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皇帝可以叫“光绪”,他为什么不用避“道光”中“光”字的讳?

山東呼保義


向敬之

避讳,主要避帝王名讳,而不是年号。

清朝年号,光绪年号有一字同于道光,并非特例,太宗皇太极第一个年号“天聪”,也与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天命”相似。

避讳,其实就是文字游戏。不但今人和后人要避讳,就是古人也有避讳。

著名的隋唐英雄第一好汉李元霸,原名李玄霸。康熙时草根作家褚人获以小说《隋唐演义》,成就了这位雷公嘴的大唐开国元勋,但也因为要避帝王玄烨名讳,而改名李元霸。

帝王讳,不但一千多年前的死人和假人要避,就是皇帝的先人和兄弟也得改。雍正即位后,追赠其祖母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的爷爷佟养真为光禄大夫、一等公,加赠太师,入祀昭忠祠,但是,也将其名改成了佟养正,要避后世玄外孙胤禛的名讳。

不仅如此,雍正胤禛和胞弟胤祯,都为他们的皇父康熙所赐名,但哥哥当了皇帝无特殊,被改作允禵(还被后世理解为康熙给他取得名字叫胤禵)。老十三允祥因为死忠雍正,故而在死后被改回原名,还成了雍正皇帝的皇恩浩荡、顶级赏赐。

避讳,不但同字要改,就是同音也得改。允禵被改得面目全非、父爱不存,也就是因为祯、禛同音。

兄弟无情,但雍正却彰显了一次君臣有义。台湾总兵蓝廷珍,因为一字同音于君王讳,赶紧请旨要改名,没想到雍正朱笔一挥:我很喜欢你的名字,不用改了。

这都是因名讳而要避之事,不改或改回都是天大的恩宠。但是,年号避讳不重要。像明朝,也有正统和正德,雍正也没有强势改掉,甚至从中受了启发:“国家之事,莫大于正名。”(《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以礼观书


我看到一位网友评论:年号就是给老百姓用的,避啥避!

诚然此理,年号不避讳。明清两代,虽然有以年号代称皇帝本人的说法,然年号非皇帝名讳,非名讳,则不必讳。

然余意犹未尽,且再续貂补一点知识和趣话吧。

古代,给皇帝避讳,是常识,所以在给皇子取名时,尽量使用常用字,不然民生就会十分不便。比如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帝福临,他霸气得很,把福气的“福”字给占了,以后逢年过年,老百姓再在门上贴喜帖,就要在“福”字头上少写一笔(称为“缺笔”,是最常见的避讳形式)。


这无论对福临本人晦气(缺笔等于挨了一刀,而且民间挂福字,还总是倒挂),对普通百姓也是十分不便。

福临便下诏,令臣民不必避福字,说“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这是清朝初定天下时收揽民心的举措,但后来写门联仍禁止用“五福临门”等字。

与皇帝名讳用字不同,年号往往挑吉祥字眼,并且带有美好的意涵,比如顺治,就是“顺天而治”的意思,用这个年号,也是希望天下百姓“顺从大清之治”。顺治二字若避讳了,还要不要天下大顺?

有趣的是,“大顺”是李自成自建的国号,两“顺”撞车!大顺最后亡了,它自然不是为避顺治之讳而亡,而是打不过人家,被清给灭了。


明末北京同时受到来自四面的威胁,为此加筑了宛平城。宛平城其实就是个军事要塞,它一东一西两个城门,你猜叫什么?一个叫永昌,一个叫顺治!竟然是未来争夺大明天下的两个年号,城门预兆已定,就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呢!最后顺治皇帝驱逐了大顺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永昌”也不许用了,这个城门改名为威严门。顺治门则不改,说明它不必避新主儿的讳。


顺治的孙子叫雍正,雍不是常用字,但“正”是,人们在记账时,不是总要在数字末尾写一个正字?另外宫里还有一座“正大光明”匾额,雍正他爸爸康熙的立储密诏就藏在后面。雍正年号启用后,这块著名的匾额也没改,也说明正字不必避。

雍正儿子的年号叫乾隆,而紫禁城的“天子正寝”,仍叫乾清宫,宫门仍叫乾清门。说明乾字不改,一如上理。

我再讲明代一个例子,明神宗万历皇帝名叫朱翊钧,他的爱妃郑贵妃所居的宫殿名叫翼坤宫,本名是翊坤宫,改名显然是为了避皇上的讳(入清后又改回翊坤宫)。这说明,如果有避讳字眼,就是宫里的宫啊殿啊门啊匾牌啊,都得一体改正,不得例外。而乾清宫、乾清门、正大光明不改,正说明乾、正等年号用字是不必讳的。


最后我再说一点,古代的避讳是十分不讲理的,尤其是逼令古人避今人的讳。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是,汉代的王昭君,到了西晋,为了避司马昭的讳,竟被改为“明妃”。我再说一个年号被改的例子,比如明代的孝宗皇帝,年号为弘治,在史上拥有“弘治致治”的美誉,结果到了清朝,为了避乾隆帝弘历的名讳,竟被改为“宏治”。不清楚避讳这档子事的人,还以为看史书不细,漏掉一个朝代呢!

谁先谁后,咋讲理不讲啊?对,避讳这事,就是这么不讲理。所幸年号不避讳,不然大清国到雍正时,全国都要不正呢!


皇帝不称朕


避讳这事一般不出现在年号上。

一、光绪和道光的年号联系

同治死后无嗣,无人承继大统,光绪作为慈禧的侄子&外甥,过继给咸丰为嗣,方可承继大统。但是人家道光咸丰光绪是大宗,醇亲王家是小宗,你小宗入大宗仅仅过继还不行,要给一个更宏大的帽子,那就是光绪也是道光的孙子,是道光皇帝的永绪(道光是清代唯一嫡子继位的,在后世子孙心中威望颇高),所以年号光绪。

二、光绪继位,同治无嗣,可咋办?

光绪继位后,有人提议,光绪若有后代,应先过继给同治为嗣,后立为继承者。这个事慈禧是一直想做的,谁愿意伺候别的儿子风光,看着自己儿子绝户?可惜,光绪也绝户了。。。。。这和满族内部通婚,基因差有关系。

三、宣统(溥仪)、道光两个年号有关系?

答案是有的,道光被称为宣宗,溥仪入继同治,兼祧光绪,意思就是这孩子也是过继的,过继给慈禧的亲儿同治,同时也是光绪的继承者,但是不管谁吧,都是宣宗道光皇帝的子孙,都为道光皇帝一统天下。慈禧很看重这个公公。

四、为嘛选溥仪这个倒霉蛋?

当时,慈禧自知时日不多时,也明白主少国疑,不能再立孩童天子了。不过溥仪在辈分上真的很合适,又是爱新觉罗子孙,又和叶赫那拉占亲。同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慈禧看重的人,首先载沣年富力强,在同辈中还算能力强的,矬子里拔将军,其次立他自己儿子为皇帝,以后权利交接无障碍,最后袁世凯貌老奸巨猾,希望载沣分庭抗礼一下,事实证明没玩过老袁。作为清代第二位摄政王,第二代铁帽子醇亲王的载沣,能力差了点,骨气还可以。



很无知的小白


光绪皇帝是道光皇帝的孙子,他当然要避皇爷爷的讳。



可是,要谈避讳的事情,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点:古代皇帝的哪些名号需要避讳。

名字是肯定要避讳的,是为名讳。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他当皇帝后,匡胤二字就被他垄断了,别人不准再用,不准再提。用了的,就要改名。比如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就要改名为赵光义。

当然,有些皇帝就比较人性化,他们不是让别人改名,而是自己改名,而且要改成一个生僻的名字,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被提及,从而到达避讳的效果。比如宋神宗原名赵仲针,他登基后就把名字改成了赵顼。

其实不仅皇帝,就算古代的普通人提到自己的父母祖宗的名讳时,也要避讳的。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写到自己母亲的名字时,就故意少写一笔,这就是避讳。

除了名字外,皇帝们还有年号,死后还有庙号、谥号。这些名号,都是不需要避讳的。

比如题目中提到的“道光”“光绪”都是年号。年号只是用来纪年,比如道光五年,光绪十一年,不需要任何避讳,老百姓可以随便提及。至于庙号和谥号,同样不需要避讳。比如,明朝的皇帝提到太祖皇帝,是指明太祖朱元璋,而太祖是其庙号;再比如,汉朝的皇帝提到武帝,是指汉武帝刘彻,而武帝是其谥号。

所以,皇帝的避讳虽多,也不是什么都避讳。该避讳的必须避讳,不须避讳的就无须避讳。

当然,有些皇帝会有一些特殊的避讳。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当皇帝前做过和尚,因此对“和尚”“僧人”等名词特别忌讳,甚至对“光”“秃”这些字眼也特别避讳。谁提到它,朱元璋就会特别生气。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的“明”不也是“光”的意思吗?


趣谈国史


因为“光绪”和“道光”都是年号,年号是新皇帝继位的时候制定的,虽然年号可以用来特指某个皇帝,但它不是皇帝的名字,不用避讳。像明朝末年的崇祯、袁崇焕两人都有崇,但是袁崇焕不用避讳,因为崇祯不是他名字,他名字叫朱由检。

光绪

避讳的四种情况

1,帝王

当代帝王和本朝历代帝王都需要避讳,这被称为是“国讳”。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就改称为茂才,观世音菩萨遇到了李世民,改为了观音菩萨。

2,上级领导

就是要避上级的名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大家一定都听过,一个叫田登的官员就不许他手下叫他名字,元宵节这天可以点灯三日,小吏就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天”,灯改成了火,这才闹了笑话。

道光剧照

3,圣贤

避孔子和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老子和黄帝的名讳。孔子名丘,在清朝时期,凡是姓“丘”的人一律再加一个耳字旁成“邱”,并且还不准读qu,要读qi。

4,家中长辈

避父母和祖父母的名讳,也叫做“家讳”,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直接称呼别人长辈的名讳是极为不礼貌的。杜甫的父亲叫“杜闲”,为避其父的名讳,杜甫的诗词中一个“闲”字都没有出现过。

古人的避讳方法

1,改字形,用同义字来代替他。比如唐高宗李治的“治”就用“理”代替。前面的孔丘也改成了“邱”。

2,改字音,阴历的一月本来叫“政月”,但是处于秦始皇嬴政的关系,“政”改为了“正”,读音也从四声变为第一声。

3,改字,即用别的字代替,例如户部在唐朝之前是叫做民部的,李世民登基后民部就改为了户部。

还有两种分别是空字和缺笔,即空掉那个字以及写那个字的时候少写最后一笔。


历史先森


清朝的皇帝都是需要避名讳的,而光绪和道光都是皇帝的年号,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爱新觉罗·载湉,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是清德宗和清宣宗,而这些是不需要避讳的。

避名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的时候,“努尔哈赤”分着写都不避讳,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这 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都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但是有一条,《实录》、《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这个名字的时候,上面盖一个黄签,上面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的意思,字并不改。这个原因,就是清朝 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别严格强调皇帝名字的避讳,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不可 以这样写,你要考进士答卷,“玄”字这么写肯定名落孙山,怎么写呢?最后这笔讳缺,避讳不写,这一点不写,“玄”字这还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玄”字,麻烦在哪儿呢?就是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金”字,“氵”,“ 丝”字等等,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最后这一点,叫讳缺,缺这笔,如果不缺,那么您这进士肯定就考不中,这是“玄”字。玄烨还有个“烨”字怎么办,康熙名字玄烨这个“烨”,左边一个“火”字,右面一个中华的“华”字,繁体字的,写“玄”字的 时候最后这笔讳缺,缺了,“烨”字最后这一笔、这一竖不能写。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后,凡是写“玄”“烨”的时候,必须把“玄”字这点讳,把“烨”字最后这笔讳了,这叫皇帝名讳,这是康熙。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这个“胤”,赵匡 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禛”两个字,还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禛”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在雍正朝,雍正 朝之前的刻的书写的字都不要改,因为往前改那就没完了,就是从雍正登上皇位那天开始,“胤”“禛”这两个字就要避讳了。那有人问了为什么雍正叫“胤禛”,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时候做一个规定,这个“胤” 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这不就避讳了吗,这是雍正朝。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我小时候有一个学校,叫“弘达学院”,发达的“达”,它就没这个点,我当时就 不明白,这个字怎么没这个点,那时侯很小,后来大了就明白了,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 、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 “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颙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 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 这样相近。这样,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这一点不写,这一点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个变通,变成一横一竖,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到这个时候 ,“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这样来敬避一下,这是第三个时期,嘉道时期。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绵、奕、载”,“奕詝”,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詝,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詝”字,“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 ,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载淳。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载淳,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二个字,载淳的“淳”跟“亨”字读那个音,换一个写法,载淳的“淳 ”这么写,这么来表示避讳。再底下就是光绪,“永、绵、奕、载”嘛,光绪是“载”字辈,光绪的载湉,也有叫载湉的,“载”字不避讳,就避讳最后这个字,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口”字不封口,这要是考举人,考进士,牵扯到这个字,如果多写了 一笔,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这是光绪。宣统,宣统叫溥仪,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字避讳。“仪”字,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叫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 》《实录》等重要场合,上面贴上一个黄签,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第三个时期是嘉、道,改一个字,讳笔。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皇帝名字两个字,第一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皇帝的名讳在当时来说造成很多的不便,当时有人因为疏忽了,忘了避讳,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职,考试的,落榜,甚至有论斩之罪。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也有好处,你譬如说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个“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聪、顺治都不避讳,第一次出现 避讳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现避讳“玄”字。这个书最早出版那就是康熙朝,不会早于康熙。你譬如说有个叫《康熙顺天府志》,那这部书是什么时候的?时间不一样,有人说是明朝的,有人说是清朝的,清朝的,还有人说是光绪的,怎么来断定这个书的时代。原因很多了, 其中一个就是凡是玄烨那个“玄”都避讳,所有带“玄”字偏旁全都避讳,全书一共避讳70处,那就可以断定这个书不是明朝的书,是清朝的书。清朝的书,不是努尔哈赤时期,不是皇太极时期,也不是顺治时期,最早就是康熙时期,这是它的上限,那它的下限呢?下限 也可能是光绪,因为从康熙之后,到宣统之前凡是“玄”字都必须避,都必须避讳。那这书上还有啊,它收录材料最晚的时间是康熙二十四年,这样,上限是康熙元年,下限是康熙二十四年,就大体上可以确定这一部《顺天府志》是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四年之间的书,是 康熙朝的《顺天府志》,如果没有这个名讳,皇帝的名讳这个书的时间断代上就会有更多的困难,所以学者们利用皇帝的名讳来有助于学术研究。另外对历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说皇宫的后门,明朝叫做“玄武门”,“玄”字和康熙玄烨的“玄”犯了避讳,所以康熙朝就改 成神武门,我们现在都知道,故宫的后门是神武门,是康熙时候改的。譬如说北京现在有个叫做广安门,明朝没有,明朝叫广宁门,道光皇帝名字叫绵宁,这个“宁”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讳了,所以道光朝改“广宁门”为“广安门”,那就可以断定“广宁门”改“广安门”, 时间应当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讳,对研究历史、对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影视剧当中这些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名字不能混用。你比如说孝庄,孝庄文皇后,“文”就是她丈夫是谁?是文皇帝,文皇帝清朝只有一个,就是皇太极,孝庄“孝”字,女 的都带个“孝”字,“庄”就是庄妃,她自己,就是两个字就断定她的身份,和她和谁是夫妻关系,底下我还要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皇帝的称谓和皇帝的名讳是我们看书,是我们了解文物,看影视剧,都是很基本的普通的常识,在这里给大家做一点简单地介绍


泽安君


道理很简单,避讳避的是名讳,而“光绪”和“道光”都是年号。

年号是古代记年的工具,明清时期,年号的使用相对固定,一般只有新皇帝登基才会改年号。比如雍正十三年,宣布从明年开始为乾隆元年,因为清世宗驾崩了,皇四子弘历登上了皇位。在民间,年号是可以说的,且说的相当普遍,就像我们现在说“2018年”、“2017年”一样。

皇帝的名讳是不能乱说的,“荀卿子”为什么后来称为“孙卿子”?因为要避汉宣帝刘询的讳,道光皇帝的全名是“爱新觉罗·旻宁”,所以清朝人要避的是“旻”和“宁”两个字,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被朝廷治罪。一旦皇帝的名字用到了常用字,对于民间来说肯定是一场灾难,多少相关词语需要改动。所以皇帝取名最好用生僻字,这样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因为光绪帝叫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只是其年号。而道光帝叫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也只是其年号,所以压根没必要避讳啊。

至于为什么好好的名字不叫非要用年号称呼他们呢,因为明清皇帝是一辈子用一个年号。所以现代人习惯性以年号来代称皇帝本人。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康熙帝和乾隆帝,也是以其年号代称的。

这个问题答完完以后,宋安之再给大家回答一个延伸问题,那就是光绪年号为什么不用避讳道光年号,难道年号不用避讳吗?

非也,年号其实也是需要避讳的。

在民国之前,遇到当代帝王或者所尊者之名时必须要回避,因此史书上常有因避讳而改易文字之处,改变的范围包括姓名、官名、书名、地名、年号等。

当然各朝所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

年号属于避讳的范围之内,为何清朝的光绪年号不用避讳之前道光的年号呢。

而且细说起来光绪年号是清德宗载湉的,道光是清德宗爷爷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孙子不避讳爷爷,不至于这么没礼貌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清朝年号避讳中没有这个讲究。

说完这个答案以后,宋安之猜大家肯定会大跌眼镜的。别着急,后面还有更有料的补充得。

虽然年号也属于避讳的范围之内,但一般年号避讳的是帝王之名,并不是年号避讳年号。

不只是清朝有相近年号,像唐朝有贞观和贞元年号。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年号大德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年号至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洪武年号,孙子明仁宗年号是洪熙。

毕竟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别说帝王层出不穷了,就是一些割据势力的一方之主不称帝也有自己的年号。(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历史发展到清朝这个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之时,年号已经是太多太多了。像清朝入关第一个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是顺治,其他朝代这种年号也不少,光是清朝上一个朝代明朝就有一个弘治的年号,算是重复了一个字。年号如此之泛滥,如果年号也避讳,那么皇帝取年号时候岂不是要累死礼部这些官员,所以年号并不避讳年号。


以年号避讳帝王之名来看,基本上历朝历代是屡见不鲜。像宋朝时宋人书写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号时为真观或正观。书写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贞元为正元,以避宋仁宗赵祯之名讳。

清朝的也出现过以年号避讳帝王之名的情况。乾隆帝名为弘历,因此改明朝弘治年号为宏治,并且改时宪历改为时宪书。

所以以年号避讳帝王之名,不用避讳年号来看。光绪年号不避讳道光年号,还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光绪这个年号也是具有一定继承道光帝的意思在内的,就更不用说避讳了。

因为光绪帝是道光帝孙子,咸丰帝侄子,同治帝堂弟。在同治帝无子死后,因为同治帝是独苗,意味着咸丰帝一脉的绝嗣以后,光绪帝成为新皇帝,颇有继承道光帝法统之意。

光绪年号解释为:光,光大;绪,未竟之功业。意思是“光大未竟之功业”。同时这个光字与道光的光字重合,隐约的另一层意思颇有续道光之皇统的意思。

关于光绪年号与道光年号这种情况,还可以参考明朝明孝宗弘治帝与明世宗嘉靖帝的年号故事。

明孝宗之后是明武宗,明武宗死后无子,因为明武宗是独苗意味着明孝宗绝嗣。因此明武宗堂弟嘉靖帝才得以成为新皇帝。

嘉靖帝成为新皇帝之时,内阁初步拟定了三个年号,其中“绍治“年号被大众的认可度较高。因为绍治的寓意十分明显,在当时人心中明孝宗是一位好皇帝,他的年号是弘治。而绍治这个年号无疑表达了对弘治中兴的继承。

不过嘉靖帝被立为皇帝之时毕竟不是光绪帝4岁不懂事时被迎为天子那般。当时已经15岁的嘉靖帝少年老成,很明白自己藩王被迎立为新皇的危险性,所以执意使用了更具有独立政治意义的嘉靖年号,是为明世宗嘉靖帝。

如果嘉靖帝也是4岁时不懂事被迎立帝,年号为绍治的话。那么弘治和绍治年号与道光和光绪年号的故事其实是一样的,并没有涉及避讳什么的。只不过嘉靖帝不是光绪帝,这二位起点相似,人生道路却大大不同的皇帝更是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极端。


宋安之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谓的光绪和道光都是皇帝的年号,而不是名讳,所以是不用避讳的。

如果是皇帝的名讳,就必须要避讳,就比如唐朝唐太宗名讳李世民,因为要避世这个字的名讳,观世音菩萨都要改为观音菩萨。再说一个清朝的,康熙皇帝名字为爱新觉罗·玄烨,紫禁城的城门原来有一个叫做玄武门,后来要避讳改为了神武门。即使是清朝皇帝的兄弟,在皇帝继位后,因为要避讳,名字也要改。我们比较熟悉的,雍正皇帝名字为胤禛,他的兄弟也是胤字辈儿的,但是他继位后,他的兄弟名字都改为允字辈而了,由此可见清朝皇帝专制的厉害。



故国有明月


废话,道光叫绵宁,光绪叫载湉,你听过有有避讳年号的吗?只避讳名字。再说了道光死后他的绵宁就不需要避讳了,这点常识都没有,还发出来,你多读读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