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瀟灑李子木


大家好,我是小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秦始皇陵墓作为我国(包括世界)规模最大、结构奇特的帝王陵墓。至今的我们还是一直好奇,秦始皇陵墓内部的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修建陵墓的民夫都被杀死了。陵墓内部的结构记载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对陵墓内部的结构详细描述呢?

一、修建陵墓的时间长、不可能一点记载没有留下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墓修建的时间是很长的。始皇帝在他刚登上王位的时候(此时始皇帝是13岁)就为自己的陵园工程开始修建,修建到始皇帝驾崩的时候陵园工程还未修建完成,在皇子胡亥即位之后又修建了一年后才草草的竣工。

皇陵修建时间经历了漫长的39年,秦始皇陵墓修建过程几乎经历了始皇帝的一生,时间可想而知的长久,这么长时间的修建过程是不可能一点记载也没有的,这是司马迁的对陵墓结构的消息来源之一。

二、陵墓工程浩大,用工人数的多,不可能完全避免走漏风声

看现今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也能想象皇陵内部的构造、工程量想来也是不小的。

记载陵墓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这么大面积,陵墓的修建还穿三水,这么深的深度只会使得陵园的工程量加大。修建陵园的是丞相李斯。

据记载李斯修建陵墓共征集了72万的人力。

想来这个数目是只多不少的,这么庞大的民夫数量在39年里的时间,是不可能一点消息不会走漏出去的,这又是司马迁对陵墓结构的来源之一。

三、陵墓的监督者泄露

前两点也说道了陵园的建造时间很长和修建人数的庞大,在人数这么庞大的情况下,丞相李斯不可能一个人管理、监督过来的,此时就需要大量的官员和军士来监督和管理了,虽然记载民夫是处死了,但是军士和官员不可能都会被处死,军士和官员的成为了透漏陵墓结构的原因之一。

总结

看到这里综合上述几点原因,秦始皇陵园的建造过程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消息封锁,这也就使得了陵园结构会被后世记载。为了司马迁的详细记载有了基础。虽然我们对始皇帝陵墓内部的好奇,但秦始皇陵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护它。


喜爱历史的小陌


不用怀疑司马迁,他笔下的历史,还是很可靠的。

关于秦始皇陵,可能有人以为,修陵的人都已经被弄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其实,没有全部被弄死。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说:“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也就是说,被弄死的仅仅是秦始皇下葬之后,最后留在陵寝内的工匠。

而实际上有多少人参与了修建呢?司马迁告诉我们,有七十多万人。这七十多万人都被杀了么?当然不可能。

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也许只有主要设计人员才能完全掌握,比如总工程师李斯,总监工章邯。可以很明确的说,这两个人就没有被弄死在陵寝当中。也就是说,当年秦二世为了防止泄密所干掉的,仅仅是最后一批在陵寝中的工匠(也许是核心工匠),大多数人并没有死。

他们也许掌握不了秦始皇陵的全部秘密,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小道消息在民间还是会流传的。

第二个问题,司马迁真的详细描述了皇陵结构吗?

《秦始皇本纪》对于皇陵的描述是这样的:“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看到没有,完全没有详细的描述。仅仅是说里面有很多奇珍异宝,而且还设置了机关。另外,皇陵里用水银制造了“江河大海”,还用人鱼膏作为“长明灯”使用。

这样的描述能算细致吗?看完之后完全无法想象出里面到底什么样子。比如奇珍异宝,都有哪些神奇的东西?都放在什么地方?比如水银制成的“江河大海”,是覆盖了全部陵寝,还是仅仅一小片地方?至于能射箭的机关,也没说明具体设置了多少,在什么位置……更别说什么陵寝的基本机构,完全没说。

所以,司马迁并不知道秦始皇陵里到底什么情况,他仅仅是把能搜集的资料,汇总一下而已。他所描述的,也是当时人们所传说和记录的内容而已。

而且司马迁进行创作的时候,对于资料来源和真伪非常重视,实在摸不准的,会都记录下来,让后人自己辨析。

关于秦始皇陵的相关资料,极有可能来自汉代“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也就是司马迁说的“石室金匮之书”。很多书籍虽然现在已经亡佚,但是当时的司马迁是可以看到的(毕竟作为太史令可以掌管国家藏书),秦代的相关宫廷记载,司马迁应该能看到第一手资料。


七追风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通俗幽默讲历史,快速有趣学知识,下面且听搜史君来答题。



当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说秦始皇陵横穿整个骊山,挖穿地下有三口泉水,而且秦始皇陵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制作的机弩箭,如果有人想要宠物,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且在地宫中以水银制成百川江河和大海,整个墓中天上的星象,地上的山川,都在里面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地宫中还用人鱼膏作为火烛,使之永远不灭。而当秦始皇陵修建完毕之后。参与修墓的所有工匠都被封死在墓中,没有办法出来。

大家可能看到这就有点疑惑了,根本就没有人出来,这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地宫的构造呢?



要说的话,其实离秦始皇陵并不远,但是秦始皇陵竣工期到司马迁出生的时期,也仅仅只有60年左右,好比今天我们要想了解60年前的一些事,其实根本就不用查阅史书,只要咨询一下,比较了解的人就可以知道。

那么就有人说了,修建皇陵的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也不是谁都能知道,谁都能了解的。所以首先搜史君个人认为司马迁很多说法都是在对秦始皇陵的地宫进行猜测。

所以搜史君觉得司马迁所说的地宫的一些具象,不可完全相信。

司马迁记载,疑点重重



咱们可以理性的来分析一下,如果说有某一种物质可以在地宫中长久不灭,最有可能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想不出来了吧,没有任何东西能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长久的燃烧,所以司马迁所说的人鱼高也就不可信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点就是他所说的山川河流皆用水银作为具象,你想想如果天下的山川河流都用水银体现在墓中,这需要消耗多少水银?就算等比例缩小,这个水银的体积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你不可否认古代真的有某种技术可以提炼出水银,但是可以将天下的山川河流作为具象体现在墓中,那需要的水银是人可以提炼出来的吗?就算可以那提炼水银的原材料又需要多少呢?

而那么就有人说,今天科学勘测也发现秦始皇陵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搜史君个人认为这些水银很有可能是当地一些矿石所含有的。按这样解释来也比较合理一点。

七十万人被处死

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70万人真的被处死了吗?这个问题很重要,搜史君个人认为70多万人全部被处死是一个很浮夸的说法。



当年被处死的很有可能是设计陵墓以及设计某些机关知道如何打开陵墓或者是规避机关设置的人,对于一些普通出苦力的工匠应该不会被处死。

这样对于司马迁能记载出秦始皇陵也比较合理了。

但是搜史君以为这些人不会知道,均是黄龄所有的全部构造,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猜测以及推理将这些告诉司马迁,司马迁也只是将他们的说的话记录下来,至于秦始皇陵中是不是真的犹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这就需要我们深思了。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秦始皇陵里面是怎样,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关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描述秦始皇的陵是否完全真实,或许只有等到秦始皇陵重建天日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完全知晓。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陵内有机关无数,还有用人鲛油制成的不灭灯,水银制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秦始皇躺在黄金棺材内在水银上飘荡。经过专家用精密仪器测量,秦始皇陵内确实含有大量的水银,所以司马迁所说的水银制成江河湖海有一定真实性。



秦始皇陵占地56平方公里,前后修建陵墓耗时39年,动用劳工多达73万人,这在整个封建王朝来说,应该没有比秦始皇更为壮观的陵墓。秦始皇自认为千古一帝,也只能如此规模的陵墓,才能配得上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修建分为三个批次,最后是由章邯负责主持陵墓修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让丞相李斯负责监造,秦始皇去世后,则是由秦二世负责监造收尾过程。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为何能够对秦始皇内部构造能够如此清晰的描述?一直存在一种说法,说给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劳工全部被杀死,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其实这种说法是故意夸大,是为了摸黑秦始皇与秦朝。

修建陵墓耗时39年,前前后后动用劳动力73万,这在当时整个秦朝人数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且都是青壮劳动力,如果把他们全都杀了岂不是自毁长城?被杀的劳工应该是负责收尾工程,因为他们知道秦始皇的入口在哪,秦二世为了保密杀死了他们。但是劳工中的绝大多数,对于入口与机关他们都不知道,所以杀他们没有必要。他们中许多人存活了下来,也就把秦始皇陵内的一些构造泄漏了出来,司马迁在游览民间的时候便收集来,写在了《史记》上。


传奇历史观


这个我有权利说说了,我有个邻居就是姓司马,我一直认为他就是司马迁的后人。

修筑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9年的时间,因为秦始皇陵是分三个时期进行建造,整个秦陵并没有最终建造完成。秦陵的选址与初期的建造是由吕不韦来负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为重要的主体工程。后期的工程,不过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在史记中可以说描写的是非常详细了,它的修建时期是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08年。

秦始皇陵分三期进行建造,号称动用了73万工匠。这帮工匠大多是被强抓来的役夫或是罪犯。整个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应该是倒下一批后再补充一批进去。毕竟在建造时间上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个二十岁的人,等到完工也该有六十岁了。

不得不说,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描写是非常准确的。秦始皇陵选定骊山之后,有七十万人前往骊山进行修建。秦始皇陵中还有各种机关,以防盗墓贼。不仅如此,还用水银制作成山川河流和江湖大海,再用机械将这些水银互相流通。

现如今看来,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描写是非常准确的。那么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为什么司马迁还能够如此准确的描写呢?首先司马迁的史记是根据很多人回忆的,或者是根据当时的史籍资料进行记载的。这样一来司马迁就会听到很多人说出秦始皇陵的各种传说。

秦始皇陵总共花了有三十九年啊!怎么可能会没有人看到呢?就算再想怎么隐瞒,那也无法遮掩得严严实实的,那肯定就会有人将它记载下来。并且参与这个大工程花费了非常大的人力,无法保证所有人都不泄密。而且在这三十九年里面,设计者以及监造者肯定也换了好几批,那泄露资料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之大了。所以司马迁能够将它详细地记录下来也并不奇怪了。

回答到此圆满结束,喜欢的请转发、点赞、评论!有不同意见的,欢迎来撩!

謀略國學



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大的“烂尾工程”

修筑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7年的时间。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烂尾工程” ?因为秦始皇陵是分三个时期进行建造,整个秦陵并没有最终建造完成。

秦陵的选址与初期的建造是由吕不韦来负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为重要的主体工程。后期的工程,也就是工程的收尾阶段,这段时间,是从秦始皇下葬后开始算起。


建造秦始皇陵的73万工匠并没有全部被杀掉

秦始皇陵分三期进行建造,号称动用了73万工匠。这帮工匠大多是被强抓来的役夫或是罪犯。整个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应该是倒下一批后再补充一批进去。毕竟在建造时间上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个二十岁的人,等到完工也该有六十岁了。

秦陵最后阶段的工程,由秦二世胡亥亲自主持。收尾阶段干了两年时间后,就发生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咸阳。而戍边的秦军又来不及回朝救驾,急得胡亥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少府章邯就提议,不如把建造秦陵的几十万罪犯全给拉出来,组成一支 “虎狼之师”。胡亥听后大喜,让章邯连忙去办。结果,这支由几十万罪犯与工匠组成的乌合之众,竟然大败陈胜、吴广起义军。

后来,又因为刘邦、项羽大军日益壮大,秦始皇陵的建造,就到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境地。最后,工程还没有完全峻工就一哄而散了。因此,秦始皇陵就落得个“中国古代最大烂尾工程”的名称。


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部分的素材来自建造秦陵工匠的口述

与陈胜、吴广起义军交战的那批乌合之众,就是秦陵建造的工匠。在与陈胜、吴广起义军战斗时,有少部分人当了逃兵,偷偷地跑掉了。而这部分人极有可能,将秦陵的内部构造及细节等情节泄露出去。

这类工匠对秦陵的所见所闻,就成了日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的部分素材。


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秦朝是否有专门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官员?一直存有争议。直到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座秦代古墓。墓主人名“喜”,曾担任过秦朝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等官职。墓中更出土了1155枚秦朝竹简,也称为“睡虎地秦简”。这一发现,证实了秦朝仍保留有史官一职。


因此,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秦始皇当年统一了六国,得到了大量的钱财奇珍异宝,然后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墓,秦始皇的陵墓具体修建了多久呢?当年秦皇陵一共修建了37年,但并没有修建完成,修建的秦皇陵是由吕不韦选址的,后来他把这项修建秦皇陵得工程交给了自己信任丞相李斯,所以秦皇陵最后由李斯负责督造的。

虽然是由秦始皇最信任李斯督造,但实际上这项工程太过于庞大,秦始皇自认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自己陵墓当然要庞大,威严才行,生前是皇帝,死后那也是鬼帝才行,所以这项工程非常巨大,耗费人力,物力,时间都非常大,到最后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这项工程还没修建完成,在秦始皇下葬后,大部分工程都完成后,就杀死了那些修建秦皇陵的人。

当然秦皇陵的修建,可没有这么简单,之后又花了两年时间进行秦皇陵的完善,实际上修建秦皇陵花了39念时间,但是这些修建秦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奇怪的是在后来司马迁的记载中,详细的描述了秦始皇得陵墓。

秦皇陵修建一共花了39年时间,这么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当年大概有70万人参与秦皇陵得修建,人多口杂,难免没有一些人早就想到秦皇陵修建完成那一天自己就会被杀死,所以那些人就修建一些隐秘逃生路,所以这些人逃出去后,难免流传了出去。

在秦皇陵修建过程中,期间换了很多设计师,建造者,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也会流传出去。

虽然秦皇陵被现代发现,但是目前也只是发掘了一部分,剩下的还未发掘的部分,在种种原因下,无法继续发掘,只能发掘了一些陪葬墓,光是这些陪葬的兵马俑就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要是秦皇陵全部被发掘,八大奇迹都无法来形容。



丨青衫染墨意


在西汉初期,也就是司马迁活着的时候,想要了解秦始皇陵内部具体结构,除非将皇陵扒开;可是想要大致了解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并非难事。

先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是如何介绍秦陵结构:

“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归纳下来,就三点:

一,秦始皇陵深度达到了“穿三泉”的程度,为达到此深度,秦始皇动用民工70万人。

二,皇陵内部机关重重、珍宝满满、构造复杂;外部宏伟。

三,所有参与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内部,即活埋。

在解开司马迁如何得知皇陵结构之前,先对司马迁和秦始皇陵有个基本的了解。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在夏阳的一个史官世家。夏阳,就是现在的陕西渭南韩城,距离秦始皇陵仅有百十公里。秦始皇陵竣工于公元前208年,司马迁出生,距离秦始皇陵竣工仅有63年,也就是三代人而已。

司马迁想要了解60年前的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翻阅典籍,只需咨询一下当地比较年长的老人就行。大概就类似于,00后想要了解解放前的事情,爷爷辈的人一定会给他讲个一二三四。

或许,司马迁的爷爷,就曾亲身参与过秦陵的建造。

因此,司马迁就算不知皇陵内部结构,但是对于“穿三泉、穿治骊山”这件事,司马迁想要知道并不难。而且,先秦时期贵族的丧葬习俗就是“穿三泉”,只不过秦始皇的皇陵挖的更深罢了。

穿三泉,指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秦始皇陵不仅极深(考古勘测深度达到30米,约十层楼的深度),而且面积极大,陵区总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用更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秦始皇陵相当于80个故宫、1000个胡夫金字塔,比世界上最小的4个国家加起来,面积还要大!

这样的规模,莫说2000年前,就是现在,也让人叹为观止。

故而,司马迁说秦始皇陵“草树木以象山”,即,种上花草树木看起来像一座山,一点都不夸张。

即便如今去秦始皇陵游览,依旧会对其庞大的“身躯”惊叹——毕竟,站在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的封土堆前,所有人都会觉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至于秦始皇陵内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也是当时的丧葬习俗之一。

比如说,较秦始皇稍早些的曾侯乙墓、稍晚些的马王堆,他们的棺椁上均绘制了天文、地理、星象图,墓中也出土大量烛台等照明物品。

根据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又曾多次方士出海寻求仙药,搞一些“人鱼膏”,并非什么难事;而在自己的陵寝绘制天文地理等图,根本就是标配,要不然,怎么显示皇帝在地下一统八方的气概?

司马迁记载的最重要的细节,莫过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只有这一条,无法从过去的丧葬模式里推测,即,秦始皇之前的贵族,很少有人动用这么多水银来陪葬。

司马迁是如何得知呢?《史记》记载了一个来自巴蜀的寡妇巴清: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翻译过来:巴蜀之地有个叫清的寡妇,祖上坐拥出产丹砂(可炼水银)的矿,巴清就是凭借这座丹砂矿,其家族世代富甲天下,从来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滋味儿。

巴清的炼制的水银都卖给谁了呢?秦始皇。

秦始皇死后没几年,秦朝灭亡,如此数量庞多的水银(数百吨),全都消失不见,能够合理解释去处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埋在秦始皇的陵墓。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秦宫典籍有记载也说不定。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专门掌管皇帝的文史档案,只要有这方面的记载,怎会看不到呢?

如今的科学勘测,也证实了皇陵内部存有大量水银。

因此,司马迁通过查阅古籍、实地走访、合力推测,将秦始皇陵内部大概结构写给后人看,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细节,比如说,数量庞大、规模壮观的秦兵马俑,司马迁只字不提。


记者李满


司马迁作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陵的描述是这样的: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秦始皇陵规模宏伟,堪比秦咸阳宫殿,内藏奇珍异宝,布置机关暗器,诸如机弩矢、水银、人鱼膏等描写具体生动,让人脑洞大开。这是文献资料中关于秦始皇陵墓最早的记载。

接下来,司马迁又写道:

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下葬完毕,负责督造的官员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放下来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如此,工匠们全都封闭在里边。然后,墓上栽种草木,远远看出就如一座山,与周边融为一体。

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写惟妙惟肖,要知道这是首次描写,他是如何得知详情的呢?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有交代:“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或言”就是有人说。司马迁对秦始皇陵中的细节是不是从他人口中探听到呢?

完全有可能。

司马迁创作史记时是公元前104年,距离秦始皇陵草草完工(公元前208年)只有百余年时间。此时,司马迁大概40岁左右(司马迁生年幼争议),其生年与秦始皇陵的跨度也只有60余年。从史书创作背景来看,60年并不太长,如果幸运,当事人是可以在世的。如果不在世,当事人的儿子甚至孙子也是有可能知悉详情的。这是司马迁听说秦始皇陵实情的前提。

有人说,工匠不是已经殉葬了吗?当然,殉葬只是其中一部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至少有三类人接触到了秦始皇陵并活了下来。

设计督造的官员

据史料记载,丞相李斯为皇陵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为监工,章邯之下又有监工,其数量虽然无法得知,但规模定然不会少。李斯于公元前208年被杀被杀灭族,但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章邯发骊山刑徒对抗农民起义军,不久又投靠项羽。这些人都是秦始皇陵的知情者。

侥幸存活的工匠

秦始皇陵是73万工匠花了30年时间分3期完成的。如此大规模的人员组织和旷日持久的修建是不可能并没有纰漏的。况且在修建皇陵的最后关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情急之下,部分工匠和役夫又仓促组成了军队,用于抵抗起义军。这部分人是有可能将秦始皇陵之中的详情讲出去的。

来过秦始皇陵的盗墓者

现代考古探测,皇陵封土以下区域,大概率是完好的,但从开挖的外围遗迹来看,秦始皇陵确实被盗扰过,而当事人正是项羽及其领导的军队。《史记·高祖本纪》载“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汉书·刘向传》也载“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尽管项羽“掘始皇帝冢”尚有争议,但不排除盗墓的可能性。

以上三类人极有可能是秦始皇陵信息的一手掌握者,他们也有可能将信息传给后代,并为司马迁所得知。司马迁多方比较后最终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对于修史严谨司马迁来说,“道听途说”还远远不够。司马迁还多方求证,尽可能逻辑还原。如对地宫中水银与史记中“寡妇清”的记载也有逻辑自洽之处。总之,汉朝是继承秦朝最多的朝代,作为一个汉代人,司马迁想要了解秦始皇陵的具体情况,应该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史趣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时间相差近百年。相传,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皇陵内部结构的呢?

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描述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而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毕,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仔细品读,我发现上文中有5个信息。

1.始皇陵的位置在骊山。

2.有七十余万人参加了修陵工程。

3.始皇陵的大致结构和布局。

4.陵内臧有奇珍异宝。

5.修陵的工匠“无复有出”,全都死了。

既然修陵的工匠全都死了,司马迁描写皇陵内部结构的依据从何而来?我遍查史料,估计有三种可能。

一,据史料记载:始皇陵的设计者是秦朝丞相李斯。那么丞相府肯定有皇陵的设计图纸、图样等,秦亡后,图纸可能被李斯的后代收藏,司马迁找到李斯的后人,看到了图样。

二,始皇陵的总监工,为少府令章邯。皇陵工程浩大,负责具体监工的官员,肯定不少,他们并没有被处死。有关皇陵的信息,从他们的当中泄露出来,也是有可能的。

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秦帝国危在旦夕,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骊山徒众,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准奏,命章邯率领修陵的骊山徒,抗击起义军。根据史料推断,修陵的骊山徒,并没有被全部处死,死的很可能只是负责收尾工程的那部分人,还有大部分人在章邯的带领下,去抗击起义军。战后,幸存者把皇陵内部信息说了出来,流传民间。司马迁通过走访、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得知始皇陵大致结构。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正确欤否,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