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养老院这和孝顺有关吗?为什么中国对养老院这么敏感?

菠菠菠菜13


我来回答“老人去养老院这和孝顺有关吗?为什么中国对养老院这么敏感?”的问题。

这是两个问题,分别回答:

一.老人去养老院和孝顺有没有关系?

去不去养老院是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孝顺没有关系。现在的养老方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居家养老,有利方面是成本低,与儿女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与老邻居老街坊经常见面聊天;不利方面是:年龄大或者生病需要儿女照顾,儿女负担有时非常沉重。一种是养老院集中养老,有利方面是:老人集中生活,可以结识朋友,可以参加各项寓教寓乐活动,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减轻了儿女的负担,节省他们精力和体力;不利方面是:老人在养老院养老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儿女的亲情,同时养老成本提高,现在养老院高、中、低档的都有,不管哪个档次的都要付费才能够入住。现在老人去养老院已经不存在孝不孝的问题,不能说把老人送养老院就不孝,居家养老就是孝,衡量儿女对父母是否孝顺的标准在对老人的关爱上,体现在尊重老人意愿上。老人去不去养老院不是简单的问题,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老人意愿不同,有些老人愿意到养老院,有些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二是老人及儿女有无经济能力,如果经济条件不够,想去养老院也实现不了;三是儿女的意愿也非常重要。

二. 为什么中国对养老院这么敏感?

主要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1.“养儿防老”根深蒂固。过去国人习惯于“养儿防老”,靠儿女赡养度过晚年,儿女陪伴、居家养老深入人心,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根本就没有去养老院养老的观念,2.养老院养老不被认可。过去国家和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养老事业的力度不够,宣教不够,因此在许多人的眼中,那些收养社会上“三无(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扶养或者赡养人的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人员的社会福利院就是养老院,是人老了没有办法才去的地方,老人把去养老院看成没人养老送终不得不去,儿女也把父母送养老院看做对老人的不孝不忠,因此对老人去养老院存有疑虑。

其实,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老事业蓬勃发展,养老院的条件也是今昔非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老人去养老院养老早已经被广大老人所接受,现在好多养老院“一床难求”,需要排队等候就是很好的证明!人们对养老院也不再像过去那么“敏感”了。

我的回答供参考!


海滩拾贝


你好,你的这个问题,我想用自己的经历来给你回答,供您参考。

我30多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那时父亲60多岁,身体很健康,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出去玩,白天家里没人,父亲也觉得寂寞,就出去下棋打麻将。哥哥一家人都忙于工作,只有晚上的时间能陪着父亲。

这样的生活持续过了7.8年,有一天麻将馆的电话突然打过来了,父亲打着牌人就溜下去了,听到电话我赶紧去了麻将馆,看到父亲已经不能动了,嘴里说着话但是一句也听不清楚,120的车把父亲送到了医院,诊断脑出血,在重症监护室呆了一个星期,那时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一种煎熬,希望父亲能挺过去,最大的愿望就是只要活着就好。

终于如愿以偿,父亲出了院,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左边身体不灵活,还有老年痴呆症。父亲生活虽然能半自理,但是我们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家,我们的压力也大都有孩子要上学,这个事情让我们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邻居们建议送到养老院,父亲也为了不拖累我们,执意的要去养老院,说养老院好,都是老人,能说话,能下棋,不寂寞。经不住父亲的再三劝说,我们开车来到了一家养老院,一进养老院的大门,看着环境真不错,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有食堂,有娱乐的地方,有看书的地方,有专业的户工,父亲连连说好,就是这了,我也有点心动了,然后我们去参观老人住的地方,去的时候刚好是下午,老人们吃完饭没事了都坐在大厅,一进大厅,两边的长凳上都坐满了老人,他们的眼睛直直得盯着你,好像你身上有宝贝似的,你走到哪里他们的目光就追随到哪里,那种期盼的眼光,那种渴望的眼神,那种望眼欲穿的期盼,让我看着心酸,我忍不住的流泪了,我抓紧了参观的步伐,看到房间里有的老人孤单单的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落寞的眼神看着窗外,生活对他们好像已经失去了意义。

老人们的内心太寂寞了,太孤单了,太需要家人的陪伴了,老了,无欲无求,只盼着能和儿女多些时间在一起,但是,这点小小的要求对他们简直就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事。

这些老人的神情与目光,我告诉自己有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不能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因为他会和这些老人的心情一样,渴望,期盼,痛苦,伤心,孤独,寂寞!

回到家后,和家人商量请了个保姆,这么多年保姆一直看护着父亲,我们时不时的回家看看,过年过节一家人团聚在在一起其乐融融,看到我们都在身边,父亲心情好了,身体自然也很健康,想想当初如果真的让父亲去养老院,不知该有多后悔啊!

去过一次养老院,看过那里的老人,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老人为什么会对那里那么敏感与排斥,也才能体会到为什么有人说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不孝。所以建议真的如果照顾不过来老人,就请个保姆,有保姆的陪伴,有家人的常回家看看,老人们心情快乐了,他们的高兴也是我们作为子女最大的欣慰了。

当然了,不能一概而论,这只是自己的经历与看法。





暖暖的云彩


我大伯是退休职工,每个月退休金四千多,膝下三男两女,由于孩子们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他,最后把他送去了养老院,到了养老院不到半年得了偏瘫,又过了半年去逝了。


我不能说大伯是因为去了养老院才得了病的,也不能说是因为去了养老院才去逝的,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老人一但去了养老院,就会让他们对未来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间接加快了他们离世的速度。

大伯在家养老的时候,我和父亲去看他,精神很好,大脑思维敏捷,腿脚利索,后来去了养老院,有一次我去看他,发现他目光痴呆,精神头大不如以前,在我要走的时候,老人家眼里流出了泪水,我知道这泪水预示着什么,预示着心酸,预示着不满,更预示着无奈。

大伯如果不进养老院,走的不会这么快!

董青岛供稿。


京漂追梦人


去养老院的老人,并不代表儿女就不孝顺。

这里,我说一下我姑姑的事情。

我姑姑现在八十岁了,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姑父去逝五年了,以前姑父健在时,老俩口在农村老家生活,四个儿子均在县城买了房,居住在县城,姑父去逝后,因几个儿子不放心把姑姑一个人放在农村,将姑姑接进了城里,开始和大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因为老人不习惯这种生活环境和上下楼梯不方便,她要求自己一个人住,于是四兄弟就给她租了一间在一楼的房子,然后几个儿子每天都轮流去看望她陪她,帮她做饭,可不到一年,姑姑就生了一场大病,发疯似的要回农村,几兄弟带她上医院,医院说她没什么大病,就是心情压抑造成的精神分裂,

后来几兄弟开车把她送回老家,轮流在老家陪她住了一段时间,病情好转。

后来,想到可能还是一个人生活,尤其是晚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倒致了她胡思乱想。最后几兄弟决定送她去养老院,那里有专人护理,还有许多老人可以互相聊天,不会很闷,再说养老院离他们家都不远,几分钟车程。去了养老院,才发现同村的有三个老人也在那,姑姑都认识他们,其中还有一个十几年没见过的老姐妹。

进了养老院四年,姑姑身体一直很好,几兄弟有空就去看她,过年过节就接她回来一起住个十天半月的。这样其实真的很好,跟孝不孝顺没什么关系。


风雨中漫游


我公公80多岁的时候,家里有人建议送他去养老院,他听后大吵大闹,说啥也不去,说:“养老院是屠宰场,去那儿不如直接送我去火葬场。”


老人一般都不爱去养老院,跟儿女孝顺不孝顺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口耳相传的对养老院的“不信任”感,其次是经济状况不允许。

就拿我来说吧,今年65岁,就一个独生女儿,将来80岁的时候,她也55岁了。让一个55岁的人伺候一个80岁的老人,身体健康还好,若有慢性病肯定会力不从心。况且她到了那个年龄正是看孙子的时候,让她即看孙子又看老子别说照顾不过来,即使能照顾,咱做老家儿的也会不落忍。

怎么办?只能去养老院,但养老院的高额费用咱负担的起吗?我曾经打听过几个养老院,一般的是5、6千,好些的8千,我的退休金还不到4千,怎么去?

有的“专家”曾提议“以房养老”,可是作为老家儿谁不想把一辈子打拼下来的这点家产留给儿女呢?谁想死后让儿女戳着脊梁骨骂呢?


有钱的老人爱去养老院,他们手里有大把的钱任其挥霍,关键是有钱难买满意呀,他们对养老院的公共设施、服务态度、管理水平、周边环境会提出更高要求,很难达到众人口味。

养老院服务人员的道德水准是老人们最不爱去的主要理由之一,这里的服务人员和老人们没有血缘关系,只是服务和被服务雇佣关系,一个认为我花钱了,你就要达到我的满意;一个是我是来上班挣钱的,不是为你一个人服务的。因此会出现相互都不满意的现象。

老人去养老院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面临的问题,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为了不给儿女增添负担,去养老院成了大势所趋,这跟孩子孝顺不孝顺没有多大关系,老人们不爱去养老院主要症结就是收费过高和服务态度。


晨风絮语


这个问题真的难住我了,久久的思索,只能说说我个人的想法吧。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老人觉得跟儿女一起生活更好,并且能融入他们的家庭,儿女又有能力有时间照顾,也愿意跟老人一起生活,是完美的。若有勉强不如去养老院。这无关孝与不孝,而是快不快乐,舒不舒心的事。孝顺不只是让老人吃饱,穿暖,老人更需要的是陪伴,惧怕的是孤单。

百善孝为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儿女绕膝,含饴弄孙是被称颂的晚年幸福。但是有的儿女们因为各种原因真的是难以照顾好家里的老人,怎么办?送养老院,不仅受亲友们的质疑,自己心里那道坎也过不去,不送吧,自己又没时间照顾更别说陪伴了,老人自己在家孤单寂寞儿女在外也不放心。请保姆,尽心伺候的又太少。纠结无时不在。

之前曾看到一篇文章说:婆婆比较挑剔,公公去世后,婆婆年纪也大了一个人生活也不放心,儿子儿媳妇每月拿出两千多块钱送老人去了养老院,婆婆不高兴了,逢人就说儿子媳妇如何如何的不孝。我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对的,若真的不孝可以任由她一个人生活,谁的生活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家庭负担,两千多块钱也许是他们每月一半的收入。这样的婆婆接到家里也会矛盾不断,家宅不宁,甚至劳燕分飞。儿子儿媳妇能做到这样很好了。

另一个故事:父母跟儿子住得不远,一直很依赖儿子,大事小时都给儿子打电话,儿子也孝顺,风雨无阻接到电话就赶紧过来,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逐渐也老了的儿子有些力不从心,五十多岁的人比父亲的白发还多,可父母离不开他。终于有一天父母得知儿子已经离婚了,原因就是他们的拖累。看着儿子脸上的皱纹和沧桑,父母决定去养老院。

当儿女为了生活自顾不暇,当父母怕拖累儿女太多而去养老院的,不能说是儿女不孝。

当然也有儿女真的不孝,不管父母的冷暖安危,只顾自己活得潇洒,这样的儿女即使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还不得早早被气死?能去养老院反倒值得庆幸!

之所以对养老院敏感,还是因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目前已经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人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无儿无女的老人才去养老院,有儿有女去了就是被儿女抛弃了,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不好扭转。

另外就是受养老院负面消息的影响,认为养老院就是个等死的地方,没有温暖,护工们的冷漠让进去的人感到可怕。相信随着发展,这样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养老院会被大众接受,跟同龄的人在一起快乐会更多一些。

安享晚年,快乐的老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蓝天7261969291918


一,多子女的老人去养老院,应该有与孝顺有关。

子女多的家庭,对父母养老的问题,都存在推三卸四,弟兄之间你看我,我瞧着你。都不想自己出力,往往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老人往养老院一放。不管也不问,平时都以各种借口,不去看望老人,这种就是不孝顺的行为。大家都 图省事,根本就没有尽孝的想法。有的老人本身退休金拿得高,用不完时还能为子女省下钱。

二,独生子女的老人去养老院,大部份家庭与孝顺无关。

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是夫妻双方的父母,可能有的还有爷爷奶奶。两人面对这么多的老人,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人考虑子女的难处,为子女作想,自己主动要求去养老院养老。把生活中的烦事,交给养老院打理,让子女得到解脫。所以,这样的情况与孝顺天关。

对于子女来说,真正需要做的是,多抽出时间到老人那里去。陪着老人聊聊天,说说话,让老人能感觉到亲情还在,子女没有丟掉不管。

三,为什么对养老院这么敏感。

1,老年人的观念没有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多老观念也要随之而改变。有人老人还是认为,养儿防养,就是要子女负责照顾自己,才是对自己孝顺。并没有考虑到,现在的社会节奏变快,子女的负担和压力与以前不同。

从考虑子女的角度,去养老院养老也是一种方式,只要选择一家满意的养老院,能保证自已有一个好的养老生活。关键是选养老院时,要选择服务质量好,养老环境好的养老院。

老人去养老院,只要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态,可以认识很多新的朋友。大家都是老人,有相同的兴趣爰好,在一起打牌下棋,唱歌跳舞,或者看书聊天,每天都能过得快乐幸福。所以,老人的心态很重要。

2,因为很多养老院不正规

从各地养老院的现状来看,特别是私营养老院,注重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硬件和软件都不适应养老的需求,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缺失。就是由于很多不正规的养老院存在,在老百姓的眼里,养老条件差,没有好的口碑。所以就造成老人不愿意去,子女不放心老人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任何一种养老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每一个老人,要学会改变观念,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使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充满快乐和幸福。


邻家老冯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老人去养老院与孝顺无关,为什幺对养老院这么敏感呢?一是两代人的思想纠结。做子女的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认为父母在家养老是孝顺的表现,外界也不会说你不孝顺等闲言碎语了。因而父母去养老院养老这个思想疙瘩还解不开。做父母的认为祖祖辈辈都是在家养老的,子女要自己去养老院,不合传统情理。二是两代人对养老院的认可不同。我国农村集体供养五保户的敬老院起步较早,对养老院起步较晚,开始只有民政部门下属的国有养老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入,民营养老院崛起,做子女的对新事物敏感,觉得让父母去养老院养老是个不错的选择。父母辛苦一辈子,也好去养老院颐养天年。做父母的认为养老院的环境不适应,服务不夠好,去养老院是活受罪。三是两代人对养老的目的不同。做子女的让父母去养老院养老,目的是,一方面是父母去养老院养老是体现对父母孝顺的初心,做子女的可放心,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自己的压力,不用在家常年伺奉,只要平时多去看望看望即可。做父母的认为养老本身就是能有个自由舒适的生活,去养老院,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自由自在,环境会带来情绪郁闷,还是在家养老,人熟,环境熟,生活无拘无束,可以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以上三点原因,使子女,父母都对养老院产生敏感。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养老的思想观念都会发生变化,从撞击到磨合到契合,最终子女会尊重父母对养老方式的选择,父母也会理解子女的安排是孝顺的本意。


杜铢宝


老人去养老院这和孝顺有关吗?为什么中国对养老院这么敏感?

春秋儿絮语回答:老人去养老院这和孝顺无关。

为社么中国对养老院这么敏感?因为受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束缚,觉得有儿有女的老人必须由儿女养老。只有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才去养老院。另外,由于养老院的水平参差不齐,各种负面新闻较多,造成老人对养老院有反感。

一、为什么说老人去养老院这和孝顺无关

1.自古以来讲究,父慈子孝。如现实生活中,父亲上不孝顺他父母,下不教儿女,而且还竟干些丧尽天良的事情。这样的父亲老了,子女给他养老,也只不过是尽赡养老人的义务,绝对不是在心里往外的想孝顺他。

2.对老人的孝顺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子女对要给与老人精神关怀,不光是要虚寒问暖,还要多陪老人聊聊天,了解老人的需求。现在的老人不是你给他吃饱穿暖就行。他们需要陪伴,大部分老人对子女都是十分的依赖,遇见有什么事情给他们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老人看病住院之类,及时出线、出力,不要让老人有无助的感觉。使老人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的、幸福的晚年。

3.老人住家养老和住养老院养老,这要看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情况老人的养老方式也不同。举亲眼看见的两个例子:这两个都是我的小学同学家邻居,其情况就各有不同。

一个是培民家:她父母都是国家干部,性格开朗,退休金颇丰。两个老人自己决定去养老院,培民怎么拦也拦不住。她父母说你们白天上班都挺忙,也没有时间陪我们,我们要去的养老院,有不少老同事和朋友。每天时间都排的满满的,唱歌、跳舞、下棋,插花、画画、写大字娱乐事情许多,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有时培民去探望老人,没呆上一会,老人就让她回去,她在影响他们的活动。这样去养老院的老人,是他们的子女不孝顺吗?不存在。因为老人选择了去养老院生活,他们喜欢过那种生活,老人晚年过得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另一个是小霞家的老人养老的事情。小霞家从小我们都知道,她父母不和经常吵架。他父亲没有正事,每月开支时,她父亲都是在争吵中不情愿的交家点生活费。爸爸是抽烟、喝酒、再打小麻将。她妈妈十分艰难的把小霞他们姐弟三个养大。在2013年,小霞前脚刚办退休,她76岁的爸爸,在麻将桌上,忽发脑出血,抢救过后,落下一个偏瘫,半身不遂。这时,小霞妈妈不仅心脏病严重,全身都是病,已经自顾不暇,根本无力照顾别人。小霞与妈妈商量去想送父亲去养老院,可是小霞妈妈死活不同意。对小霞说:你要是对妈妈孝顺,你就替妈妈照顾你父亲。小霞心不甘,情不愿,很无耐的伺候父亲将近6年。到老人故去。你觉得小霞是孝顺吗?我觉得不是,她只不过是尽了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而已。

4. 有情况特殊的家庭子女没有条件照顾老人养老。有的是子女自己自顾不暇,没时间照顾老人,陪伴老人。老人自己没有自理能力,也体谅子女的苦衷,不想拖累儿女的,主动去养老院养老,这样也不能说他们的子女不孝顺。

5. 有对老人不管不顾,一心啃老的。市面上也有一些老人的子女,对老人生活中的冷暖安危都不顾,只想着怎么啃老。只是惦记着老人的金钱和房产等,想方设法把老人东西占为己有,这样的子女才是真正的不孝顺。

二、为什么中国对养老院这么敏感

1. 养老院不规范,高、中、低端的条件参差不齐。高端的价格抬高,一般百姓住不起。中端的价格合理的公家养老院排不队,而低端的各项条件差强人意,也就是一个吃上饭,睡上觉的那么一个床位,只是混吃等死地方而已。

2. 各种新闻不断报道,有不给老人吃饱饭的,有把老人绑在床上的,有护理员打老人的。听了这些真是触目惊心。

春秋儿絮语最后说:老人去养老院这事和子女孝顺无关。这是和每个家庭老人自己的想法有关。目前,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已经开始进入养老年龄段了,可能这部分老人早就能想清楚自己以后养老问题,大部分人都需要去养老院的,因为两个孩子可能面对的是四个以上的老人的养老,肯定照顾不过来。去养老院是大势所趋,不是孝顺不孝顺的问题了。同时,也希望规范养老院,开发出多种个性化的养老院,使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养。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春秋儿絮语


我觉得,说儿女工作忙(有的老人碍于面子),把老人送养老院的都是托词,难道儿女小的时候,爸妈工作不忙?还不是照样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儿女拉扯大。个人观点,别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