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村里,冬天串门,不论你走到谁家,都会发现堂屋当门放着一个泥火盆,如火盆里燃着,一股烟火味会扑面而来。

在那寒冷的冬天,屋里只要有一个泥火盆燃着,你就会感到日子还在,就会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但这样的泥火盆,也不是家家都有或全天都燃着的,因为当时烧柴也异常紧张,家里有点柴火得先顾烧饭用。那么取暖靠什么呢?只能靠烧饭不能用的秕子、谷糠、秫壳子之类的劣等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家的泥火盆,可谓与众不同。别人家的泥火盆是用当地的黄土和泥捏制而成,而我家的泥火盆则是用一种白土和泥捏成的。我开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娘告诉我,说我家的泥火盆是我姥爷捏的,是我爹用一副窝篓子从姥爷家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泥火盆挑来的。再后来,我去姥爷家才知道,姥爷家所在村子的后山上有一种白土,村里人都挖白土用来捏锅框子捏泥缸和泥火盆。后来,我见得泥火盆多了,发现用白土和泥捏成的泥火盆,与我们村用黄泥捏成的粗糙的泥火盆相比,不仅外观精致美观,而且还结实耐用。也可能是我姥爷村里的土压根儿就与别处不同吧,七十年代他们村搞副业,还筑窑烧起了罐子和盆。

那些年,冬季取暖,我家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泥火盆里烧的也是秕子、谷糠和秫売子,只有过年那几天才舍得烧点好柴,如树疙瘩之类的。用秕子、谷糠和秫売子取暖也有不少优点,就是装满盆能烤上小半天,不用常添柴,看里面的火星不多了,捧两捧续上就是。但不同的是,秕子、谷糠和秫売子不起火苗,想烤大火不可能。其实这种取暖方式也叫“熰”,就是所燃之物,既不冒烟,也不起火苗。火燃在内部,看表层像是火已经熄灭了,但烟火包在里面,扒开表层,里面是红红的,一股烟火的热气会迎面而来。

冬天烤火盆,对还处在童年的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和娘围坐在火盆边,都把穿着棉鞋的脚搭在盆沿上,娘手里做着针线活儿,我却无所事事,拿着柴棒儿乱拨火盆里的火。而每当此时,娘在制止我的同时也会折身起来,到里屋抓一把花生,埋在火盆里,并让我别着急,说等烧好了再吃。于是,我便安静起来,眼巴巴地盯着火盆。不大一会儿,花生的香味便会在屋里弥散开来,引诱得我直流口水。娘抬起头看看我,笑着说,小馋猫,等娘给你扒,吃完了可不能再要了,听清了没有?我这时已顾不上回答娘的话了,就只是拼命地向娘点头。

冬天家里有泥火盆,还能让我早上起床时不再穿冰凉的棉衣裳了。孩子冬天早上起床多是嫌棉袄棉裤凉,就常常赖在床上不愿起来。我娘疼我,她常常在烧好早饭后,便忙着给我烤棉衣裳。娘先从院子里的梨叶垛上掏两把梨树叶拿来放到火盆里点着,然后才从床上拿来我的棉袄和棉裤,先后烤过给我穿上,这时火盆里的梨叶也差不多已经燃尽,有时只留下一点白色的灰烬。可火没了烟火气还在,屋里的寒气已经被逼走,下了床也不感觉那么冷了。

在我们那个村子,不论穷富,过年那几天火盆里的火都不会熄的,人们图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能够过得像火盆里的火一样,红红火火,热热和和。过年不同于寻常,火盆里的柴火多都烤着树疙瘩或砍下来的枯梨树枝。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年春节,从除夕晚上起,家家都会把火盆点上,而且多数烧的是树疙瘩。我家也是。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我家每年除夕烧的是枣树疙瘩,这也是我姥爷早在夏天就预备好了的。对于烤火来说,枣树疙瘩要比一般树疙瘩好,不但易燃烟少耐烧,一个大些的枣树疙瘩差不多能烤一天,而且燃着后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如果屋里燃一个枣树疙瘩,全屋都暖和和的,且有缕缕清香飘散在空气中。除夕和年初一是一年中烟火最旺的时候,尤其是除夕,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守岁夜话,那情景可谓其乐融融。假如说过年是一台戏的话,除夕还只能算是开场,而大头戏却在大年初一。因此,年初一早晨各家的火盆也都烧得格外旺、烧得格外红,烟火也格外浓。每有人来拜年,主家一定会招呼对方到火盆边暖和暖和。然而,让归让,大家都忙着拜年,这会儿哪有工夫坐下来烤火呢。

在我的故乡,好像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冬天就很少见有烤泥火盆的了。我知道最早淘汰泥火盆的是村里几个在煤矿上班的工人,他们有条件买到煤炭或煤泥、焦渣,冬天取暖都点上了一种叫花盆的煤炭炉子。因而,在我们村他们家的烟火也是最旺的。改革开放后就不同了,土地和梨树都分到了各家各户,农民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很快生活也有了极大地改善,随之村里多数人家过冬取暖也都陆续点上了烧煤的炉子,只不过有的烧的是原煤,而有的烧的则是煤球或煤饼。屋里烟火旺了,大家的日子也旺了,村子的炊烟可以作证,每到做饭的时候,袅袅的炊烟会笼罩着整个村庄上空。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冬天取暖靠火盆的日子,也是我人生所食的第一道烟火——乡村烟火。眼下,城市居民冬季取暖普遍用上了暖气,村镇里的人家也大多用上了土暖。冬季取暖靠泥火盆的日子虽一去不复返了,但每年冬天,我还会不时想起童年时的泥火盆,想起那充满暖意的人间烟火,想起一家人围坐泥火盆闲话家常的情景,瞬间心里也便会涌上一股暖流,和一缕淡淡的乡愁。

人间烟火,人生不能没有烟火,人生也离不了烟火。但只有火没有烟的烟火人间,却总让人感到生活中少了点什么,使久居都市的人们,甚至怀念起故乡的炊烟来。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滕州日报”或未明确注明出处的信息,版权均属于本公众号,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公众号授权使用信息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微信号:滕州日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微信ID:tengzhouribao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