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大旱,江西水庫乾涸,水底宋代古村遺蹟重見天日

2018年4月23日,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南港水庫因疏浚乾涸,千年古村落得以重見天日。南港水庫修建於1960年代,從1961年建成蓄水,至2017年12月首次放水,水庫造就的人工湖,在56年後首次見底。曾被千傾湖泊掩藏的千年古村落以及舊居一併露出真容。

南港鎮的“東湖李村”數十戶村民,當年為造湖舍離舊居,眼看湖水將整村房屋淹沒。近一甲子時間已逝,當年村民已成老人。據此,趁這一次見到湖底,在老人帶領下,就靠著蒙山山脈走向,辨識當初村屋位置:“我們東湖李村就在靠近湖水東南面的位置。現在是一點痕跡都找不出來了。”湖底雖見底,黃土暴露一覽無遺,但記憶中的村屋古樹,只剩下當初村頭幾處石階。


這個位置也吸引考古專家來視察,卻發現不少連當年村民也不知道的事物,他們60年前年小時嬉戲的城牆、石橋等等,那些不知年代的幾座古物,原來就是傳說的中的蒙山銀礦古村遺址。專家經過考察,地質專家在東湖村、南港水庫底部均發現了礦渣遺蹟。考古人員對矗立水庫中的古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與東湖村附近的蒙山銀礦息息相關。

據史料記載,最早從宋朝開始,經歷元明兩朝,這裡銀礦開採斷斷續續,實際開採時間為200年左右,距今已經800餘年。實際上,陪伴包括東湖李村老村民們多年的高矮城牆、石橋以及廢棄的古井,都是宋元時期蒙山銀礦採礦人的舊居,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


江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介紹,距離如今南港水庫約5公里遠的蒙山銀礦,最早開採約在北宋時期:“深山之中,銀礦的出產運送必須依靠便捷的交通。事實上這裡看上去是壘砌的石塊,就是宋代運輸銀礦的驛道。”現時古驛道上儘管已經附上了許多貝殼、螺螄,但仍是斷斷續續,一直向蒙山銀礦方向蜿蜒。

當年受地形和其他條件限制,礦石採集後的冶煉、運送只能靠這種簡易的石驛道運輸出山;從石驛道上殘留的幾處車轍碾軋的輪跡,可想像蒙山古銀礦當年產量有多豐富。據瞭解,在1977年9月在吉林屯南古河道挖出的元代蒙山銀場的歲課銀錠“元字號”、“天字號”二枚。專家考證,銀錠用料,就是從這條古驛道運出大山,流通全國。

考古專家的考證,證明這裡的古牆、石井、斷橋在千多年前也是蒙山古銀礦的一部分,見證著千年前蒙山古人的發展興衰,專家指:“當年銀山礦工和靠山討生活的人都在這裡聚集。這處古村落遺址其實就是蒙山銀礦的一處‘中轉站’。來往的人們在這裡休憩生活,產出的銀礦石也由這裡中轉送出冶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