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大恩如大仇?

鲁路修21


大恩如大仇根本原因在于古人知恩图报的俠义传统。自古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的传统要求有恩必报,并且要成倍回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最差也要对等回报。不能报答恩情会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当恩情过大自身条件差无法对等回报时,只能“大恩不言谢,在下这条命就是你的了”,以命相报。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下,一些人难免心理扭曲,大恩人也就逐渐变成索命大仇人了。


长安永乐街区


有一个节度使叫做李勉,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下了大功。

当时抓住了一群乱党,必须斩首示众。李勉就是当时的监斩官。

李勉发现很多将要被斩首的乱党,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垂头丧气。但是其中有一个人,昂首挺胸,毫无畏惧,甚至还带有轻蔑的神色。李勉感到好奇,就过去问他:“死到临头,你为何不怕?还如此轻蔑?”

这人说:“怕有什么用?大人您不会办事呀!我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安禄山家乡的人,他起兵造反,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当时就被他杀了!我们是被威胁着造反的,其实我们并不想反。如果朝廷要把我们赶尽杀绝,那么那些造反的人就会铁了心的跟着安禄山造反了,再也不会感念朝廷恩德了,这样造反的只能拼命对抗朝廷,朝廷会很难应付。”

李勉一听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他就向唐肃宗报告了这个事情。

唐肃宗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下令放了这些犯人里面那些无辜的人。其中就包括刚刚那个刚直不阿的人,他真实的名字叫做李九,被释放后他亲自拜访李勉,说李勉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千恩万谢的去了。

李勉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是他没有想到,二十年后,这件事差点就要了他的命。

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李勉退休了,路过河北的时候,遇上了当年他救过的李九。

李九说好不容易遇见当年的救命恩人,一定要报恩,所以就让李勉在他府里住下了。

这个时候的李九已经发财了,他经营马场生意,家财万贯。

他和自己的老婆商量,说李勉对他李九恩重如山,怎么报答李勉呢?

给他一千匹良马?好像不够,别人会说救命之恩,一千匹马怎么能报答得了?

给他两千匹良马?好像也报答不了。

人家对我可是救命之恩啊!要是把所有钱财都给他,自己怎么办呢?又舍不得。

怎么办?想了很久,觉得左右为难,怎么做都是不能报答这个救命大恩!

李九的老婆说,既然恩情太大,报答不了,心里又过不了这个坎,那不如杀了他,这样就不用报恩了。

于是他们还雇了一个杀手去杀李勉,李九的一个下人叫做来福的,听说了夫妻两个的对话之后,赶紧告诉李勉快逃,李勉就趁着天黑逃跑了。

没想到那个杀手,也是一个非常侠义的,知道李九是因为恩太重报不了恩而杀恩人泯灭人性,出于义愤反杀了李九。

李勉因此躲过一劫。

这可能就是大恩如大仇,就是让别人无法报答的大恩,又压在心头难受,最后产生了最好不要让这个恩人在眼前晃悠的心理,就是这种所谓的大恩不报如同芒刺在后,报呢又无法报答,最后就只有恨了。


乙丙丁6


受了别人小恩小惠,比如帮忙搬家,出国代购之类的小事,答谢起来并不困难,彼此还可以增减感情,一般都可以礼尚往来,这个很好理解。

当然也有“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说法,自然只是一种说法,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滴水之恩”都得“涌泉相报”,那“涌泉之恩”呢?还报不报?

我们经常听到“大恩不言谢”,受了别人很大的恩惠,就不能只在嘴巴上卖好,谢谢了事了。那要怎么样呢?推想起来,应该是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来报恩,刀山火海,任由驱策。

可是,这种报恩法实在是让人很为难,就仿佛马路上撞上了老太太,你不能给一笔钱了事,撞伤之后你就成了她和她家人的提款机,什么时候要钱都找你要。所以有人一狠心,干脆来个二次碾压,撞死了事。

其实大恩也差不多,因为欠着别人很大的恩情,什么时候都是一种巨大的负担,恩得还,可余生都供驱遣的还法也太让人有心理压力了吧?这个对父母可以(虽然现在有非常多的不孝子孙对父母的大恩也不放在心上),对别人呢?太难了吧?

试想有一个人因为救你的命而没了胳膊或大腿,你是用下半辈子照顾他呢还是玩消失划算呢?人性这个东西太难说。不到真真切切接受现实拷问的时候谁都有冠冕堂皇的说辞。

洪七公被欧阳锋叔侄困在一艘轮船上,偷偷点燃了这艘船,和郭靖坐着一叶小舟逃离,可是阴差阳错回到船上,见到欧阳锋被烈火围困,挺身而出拉开被火烧断的横桁,双手握住马上要砸到欧阳锋身体的烧红的铁链,却被对方从背后打了致命的一毒掌,还吃了他用带有剧毒的蛇杖一杖。

后来海上遇难,洪七公师徒三人又救了欧阳锋,他又欲恩将仇报,致三人于死命,还好洪七公机警,背出了几句不知所云的九阴真经经文,引得欧阳锋凝神思索,才得脱险。

欧阳锋恩将仇报,为什么呢?洪七公是这么解释的:“老毒物狂妄自大,一生不肯受人恩惠。咱们救了他性命,他若不把恩人杀了,心中怎能平安?”

看来受惠之人心中不安,就是最大的原因。心不能安,就得想办法让自己心安,有人选择老死不相往来,这叫忘恩负义或者背信弃义;有人则选择恩将仇报,这样,就出现“大恩如大仇”的情况了。





爱学英语的秦老师


斗米恩升米仇,当你给予别人小恩小惠时别人会感谢你,可当你对别人有大恩时,不见得会得到别人的巨大报答,甚至于变成大仇,其中原因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

其一,人性都是贪婪的,你给予他越多,他索求的就越多,而一旦你停止给予,他可能就会记恨你,因为他觉得你的给予理所当然。

其二,一般巨大恩惠往往意味着涉及到个人隐私,当时肯定会承诺巨大好处云云,而一旦事情过后,当事人便考虑你是否会泄露他的隐私,恩将仇报,杀人灭口也不少见。

其三,双方价值观差异巨大,甚至于截然相反,碰到爱钻牛角尖的人,可不得分道扬镳,如同大仇人一般。


史海拾砺


大恩变大仇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常人都是恩怨分明、趋利避害的。有恩于人,尤其是有大恩于人,总是要谋求或索求回报。被恩于人,或认为自然,无动于衷;或形成心瘾,不能休止;或因需回报,躲恨有加。

一施一冷,一爱一贪,一厚一薄,矛盾对立,形成大恩如大仇。

人生之大恩有四:生养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解危之恩,即父母、老师、领导、贵人都是大恩人。

如何化解这一对千古矛盾?

首先,施恩不图报。

所做善事,出于本心本能,或因乐意,或因不已,或因职责,或因不忍,皆因当时最大心愿与生计所需,虽有恩果,但焉非恩友?无此受施者,怎能成就人的乐善之心?乐善之事难道不是人在关键时刻不得不做、后而心安的事吗?这是天地的设定,造化的安排,本心之所愿,有何功何恩可居?不做则已,做则乐意,我为我愿,与人何干?这样想,回报心就轻了,爱心就大了。

相应,知恩应回报。

回报的精力、财力只是代表,体现的本心仍然是爱心。爱心的回聩应完全出于自觉自愿,适时适度,更无必要完全对等,留得爱心向下向外辐射也是人之常情,那一代不是这样?如果是在爱的氛围中长大,要一如继往热爱爱你的人。如果是在少爱的环境中长大,学会爱、创造爱、布施爱将是你一生的使命。还是那句话,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就别人喜欢的事。反过来呢?当然是不难为别人也不难为自己了。

所以说,大恩成大仇主要还是人为的,是由人的势利和偏狭所致。不要说什么“高大上”的话,回到事情当初过程的本来面目,乐还乐不够呢,何来大恩大仇之想、之果?



大河湾精灵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恩怨分明。表面看起来是个爽快,正直的话。正是由这种思想作根基,才有快意恩仇的说法。但是恩怨都可以这样爽快地报吗?敝开仇单说说恩。有个唐朝小故事是这样说的。

某一官员视察死牢,发现一死囚与众不同,爱其才能,怜其不幸,竞悄悄把他放了。不久官员获罪,连夜逃遁。在一处偏远村落借宿,不想主人正是被他私放的死囚,于是招待热情。在里间这死囚之妻就问,借宿者何人,于是一一详明,其妻说,原来是救命恩人呀,那你当如何呢?死囚就说,好好报答呀。其妻说,人家救的是你的命,你有对等报答人家的东西吗?死囚说,没有呀,我总不能拿命还吧。其妻说即然你没法报答他,不如就杀了他,以免你整日为此事烦恼。囚犯应允,便去找一杀手。

二人谈话恰被官员听见,于是连夜逃去,在一荒野树下休息,杀手赶到,官员临死将来龙去脉再讲一遍。杀手说,我是义士,差点被人给骗了,于是匆匆返回,不消片刻带着囚犯的人头再回。

还有一个故事是聊斋上讲的。一个樵夫与老母相依为命,有一财主见樵天生活困顿,时常接济,时间久了樵夫的老母就问,是谁老在咱家困难时接济咱们呀?樵夫就说是某某,其母说你以后不要再接受他的帮助,要不然以咱家的情况将来无法回报人家,你最值钱的只有你这条命了。樵夫不以为意,不多久那个财主遇到大难,于是找樵夫帮忙,只有樵夫的命才能救他,樵夫有心不应,却又实在没钱物回报财主,最后只能自吻以命相还。

这两个故事都说明,当受他人大恩时啊,己经是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可是在道德层面上又必须偿还,所以人格自然就降一级,变得不平等,可是人的本性又是追求人人平等的,这就行成一个巨大的心理矛盾。要不有的人在受大恩时明知还不上,只能说,来生相报,来生做牛做马之类言语,来缓解道德负重。我答应报答你,只是期限长点,但今生就不欠了,就可以相对平等的活着了。


静静地观鱼


想了一下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希望它出现,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不希望恩将仇报的事发生。但自然界中,多少还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母螳螂在与公螳螂交配时,会做出令人惊异的举动,猛然袭击公螳螂,把它的脑袋吃掉。这样看了言情剧的宝宝们情何以堪啊。

如果从雌雄之爱来说,母螳螂这么生猛简直是恩将仇报。如果仔细分析母螳螂的举动,又让人长了见识。原来是为延续螳螂的后代。

公螳螂在常规交配中精液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当母螳螂咬掉公螳螂脑袋以后,公螳螂的脑神经对精液的抑制系统丧失,这时的公螳螂的精液会顺利流入螳螂体内,完成大量卵子的全面受精,据说有500个左右。临死那一刻,公螳螂或许会痛悔错爱了另一半。

咬掉了公螳螂的脑袋还不算完,母螳螂会把公螳螂整个吃掉,及时保证了随后的产卵体能消耗,毕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很大,如果吃不到食物,前面的公螳螂可能白费了。

当母螳螂产完卵以后,也马上面临着死亡结局,体能消耗过大,也GAMEOVER了。

这样看来,这对螳螂冤家会在另一个时空相会吧。

然后,它们的子孙会重新向这个世界扩张,继续演出让人惊叹的恩仇大戏。

世界是如此千奇百怪,人类对恩与仇的理解也进入了新的境界认识。常言道“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得到恰好的帮助,通常会感激你。

然而在帮助类积形成习惯时,很多被帮助的人产生各种依赖症,其至认为这种帮助是理所当然,一旦停止,会遭到他的忌恨,更可怕的俩人很可能发展成比陌路人更可悲的仇人关系。

很多啃老族,自己不努力工作,总是依赖父母,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买房买车,一旦父母不愿意,他们会憎恨父母。

中国古籍《黄帝阴符经》中讲: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列位看官朋友,仔细体会吧……


坐照入神


楼主你好,为什么有人说大恩如大仇?仅仅个人观点。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只是我们很少去探究,举个例子,有一天有个有钱朋友给你送了价值1万元的东西,可能对于他来说这一万元是小意思,不在乎,因为别人有钱!但是当你拿了别人价值1万的东西后,那我们是不是会礼尚往来,也得拿价值一万的甚至更多的东西,去反馈呢?而这一万可能对于有钱人来说没啥事,但是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未必拿的出来,即便是拿的出来,也必然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尤其对于那种非常贵重的东西的时候。所以对于别人来说是大恩,而对自己就成了大仇了!

职场中也有类似的情景,比如有一天老板去国外出差,给你带了一只国外的名牌钢笔,送给你,那我们收了后,后期又该拿什么等价值的东西用来回馈呢?毕竟也是需要自己掏钱的,还有可能超出自己的预算。

因此,平时在需求方面,一定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接受或者要求别给自己带东西!希望有所帮助!谢谢!


小桐子


为什么大恩如大仇?这个命题值得商榷,有伪命题之嫌。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孟获鹜傲不驯,一而再,再而三,三番五次,诸葛亮将他七擒七纵却不斩杀,诸葛亮对孟获可谓恩同再造。孟获最终死心塌地臣服于蜀国,听命于孔明,并没有恩将仇报。

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同时也是慈善家。他把经莒的理念放到慈善当中,用商业逻辑判断出何种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慈善,并进一步通过谈判降低了成本,高效地做到了帮助更多人的目的,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大善如大恶似乎成了中国人从古到今不变的处世哲学,实质上暴露了中国人虚伪的本质。这源于虚伪文化的长期浸染。真正的大善是由己及人,不求回报,更不总是挂在嘴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准确地诠释了大善。

无容置疑,大恩未必成大仇。同时,不可否认有大恩如大仇的现象存在。但是,绝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就会造成人性的扭曲。行大善如果居高临下,势必造成接受者心理自卑,无法承受时就会从源自内心的感恩走向另一个极端。

做一件好事,付出的人并不必然高尚,接受的人不一定有能力回报。要考虑长久的影响,弄清自己的善举是帮人还是害人。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智慧,


用户61261209737


大恩如大仇,缘在“大”字与人心。

日常的彼此给予小恩小惠,让人觉得人间美好。但物至极必反,别人长年累月的对自己好,自然从感恩戴德变成了依赖和习惯。一旦中止了这种习惯,反倒是会觉得不应该停止这种理所当然来的恩惠。因而生出恶心,恩将仇报。

因万事万物皆存阴阳两面,我们不能过分地只重视人心的善或恶,这都是我们的一部分。需进行正视、接纳、调整自己的行为。

受恩则心怀感恩,但绝不可贪恋和依赖他人之帮助。减少滋生恶根的机会。

施惠则更注重方式方法,辅助他人用自己的力量获得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