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安家》,为什么10年后“海清”还在买房?

世界华人周刊


蜗居中海清扮演的角色 海棠 深入人心。对买房的需求很强烈。要求也挺高。是大部分人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心声吧。 安家的导演所以请了她来继续出演 改善型购房者的角色。 带入感更强。


振溪男鞋


《蜗居》十年了吗?好快啊!海清他们为啥还在买房。听听我的经历也许就明白了,虽然我们是三线城市,十三年前和三年前我各买了一套房,正好相隔十年,和海清的想法也许有共通之处吧!第一套房还算便宜30万左右,但当时已经是倾其所有了。十年后为了二胎上学和改善住房买了第二套,地段和面积稍好一点,可价格已经是1百多万了,十年我俩省吃俭用也攒不出来啊!当时想要是十年前直接贷款买两套就好了呀!!!这次又是倾其所有还贷款无数,本想等等,可又怕几年后房价又是翻一番怎么办啊!这就是虽然专家天天说不用买房可老百姓追着买房的原因吧!赞一辈子也跟不上房价涨的快啊!就比如我要是十年前直接买下两套房现在也不用天天为还贷发愁了。其他理财方式都没有房价来的实在啊!!!

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勇敢,有抱负,敢于挑战,以为可以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他们背井离乡,也许有些人做到了,可是同样是一套房子,他们付出的努力却是当初蜗居在家的那些他们曾经不屑的安于现状的同龄人的几百甚至几千倍,这对生活在大城市的下一代当然是好事,可是对于他们自己呢?他们不断努力存着首付,可等存够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房价后面又多了一个零,你永远都在追赶着一套房子。就算是那些在老家买下房子的年轻人们,又能有几个,可以拍着胸膛说,那套房子,就是靠自己买下的?谁都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这就是生活,中国的青年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如何让他们起飞啊!!!



用词不达当


蜗居成就的是小我,是小爱,是人生的正轨,是人生的沉淀期。而安家,是我们现阶段必须面临的思考,年轻人再考虑刚需,到了40还要考虑学区,到了50又要考虑改善,目前的居民,尤其是北上广深,你说我没有换过房子,我没有想过再买一套,或者我没有想过买房都是不切实际的。刚毕业的年轻人挣钱买房,年龄大了换学区房,年龄再大点我要改善,再大点回家养老。这是我们的一生,都在围绕着房子做抉择。海清,这也是他避免不了的一个问题,人啊,就这样吧,换来换去还是人生的角色的转变,你说我想按自己的活法来走完这一生,可是现实的美工刀不一样把你修饰的和大家伙一样吗,加油人生,房子,有吗?



爱卖房的贾宝玉


近日,最火爆的国产剧,莫过于孙俪和罗晋领衔主演的《安家》,刚开播没多久,就频频登上热搜。

其实,《安家》从开播到现在,是一部非常让观众纠结的作品,很多人表示:“我是一边吐槽,一边刷剧的。”吐槽是因为剧情偶尔浮夸,坚持刷剧是因为,里面关于“买房”的话题,戳中了国人的痛点。

尤其是“海清夫妇”登场时,大众都惊呆了,这不是10年前在《蜗居》里,为了房子而连续吃了一个星期挂面的“郭海萍”夫妇吗?

10年前,他们为买房奋斗;10后,因为二胎的降临,他们为换房而绞尽脑汁。

10年了,从《蜗居》到《安家》,房子依旧是国人的头等大事,年轻人要结婚、孩子大了要换学区房、老人年纪大了要换电梯房等等,一间几十平米的房子,成了多少都市人的渴望和奋斗目标。

1、

2009年,一部《蜗居》成为爆款级国产剧,时至今日,依然有忠实观众会忍不住回去重刷一遍,只不过时隔10年,对剧情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出了大众的心境:“当年看《蜗居》,还在上大学,关注点都在男女主角的感情上,现在看《蜗居》,我已人到中年,关注点都落在了海萍夫妇上,那时的他们,就是现在的我。”

▲ 《蜗居》中的“郭海萍”夫妇

在《蜗居》中,“郭海萍”夫妇和现在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了实现人生的逆转,放弃了家乡的工作机会,投身到大城市。

来到大城市,就没想过走回头路,他们渴望在这座城市安家,安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从他们迈进城市开始,买房就成为了吃苦、奋斗的目标,随着孩子的出生,房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刚需”。

哪怕背负巨债,哪怕节衣缩食,也必须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了,海萍夫妇成了《安家》里的宫蓓蓓夫妇,让人感叹的是,他们依旧在为“房子”奔波。

▲ 《安家》中的“宫蓓蓓”夫妇

《蜗居》里是刚需,《安家》是要改善眼前的居住条件,因为二胎要出生、老大要上学,解决在家工作的问题等等,他们需要一套更好一点的房子。

从最初的二人世界,只求有个落脚地,到后来的“多口”之家,必须换个大的房子,这10年的跨度,正是多数年轻人的缩影。

所以很多人说,打开《安家》后,有种落泪的冲动,因为一切太真实,看着看着就想到了自己。

2、

《蜗居》里的海萍夫妇,像极了刚走出校门的小青年。

那时候,兜里揣着一张名牌大学毕业证书,和爱人来到心仪的大城市,看着都市里的车水马龙和璀璨霓虹,满怀憧憬。

但随后就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也为了省钱买房,海萍夫妇只能在拥挤的弄堂里,租一间只有10平米的房间,连卫生间都是公用的。

▲ 《蜗居》中的“郭海萍”夫妇

最初的日子,他们还很兴奋,生活虽然苦,却依旧有情调,两个人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憧憬着未来,计划着奋斗几年,就贷款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买房的道路,就像一场持久战,转眼来城市打拼七年了,海萍的妹妹从高中都到大学毕业了,他们依然没有攒够首付。

海藻来投奔姐姐,三个人“蜗居”在10平米的房间里,拥挤、不便,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 《蜗居》中的“郭海萍”夫妇

随着孩子的出生,海萍一家子的生活更加“艰难”,每当有一项开销时,海萍的丈夫就会唉声叹气地说:“半平米又没了”。

最初的激情早已褪去,生活只剩下一地的琐碎和不堪,为了省钱,他们连续吃一个星期的挂面,骑自行车上班,一个月才省出33块钱,首付依然是够不到的天文数字。

▲ 《蜗居》截图

那时的海萍,睁眼闭眼只有一个念想:“我要买房子。”

最后,他们终于凑够了首付,却背负上了“巨额”房贷,日子依然捉襟见肘,海萍每天早上起来,就有一串数字跳出脑海,房贷6000、吃穿用2500、孩子幼儿园1500…..

很多人说,在《蜗居》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了买一套房,生活里写满了省钱、狼狈、落魄,更可悲的是,从20岁的青春韶华,熬到了30岁的而立之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其实,现实永远比电视剧更扎心。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因为没钱,他只能住五环外,上下班要挤近三个小时的地铁,他说,早高峰和晚高峰能把人挤成肉饼。

现在他北漂快十年了,依然住着出租房,依然拼命地挤地铁,拼命工作,可以手里的那点存款,都不够十平米房价的。

他过的日子,就是现实版的《蜗居》,合租房、公用卫生间和厨房,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最终连个首付凑不够。

电视演绎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就是这冰山一角,也让我们看到了都市外乡人的艰辛和不易。

3、

《蜗居》中的海萍夫妇,历尽艰辛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可到了《安家》里,他们的生活依然备受“房子”困扰。

原以为我们是生活的主宰,事实上,一直都是生活牵着我们走。宫蓓蓓夫妇也如此,老大要上学,老二要出生,老人给带孩子,一家六口根本没有办法蜗居在六十几平米的房子内,所以,他们必须换房。

剧中的宫蓓蓓挺着大肚子,看了十几套房,依然没有中意的,中介说她太挑剔,归根结底,是因为“囊中羞涩”。

在看了N+1次房子后,宫蓓蓓和老公的对话,刺痛了无数中年人的心。

宫蓓蓓的老公,苦口婆心地说:“这都大半年了,咱们看的房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几套,差不多就行了,再不买老二就要生下来了,到时候怎么办?”

宫蓓蓓头靠在轿车座椅上,面无表情地说:“我觉得我们俩都挺可怜的,俩博士毕业,两个人在这个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连一套像样的两居室都买不起,可笑吧!”

两个博士,两位都是高精尖人才,精打细算七八年,依然解决不了房子的问题,就像宫蓓蓓说的“太可怜了”。

剧中的场景,也很刺眼。

宫蓓蓓下班回到家,满屋子连个落脚地都没有,老公还在打地铺,为了帮学生改论文,宫蓓蓓只能“窝”在卫生间里加班。

工作累了,宫蓓蓓一抬头,看到的不是星空,而是乱七八糟的正在滴水的衣服,那一刻,她的眼神透着无奈和悲凉。

和十一年前的海萍一样,宫蓓蓓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换房。”

有人对剧情抱有怀疑的态度:电视剧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多少会有夸张的演法,说这些话的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没有在都市打拼的经历。

我们来看看北上广深的高房价,就拿北京来讲,普通人的人均工资是7000左右,夫妻二人也才14000,但就算是五环外的房价,一平米也高达3~4万元,随随便便的一居室,都要一两百万。

夫妻一年工资不到20万,除去生活必要开销,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一家人蜗居在简陋的出租房内的现象,随处可见。

可以肯定地说,生活和电视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安家》的编剧六六,就在微博上更新过一条动态,她表示宫蓓蓓是有原型的,她是一位真正的妇科大夫,怀孕坐马桶写论文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当那位妇科大夫面带笑意地和六六说,自己拿肚子当桌子,六六看着她的笑,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

所以,电视剧只是还原了生活,让我们看清了都市众生相。

因为有了孩子,开销加大,为了生存,夫妻需要上班,老人需要帮带孩子,三世同堂挤在几十米的空间里,这不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此,诗和远方只能出现在失眠的黑夜里,睁开眼扑面而来的就是拥挤和吵闹,置换房子的无力,是许多中年夫妻的缩影。

后来宫蓓蓓夫妇在房似锦(孙俪饰)的帮助下,“贷款”换了十年都卖不出去的“跑道户型”,未来如何,还很难断定。

有人评价说:“不就换房吗?至于那么纠结吗?”

真实答案是“至于”,中年夫妻的累,没有经历过的人,没资格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事业瓶颈,让中年夫妻不敢“背债”,他们赌不起,换一次房,无疑是倾家荡产的代价,他们必须精打细算。

不是宫蓓蓓事儿多,实在是现实生活太残酷,房子对于他们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投资,怎么会轻易买呢,置换房子的窘迫感,让许多中年夫妻感同身受。

4、

十年的间距,从《蜗居》到《安家》,“海清”购房、换房的经历戳中了多少都市人的心声。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买房?租房不也一样可以生活?”

事实并非如此,“租房”的另一层意思是“居无定所”,哪天房东有变动,你就要面临被“驱逐”,就要面临“无房可住”。

在中国,无论贫富,无论何种年龄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房产证,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是“家”和“归属感”,不然大城市再繁华,你也只是匆匆的过客。

不管是前10年,还是往后推10年,房子永远是中国人解不开的锁,只是希望,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外乡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在都市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几十米空间。

加油!!!


世界华人周刊


10年前,他们为买房奋斗;10后,因为二胎的降临,他们为换房而绞尽脑汁。

10年了,从《蜗居》到《安家》,房子依旧是国人的头等大事,年轻人要结婚、孩子大了要换学区房、老人年纪大了要换电梯房等等,一间几十平米的房子,成了多少都市人的渴望和奋斗目标。

2009年,一部《蜗居》成为爆款级国产剧,时至今日,依然有忠实观众会忍不住回去重刷一遍,只不过时隔10年,对剧情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出了大众的心境:“当年看《蜗居》,还在上大学,关注点都在男女主角的感情上,现在看《蜗居》,我已人到中年,关注点都落在了海萍夫妇上,那时的他们,就是现在的我。”


925看剧


1、家与房,矛盾越来越重

08年,金融危机,房市被列入刺激内需的支柱性产业,内地楼市经历了一场十年大牛市。

一路飙涨

随之而来的是身后千万中国人的安家之旅

有人倾家荡产买房蜗居,为孩子上学

有人利用囤房、租房赚得盆满钵满

有人自尊心作祟,用房子彰显品味

这十年,关于房子的浮世绘越来越精彩

2、海清形象一直未变

从双面胶、蜗居后,海清这些年的形象一直被定型在媳妇上。

演起这种媳妇,奋斗中的小人物得心应手

虽然她也寻求突破,但一直未有收获

但还是从小别离跳到了小欢喜

演媳妇买房子,对十年后的她形象没有影响

而且这部剧宣传力度大,客串的小角色也能短时期内为她带来流量

3、拉情怀,炒作

这两部剧有一个共同点

编剧都是66

拉海清和出来买房

人们自然会想起蜗居

又有一波话题

收视率、播放率增加

又何乐而不为


大头22


近日,最火爆的国产剧,莫过于孙俪和罗晋领衔主演的《安家》,刚开播没多久,就频频登上热搜。

其实,《安家》从开播到现在,是一部非常让观众纠结的作品,很多人表示:“我是一边吐槽,一边刷剧的。”吐槽是因为剧情偶尔浮夸,坚持刷剧是因为,里面关于“买房”的话题,戳中了国人的痛点。

尤其是“海清夫妇”登场时,大众都惊呆了,这不是10年前在《蜗居》里,为了房子而连续吃了一个星期挂面的“郭海萍”夫妇吗?

10年前,他们为买房奋斗;10后,因为二胎的降临,他们为换房而绞尽脑汁。

10年了,从《蜗居》到《安家》,房子依旧是国人的头等大事,年轻人要结婚、孩子大了要换学区房、老人年纪大了要换电梯房等等,一间几十平米的房子,成了多少都市人的渴望和奋斗目标。

1、

2009年,一部《蜗居》成为爆款级国产剧,时至今日,依然有忠实观众会忍不住回去重刷一遍,只不过时隔10年,对剧情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出了大众的心境:“当年看《蜗居》,还在上大学,关注点都在男女主角的感情上,现在看《蜗居》,我已人到中年,关注点都落在了海萍夫妇上,那时的他们,就是现在的我。”

▲ 《蜗居》中的“郭海萍”夫妇

在《蜗居》中,“郭海萍”夫妇和现在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了实现人生的逆转,放弃了家乡的工作机会,投身到大城市。

来到大城市,就没想过走回头路,他们渴望在这座城市安家,安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从他们迈进城市开始,买房就成为了吃苦、奋斗的目标,随着孩子的出生,房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刚需”。

哪怕背负巨债,哪怕节衣缩食,也必须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了,海萍夫妇成了《安家》里的宫蓓蓓夫妇,让人感叹的是,他们依旧在为“房子”奔波。

▲ 《安家》中的“宫蓓蓓”夫妇

《蜗居》里是刚需,《安家》是要改善眼前的居住条件,因为二胎要出生、老大要上学,解决在家工作的问题等等,他们需要一套更好一点的房子。

从最初的二人世界,只求有个落脚地,到后来的“多口”之家,必须换个大的房子,这10年的跨度,正是多数年轻人的缩影。

所以很多人说,打开《安家》后,有种落泪的冲动,因为一切太真实,看着看着就想到了自己。

2、

《蜗居》里的海萍夫妇,像极了刚走出校门的小青年。

那时候,兜里揣着一张名牌大学毕业证书,和爱人来到心仪的大城市,看着都市里的车水马龙和璀璨霓虹,满怀憧憬。

但随后就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也为了省钱买房,海萍夫妇只能在拥挤的弄堂里,租一间只有10平米的房间,连卫生间都是公用的。

▲ 《蜗居》中的“郭海萍”夫妇

最初的日子,他们还很兴奋,生活虽然苦,却依旧有情调,两个人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憧憬着未来,计划着奋斗几年,就贷款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买房的道路,就像一场持久战,转眼来城市打拼七年了,海萍的妹妹从高中都到大学毕业了,他们依然没有攒够首付。

海藻来投奔姐姐,三个人“蜗居”在10平米的房间里,拥挤、不便,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 《蜗居》中的“郭海萍”夫妇

随着孩子的出生,海萍一家子的生活更加“艰难”,每当有一项开销时,海萍的丈夫就会唉声叹气地说:“半平米又没了”。

最初的激情早已褪去,生活只剩下一地的琐碎和不堪,为了省钱,他们连续吃一个星期的挂面,骑自行车上班,一个月才省出33块钱,首付依然是够不到的天文数字。

▲ 《蜗居》截图

那时的海萍,睁眼闭眼只有一个念想:“我要买房子。”

最后,他们终于凑够了首付,却背负上了“巨额”房贷,日子依然捉襟见肘,海萍每天早上起来,就有一串数字跳出脑海,房贷6000、吃穿用2500、孩子幼儿园1500…..

很多人说,在《蜗居》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了买一套房,生活里写满了省钱、狼狈、落魄,更可悲的是,从20岁的青春韶华,熬到了30岁的而立之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其实,现实永远比电视剧更扎心。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因为没钱,他只能住五环外,上下班要挤近三个小时的地铁,他说,早高峰和晚高峰能把人挤成肉饼。

现在他北漂快十年了,依然住着出租房,依然拼命地挤地铁,拼命工作,可以手里的那点存款,都不够十平米房价的。

他过的日子,就是现实版的《蜗居》,合租房、公用卫生间和厨房,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最终连个首付凑不够。

电视演绎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就是这冰山一角,也让我们看到了都市外乡人的艰辛和不易。

3、

《蜗居》中的海萍夫妇,历尽艰辛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可到了《安家》里,他们的生活依然备受“房子”困扰。

原以为我们是生活的主宰,事实上,一直都是生活牵着我们走。宫蓓蓓夫妇也如此,老大要上学,老二要出生,老人给带孩子,一家六口根本没有办法蜗居在六十几平米的房子内,所以,他们必须换房。

剧中的宫蓓蓓挺着大肚子,看了十几套房,依然没有中意的,中介说她太挑剔,归根结底,是因为“囊中羞涩”。

在看了N+1次房子后,宫蓓蓓和老公的对话,刺痛了无数中年人的心。

宫蓓蓓的老公,苦口婆心地说:“这都大半年了,咱们看的房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几套,差不多就行了,再不买老二就要生下来了,到时候怎么办?”

宫蓓蓓头靠在轿车座椅上,面无表情地说:“我觉得我们俩都挺可怜的,俩博士毕业,两个人在这个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连一套像样的两居室都买不起,可笑吧!”

两个博士,两位都是高精尖人才,精打细算七八年,依然解决不了房子的问题,就像宫蓓蓓说的“太可怜了”。

剧中的场景,也很刺眼。

宫蓓蓓下班回到家,满屋子连个落脚地都没有,老公还在打地铺,为了帮学生改论文,宫蓓蓓只能“窝”在卫生间里加班。

工作累了,宫蓓蓓一抬头,看到的不是星空,而是乱七八糟的正在滴水的衣服,那一刻,她的眼神透着无奈和悲凉。

和十一年前的海萍一样,宫蓓蓓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换房。”

有人对剧情抱有怀疑的态度:电视剧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多少会有夸张的演法,说这些话的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没有在都市打拼的经历。

我们来看看北上广深的高房价,就拿北京来讲,普通人的人均工资是7000左右,夫妻二人也才14000,但就算是五环外的房价,一平米也高达3~4万元,随随便便的一居室,都要一两百万。

夫妻一年工资不到20万,除去生活必要开销,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一家人蜗居在简陋的出租房内的现象,随处可见。

可以肯定地说,生活和电视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安家》的编剧六六,就在微博上更新过一条动态,她表示宫蓓蓓是有原型的,她是一位真正的妇科大夫,怀孕坐马桶写论文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当那位妇科大夫面带笑意地和六六说,自己拿肚子当桌子,六六看着她的笑,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

所以,电视剧只是还原了生活,让我们看清了都市众生相。

因为有了孩子,开销加大,为了生存,夫妻需要上班,老人需要帮带孩子,三世同堂挤在几十米的空间里,这不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此,诗和远方只能出现在失眠的黑夜里,睁开眼扑面而来的就是拥挤和吵闹,置换房子的无力,是许多中年夫妻的缩影。

后来宫蓓蓓夫妇在房似锦(孙俪饰)的帮助下,“贷款”换了十年都卖不出去的“跑道户型”,未来如何,还很难断定。

有人评价说:“不就换房吗?至于那么纠结吗?”

真实答案是“至于”,中年夫妻的累,没有经历过的人,没资格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事业瓶颈,让中年夫妻不敢“背债”,他们赌不起,换一次房,无疑是倾家荡产的代价,他们必须精打细算。

不是宫蓓蓓事儿多,实在是现实生活太残酷,房子对于他们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投资,怎么会轻易买呢,置换房子的窘迫感,让许多中年夫妻感同身受。

4、

十年的间距,从《蜗居》到《安家》,“海清”购房、换房的经历戳中了多少都市人的心声。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买房?租房不也一样可以生活?”

事实并非如此,“租房”的另一层意思是“居无定所”,哪天房东有变动,你就要面临被“驱逐”,就要面临“无房可住”。

在中国,无论贫富,无论何种年龄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房产证,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是“家”和“归属感”,不然大城市再繁华,你也只是匆匆的过客。

不管是前10年,还是往后推10年,房子永远是中国人解不开的锁,只是希望,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外乡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在都市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几十米空间。

加油!!!


使劲刨根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需要,从独生子女到开放二胎,人们对房子的需求也在改变。海清在蜗居中对房子并没有具体的要求,那只是一个执念,一种感觉,我要在上海扎根,所以一定要在上海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安家中,海清已从买房改为换房,需求也很明确,人在需要中长大,成熟。

其实我们要的是房子吗?不见得吧,我们真正要的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不必因为房东涨房租,不必因为工作单位太远就搬离的家。

那是一个温暖的,让人安心的,充满能量的补给站。






我要我自由


十年前后,买房的人分别是“海萍”和“宫蓓蓓”……

十年前,海萍买房,导致妹妹误入歧途,终于明白,房子不是家,有爱才有家。

十年后,宫医生买房,改善居住条件,高知阶层通过自己的奋斗,只为提升家庭生活质量。

十年前后,虽然买的都是房子,但买房人的观念、心路历程却完全不一样。十年前,普通人买房要举全家之力,十年后普通人只要努力,还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唯一没有变的……就是都依靠海清演绎了人物,呵呵:)


穆紫雨姗


你好,我感觉还是因为房子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一生中最大一笔开销,所以在生活中永远都是核心话题,海清一直致力于表演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她很少演霸道总裁,海清是我一直比较看好的女演员,演戏张弛有度,贴心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