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庙号只是“宗”,为何康熙反而能称“祖”?

瀑布冰封


中国早就没有了皇帝,人们对皇帝的称呼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庙号,一种是年号,还有一种是尊号。

庙号是指封建王朝,在立室时的,例如唐太宗、宋徽宗;年号是指皇帝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例如洪武、康熙、雍正;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的称号,尊号一般很长,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在这三种称呼中,庙号用的最多,而且庙号还有特殊的含义,开国皇帝的庙号都为"太祖"或者"高祖",而非开国皇帝只能叫"宗"。

当我们在浏览清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朝有三个皇帝的庙号是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和清圣祖康熙。

这是很不合常规的,当然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件怪事,明明皇太极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却叫清太宗,称祖的是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孙,这是为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个皇帝的功绩。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攻下了明朝的七十多座城池,开辟了清朝的疆土。

皇太极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完善制度,巩固了努尔哈赤的基础,为清军入关做足了准备工作。

顺治六岁的时候清兵入关,满清正式统治中原,顺治当时年幼,清军入关应该是当时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皇族的功劳,不过顺治毕竟是皇帝,于是将功劳归在了他身上。

康熙灭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使清王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对后来的清朝版图居功至伟。

无论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还是顺治入关,康熙四处征战,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开疆扩土之功,他们都进一步壮大了清王朝的领土面积,而皇太极夹在他们中间,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一方面继承父亲打下的江山,一方面制定各种制度,壮大国力,为儿子孙子扩大疆土奠定坚实的基础。

清朝的前四位皇帝都很优秀,虽然皇太极劳苦功高,但是和另外三个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可以看出,清朝对庙号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人功绩的,而不仅仅考虑是否为开国皇帝。

康熙因为其卓越的成就,一直受到了儿子和孙子的大力追捧,祖孙三人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使清朝国力达到顶峰。

康熙死后,在决定康熙的庙号时,雍正坚持将父亲称为祖,理由是父亲不仅品行高尚、德高望重,对后世有立德之功,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成就都是他人无法相比的。

康熙能称为祖,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雍正的助攻,顺治登基的时候只有六岁,如果年龄大点,可能也会大力吹捧父亲,将皇太极称为祖。


历来现实


康熙开创了清之盛世。

一生丰功伟业:平三藩、收复台湾、逐沙俄、签尼布楚条约、界定大清国界、平噶尔丹、治水兴农、重视教育、修定康熙字典。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文治武功空前绝后,死后庙号清圣祖,被学者誉为千古一帝。




无为6777599135


“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确实被拔高了

在一个朝代中,通常情况下只有开国皇帝和先祖可以称“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数情况开国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汉太祖刘邦(刘邦的庙号是太祖,高祖是误称,因为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在《史记》中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所以后世就将错就错)、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而在这些开国皇帝之后,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汉代有两个祖,汉太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

明代有两个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两个祖,元太祖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现了三个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

清朝的三祖并立确实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庙号为清太宗的皇太极夹努尔哈赤、福临、玄烨这三人中间确实有些尴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个皇帝的庙号:

努尔哈赤-清太祖

皇太极-清太宗

福临-清世祖

玄烨-清圣祖

说实话,前三个皇帝的庙号都是符合规矩。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叫太祖是理所应当的。按照规矩,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荫庇,继承父辈基业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时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是在继承祖父辈的基础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尔哈赤本人也是个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长,但努尔哈赤和明朝对抗时主要还是凭借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尔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说的过去。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之后就皇太极,作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这个也没有啥争议,并且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历朝历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庙号也是太宗,后来被嘉靖皇帝升为成祖),太宗的庙号丝毫没有贬低皇太极的意思。(皇太极)

至于第三位皇帝福临,按理说他的庙号也应该是“某某宗”,但是由于福临继位后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国从一个地方政权转变为全国性政权,相当于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因此福临被尊为“世祖”。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临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世祖:汉世祖刘秀和元世祖忽必烈。这二位虽然都不是开国皇帝,但一个复兴了大汉,另一个则是征服了整个中国,建立了元朝,所以他两的庙号都是世祖。(福临)

但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绝对是超规格了,按理说康熙作为清廷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虽然他功劳甚大,但无论如何也是没有资格叫“祖”的,更何况是“圣祖”。

“圣祖”这个庙号始创于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号,此后“圣祖”一直是给开国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说给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的庙号中使用过“圣”这个字,但耶律隆绪的庙号也不过是“圣宗”而已。

当然“清圣祖”这个庙号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庙后和谥号都是在皇帝驾崩后,后人评价的,“清圣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头上的。对于雍正的决定,真的没有啥好解释的,雍正皇帝思维清奇,他的很多决定都无法解释。

雍正给亲爹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庙号,看似对自己父亲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后却坚决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单独起了个坟,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觉得清朝两个皇陵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紧挨着,清东陵和清西陵可一点都不挨着,其中清东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县,两地直线距离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个小时才能到达。

中国历来都是奉行子随父葬的传统,如果不是发生迁都这样的事情,皇陵都应该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说清朝入关之后就定都北京,没有再进行迁都,所以皇陵都应该埋在一个地方,但雍正就是这么任性,谁也拿它没办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独在立储问题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于今日人们对他的突然驾崩仍旧抱有争论,而在康熙死后,雍正违反常规,非要给老爹上一个“圣祖”的庙号)

其实在历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个。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王朝刘宋也是出现过奇葩的庙号。例如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刘义隆的庙号竟然是太祖,这也是千古奇闻!

与康熙一样,刘义隆的庙号也是儿子刘骏给上的。刘骏作为刘义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由于他大哥太子刘劭造反,弑杀了刘义隆,于是在外带兵的刘骏带兵杀回建康称帝。在当皇帝后,为了展现自己得位之正,刘骏就给刘义隆上庙号太祖。


千佛山车神


皇太极称“宗”,康熙称“祖”,这里的“祖”“宗”都是庙号,都是后面的人根据死去的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来评判的,不以先后为标准。

其实皇太极对标玄烨,清太宗对标清圣祖,天聪(崇德)对标康熙,这样名字对名字,庙号队庙号,年号对年号。

就文治武功而言,都感觉康熙很厉害,可以称祖:康熙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葛尔丹,几乎每一个都是大手笔。可是皇太极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打明朝,还没把明朝打败就死了。给上庙号了,都认为称不上祖,那就称宗吧。

总之,只要觉得文治武功特别大,就会给上个“祖”,清朝就喜欢这么来。


过去即历史



因为康熙的庙号有水分,而皇太极这个情况比较特殊。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先说说为什么是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其实某种程度上看的话,清朝的开国皇帝的确是皇太极。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汗国,其执政理念是“八家分权”,认为一家集权不是好事,所以努尔哈赤病逝之际,连个继承人都没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贝勒当国的分权局面。

所以严格来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汗国,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经过一年的权力斗争,成为后金大汗以后,开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权,诸如模仿明制设六部等,并且降服蒙古诸部和朝鲜。

到了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并且称帝改元,所以以此来看,皇太极的确可以说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至于皇太极的庙号为什么是太宗呢,因为他前有努尔哈赤这个奠基人,并且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他不能再称祖。更关键的是,皇太极于1643年猝死于清朝入关前夕,并没有带领清朝入关,使清朝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所以皇太极的地位有些尴尬,只能是太宗庙号。

其实努尔哈赤为什么被定义为清朝开国皇帝,并且享受了庙号“太祖”和谥号“高”的大一统开国皇帝待遇呢,是因为清初的政治斗争使然。

努尔哈赤最初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

清朝在顺治帝时期开始入关,并且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顺治十八年顺治帝英年早逝,当时的汉人吏部尚书孙廷铨提议“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于开创,宜谥为高皇帝”。这个谥号为“高”是开国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谥号,意思是顺治帝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王朝,等同于开国皇帝,所以上谥号为“高”。

但满洲四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这时候不同意了,坚持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并且改努尔哈赤的谥号“武”为“高”,使努尔哈赤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鳌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是因为鳌拜身为满洲大臣,以自身角度来看,认为清朝在关外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是当时正统,所以要将努尔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孙廷铨为首的汉人官员按照传统思维来看,清朝在关外时期明朝并没有亡国,是当时的正统所在。而后金(大清)当时只是割据政权,所以才提议顺治帝谥号为开国皇帝的“高”,但因为鳌拜出于政治斗争的决定,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庙号为圣祖

康熙被上庙号圣祖,是雍正坚持所为的。

在雍正继位后,关于康熙庙号问题,雍正是这样说的“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劳实则跟开创一个王朝没什么区别,所以称之为祖。

雍正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雍正继位之初,皇位极其不稳固,所以借此提高康熙的地位,来显示自己的孝心,以达到稳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更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顾传统制度。

诸如说康熙的庙号为圣祖,就是清朝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君权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中国的庙号制度。

文章开头说过开国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庙号,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于再往后,一般都是宗,不能称之为为祖了。

那么有没有不一般的情况呢,还真的有,不是开国皇帝可以称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这个庙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诸如汉世祖刘秀,在西汉灭亡短暂断代以后,再兴汉家江山,建立了东汉,所以庙号为世祖。还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帝,使所在政权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称之为“世祖”。

我们以这个规则来看,清朝承上启下的顺治帝已经是“世祖”庙号,雍正帝虽然说父亲康熙帝是实同于开创,但认真来说,康熙帝这一生虽然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等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并没有大规模开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顺治时期的疆域上巩固皇权而已,何来开创呢?

很明显雍正是夸大了父亲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没有称祖的资格。

再对比一下汉武帝刘彻,大家看看汉初疆域,再看看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后的疆域,是大大的开疆拓土了一番。诸如将之前历朝历代没有统治过的西域开拓性的纳入进西汉疆域,由此奠定传统汉地的范围,可以说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果呢,庙号只是“世宗”而已。

这么一看,雍正给康熙上的庙号“圣祖”可谓是水分很大。

当然这也不能怪雍正,因为中国封建王朝是越往后越是君权集中,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君权高度集中,而君权高度集中之下,很多传统只能让步君权。

以庙号来解释这个君权越来越集中的历程来看,其实是还是很有意思的。

像庙号的评定在最初是很严格的,西汉十二帝,仅仅有四帝有庙号而已。之后朝代虽然庙号使用混乱,但是还有一定底线。

到了唐朝君权相对来说集中一些以后,皇帝开始会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谥号,以西汉来说,比如说汉武帝谥号是“孝武”,字数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时期,就开始对父亲唐太宗的谥号字数增加,由此形成后来皇帝谥号越加越多的情况。而庙号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评不上的,到了唐朝开始,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到了明清时代,皇帝人人都有庙号不说,谥号都加到二十几个了。也就是随着君权的集中,庙号和谥号这种严格评定,是要求越来越低,甚至是没有要求了。

正是在这种君权高度集中,传统不得不让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个成祖,清朝出了一个圣祖。

只不过明朝还有点底线,是第二代皇帝(朱棣虽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数来说属于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庙号被嘉靖帝升为成祖庙号。

而清朝的康熙帝则是身为第四代皇帝成为“圣祖”,而且关键是“圣祖”这个庙号还不是一般的祖字庙号,像唐朝李氏皇族认老子为始祖,追封其为圣祖,宋朝则是追封财神爷赵公明为圣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给父亲康熙定“圣祖”庙号,简直是水分很大,不过没办法,当时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社会,传统让步于皇权,出现这种事情,也是不足为奇的。


宋安之


清朝的庙号,真的不太靠谱。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的是金政权,自称可汗,直到1626年去世,并没有当过皇帝,却被追认为清太祖。

清太宗皇太极。清朝的真正建立者,但是直到1643年去世,清朝只是地处华北、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还不是全国政权。清朝是皇太极建立的,按理说可称为太祖。但是他之前把太祖的庙号给了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所以自己只好当太宗。不过,皇太极奠定了清朝统一中原的基础。

清世祖福临,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1661年去世前基本统一全国,按理说顺治皇帝才是货真价实的清太祖,但是因为太祖、太宗都有人了,所以去世后被赠为世祖,世祖有点莫名其妙,世祖应该是再造山河的意思吧!

清圣祖玄烨,就是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他在位期间收台湾、平三藩,平定西北等地,去世后被冠以清圣祖的庙号。

这样,清朝就有三个祖了,三个祖里面哪个最好听?我认为是圣祖最好听,千古未有,独一无二,只有康熙一人,生前是圣上,死后是圣祖。

反正清朝以后,大臣们越来越无耻,讨好皇帝成为潮流,为皇帝吹牛皮越吹越大,越不靠谱。清朝就没有一个庙号不好的皇帝。高宗乾隆、世宗雍正、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


坐看东南了


很简单,续谱虽仍接续,但不在上下上接续,而是另列第一行的再续。

上下接续笫一永不动,另列笫一就变更了。

第一为祖,第一次分支分家的家长为宗,从而王是正统正宗而守祖庙,分支者为偏支候而守宗祠。

另列一行后宗可改为祖,再分家分支都为宗了。

民间是分家后迁外地远方者,在远方外地再繁延的第一人可列为祖,从此下续为宗为爷的谱系了。此祖仅当地祖,原居地祖就成高祖了。

帝王以功业可另列,因此康熙另列称祖,皇太极为高祖。祖庙供奉比宗祠规格高。秦始皇是一世,其接班人为二世,续传万世,而秦始皇的父爷太爷等不在世内。就是另列。

现实中,是族谱与家谱的关系。即,家拥十代时其第一人升为祖,但此祖与族谱不是一个并列祖,而是下列祖。这种十代产生一祖式,使祖有:初祖.成祖.高祖.太祖.烈祖等祖形成。

这就是民间有续家谱的,有续族谱的,有续宗谱的,有续祖谱的,有续总谱的,现常见的续总谱是山西大槐树下那地方,而不可能再返春秋时的姓源处了。

而祖谱都是槐树下迁到现居地的第一人,宗谱是由祖再分散居住第一人,族谱是祖与各宗所居各地盘范围内人群,家谱是单姓村庄的人群历史记录。

从而概念上讲由原居地外迁至它省为总谱,具体各居市地域为祖谱,再人口多分家至县为宗谱,再人多分散居各乡为族谱,人再多分散各村为家谱。其居意是建。即无人区第一居住点为省,人口多后分散居住,逐渐扩大范围的建市.建县.建乡.建村。此为开枝散叶。

悟空问看后,新春好。


味哎儿


参考祖宗


再穷也要开奥迪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皇太极和康熙这事确实值得咱嚼咕嚼咕,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开国皇帝他的庙号一般挂个祖,您比方说啥太祖,啥高祖的这都是他们的庙号,这后边的皇帝要是没啥特殊情况这都得挂宗,您要挂个祖字,这相当于掐着自己个祖宗的脖子糊耳光,好说不好听啊,所以乱起那绝对不合适。

那么皇太极和康熙这事是咋回事呢?话说满清的皇帝俺是没几个喜欢的,包括康熙。

咋说呢?一说到康熙不好,有人就要急眼了,俺在这里削微的说一下。话说满汉有别,这是满清定下来的一贯规矩,但形成制度还就是康熙手上形成的,您还别不认可。

您自己个瞅瞅,他打仗的时候,用的汉臣可不少,但这战争一结束,这帮人都卷铺盖卷有多远走多远,没一个留眼跟前的,这就很说明问题。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事也多,咱今个就不一一的说了。

咱先点一句,说真的康熙这庙号——圣祖,他还真真的水。

今个咱要把题主这事弄明白了,咱还得说说庙号是咋回事?把这事整明白了,大家伙对这事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庙号的来历

这庙号是打商朝时期设立的,那会能在死后整一庙号,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对个人那也是盖棺定论的事。而且也不是啥王都能起的,您这辈子干过的事必须对国家有大功劳,值得后代的子孙一辈子都祭祀的王,您这才够格享受这庙号,搁太庙里边受人祭祀。

这事到了周朝的时候,就被废掉了,所以周朝的王他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

这事到了秦统一大华夏,始皇帝大手一挥,这谥号也取消了,因为始皇帝认为老爹死了,儿子蹲后边和大臣可劲的议论老爹,这事就不靠谱,皇帝就是皇帝,是个随便议论的人吗?所以始皇帝连谥号也给掐了。

这庙号的事一耽搁就耽搁了近一千年,这时间到了汉朝的时候,才恢复。打这起,庙号制度就一直延续了下去。

而汉朝的时候,人们对这庙号的事,那是慎之又慎,您没个啥大功啥大德的,压根就不会有庙号,所以汉朝的皇帝没有庙号的也不少,即使给起了,后来的人认为这不合适,也会给你取消,当然谥号这物件只要是个皇帝都有,但庙号不一定。

咱举几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你比方说东汉的时候,有庙号的就三,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还有几个皇帝原来是有庙号的比如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祜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后来孝献帝一家伙就把这四个人的庙号全取消了。

从这一点咱不难发现汉朝的时候,对起庙号这事是很谨慎的。

这后来到了隋朝的时候,这庙号就固定下来和谥号一起构成了一个帝王的全号,也就是一个帝王走了之后,后辈人就一定给起庙号和谥号,庙号搁前边谥号搁后边形成一个全号。

后来因为这谥号越整越长,越到后边人都快看不下去了,明朝的谥号一家伙下去这就得是十六个字,而满清更加的过分,一家伙就达到了二十二个字,少一个字都不成,满清皇后才十六个字。

咱在这里插一句,慈禧的谥号一家伙就干到了二十二个字,这脸皮可不是一般的厚,一般的皇帝二十二个字这都要后来经过孙子辈的皇帝追加俩字,这才能形成二十二个字,这老慈禧到好一家伙就干满了,而且她还不是皇帝的身份,这事弄的。俺都怀疑她是不是知道满清不可能再传下去了,所以就先一步满足一下。

好了咱把话头拉回来继续聊,虽然庙号和谥号统一构成了全号,但后来因为这谥号实在是长,所以大家伙就开始叫庙号不再叫谥号了。

好了,咱了解了庙号的来历,那么咱在说说庙号的这些个字。

庙号中的字

大家伙经常见到的有太祖,高祖,能享用这俩字,那都是开国皇帝。您比方说,汉高祖刘邦,后来汉景帝给刘邦重上庙号的时候,取了太祖两个字,所以刘邦您叫人家汉太祖这也是可以的。还有曹操人家是魏太祖,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那么满清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算是满清的奠基人所以都叫他清太祖,虽然他建立的是后金,但满清的基业还是打他的身上建立起来的。

在这里插一句,作为开国皇帝,他还有一个庙号叫烈祖,这庙号比高祖和太祖要低一点,为嘛呢?起这庙号的虽然也开创了一个国家,但他们开创的基业有限,充其量只是割据一方而已,比方说三国的刘备他就是汉烈祖。

咱接着往下说,您要不是开国皇帝起这庙号,那得让人笑掉大板牙,你比方说宋文帝刘义隆这货的庙号就是太祖,但这家伙却不是开国皇帝,就他这事被后来的人笑话的大板牙都要掉光了。

话说满清庙号这事,皇太极是最委屈的。咱说满清本身以及满清的很多制度,说真的是从皇太极手里边建立起来的。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时候,强调的是八家分权,他这一死没啥继承人,这就弄了个四大贝勒当国,后来皇太极为这事忙碌了一年有余,才把这权利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边,而且开始仿照大明朝的政治体制。所以您要说皇太极是开国皇帝他也没跑,弄个啥祖的也还行。他这人虽然拳打蒙古,脚踹朝鲜,但没有把满清弄入关,没有把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建立成一个大统一的王朝,这要说起来就有点子尴尬了,所以他就捞了一个太宗的庙号。

后来的顺治,这满清才入了关,入驻中原,他这属于一个王朝承上启下重要人物,所以顺治的庙号是特定的只能是世祖。因为世祖指的就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一个王朝承上启下的人物。您比方说元朝的忽必烈他就是元世祖,汉朝的刘秀这也是世祖叫汉世祖。

所以叫世祖的这都是固定的,想换一个这都不成。

那么咱接下来就聊一聊,康熙这圣祖。

一般情况下取这庙号的那都得是道德智力极高超的人物。

圣祖这庙号是人家老子头一个使用的,当年咱大唐建立之后,老李家把道家创始人老子,也就是李耳奉为先祖,后来唐高宗的时候对其进行了追封这就有了太上玄元皇帝,后来唐玄宗的时候追庙号大圣祖。

所以圣祖这俩字是这么来的。

算上老子,历史上一共有五个人有这庙号。咱介绍介绍,王子晋这是蜀圣祖,周灵王的太子,一辈子没有当过皇帝。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没当过皇帝的人,咋就有庙号了?你不会唬俺们玩呢吧?而且你不是说了老子是第一个有圣祖庙号的人,而这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儿子,这一家伙都赶到周朝了,比老子出生的还早?这不扯吗?”

这事说起来也挺逗的,话说这王子晋打小就聪明,而且这胆子也大,您翻翻历史书这都写着呢?咱也不详细的说道了,他这人还好道,据说后来修道成仙驾鹤升天了。

五代十国的时候,前蜀后主王衍把他当做了他们家的始祖,所以后来上庙号为圣祖。

再有就是宋圣祖赵玄朗,人家开头是做生意的,因为人实诚,所以这生意那叫个好,这财富多的都数不清了,而且他这人还接济周边的百姓,这还不算人家还资助国家的军事行动,而且还参与其中,打仗那叫个勇敢。

人家也喜欢学道,最终修成正果,这就是咱民间的财神爷赵公明啊!

后来到了宋真宗的时候,就追认人家是赵家的先祖,追封庙号为圣祖。

瞅见没,这三圣祖可都是神仙啊,这真没得比。

接下来是郑买嗣,这货搞杀戮那是一套一套的,把杀人当做了日常,结果杀的失去了人心,而且他这还属于篡位,灭掉南诏,自己个建立了一个大家伙都没有听过的大长和国,他们家三世而亡,也就二十六年。

一个暴君也配称圣祖,拉倒吧!这简直是在羞辱这两个字,也没谁了!

最后一位就是咱今天的主角康熙了。他的事咱也不用说了,基本上满清的天下他又重新打了一遍三藩,郑经,准噶尔,开创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当然这康乾盛世有点子吹,被后人叫做红薯盛世。

所以啊康熙这圣祖的庙号,真真的有点子水的成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清朝确实是我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之一。这跟清朝的统治者是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而非人口占据中华民族绝大多数的汉人有一定关系!


明朝末年时期,明朝的统治者日渐昏庸无能、宠幸宦官文臣。导致当时明朝的统治日趋黑暗。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大明王朝之时便立下的《皇明祖训》规定:朱明皇室的子子孙孙都可以享受到至高无上的特权待遇。到了明朝末年时期,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时的朝廷财政收入开支和民间百姓的赋税压力。

明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起义的浪潮,另外一方面也给北方的少数民族崛起提供了契机。努尔哈赤便依靠祖辈的影响力和个人的努力逐步的统一了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权交到了皇太极的手中。皇太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努尔哈赤时期建立的政治军事体系。同时与蒙古各部落通过战争或和亲的政策,进而将蒙古纳入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并且将后金政权改为大清国同时加强了皇权的地位。

1643年皇太极去世,皇太极的长子豪哥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就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这一职位展开了一场争夺和角逐。最终双方势力旗鼓相当且互不相让,双方在经过妥协和折中之后便选取了皇太极的幼子爱新觉罗·福临做了皇帝,这便是顺治皇帝。

1644年,在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之后。满清政府瞄准时机拉拢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靠了自己,并且在山海关之战中打败了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顺利的跨过了山海关入主中原,并且逐步的消灭了各路反抗势力和南明政权的残余军事力量。这一切工作都是在顺治皇帝在位期间完成的历史使命。

因此清朝在学习汉族文化之后对历代祖先进行追封和设立庙号。其中努尔哈赤凭借着创立基业的开创之功被奉为太祖皇帝。而顺治皇帝凭借着开疆拓土之功被奉为世祖皇帝。而皇太极尽管在满清政权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也只不过被奉为太宗皇帝。



随后顺治皇帝去世之后,皇位交到了爱新觉罗·玄烨手中。也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清政府面临着种种压力和矛盾。无论是朝廷内部还是地方亦或者是边关都不安宁。因此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先后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消灭葛尔丹,抗击沙俄入侵,可以说居功至伟。


因此在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皇帝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轰然驾崩,继承康熙皇帝大统的雍正皇帝力排众议决定将康熙皇帝的庙号定为圣祖皇帝。这也就构成了清朝历史上出现了三位“祖”皇帝!成为了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满清政权期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实际上跟满清政府特殊而漫长的发展历程有关!可以说其他封建王朝一两代人便可以完成的事情,在满清政府手中经历了四五代人才完成。这也导致满清政府前几任皇帝对于国家的贡献都十分巨大。因此在制定庙号的过程中,确实很难按照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陈规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