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非常值得家长们花时间,认真看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走访了6个国家,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中国,然后为你展示这些国家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都做了什么样的探索。

第一站日本,有句话非常经典:孩子是大人的父母。意思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成长。的确是这样的,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孩子虽然我时有崩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毫无保留的爱你。看着孩子对我们的爱,一定想成为更好的妈妈或者爸爸,其实也是更好的自己。

第二站芬兰,他们会在课程中重视让孩子亲近自然。老师会让孩子走进森林,四处摸摸看看。导演自己也泪洒课堂,她说: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让他们保持好奇心,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

芬兰的老师会带领孩子们进入森林学习关于数学,艺术类的知识。目的就是让孩子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产生联系,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都可以教会孩子与她生活的环境有关联的知识。

第三站印度,这一集非常精彩,我的抗压能力因为经济的不发达,印度人的抗压能力很强,他们很善于在混乱中制造秩序,所以很多跨国企业的CEO是印度人。

还有一个非常震撼的话题是说,印度有57%的女孩到了青春期就选择辍学在家,因为她们来月经了,但是她们不知道要如何处理,觉得继续上学很不方便。真的是让人不敢想象还有这样的辍学原因。好在有人已经做了《月经百科全书》向校园的女孩们宣讲,这样的话也许辍学的女孩就会少些,她们未来的命运也许就会不同。而在印度的贫穷乡下,老师还会利用网络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


第四站英国,说的是贵族教育,但是最打动我的是这段话:有一个好的关系,孩子可以更好地与老师交流,更好的学习,还有心理健康,快乐教育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此同时,要求也是要有的,但是有了情感的铺垫,孩子就会感觉到,老师管教我们是为了爱。这句话用在我们父母的教育上何尝不是很好的选择呢?我们与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其次是管教,这是我们可以给孩子的两份礼物。

第五站以色列,犹太人的教育世界闻名,以色列人的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教育,教育,教育,而犹太妈妈的角色尤为关键,她们鼓励孩子去尝试,哪怕失败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六站,就是咱们中国。其中有一部分是一群孩子在实践一种解读历史的方法

童行书院的七八岁的孩子,练习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课题,关于事实与观点他们如何去区分,让孩子们根据事实给出合理论据,学习怎样就事论事,客观评价一个人,在把学习引入到历史中去,怎样评价秦始皇,带孩子们去西安参观兵马俑,课后开展小组讨论,了解了秦国历史,看过青铜器,让同学们评价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且为这个结论,拿出事实论据。让学生们了解表达和聆听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他们需要从关注自己开始,包含我们成年人都在学习着。

张若水同学不喜欢看动画片,只喜欢历史,因为他觉得知识含着故事,他觉得听故事就特别快乐,也是故事里含着知识,特别有趣。10岁的张若水熟读中国的《战国》、《三国》、《春秋》。


不过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其他国家的教育方法。在和我的一位同事聊天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是对这部纪录片最好的诠释:

这位同事说,其实家长和孩子,可能是全世界最奇妙的一种关系。如果你遇到不喜欢的同事、上司、伴侣,你总有办法摆脱他们。但是我们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

所以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其实很多时候是在接纳一个完全没有机会接纳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家长会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孩子也在很多方面,教了家长。

带着这个视角再来看《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相信你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你会看到,这个片子中的孩子和学校,并不是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学校通过不断尝试,摸索出更适合孩子的教育理念,而孩子也通过不断的反馈,让学校甚至是教育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对教育的用心,绝不仅仅是看家长在孩子身上愿意花多少时间。用不用心,更要看教育的双方愿不愿意在彼此的相处中,发现这段关系更多的层次。

我是 小编,专注于分享教育、育儿领域的干货。期待着您的关注,我们一起聊聊教育那些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