己难于节制,宋文帝也不例外。

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卧病不起,他可能怕自己宾天以后没有人能制约檀道济,急诏驻守北方的檀道济入建康。檀夫人向氏劝他不要去,否则大祸临头,檀道济不听,一意前往。

面见皇帝后,宋文帝已经病情好转,对檀道济态度也温和,声言朝廷对他十分信任。可就在面君完毕,已经离开的时候,圣旨突然下来,以檀道济图谋不轨的罪名处以死刑,也真是南北朝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同时被处斩的还有檀道济的11个儿子,临刑前异常悲愤,大喊“汝乃自毁万里长城也。”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事实证明,檀道济讲得没错。




残月阁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古言事,认为檀道济是被冤杀的。

其实檀道济之死是必然的,因为他参与了废掉少帝刘义符的政变。

424年,年方十八的少帝刘义符被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在酣睡中抓了,被以废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拥护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

虽然被拥立为帝,但是晚上睡觉都怕,生怕哪天也会被抓了杀掉,所以刘义隆只有杀了这帮权臣才能安身,所以檀道济要么再次造反,要么被杀,他没有来的及造反,那就只能被杀了。

后来的史书中把檀道济描绘成忠臣,国之长城,那就不知道是谁出于何种目的给他洗白的了。

檀道济之死,让军人豪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一个军人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陆续上演,而且不再像刘裕代晋时那样不好意思了,一个个简单粗暴,杀人求安全。




江涛涛历史


历朝历代皇帝冤杀大臣比比皆是,如岳飞因莫须有之名被宋高宗赵构所杀,明末辽东督师遭明崇祯帝猜忌而死,等等

起因:檀道济在宋武帝刘裕一朝,履历战功,威望剩隆,又是两朝元老,此时宋文帝多病,彭城王刘义隆怕宋文帝驾崩之后,无人能控制,因而借宋文帝之手娇诏在檀道济践行的路上将其逮捕,并由廷尉将其处死,与他一起的还有他得八个儿子,而宋文帝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视兄弟如豺狼,视大臣如仇敌。登基之后,对拥护他的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毫无情义,皆杀之。后来又杀名将檀道济、彭城王刘义康等,大失人心。

结果 正如辛弃疾所言“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固”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景粼玖序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宋文帝杀檀道济的原因:

当时以执政彭城王刘义康(刘义康是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刘裕第四子,母亲是美人王氏。)为首的朝廷很忌惮他。宋文帝刘义隆常常患病,更好几次病得很重,刘义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无法再驾驭檀道济。元嘉十二年(435年),刘义隆又病重,适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边行动,在义康的建议下召了道济入朝,不过道济到后义隆病情又好转了。次年,道济将要还镇,连船也上了,但此时义隆又病发,刘义康于是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并在文帝的同意下,将之收付廷尉、宣称谋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将他和儿子们共八人都处死,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亦被诛杀。檀道济被捕时十分愤怒,双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饮酒一斛后将头上巾帻丢在地上,说:“这是破坏了你的万里长城呀!”

檀道济画像


檀道济简介

檀道济(?-436年4月9日),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南北朝刘宋之名将,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檀韶、檀祗之弟。东晋末年及刘宋初年将领,曾参与讨伐卢循,灭后秦及元嘉北伐等战役,既是开国元勋,亦屡立功勋,却引来宰相刘义康与宋文帝的猜忌,最终被两人下令诛杀。


檀道济生平

宋武帝刘裕像


追随宋武帝刘裕

檀道济是檀韶最小的弟弟,由于父母早死,兄弟们都由堂叔檀凭之养育成人。元兴三年(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檀道济与檀韶、檀祗两位兄长都有参与,并参刘裕建武军事。随后檀道济随同刘道规等西上追击桓玄,虽不久桓玄败死,但桓振仍然占据江陵,并在夏口一带布防防止自江州西上的道规等军。檀道济就参与刘毅进攻孟山图所守的鲁山城的行动,并成功攻下,配合其余军队在偃月垒和江中的进攻,成功击退桓楚军。后檀道济进至江陵,协助击败桓振,收复江陵,遂任辅国将军刘道规参军、南阳太守,并因功封吴兴县五等侯。

卢循之乱时,盗贼乘乱而起,作唐县当时就有郭寄生等人作乱,檀道济获授扬武将军、天门太守,领兵将之消灭。其时因卢循占据江州,荆州与建康通讯断绝,刘道规遂命王镇之领道济等领三千兵入援建康,但为后秦所派将领苟林所败,不能前进。其时桓氏残余势力的桓谦亦乘机进攻荆州,刘道规领军提御,檀道济于枝江身先士卒,先陷其阵,协助道规击败桓谦,后亦参与消灭苟林。不久,卢循将徐道覆亲攻江陵,道济亦助刘道规击败他,成功保全荆州。卢循之乱期间,道济战功甚多,遂转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后转太尉刘裕参军、中书侍郎以及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等职,并以功封作唐县男,食邑四百。后又曾任刘裕的太尉主簿和咨议参军。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以长子刘义符为兖州刺史,镇京口,让道济当他的司马,领临淮太守;次年义符转豫州,道济仍任其司马,领梁国内史,不久义符再转任徐兖二州刺史,道济继续当其司马,并加冠军将军。


北伐建功

刘裕于义熙十二年(416年)北伐后秦,以檀道济及王镇恶等为前锋,当时他们兵向许洛,各城都望风归降,先后攻克新蔡、许昌等城,檀道济在攻下洛阳时共俘了四千多人,当时有人建议檀道济杀光他们,将尸体堆起来,但檀道济却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将之全部释放,于是令众人归心,相继归降。檀道济及后和沈林子于陕北渡河,攻下襄邑堡,但无法攻下蒲阪,于是听从沈林子所言与王镇恶共攻潼关。守潼关的姚绍率兵出战,但在檀道济及沈林子奋力作战之下则大败,只好退屯定城,据险而守。不久大军攻下长安,灭后秦,道济转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后刘裕获封宋公,建宋国,道济任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即位,道济转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封永脩县公,食邑二千。后以护军将军转任丹阳尹。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刘裕患病,诏加道济班剑二十人,道济与太尉长沙王刘道邻、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入侍医药。后道济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五月,刘裕去世,道济与徐羡之、傅亮及谢晦同受顾命,辅助宋少帝刘义符。少帝即位,进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并加督青州及徐州五郡军事。


对抗北魏

同年冬,北魏乘刘裕去世的机会攻击宋河南诸郡,虎牢及东阳二城同被魏军攻击,遣使告急,朝廷遂命檀道济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同率兵救援。檀道济至彭城时以兵力太少不足以分两路援救,决定先行支援距离较近、兵力较弱的东阳城。叔孙建等人所领的围城魏军虽然急攻,但在青州刺史竺夔及守将垣苗坚守下仍勉强守住,而得知檀道济将临后,魏军就烧毁攻城器具逃走,青州围解。不过,叔孙建接着就去增援攻虎牢的魏军,令虎牢形势更为严峻,檀道济想追,但军中乏粮,延误了行军时间,没能赶上,于是先停湖陆,装治水军。面对大量围攻虎牢的魏军,赶到附近的各路援军都不敢前进,故最终虎牢还是失守,道济亦只有回军。

景平二年(424年),徐羡之、傅亮及谢晦要以与少帝不睦为由废掉庐陵王刘义真,以免在废黜少帝后由义真继位,羡之也将图谋告诉檀道济,但道济并不同意,多次劝阻但都不果。义真被废后,羡之等人就准备废黜少帝,于是让道济及王弘入朝,并将计划告诉他们。将少帝废黜并囚于吴郡后,时傅亮到荆州迎宜都王刘义隆到建康即位,在其到达以前就由道济守卫朝堂。宋文帝刘义隆登位后进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鼓吹一部,增督青州徐州之五郡诸军事。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诛杀徐羡之及傅亮,并命到彦之为前锋讨伐谢晦,并由檀道济后继。檀道济一直和王弘交好,义隆即位后亦向王弘一派靠陇;不过在决定用檀道济参与讨伐谢晦时,义隆亲信王华一度反对,义隆却说:“道济是跟随别人的,当年都不是主谋者,只要任用时作出招抚,不会有事的。”到彦之军队本败予谢晦,被逼退守隐圻,但檀道济和他会合后军势甚盛,谢晦本以为檀道济已和羡之等一同被诛,亦以此在军中宣布,现在军士突然看见檀道济士气大降,其鼎盛的军队亦令谢晦军中再无斗志,谢晦对檀道济亲自领军前来亦无计可施,最终兵败被擒。战后,道济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又获增封千户。

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受命领导北伐,本来在北魏主动撤退下收复河南地,但在该年冬天就遭北魏反攻,洛阳、虎牢都失陷,朱脩之所守的滑台遭围攻。到彦之则见战事不利,军中有疾,自己眼疾又发,经已退兵,朝廷遂于元嘉八年(431年)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伐以图救援滑台。檀道济进军时正遇叔孙建等人干扰,直到攻至济上的二十多日间已打了三十多场战事,道济亦屡屡获胜,更杀了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不过,攻到历城时被叔孙建烧掉粮草,致令道济无法继续前进,终令滑台粮尽陷落。

道济遂自历阳还军,但就有逃兵叛归北魏并将军中缺粮的事实告知魏军,让魏军以大军追击。宋军见魏军来攻都十分恐惧,军中不稳,而道济则故意在夜间唱筹量沙,表面上是在数米粮,实质上袋子装的都是沙土,只有最表面一层盖上仅余的白米,不过却成功骗过了魏军,至明早,魏军认为宋军粮食充足,放弃继续追击,并杀了那告密的逃兵。不过,当时魏军兵势甚盛,四面都有魏军骑兵,相反檀道济所领宋军并不多,他就让所有士兵整齐步走,自己则白衣坐在车上,领军徐徐离开,让魏军以为宋军设有伏兵而不敢进逼,于是成功脱离魏军范围,全军而返。元嘉九年三月丁巳(432年4月28日),檀道济获进位司空,仍以原都督、刺史职还镇寻阳。


宋文帝刘义隆


自毁长城

檀道济作为开国功臣,亦屡建战功,威名很高,左右心腹亦是身经百战的人,儿子们又有才气,当时就有些人说:“怎知是不是司马仲达呀。”而当时以执政彭城王刘义康为首的朝廷也很忌惮他。其时宋文帝刘义隆常常患病,更好几次病得很重,义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无法再驾驭檀道济。元嘉十二年(435年),刘义隆又病重,适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边行动,在义康的建议下召了道济入朝,不过道济到后义隆病情又好转了。次年,道济将要还镇,连船也上了,但此时义隆又病发,义康于是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并在文帝的同意下,将之收付廷尉、宣称谋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将他和儿子们共八人都处死,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亦被诛杀。道济被捕时十分愤怒,双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饮酒一斛后将头上巾帻丢在地上,说:“这是破坏了你的万里长城呀!”

檀道济与北魏作战屡有战功,令魏人亦十分畏惧他,更以他的画像驱鬼。而当他们知道檀道济被诛杀的消息后都十分高兴,说:“道济已经死了,南方人不足为惧了。”连南侵的频率也高了。而后来刘义隆问心腹殷景仁:“谁可以代替檀道济呀?”景仁答:“道济因为多有战功,故此就有威名,其他人只是没机会累积战功而已。”但义隆却说:“不是呀,昔日李广在,匈奴人都不敢南侵,他死后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军北伐前,老于军事的沈庆之于廷议时反对北伐,并举檀道济、到彦之与魏军作战失利作鉴诫,但执意北伐的刘义隆却故意说檀道济“养寇自重”,不理沈庆之的意见。之后魏军反攻,兵临江北瓜步,更声言渡江,逼得建康戒严,义隆登石头城望敌,忧心地叹道:“若果道济还在,怎会这样!”足见他深感后悔,同时也承认了道济的才干功勋,而刘宋在道济死后亦无力与北魏争衡。


中国成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源自于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其生平事绩亦生出“唱筹量沙”、“目光如炬”、“自毁长城”等成语。唐朝诗人刘禹锡亦有《经檀道济故垒》诗。


历史的影像


檀道济被捕的时候,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乃复坏汝万里长城!檀道济作为一代名将,他对于刘宋王朝的作用恐怕是谁都知道,宋文帝刘义隆更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那么,刘义隆为什么会自毁长城呢?

这就要从刘义隆上位开始说起。宋武帝刘裕一世英雄,可惜他的儿子刘义符一点没有遗传到父亲的优良基因。即位以后,色犬马,游乐嬉戏,根本不顾外有敌国之忧,内需勤政强兵。

谢晦、徐羡之、傅亮这三位托孤顾命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们铤而走险,下了一招险棋,那就是废帝令立。在他们的策划下,檀道济率领士兵,领先百官冲入刘义符休息的地方,杀掉随从,砍伤了刘义符。这小伙子才十八九,皇帝的宝座还没坐热乎,就被送回了太子东宫。

这些大臣们选来选去,认为宜都王刘义隆很有声望,应该是新任皇帝的最佳人选。就这样,刘义隆成了新鲜出炉的刘宋王朝第三任皇帝。然后这事儿还没完,新皇帝即位,废帝就得找个地方关起来吧。

可是这几位曾经被宋武帝刘裕托付重任的老伙计,他们认为废帝活着对新帝就是威胁,于是他们派人前去刺杀已经被软禁在吴州的刘义符。刘义符这小伙子虽然治国方略没学到老爹的一两成,但是武艺超群,臂有神力,这一点还是随了刘裕。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他拼死反抗,竟然突出了重围。可惜最后还是被追兵杀死。

谢晦、徐羡之、傅亮也许觉得自己杀死废帝,是向新帝表示忠心,是一份有效的投名状,是政治站队的最佳表现,但是,对于刘义隆来说,他们几个人,当然包括率军入宫的檀道济,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他们既然能够以为了国家的名义,废掉一个皇帝,就能够以其他什么名义,废掉自己,而且,废帝都不能保全性命。

所以,刘义隆在自己的地位稳固以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除掉这几个胆大包天的权臣。两年以后,刘义隆公开宣布要追究谢晦、徐羡之、傅亮擅自杀死废帝刘义符和皇弟刘义真的罪行。因为有檀道济率军,这三个人不是自杀就是被擒处死。

当然,此时的檀道济不会想到,他也曾经参与了当年的政变,刘义隆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不过是暂时的。檀道济在刘裕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赫赫战功,后来他的左右心腹,还有他的八个儿子,个顶个都是有名的英雄豪杰。

这样的人,刘义隆自己在一天,驾驭起来尚且有力不从心之感,何况当他卧病之时,肯定会想到,万一自己死去,檀道济就和谢晦、徐羡之、傅亮一样,成了可以掌握国家权力的危险人物,甚至比他们几个还要危险,因为檀道济手里还掌握着军权。

刘义隆明知道檀道济对于刘宋王朝是的重要作用,但是他更担心的是,拥有非凡能力的檀道济,一旦忠心不在,他的危险系数直线上升,根本没人能制得住。

对于这样一个危险分子,而且是曾经参与政变的危险分子,刘义隆就是为自己也是为下一任帝王清除隐患。

所以,表面上看,是檀道济功高震主,招致了刘义隆的猜忌和杀心,实际上更深刻的原因是檀道济曾经参与了废帝的政变,在刘义隆的心里埋下了猜疑的种子。这颗猜疑的种子,才是檀道济被杀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