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驛新村,靈秀石門——石門村

通山縣石門村,這個美麗的村落存在於一個遠古記憶裡,它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它似溪邊歸來的浣衣女,淳樸而秀麗;又似戰場上衝鋒的壯士,勇猛而悲壯;它始建於1420年,至清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晚清時期走向衰敗。它曾經是商業要道和茶馬古道,各地商人的南下北上,帶動了長夏畈商業的繁榮發展。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石門村吧!

石門村,

因境內古道峽谷關口巨石自然矗立,

形成天然石門故名石門關,

後建制村因此得名石門村。

村口聳立著一座三面皆是“門”字的雕塑,

正應了那句“靈秀石門”。

行走在鄉間,三步一景、五步一畫。

村灣裡,一條小河緩緩流過,

河水清澈透明,岸旁草木綠意盎然,讓人神清氣爽。

百年古宅青磚黛瓦,屋簷高挑,靜謐厚重。

難以想象它曾是一處藏在深山裡的古村落,鮮為人知。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深入推進,

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石門村舊貌換新顏,

並打造了“石門十景”長夏畈古居等景點。

只要人們走進村子,就會經過楚王山。

這這片山山相抱,滿目蒼翠的土地,

承載了石門村老人們太多的記憶,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此地被闢為楚莊王南營獵場。

清同治《通山縣誌》載:“相傳楚王曾獵於此。”

於是此處得名為楚王山。

路邊修建了一座“楚王遊獵”的雕塑,

展現楚王遊獵隨行的氣派場景,

雕塑高達壯觀,栩栩如生,宛若親臨遊獵現場。

楚王山還曾經是紅色革命根據地,

大革命時期,

這裡隸屬湘鄂贛蘇區鄂東南革命根據地,

曾留下紅軍醫院、紅軍營房、牛崖戰場、烈士陵園、

紅軍洞、掛馬山和黑窩碉堡等多處紅色遺址,

大批共產黨人和紅軍指揮戰員也在這裡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

為了紀念這些革命烈士,

特地修建了楚王山革命烈士紀念園

石門村留下的古蹟眾多,其中還包括貞節牌坊

貞節牌坊又名貞女坊,位於楚王山下,

是清道光帝為表彰蔡姑的貞節孝義事蹟而敕建。

原坊共三層,有石獅兩隻、石象兩隻,

分兩邊相向而立,甚為雄傑壯麗。

石門天湖又稱石門水庫,位於石門村西北,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具供水、發電等

綜合利用效益的中型水庫。

承雨面積15平方公里,總庫容2250萬立方米。

電站裝機容量為560千瓦,灌溉面積2萬畝,惠及18.5萬人。

歷經50餘載,石門天湖在承載其歷史使命之時,

猶如一塊無暇碧玉,鑲嵌於群峰之間,

形成山水相依、山環水繞的天湖美景。

百鳥朝鳳是一個以孔雀養殖為主的百鳥園,

園區位於南林橋鎮石門村火山壠。

現有藍孔雀、白鷳、錦雞、鴯鶓等珍稀鳥類10多個品種。

園內蜿蜒的石子路橫在青青草地中間,

百鳥雕塑錯落在兩旁,

如果不是一動不動的,

怕是下意識覺得它們會拍翅而飛。

遊客可以在園內給鳥類餵食互動,

觀賞美景,還可以戶外露營,

在遊覽休閒中增加知識,陶冶性情,

體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

觀光垂釣園又稱“蓑翁釣韻”景點,

位於南林橋鎮石門河上游,

荷花基地和垂釣中心隔河相望,

互為毗鄰,互相映襯,連為一體。

園區內觀賞線路縱橫交錯,

建有賞花棧道、休憩涼亭、遊客長廊、

釣魚臺、農家樂等基礎設施。

每逢盛夏,荷葉田田,

撐傘走在石門村蓮花基地的木棧道中,

彷彿化身為荷花仙子。

正應了那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信手拈魚景點是遊客徒手摸魚、

戲水玩樂的休閒體驗區,

位於觀光垂釣園旁邊。

面積1畝,平均水深60釐米,

養殖草魚、鯉魚、雄魚、武昌魚等品種,

可供遊客徒手捕捉。

今夏帶著家裡的皮猴子徒手摸魚,

和家人重溫兒時溫馨記憶。

石門古驛位於南林橋鎮石門村長夏畈,

初名石門街,始建於明仁宗年間,

是古代湘鄂贛邊貿中心集市。

明崇禎年間,

為夏氏家族集居地,始更名為長夏畈。

古街道的外牆面上嵌著各式各樣精美的栓馬樁,

由此可見當年這裡的繁華。

至今村內仍有保存完好的長夏畈古民居。

祠堂大門前左右各放了三塊外形不同的旗杆石。

旗杆石一般有三尺見方,

中間鑿一個碗口粗的深深的洞,用來固定旗杆,

四面還要雕上精美的龍、鳳、祥雲等圖案,

還要在上面刻上某某人某朝某年某科考取什麼功名,

位列第幾等文字,以求萬世留芳。

在古代,有人中了進士或者舉人後,

村裡人才會在各族宗祠前的廣場上立一對旗杆石,

放置旗杆,懸掛旗幟。

這在古代可算是門楣耀祖的事情啊。

要是哪個村子立的旗杆石越多,

就證明這個地方文脈旺盛,人才輩出,人傑地靈。

夏氏祠堂門樓上書寫著“鼎徽永耀”四個大字,

左右兩旁還掛著“兵部差務府”和“天朝誥命”兩塊牌匾。

如今,這裡成了村組裡的文化活動場所。

十龍府第又稱十龍第。

位於南林橋鎮石門村鼓樓下黃崇寶灣。

古時,有村民黃三谷,生有九子一女,

由於發奮讀書,九子都在朝廷為官。

當時由於女性不能上學,黃三谷就為小女招進一婿,

女婿不負眾望,首考及第,後為兵部尚書。

皇上知道此事後,特賜“十龍第”匾額以懸掛門楣。

從此凡官員路過,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敬仰。

神堂古寺又名相公殿、三聖寺,

相傳唐永徽六年(公元665年),

熊氏兄弟三人從江西武寧遷至此地,以伐檀燒炭為生。

不料檀氣沖天,驚動天廷。

玉帝問他們所為何事,兄弟三人同聲答道:

“我們兄弟三人燒炭為生,一不求高官,二不求厚祿,

只求一雙仙眼,能看透未來,

為世人指點迷津,祛病消災。”

玉帝感其誠,遂了三人所願。

兄弟三人得仙眼後,在神堂山上始建相公殿,

醫男救女,大顯神通。

唐皇得知此事後,誥封大相公為智德天真、

二相公為神德天真、三相公為純德天真。

並御賜相公殿為三聖寺,

從此三聖寺聲名遠播,香火經久不息。

長壽冷泉又名禹王泉、長壽泉、石門泉,

位於南林橋鎮石門村長夏畈民宅內。

泉水常年雲霧繚繞,不論寒暑旱澇,

水溫不升不降,水量不增不減,

村民用冷泉水洗漱,壽命均在85歲以上,

百歲老人亦不鮮見,且精神矍鑠,無疾而終。

方圓百里,慕名求水者絡繹不絕。

人因泉而壽,泉因壽而名,故又將其命名為長壽泉。

可別說村子裡沒有好吃的,

七里果香四季採摘園裡,

春夏有大紅櫻桃、桑葚、火龍果等,

秋冬有葡萄、獼猴桃、血橙等,

一年四季都有果蔬可摘,

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猶如世外桃源。

在楚王山至新村委會旅遊公路沿線,

就能看見面積200畝的七彩稻田

七彩稻田是以彩色水稻種植為主,

現有紅米、黑米、紫米、常規稻等品種。

金秋時節,

辛勤的村民們就會前往田裡收割彩稻,

彩色稻不僅具有觀光價值,

而且生態環保,高產質優,營養成分高,經濟效益好。

在新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一樓右側房間為村史館。

主要有石門村來歷及簡史,

石門村紅色記憶,產業發展,領導關懷等板塊。

越瞭解這座村落,心裡越發感慨萬千。

整潔乾淨的村路,

人聲鼎沸的景點,

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

無一不證明著重點貧困村已成為歷史,

一幅村強民富鄉村美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景區地址:咸寧市通山縣石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