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多次提到“鹿角”这个词,请问这里所说的'鹿角”是什么意思?

原度拾趣


水浒传中共有11个地方提到了鹿角这个词,从字面上看不就是鹿头上的角吗?当然不是,

其实他们都指的是军队营地的防御物,那军营的防御物为什么叫鹿角呢?其实是这样的,军队安营扎寨为了防御把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在营地的周围,用来阻止敌人,因为这种设施形状像鹿的角,因此就被叫做鹿角。

其实人类制造一些工具或者设施都是有一定参考的。鹿是警惕性很高的动物,它们在一起休息的时候会围成圆形,让角形成环形防御带,就像战场上的战斗队形,已防止捕食者的侵害,军营中埋的防御树状之所以叫鹿角,还因为两者在功能上相似。

《曹操集》里面有这么一段:“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大致意思就是说,贼人烧了鹿角,夏侯渊就带着四百兵士去到鹿角阵地修补。这句话本来是曹操责备夏侯渊的话,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知道,鹿角实际就是指的防御阵地上的防御设施。

鹿角不只是在古代战场使用,现代战场也会有类似功能的防御设施出现,并且越来越先进,科学。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但愿这个设施能带给世界和平与安宁,而非战争与杀戮。


我不是先知


在古代军事史上,“鹿角”既是防御工事,也是一种战车,可攻可守,进退自如。

“鹿角”之名,古已有之

不独《水浒传》中提到“鹿角”,事实上,翻开史册,许多战争中都可见鹿角身影。

《三国志》记载:“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夏侯)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子午之役,(夏侯)霸召为前锋,进至兴势围,安营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战鹿角间,赖救至,然后解。”

《晋书》记载:“爽不通奏,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树为鹿角,发屯兵数千人以守。”、“(马)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宋史》也记载:“时城未下,守正夜超垣,度鹿角,临机桥,以大军将至,说关使刘禹使降。”、“(赵)士珸夜半薄城下,力战破围。翌日入城,部分守御。敌治壕堑,树鹿角,示以持久。士珸砺将士死守,飞火炮碎其攻具,以计生得其首领,敌乃解围去。”

在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鹿角,其实就是用树枝等物制作的防御工事,如同鹿角一般的栅栏,可以阻止敌军突袭,起到拖延进攻、争取时间的作用。

但聪明的将领,并不会僵化使用“鹿角”,反而会结合战争形势,将鹿角的防守与战车的进攻特性融合,灵活作战。

鹿角战车

比如西晋名将马隆,在对西凉树机能用兵时,就制作了偏(扁)箱车,利用“鹿角”,结成阵营,一路奇袭,突破层层险关,以三千奇兵平定十年之寇乱。

马隆所谓的“鹿角”,并非简单的伐树而作,而极可能是令士兵用戈戟等兵器结成的战斗阵营。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便提到:“古者鹿角车,以戈戟在前,故有鹿角之号。今前后俱插枪者,拟此也。”

由此可知,鹿角也可以成为进攻的武器,并且,宋代人在军事前辈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出更具杀伤力的战车。

“又以民车之箱,增为重箱,高四尺四雨,前后二户高于箱等,因革挽之。关起所谓革车掩户笼彀是也。置床子弩一,车上客五人,弓二,弩二,其人击金鼓,以为一车进止……”

在宋代,非常鼓励兵车改革,还曾广泛征集战车式样,制造出五花八门的兵车,而鹿角也被赋予了防御以外的更多职能。


元二使安西


鹿角,又称拒马,最近我们应该经常见到,只不过和战场上的鹿角稍有不同,这就是如下图所示的封锁道路的路障。

另外,今天我们仍能看到战争使用的鹿角,例如在军事管理区门口的路障。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普通路障是不带刺的,战争所使用路障是带刺的。

古代的鹿角则是作战中使用的一种能移动的障碍物,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枪头穿在横木上,使枪尖向外,设于要害处,主要用以防御骑兵突击,故名拒马枪。

早在三代(夏商周)时期便有了早期拒马,即将木柱交叉固定成架子,架子上镶嵌带刃、刺。当时用以堵门堵路,后来用于战斗,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并可杀伤敌人。

唐朝《通典·兵五》引《卫公兵法·攻守战具》:“拒马枪(鹿角),以木径二尺,长短随事,十字凿孔,纵横安检,长一丈,锐其端,可以塞城中门巷要路,人马不得奔驰。”

因为自古我国核心地带就是农耕文明,因此对于游牧民族的防御历来都是重中之重,此种情况下,鹿角应运而生。

中国历史上以使用鹿角阵的经典案例当属后晋李存审、李嗣源以鹿角阵大破契丹十万铁骑。

《旧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的大将周德威出任卢龙节度使时,由于恃勇轻敌,放松边备,致使契丹兵进围幽州长达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

晋将李嗣源获此消息后,便约李存审等将率领步骑兵七万人会师于易州(今河北易县),准备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

他们从易州北出,越过大房岭,沿着山涧向东前进。

当李嗣源与其养子李从珂率领先锋大败契丹阻击军队越出山口后,李存审命令步兵砍伐树木设置鹿角阵,每人手持一枝结成营寨。

契丹兵前来攻寨,进攻不成,只能绕寨徘徊。

李存审命令鹿角阵内士兵,契丹人近则长枪攻击,远则万箭齐发。

契丹人死伤极重,只好撤到幽州城下。

最终李存审以疑兵之计解了幽州之围。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在平原地带,鹿角对于防御骑兵冲击作用十分明显。


别酒流年


你好,我是董某聊电影,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1、水浒传中曾11次提到鹿角这个词,这个词能自然不会指鹿头上的角。

2、在水浒传中“鹿角”这个词指的是军队营地的防御物。

3、那么大家肯定很想知道为什么军队营地的防御物为什么叫鹿角呢,是因为当初军队安营扎寨为了防御,把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在营地的周围,用来阻止敌人,因为这种设施形状像鹿的角,因此叫鹿角。

4、清代的学者的赵翼解释说,鹿是警惕性很高的动物,它们在一起休息的时候会围城圆形,让角形成环形的防御带,就像战场上的战斗队形 ,以防御人和其他动物的侵害,军营中埋的防御物尖树桩之所以叫鹿角,是因为两者在功能上相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董某聊电影


鹿角,军营的防御物,用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在营地周围,以阻止敌人。因形似鹿角,故名。深栽,意为深插,为了牢固,更好的防御。

水浒传88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话说当时宋江在高阜处,看了辽兵势大,慌忙回马来到本阵,且叫将军马退回永清山口屯扎。




风灵无畏87


即鹿砦,军队为阻滞敌人进攻而设置的障碍物。一般放置营盘周围或交通要冲、前沿阵地等敌方必经之地。因其大多为大树树枝构成,状如鹿的角,故名。



风露中宵2


鹿角,指雄鹿的角,可以制药;旧时作战时的防御设施。把带有枝桠的树枝削尖,尖梢朝上,埋在营寨门前或交通路口,以阻挡敌人前进。因形似鹿角而得名。语出《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

基本解释

(1)指鹿茸,中药名。鹿茸为梅花鹿、马鹿等雄鹿的已长成而骨化的幼角,主要供药用。

(2)指军事上的防御设备。形似鹿角而名。

(3)指官府衙门外布置的障碍物。

(4)指一种小鱼。

(4)指一种蔬菜。

水浒传中鹿角指:

军营的防御物。用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在营地周围,以阻止敌人。因形似鹿角,故名。



四十米大刀


鹿角,又称为拒鹿角、拒马,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守城武器,也分为防御步兵和防御骑兵两种。

鹿角最早出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看过三国的都看到过战争中放在城墙前面或者军队外面许多尖锐而坚固的树枝或树干捆绑在一起而成,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亦称拒鹿角,

还有一种就是把圆木削尖,并交叉固定在一起以阻止骑兵进攻,可以活动,也称拒马。

鹿角在古代战争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军营遭到敌军骑兵的偷袭。骑兵以其速度快、灵活和杀伤力大成为偷袭营寨的常用兵种,因此通过削尖的木棒而制成的木栅栏即"鹿角",可以有效防止敌军骑兵的冲锋。并且有些军营的鹿角上绑上一些铃铛,在敌军步兵移动鹿角时可以为守军提供警报,及时有效地防止敌军对本军营寨的袭击,大大提高了军营的安全性和防偷袭性。



爱观影的流星


水浒传里提到的“鹿角”并不是雄鹿头上的角,它们指的是军队营地的防御物。古代军营为了防御,把树木削尖埋在营地周围,用来阻止敌人进攻,这种防御设施形状像雄鹿的角,因此就叫“鹿角”了。

也有人说鹿这种动物警惕性很高,在休息时会围成一圈把角朝向外围,就像军营的尖木桩一样。

所以,鹿角和尖木桩在外形上和功能上都相似,顾名思义,水浒传里就把军营中的这种防御设施叫做“鹿角”了。



生活真有趣儿


水浒传中一共提及了11次鹿角,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是林冲逼上梁山,也就是王伦做大王时作者对水泊梁山的一段描写。仔细读真是不寒而栗…山排巨浪,水接摇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而这里的“鹿角”并不是鹿的角哦~小说中的鹿角,是一种守城武器,又分防步兵或骑兵的.第一种是将许多尖锐而坚固的树枝或树干捆绑在一起而成,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亦称拒鹿角。第二种就是把圆木削尖,并交叉固定在一起以阻止骑兵进攻,可以活动,也称拒马。   

鹿角在古代战争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军营遭到敌军骑兵的偷袭。骑兵以其速度快、灵活和杀伤力大成为偷袭营寨的常用兵种,因此通过削尖的木棒而制成的木栅栏即“鹿角”,可以有效防止敌军骑兵的冲锋。并且有些军营的鹿角上绑上一些铃铛,在敌军步兵移动鹿角是可以为守军提供警报,及时有效地防止敌军对本军营寨的袭击,大大提高了军营的安全性和防偷袭性。

该种守城武器是古战场十分重要的,在许许多多的军事题材小说中都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