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闖禍了,錯不在先,要不要認慫?

孩子,當你最無助的時候,爸爸媽媽永遠不會丟下你,你求助的眼神,我們永遠看得見。

我家娃是個小男生。

從他出生那天起,我就做好了要幫這小破孩收拾爛攤子的心理準備。卻沒想到,這一天猝不及防的來了。

兒子闖禍了,闖了一個不小的禍。

昨天我帶他去附近一個大型遊樂場,可能是最近天氣太冷了,遊樂場裡孩子特別多,兒子一看到遊樂場很興奮,迫不及待的衝了進去。

一開始孩子們玩的都很好,家長們各顧各看手機,突然遊樂場裡傳來了不和諧的聲音,滑梯上一個小姑娘嚎啕大哭。

很多家長圍了過去,小姑娘的奶奶抱起孩子,發現她的胳膊被咬了一口,還蠻重,都咬青了。

小姑娘一見有家人護著,哭的聲音更大了,奶奶的情緒也開始激動,大聲的嚷著:“誰咬的,我們打死他,誰家孩子?誰幹的?打死他!打死他!”

我一開始不知道這事居然是兒子乾的,畢竟他從來不咬人。

這時另外一個小姑娘跑上滑梯,拉著兒子的手說:“就是他咬的,就是他。”

兒子突然抓起小姑娘的手就要咬,還好這次我攔住了。

小姑娘奶奶找到了事主,眼睛都急紅了,眼圈含淚。看著兒子,手都舉起來了,嘴裡惡狠狠的說著:“我們打死你!”

兒子明顯被嚇懵了,圍了太多人,幾乎整個遊樂場的家長都過來了,奶奶越來越激動,一直瘋狂的指責兒子,聲貝特別高。

家長們看到兒子,圍著我倆問:“你幹嘛咬人?”

兒子怎麼會咬人?這個問題我也很想搞明白。可是這個時間這個環境,根本不允許我詳細的調查。

兒子咬人是事實,無論事件起因是什麼,解決我們娘倆當前的困境最重要。圍觀家長的情緒都很激動,處理不好,我和兒子很難脫身。

事件緊急,我腦子裡只有兩個念頭:解決問題、保護兒子。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拉著兒子道歉。

小姑娘奶奶情緒非常激動,如果不及時安撫,事件的進展將更加不可控,本身咬人這個行為就是錯誤的,道歉是必須的。

我拉著兒子,頂著對方的暴怒一再道歉。

看到我態度誠懇,奶奶的情緒好了很多,這個時候遊樂場的工作人員也來維護秩序,很快事件的原因調查清楚了。

小姑娘和同伴霸佔了滑梯,兒子想要玩,可小姑娘比兒子大比兒子高,兒子玩不成滑梯急眼了,用了過分的手段。

是不是覺得兒子也情有可原?畢竟問題的開始是兩個小姑娘霸佔了滑梯。

有錯在先的不是兒子。

如果我也這麼教兒子,告訴他:“你沒錯,錯的是小姑娘,誰叫她們那麼霸道”。那就把孩子帶溝裡去了。

不管什麼原因,咬人都不對。

整個事件我和兒子前前後後一共道歉五次,最終兒子和小姑娘握手言和,

事件是解決了,但值得我深思的地方卻有很多。

一、錯不在先,要不要認慫?

我可不可以像奶奶那樣,抓著小姑娘霸佔滑梯的錯誤不放,跟她對吵?

當然可以,反正大家誰都不認識,而且作為媽媽,用這樣的方式保護孩子也很正常。

小姑娘奶奶對著兒子怒吼“打死你”,我心裡沒有怒火是假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很想懟回去,可是我知道我必須冷靜,大吵大鬧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升級。

咬人的是兒子,我們的錯誤更嚴重,那主動道歉的就必須是我們。

我道歉的行為看似很慫,我卻是用行動告訴兒子:自己的錯誤自己承擔,責任要自己抗。

這不是認慫,而是承擔責任。

兒子以前也被別人咬過,如果遇到我這種心寬的家長,兩個小朋友道道歉,說說笑笑的也就過去了,可是生活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作為咬人的一方,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對方寬容,採取強烈的對抗方式只會讓事件迅速激化,最後是不是會有不可挽回的後果,沒有人可以預測。

承擔責任看上去是“認慫”了,可“認慫”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在人生課堂裡,這是我教給兒子的第一個道理。

二、不要讓自己站在輿論的對立面。

這是我要教給兒子的第二個道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道理。

事件發生的時候,很多家長圍著兒子追問:“你幹嘛咬人?咬人可不好……”

家長們把他圍在中間,這種看似關心的行為,卻會給兒子帶來無邊的壓迫感。

從兒子的角度來說,他還沒有認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裡,小姑娘仗著人數優勢、年齡優勢霸佔滑梯,兒子打不過,採用自己的方式捍衛權益,不能說他完全錯了。

他錯在哪兒?

維護自己的權益並沒有錯,錯在使用的手段上。他用暴力解決這個問題,就讓自己陷入了輿論的對立面。

一瞬間,所有人圍上來,指責他、責怪他。一件事一旦陷入輿論中心,就不在有人關注事件的本身,沒有人會了解他為什麼會咬人,大家只會指責他咬人就是錯的,你就是不對。

韓國抑鬱症自殺的崔雪莉,死前有人關注她會因為輿論暴力抑鬱嗎?

沒有!

這種輿論對人的壓迫,會逼死人的。

這就是輿論可怕的地方。

人是社會動物,不管孩子還是成人,別讓自己陷入輿論的對立面,是不得不學的一課。

約束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言論,做事情有章有法不胡作非為,遵守道德、遵守法律。即便短時間陷入輿論的風波,只要自己身子正,就能澄清自己。

這個道理,很多成人也不懂。

三、只有無能的人才會使用暴力!

回顧整個事件,我最想搞明白的,是兒子為什麼會咬人,這背後深層次的問題是什麼?

僅僅是因為打不過,兒子才咬人的嗎?

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

暴露出來的問題,第一層是兒子社交能力的匱乏,小朋友霸佔滑梯不讓玩,解決辦法就是上嘴咬嗎?人是咬了,問題解決了沒有?

沒有!反而激化出更嚴重的矛盾。

第二層,日常我對兒子教育,類似的指導太少了。

兒子才四歲,在他的人生中,並沒有處理此類問題的經驗。而我作為媽媽,顯然也把這一點忽略了,

當兒子面臨這類問題的時候,他根本不懂得還能用其他方法解決。咬人是他下意識想到的、唯一的方式。

可不可以嘗試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

回家路上,我問了兒子這個問題,他搖搖頭。

我告訴他,我們可以跟小朋友講道理,可以告訴霸佔公共遊戲設施的小姑娘:你們這樣做是錯誤的,好孩子不應該這麼霸道。

我們還可以和小姑娘搞好關係,成為朋友。比如表揚小姑娘幾句,也許她一開心就給玩了呢。

還可以找來小姑娘可能愛玩的玩具,作為交換也許會同意呢。

最不濟還可以向成人求助,問題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積極尋找長輩或老師的幫助難道不也是一種可行方案嗎?

選擇用暴力解決問題,是最無能的表現,也是效果最差的。

這是我教給兒子的第三個道理。

四、霸道有時候會招禍的。

很多家長都喜歡教孩子霸道一點,就比如這次事件裡的另一個主人公:那一個被兒子咬哭的小姑娘。

她仗著身高和年齡優勢霸佔滑梯,在整個事件裡她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呢?

即便兒子三番五次道歉了,可她一樣受到了傷害,她胳膊上的牙印好幾天下不去。

在群體生活中,我們可不能保證自己會遇到什麼人。

崑山那個砍人的紋身哥,不就是死在自己的霸道上嗎?他仗勢欺人的時候,想到會被反殺嗎?

自我保護最好的方法不是霸道,而是遵守規則。

如果小姑娘能按規矩讓兒子玩滑梯,她還會被咬嗎?肯定不會。

這次遇到的是我,還算是蠻有教養的家長,本著教育兒子的目的,我不會帶孩子跑掉或者採用其他方式,如果下次遇到一個不是這麼理智的家長,那會怎麼樣?

兩個大人因為孩子之間的小事大打出手?衝上去互毆?然後都被帶到公安局?

那樣做,受傷害的將是兩個孩子。沒有一方會是受益者。

永遠不要仗勢欺人、恃強凌弱,是我要告訴兒子的第四個道理。

孩子闖禍了,那一刻他肯定也是恐懼和害怕的,我一直都忘不了,兒子被一群家長圍在中間,面對一群人的指責,兒子那驚懼的眼神。

很多孩子闖禍後會說謊,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害怕,害怕父母的責備,害怕自己受到的處罰。

別在孩子闖禍後只想著管教和批評。

保護他,告訴他怎麼才能避免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也很重要。

讓孩子明白:犯錯不可怕,勇於改正、勇於進步、勇於承擔責任,依然是好孩子。而爸爸媽媽永遠都會站在你的身後,支持你。

我是康少媽,一個四歲男娃的媽媽,幫2000+媽媽解決育兒煩惱,媽媽群裡的“萬能寶媽”。關注我,養娃沒有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