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人,你读到最好的书是什么?

北城鹅毛大雪


对我而言,好书实在是太多了,浩如烟海!我穷尽一生只能捧起几把海水而已!

所谓好书,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如初中时读三毛的《沙哈拉的故事》等系列和席慕蓉的诗集让我怦然心动,萌生追求诗与远方的情愫;

高中时如饥似渴地读《红楼梦》,《家》,《春》,《秋》,《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虽然思想水平有限,无法深入书的世界,但对整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思考,还伴随着丝丝悲天悯人的苍凉。

工作以后接触到更多的是专业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如果我现在在育儿方面遇到难题,那么《正面教育》,《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能让我静下心来,停止在教育上的焦虑,在书中吸取养分,取长补短,让自己的育儿之路充满希望。

个人认为好书就是在书中能让你找到你所想、所需、所爱!好书能让你的心灵宁静,让你的生活充实,让你愿意变得越来越好!


涓叶


人生如梦,没有想到一晃都是60多岁的人,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来读的书不算多,也不能说太少,我还是喜欢读书的人,读过长篇小说,读过短篇小说,读过小小说;读过杂文、读过散文、读过随笔,读过励志书,也读过一些名著,读的是好书,对人生有启迪,但说到读到最好的书我认为还是毛泽东选集。

记得那时在部队当兵,部队给每个战士都发了一套《毛泽东选集》,这成了我部队生活的精神食粮,只要有时间就拿出读,遇到重要有话就要下面打上红扛扛;有的还要 抄在笔记本上,写心得体会文章。《毛泽东选集》是智慧之书,是哲理之书,是学问之书,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处事,给了我智慧和力量,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都能引起人的共鸣,由浅入深,道理深刻,富有哲理。比如,谈到学习,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到学习,大多人都知道读纸质书是学习,而不知道读社会实践书也是学习,只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学习,就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向实践学习是学习的核心,就不会成为书呆子,知道读无字书的道理,对人是有好处的。

当下,我们经常讲要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事,什么”先做人后做事“等等,其实毛泽东早就说过:”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要是我们按照毛泽东讲的做这样几种人,那么,一个人就活得淡然,活得自在,也活得轻松,商品经济社会,一个越是不讲道德,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那么就活得空虚无味,活得没有追求,也没有真正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毛泽东还说:”一个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说得很明白,道理却很深刻,是的,做点好事并不难,不做坏事才更难,如今有的人不做好事,只做坏事,使人生厌。现在,我有时间还仍然看《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书是一本指导我写作的好书,他的文章不长,但内容深刻,言简意赅,是写好文章、写短文章的一本示范书。

做人要有眼光,要有哲学思想,要有辩证法,读《毛泽东选集》可以增长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思维和写作能力,我是从这本书中尝到了甜头,并坚持读下去。


悟思必得


我读过最好的小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根本没看懂,后来对照着看了一遍电影才慢慢明白。

我的一个朋友在坚持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对我说:“这不过是两个男人抢一个女人而已,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说他很好。”听到这话,我想和他解释,可他却打断了我,说他要去陪女朋友了,于是我找到另一个人,想和他谈谈,结果他说这不过是比尔盖茨的个人传记罢了,没什么营养。

我忽然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主角,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要以别人看过多少次《了不起的盖茨比》来决定是否值得交这个朋友。

那些看懂的人都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美国梦。是,确实是美国梦。一个破碎的梦。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心怀梦想,为了黛西他隐忍、奋斗,最后眼看就要成功的他却因为自己的失控而毁了的一切。如果盖茨比在和汤姆的那次争执中忍住怒气,我觉得他就不会输的那么惨。不会输的那么惨。

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读到的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不甘心现状而立志改变这一切,他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人,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所有事情都这么完美。但仅仅是因为盖茨比出身不好就被现实抛弃,他骨子里是满是自卑,所以他注定赢不了。

我清楚的记得在书中和电影中都有一个场景,是尼克和盖茨比的对话。

盖茨比家的派对结束后,尼克对盖茨比说:“你改变不了过去。”

“哪儿的话!当然可以。”


青红魂匣


《平凡的世界》。现在看也不算是最好的书,但是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书中主人公对读书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我。

当时我正处于等待录用的一个焦灼时期。等待期太长,在家里无所事事,爸妈疑虑我是否真的可以,亲戚朋友暗地里猜测我是否已经被顶替,我妈甚至直接说“咱家现在就你一个吃闲饭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除了等待我毫无办法。直到遇到这本书,书中各个人物的命运深深地吸引了我,主人公打小工都要读书的气质和态度打动了我。我发现我太被动了,除了等待我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要向少平学习,我要做像他一样的人,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就去读书。做一个像他一样爱看书的人。

于是我就做了,读书。

到现在也是,工作闲暇读书,休息时间读书。我没有觉得读书提升了我的气质,但是我终于从读给别人看过渡到了读给自己。我还是喜欢读小说,读《白鹿原》读《丰乳肥臀》,这些书让我震撼,书中的人格让我钦佩,书中对战争对人生对农村生活的描写让我入迷。如果没有《平凡的世界》,也许我就不会读到很多让我感到震撼的更有力量的书,也许“一切都将变得庸俗”。





上官知尘


那对我来说,必须是《战争与和平》了。

大学的时候爱读《藏地密码》,电子版的只有9本,于是我跑到书店特意买了第10本来看,前后共读了两遍,给我的启发就是:1.人的极限是不可估量的,每个人都具备把自己的身体开发到极致的条件,只要你不断的坚持追求自己的信念,你的身体和大脑都能达到自己难以想象的优秀状态;2.人还是需要信仰的,不论你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人生不可控的事实在太多,把自己的盼望和幸福寄托在信仰里,不是迷信,恰恰是一种智慧的信仰。

而《战争与和平》,除了稳定一个人的信仰外,还表达了一种普世的幸福观,那就是: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过得幸福和不幸福,我们在硬邦邦的床上能睡得好,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而在豪华舒适的大床上,也会因为被子哪里有处小褶皱,而感到不舒服。

在读书过程中,无论哪本是你觉得是最好的,那种精神被滋养的感觉,其实都是最珍贵的,最后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结,希望大家多交流读书的事:

娜塔沙觉得她身上产生了一种能够改过自新的新鲜感情,觉得她能过一种纯洁幸福的新生活。



水旁树


目前这个阶段读书很杂,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一些评论集都会看。

十来岁的时候很喜欢看外国小说。雨果,福楼拜,托马斯,夏洛蒂等都有看,这正是那个时期看了些书,才会有现在这样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有时候一天没有碰书本,会心里觉得不安。

后来上高中,学业比较繁重,然后买得也少。但是但凡听说有同学买了一本什么书啊我都会跑到那位新书买座位边上去,转动着两只小眼睛,跟人保证说我明天一定把书还给你。是的,在还书这方面从来没有食言过。记得最深刻的是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作家昆德拉写得,可能高中那个时候还不是特别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句子深意,但是好的句子不管能被读者全面挖掘,它都在那闪光,比如: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当然了书中有太多这样的好句子了。

再后来就是读大学受身边朋友的影响,慢慢地开始读诗歌。到目前为止比较喜欢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作品,比如《爱丽尔》《夜舞》。

最近的阅读书目是《菊与刀》,这使我能更加详细地了解到日本民族文化日本精神。没看的朋友可以去查看下。

另外补充的是大学老师叫我们多去读大家木心的作品《文学回忆录》然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老师也多次强调要去读一读。

散文的话,我是推荐阅读李娟老师的散文作品,太清灵了,好看。



流不流大笔啊


小小的分享一下吧。我目前27岁,读了很多书。但是要推荐的是《哈佛家训》,这本书是我小学的时候读的,对我一生影响都很大。然后是《你一身中的8760小时》,我觉得这本书是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他讲诉了他自己面对的事情,然后如何处理的,对我来说是比较适合我目前状态的,这本书推荐给迷茫的朋友,它能给你一个方向给你曙光。还有一本就是《活着》,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感觉特别压抑,是在我失恋的时候读的,读完后感觉很压抑,但是却走出了失恋的难受,我觉得这本书适合人在特别低谷或者绝望的时候读。最后说一下,其实不同的阶段对书有不同的感受。在适合的阶段看适合的书才是最合适的。比如如果还在塑形阶段,给孩子看,我建议《哈佛家训》。如果感觉现在很绝望,抑郁我建议《活着》。如果打算拼搏,向上,但是又没好的办法我建议《你一身的8760小时》。我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我看书只是为了找到目前我面临的问题的处理方法。所以很多金典文学我也没看


O老王隔壁的老王O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说好书那太多了,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吧!读过的书有《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本类似游记之类的小说吧,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给了我很深沉的印象!那个时候第一次阅读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的我们青春年少,精力旺盛,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乐趣。可谓是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进入社会中,才明白了一个道理,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我迷惑了!

然而,从我个人的性格而言,挫折只是一时的,只有自己够努力,相信会好起来的,无独有有偶,一次游玩看见了一本书,《逆境中的生存智慧》,自己翻阅了几章,特别有感悟,因为我正处于这样的阶段,然后就是用心研读,总结归纳。经过一段时间,自己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收益匪浅,收获良多,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自此以后,我特别喜欢看书,哪怕再多的苦,再多的难,我我都会用心去读书。

第三本书,自己写的个人经历和感悟,自己的随身笔记,走哪带哪!他跟随我漂泊万里,远离故土奔赴海外,上面记载了自己走过的路,有过的迷茫,曾经的沧桑,见证了岁月的流逝,人情世故的炎凉!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自己终结归纳自己,让我有迹可查,不至于忘记自己的苦难岁月,失时不失志,得意不忘形。

其实:社会就是一本大书,我们在这样一本书的世界里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扮演着不同的层次,希望大家每走一步都很稳健而铿锵有力!风雨同舟,我们一起砥砺前行!


海阔天空1319309244


你问什么书最好,我说是人生这本书最好。这本书从出生时开笔,每一天都写一页,一般人都能写上几万页,到离开那天落笔。如果你是本好书,会有众多的人看你的连载,优秀的书即使结束了,依然有人续写续读,延绵不断。

题主可能说,我指的是那个本本书,你扯什么人生啊。我曾经泡过一段图书馆,把我们市图书馆几层楼的管理员都混得超级脸熟。我当了记者正“跑文化线”,去图书馆采访时,他们就笑着悄悄议论,那个每天读到关门的家伙,原来是个记者呀。我泡图书馆时,企图把好书读它个七八成,似乎领悟了什么是好书。

我几乎体验到“书醉”,我把书分为高度数书,也有度数温和的,那些度数高的也是伟大的书,真能醉人。我读了这样的书,离开图书馆走在大街上,感觉平常的街巷忽然充满了故事,每一位路人都成了书中的人物。我就这样醉在书里,幻想着感动着,走着走着就泪流满面。

那种叫书的书,除了坏书和跟风雷同的伪书,可以说每一本真诚的书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体系。但是若说最好的,就有点比不出来了,白菜和芹菜或者西红柿,都有自己的味道,但是天天吃哪一样都受不了,所以选一个最牛的味道没啥意义。

如果实在要选一本最好的书,就选人生这本吧,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家”,每个人都在写,而且谁活着时都看不到这本书的封底。没人能看到自己这本书的完整版,也不知道它静静摆在“书架”上的价值。无论这本书是好书坏书烂书,都怨不了别人,因为没有合作者,每一页都是自己写的,即使苍白无聊,那也是自己唯一的,最重要的“书”。这本书无比的公平,你就是拥有八个博士学位也只能写一本,他目不识丁也有资格写书,内中之趣,无其它可及!



小林作家


这个好像需要和我当时的欣赏书平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如小学的时候爱看小说,2007年南风上面,一朵马蹄莲的故事,那种相互错过的情愫很打动我,等到高中再看,情节也就不过如此:因为看过太多,所以对动人两个字的要求越来越高,慢慢地,一般的作品根本没法留下印象。

高中的时候,语文成绩一落千丈,突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学习,恰好又和语文很好的人做朋友,她品味很高,什么看过的书都说的头头是道,有时候甚至把我的最爱批判得一无是处。听她的推荐,看了川端康成的雪国,这是她喜欢的,又去看了对她而言一无是处的"小黄书"白鹿原。书荒的时候甚至去把初中课本推荐的《穆斯林的葬礼》买了过来。

到大学,单纯读文学作品越来越少了,前沿的专业书反而更吸引我。

所以说,还是多去读,主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