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談判技巧,砍價、租房、面試通通搞定

“談判”這件事,聽上去離我們很遠,實際卻很近。不光是生意場上,雙方談判代表正襟危坐唇槍舌劍,才叫談判。商店裡,買賣雙方討價還價,這也是談判。面試中,前半段討論你能為公司提供什麼價值,後半段討論公司能為你開出多少價碼,這也是談判。

談判,本質上就是溝通的一種,是溝通雙方展開討論,互相詢問:你需要什麼?我需要什麼?你能為我提供什麼?我能為你提供什麼?

因此談判的技巧,就是幫助你通過溝通,來滿足訴求的技巧

在《麥肯錫教我的談判武器》一書中,曾在麥肯錫、摩根大通、紐約證券交易所等知名公司和機構任職的高杉尚孝,總結了他多年的談判工作經驗,向我們分享了讓談判更順利的方方面面。

在這裡,我想和你分享3點:

何謂良性談判?良性思維 V.S. 惡性思維幾個實用的談判技巧

1

何謂良性談判?

許多人認為,談判就像攻城略地,要在死守己方陣地的同時,儘量逼對方退讓,最終取得儘可能多的利益。

但事實是,這樣的談判並不能長久。即使談判成功了,也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對方這次吃了虧,下次就可能會拒絕合作,甚至向同行傳播不利於我方的信息。長遠來看,這樣的談判方式弊大於利。

好的談判應該是可持續的,是場以提高雙方的滿意度為目標的合作

雙方都能感受到,對方的做法很公平
;雙方都能感受到,對方尊重己方各方面的利益;雙方都能確信,對方會遵守協議條款

只要做到這三點,即使這次談判沒能達成一致,雙方也能建立信賴關係。俗話說得好,多個朋友多條路,這可能在今後帶來新的機會,促成新的談判和交易。

2

良性思維 V.S. 惡性思維

我有一位非常努力的朋友,本科時她的績點常居專業第一,畢業後她去美國留學一年,一邊應對異文化挑戰,一邊備考CPA並在當年一口氣通過五門。但後來聽她說,她有段時間把自己逼得太緊,導致壓力非常大,但壓力越大越是學不好,最後幾乎想要破罐子破摔了。

這樣的例子,想必你也聽過幾個。這樣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最喜歡說“必須”——這門課程我必須得A、這次比賽我必須得獎、今天我必須完成這些任務、這項工作必須按計劃進展……

這種“

必須式思維”非黑即白,沒有中間值。如果“必須做到”無法實現,“絕對做不到”就會成為現實,失敗會變得可怕,人會陷入種種負面情緒的旋渦中,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不安通往逃避、沮喪通往放棄、愧疚通往自我否定、憤怒通往攻擊……

關於這種必須式思維的壞處,在《麥肯錫教我的談判武器》中,作者舉了一個租房的例子。這和我的親身經歷如出一轍,因而讓我印象頗深。

這裡的租客默認“我今天必須租到滿意的房子”。在這種“必須式思維”下,中介的花招輕易就讓租客動搖了,於是他陷入另一個極端“我再也找不到滿意的房子了”,並因此降低選房標準,做出了不理性的決策。

“必須式思維”不光指向自己時如此,指向別人時也是同樣的,如果我們對別人抱有絕對的要求,比如要求中介必須真誠、不能耍花招、不能向我施壓……如果“必須”落空,就容易引發強烈的沮喪或憤怒。

這樣的“必須式思維”脫離現實、缺乏靈活性,會導致情緒不穩定、思維僵硬、行動短路,對事情的進展有害無益,無疑是一種惡性思維

除此之外,悲觀思維和隨便式思維也都是惡性思維。

悲觀絕望的思維下,人會放棄做必要的努力,然後悲觀預期就會自我實現。

隨便式思維也是同樣的,隨便會催生懈怠,導致本來能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

與之相對,良性思維應該是“希望式思維”——我很希望如此,但也可能不是這樣。

我很希望工作進展順利,但也可能遇到阻礙;我很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但也可能暫時得不到;我很希望談判能成功,但雙方也可能無法達成一致;我很希望談判對手是個友好、講道理的人,不要向我施壓。如果是這樣自然再好不過,但也可能不是這樣;……

這種“希望式思維”是基於現實的、靈活的,它讓人對負面的可能性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保持平常心,以免產生嚴重的情緒混亂

除了“希望式思維”以外,優秀的談判代表,還需要具備一些別的素質,比如:

堅韌:堅韌不是頑固地絕不讓步,而是在任何情況下,即使面對談判必然決裂的壓力,也頑強地繼續談判,堅持摸索能提高雙方滿意度的提案。靈活:在雙方均無讓步餘地,看似無解的情況中,也靈活地思考,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平常心:面對壓力心態沉穩,不畏縮、不沮喪、不憤怒。內心的混亂和動搖,會導致做出不必要的巨大讓步。體力:健康的體魄也是談判代表的硬實力。身體會影響心理。長時間談判中,一旦體力不支,心理上也會表露疲態。

3

幾個實用的談判技巧

1)先設立高目標,再逐漸讓步

在合理範圍內,先設立高目標,再在談判過程中逐漸讓步,有益於達成更好的談判結果。因為高目標能調整對方的預期,同時也給了我方更大的讓步餘地。

在談判中,要將讓步視為珍貴的彈藥,有針對地使用。並且一旦我方做出讓步,就該讓對方也做出相應回應。

2)設定多個談判標的,追求一攬子交易

如果只存在單一標的,而雙方在這一點上又都難以讓步的話,就會很難協調。但如果存在多個談判標的,雙方在每個標的上就有了更大的彈性空間

比如,你選中了一臺電腦主機,但店家咬定一口價,不打折。這個時候你繼續講價,針對價格這個單一標的繼續和店家談判的話,就很難順利進展下去。那現在該怎麼做呢?你可以靈活地引入更多談判標的。

例如,能不能把鼠標和鍵盤作為贈品?配送能不能免費?保修期能不能延長?通過一攬子交易,談判就會變得更加靈活、更容易達成一致。

3)做決策時,要忽略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已經花出去了,但和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包括時間、金錢等。在做決策時,應該徹底忘記沉沒成本,而只考慮新的投資能換來多少收益,是否合算。

如果對方開出的條件不具有吸引力,經過談判也沒能達到預期,那就應該接受談判失敗這一結果,而不要因為捨不得已經付出的時間精力,做出不必要的巨大讓步,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4)巧妙應對難以回答的提問

① 應對用意不明的提問

有些提問叫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提問者到底想問什麼,比如說面試時,面試官可能會問你:“你對XX崗位怎麼看?”

這類提問經常範圍過大、表意不清、或內容冗長,這是因為提問者在提問時,也並沒有想清楚自己具體想問什麼。

這種時候,你可以請對方說得再具體一點,也可以反問“您是想問……對嗎?”來澄清問題。在明確提問者的意圖後,再行作答

② 應對聚焦於負面因素的提問

提問者有時會針對負面因素進行詢問,例如,“銷量為什麼減少?”

首先,我們應該確認這個前提是否屬實

,如果銷量實際並沒有減少,那就需要溫和地更正對方的認識。而如果銷量確實減少了,我們可以先重述問題,將負面表達更換為中性的表達,比如將“銷量減少”更換為“銷量波動”,然後再正面作答。

而回答中應該包含兩個部分:原因以及對策。——“銷量波動,一是因為顧客的需求變了,二是因為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我們近期正計劃……”

③應對難以直接回答的提問

有些問題從正面不好回答,比如,老闆問部門經理:“已經向你們業務輸送了大量人才,收益為什麼這麼少?”

應對這類問題,最好轉移問題焦點,間接做出回答

在這裡,我們可以回答:“賬面收益的確很重要,但收益的多少應該是相對於風險而言的。本部門的業務風險較低,相對於風險來說,回報率其實已經很高了。”這樣就把問題的焦點,從“賬面收益”,轉移到了“風險回報率“這一更全面的尺度上,間接做出了回答。

4

小結

因為有希望達成的目的,所以我們需要談判。在《麥肯錫教我的談判武器》中,作者總結了他多年的談判經驗,向我們分享了談判的方方面面。

關於談判的心態,作者反覆強調,要秉持“很希望如此,但也可能不是這樣”的“希望式思維”,這有助於在壓力下保持平常心,以免內心的動搖和混亂干擾判斷。

關於談判力,作者著重介紹了最佳替代方案BATNA,因為這是談判的底氣。但不論BATNA是否有優勢,談判者都應該保持樂觀,靈活地搜尋其他能成為談判力的依據。

另外,書中還介紹了一些提高成效的談判技巧,比如,先設立高目標再逐漸讓步,能得到更好的結果;設定多個談判標的,能提高雙方達成一致的可能性;做決策時要忽略沉沒成本;以及該如何應對難以回答的提問。

理性過剩的INTP——所以寫莫得感情的邏輯乾貨。

五分之三的人生與動畫相伴——所以寫滿腔熱忱的動畫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