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識】上海腎臟周:腎臟“冒泡”了怎麼辦?


(圖片源於網絡)

今年世界腎臟日的主題是強調每個人的腎臟健康應該包括預防、檢測和公平獲得治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體檢、婚前體檢、入職體檢等等各式各樣的身體健康檢查越來越普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已深入人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認知自身的體檢發現。在腎臟科的門診醫生就會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大夫,我體檢報告上說腎臟長了個東西”、“醫生,B超醫生說我腎臟長了個泡泡,問題大不大啊?”,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一談:如何正確認識腎臟上“長”出的“泡泡”?

腎臟上“長”的“泡泡”是指在進行腎臟的影像學檢查(B超、CT或核磁共振)時發現腎臟出現了“囊腫樣”的組織結構形成——外有包膜,其內含“液體”。檢出這一問題的大多數患者都歸屬於腎臟囊腫診斷——人群檢出率約為4%~6%,具備典型的B超圖像:囊壁薄且光滑,其內呈圓形無回聲區(都是均一的水樣液體),後方回聲增強,患者自身一般無相關的不適症狀;而腎臟囊腫的形態結構、部位及數量、內部回聲的異常改變等將決定具體的診斷分類。少數患者可能是腎實質中出現“囊腫樣”改變,超聲檢查囊壁多不光整、其內含物表現混雜,往往需要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甚至病理活檢以明確性質,判斷疾病類型,需要至專科醫生處進行診療。

(圖片源於網絡)

腎臟為什麼會長囊腫?

這是一個複雜、個體差異較大的問題。極少數患者屬於基因缺陷相關的遺傳性腎囊腫疾病,多數患者腎臟出現囊腫是因為年齡、藥物毒性、局部損傷、繼發於其他疾病或終末期腎臟病等多種因素綜合所致,可以說是腎臟“衰老”或“傷痕”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在20歲以下年齡段人群中極其少見(除非合併腎臟疾病或遺傳性腎囊腫疾病),囊腫一般隨著年齡增長、疾病等影響而逐步多見,在60歲以上中老年、腎小管間質病變明顯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或終末期腎臟病透析病人中較為常見。

腎臟囊腫帶來的健康風險與囊腫大小、數量、分佈特點和家族疾病史等息息相關。在就醫前,我們可以先進行簡單的自我評價來考慮是否有必要至專科醫生處諮詢或處置。

絕大多數腎囊腫都屬於單純性腎囊腫:囊腫僅見於一側腎臟,或每側不超過2個,具有“包膜光整、形態規則、內部無回聲、後方回聲增強”等典型的超聲報告描述。單純性腎囊腫患者極少出現臨床症狀,也罕見發生惡性轉變,可以重點關注囊腫直徑是否持續增大以及囊腫個數是否不斷增多。在沒有明確的相關症狀時,腎囊腫直徑在5cm以下時每年一次腎臟超聲檢查觀察囊腫大小、數量或性狀變化即可;當囊腫直徑超出5cm後可考慮行超聲引導下的囊腫穿刺抽液術或外科手術治療;增大至8cm以上的腎臟囊腫可引起人體對應部位的不適症狀,囊腫內出血、感染和破裂的風險進一步增高,建議及時至專科醫生處診治。

(圖片源於網絡)

如果檢出腎臟囊腫年齡較小,一側腎臟或雙腎囊腫數量>3個,60歲以上患者雙腎囊腫總數≥8個,應考慮尋找發生腎臟囊腫的原因。遺傳性多囊腎病、曾有多次體外震波碎石、嚴重腎小管間質病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或終末期腎臟病透析病人是幾類常見原因。其中,遺傳性多囊腎病指不同特定位點基因突變而導致的一組可遺傳的腎臟疾病,以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為多(人群發病率約1‰),突出表現為腎臟發生許多大小不一的囊腫並逐漸增大破壞正常腎臟組織結構導致腎衰竭。這類患者容易出現疼痛、血尿、囊腫內出血、感染、自發破裂等併發症,診斷及處置複雜多樣,建議到專科醫生處就診,並準確提供發現囊腫的年齡、既往病史、腎囊腫影像隨訪資料和家族疾病史等重要信息。

(圖片源於網絡)

可以說,腎臟的“泡泡”--腎臟囊腫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內涵複雜的疾病表現,大多數單純性腎囊腫患者做到每年健康體檢就好,並不需要在當下“新冠疫情”的關鍵時刻到醫院去“噶鬧忙”。即使是檢查發現較多腎囊腫的病人也不需要過度焦慮與不安,隨著診療技術的進步,即便是遺傳性腎囊腫疾病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治療手段,“早發現、早診斷、阻斷遺傳”已經成為可用的診療選項。

供稿:

上海市醫學會腎臟病專科分會上海市醫師協會腎臟內科醫師分會馬熠熠 上海長征醫院腎內科鬱勝強 上海長征醫院腎內科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