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博物馆出土的这个文物,古人干嘛用的?

小钱游走


一直青铜手却被放在小脚的位置,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十分疑惑吧?那这只在河南安阳54号墓发现的青铜怪手,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制作出来,又陪同墓主人下葬呢?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

这只手是于2000年12月在花园庄村的古墓发现的。墓内有一椁一棺,经过专业的分析与检查后,专家们确定墓主为男性,并将其命名为“亚长墓”。

“亚长墓”里出土了不少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具,其中包括这只“青铜怪手”。

实际上因为年代久远,你就算是查阅相关资料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何况资料上查无此物,只能依靠我们丰富的想象力了。

首先我觉得是这大概是农耕工具吧,毕竟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耕耘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年四季最重要的,一切工具都应当为生产服务。事实是在亚长墓中的确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生产工具,这就意味着墓主完全有可能挑选一两件精致的生产工具作为陪葬品。

要说具体是什么生产工具,我觉得这个形状倒有点像现代的铁耙子,毕竟古人发明事物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发现,有些农夫为了抹匀田地,又不需要太大动作时,就会用手轻轻扒动,把隆起的泥土扒到较低的地方。会不会古人为了更好地操作,就以此为契机,发明了这个青铜铁耙子呢?

还有这会不会是厨房用具呀,虽然一个大男人选择这种用具陪葬令人费解,但我在想也许是墓主人和他的夫人伉俪情深,所以就用某种有特定意义的东西借代他的夫人,由于他的夫人日常掌勺,感其贤良,所以就选择了这件东西。而查阅青铜器皿,这个东西多少跟青铜毕有点相似,青铜毕通常会和铜鼎配套使用,人们用它来捞肉。古人还是很聪明的,为了方便生活,会发明很多生活用具。这个我倒是觉得有可能,毕竟肉汤那么烫手,古时候可不像现在工具齐全,更没有漏勺,而且漏勺的别名叫做笊篱,这个名字不是跟这个怪手的形状很符合吗?只是古人更讲究生动形象罢了。再加上这只青铜手上面布满了饕餮纹,现在我们有成语叫做饕餮大餐,可不是跟吃的有关吗?

因为这个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器物,显然这个墓主人出身显赫,古代要是想扬名立万,有钱有势,大多是在朝为官的。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朝之前,战乱频繁,死伤无数。两方交战用的是冷兵器,混战当中,缺胳膊少腿那是常事。其他人还好,说不定这个墓主人是个将领又是爱美之人,忍受不了自己身体残缺,所以嘱托一定要替自己修复好双手(你还别说,遇上难缠的客人真有其事),大夫没办法,只能让工匠出马。但是当时技术实在有限,工匠们只能制作出青铜假肢。据说当时青铜手是在墓主的左小腿处发现的,所以这个猜测并非无的放矢。

但是我又觉得不切实际,首先要是制作假肢,就算不能用来行走,也要尽量做到可以用来修饰吧,把左小腿制成手的形状,怎么样都觉得是缺少“量体裁衣”的主观能动性,乍一看,我更倾向于它是墓主人的一直义手,征战沙场时不幸被砍掉了一只手,只好用一个义手代替,之所以会在墓主人的小腿处,应该只是下葬后颠簸移位了,或者是棺惇进水后冲刷下去的,因为你这张图明显是经过后期修复的,这个怪手刚出土时,已经腐朽得很严重了,而水是青铜器的危害者之一,因为没参与挖掘过程,当时第一时间挖出来是怎样的,我们也不得而知。所以具体是用在小脚处还是手处,专家大可以进行骨骼复原,前提是如果墓主人的骨骸没有腐朽殆尽的话。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有机会倒是想亲眼看看这只“怪手”。


江北二郎


根据cctv10电视频道的考古节目介绍,这不是一个器具,而是一只金属铸造的手及手前臂。

墓主人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遗体上有多处创伤,并在战斗中失去了一个手臂。在他去世后,为了感念他的战功,维护他将军的遵严和威风,根据他身体的具体情况,给他铸造了一个手臂,以保持他肢体的完整。



许文华


2000年的12月,在安阳发现一座殷商时期的墓葬,当时对它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经过发掘,这座墓葬逐渐显露出来它的轮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陪葬品仅玉器就多达200多件,还有10个殉葬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昭示着墓主人曾经尊贵的身份。

除了玉器意外,在墓葬中还有多件青铜器出现,其中包含了很多青铜大鼎,还有一些和大鼎配套的青铜器——毕。这个毕类似今天我们用的笊篱,有的类似于铲子,有的形状像一个勺子,还有的像叉子,形态各有不同。

“手形器”与“毕”

除了这些以外,在这座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青铜器,是一只“右手”形状的青铜器,柄部空心,有木质残留,说明这件“手形器”曾经不是单独使用,曾经被安置或者接到一个木质手柄上。要知道,殷商的墓葬已经发掘了上万座,但是这样的“手形器”却是前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青铜器,一时间,它的作用成为了考古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初见这种青铜器,部分专家的第一反应,认为这件“手形器”可能是一个类似“笊篱”的器物,可能是一种墓主人特殊制作的一种“毕”。

“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

这个毕,一般与大鼎配套使用。鼎在古代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煮肉,而毕则是用于捞取肉食的器物。专家认为这只“手形器”是一种“毕”,正是出于墓葬中出土了很多青铜大鼎和毕的考虑,认为这只“手形器”是墓主人私人定制的款式而已。这种猜测固然看似合理,但是却没有直接的证据,而且,手形状的毕根本不利于捞取肉食,如果墓主人不是变态,为什么要做成手形状,用“手形器”的毕去捞取的食物,太影响食欲了。

古代休闲器具?

有的专家则认为,这个“手形器”可能是一种休闲用具,比如说痒痒挠。这也是一种可行的猜测,但是概率也不高,毕竟这样的“手形器”抓起来不舒服不说,而且青铜材质的痒痒挠贴在身上,夏天还好,冬天可能会太凉了。从墓葬来看,墓主人身份显贵,社会地位极高,他完全可以用婢女服侍,或者用其他材质制作一个痒痒挠,用这么笨重不实用的青铜器痒痒挠,实在是不符合常理。

将军携带的武器?

也有的专家认为,这只“手形器”可能是一个暗器。在我国古代,判官笔,飞爪之类的武器数不胜数,一位将军身边有一只这样的“手形器”武器十分合理。“手形器”武器说也很难站住脚,毕竟这样的一个被打磨的“手形器”,怎么看也不是杀人的利器,如果真是武器,至少应该拥有锋利的特性,这样才更容易伤敌,而且在古代的爪形武器中,大多都会设置锋利的倒钩,而这只“手形器”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祭祀的器物?

无独有偶,在阿拉伯半岛曾经也发现过一只铜手,那只铜手与墓葬中的“手形器”有很大区别,“手形器”的尺寸明显是缩小了比例,类似于小孩子的尺寸。而阿拉伯半岛发现的铜手则是成人手臂一比一大小的比例制作。

在阿拉伯半岛铜手被发现以后,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这只手是一种高度还原真实的铜手,它的上面刻有铭文,记载了与铜手使用有关的信息。

“希尔汉姆的儿子Banu Sokhin牺牲了他的右手以保护他的神Tarab。妈妈,在萨法的Ducabrate神庙供奉,以祈求好运。”

显然,这只铜手是用于某种祈福或者祭祀之用,这一点在铜手上的铭文中就可以有所发现。

那么,54号殷墟墓葬中的“手形器”是否也是一种祭祀用的器具呢?专家们也朝着这个方向进行了研究,经过仔细的推断,在“手形器”上并未发现有任何关于祭祀的特点,因为这只“手形器”上面没有任何铭文,只有简单的花纹,也没有体现出任何祭祀的特点。

专家揭开谜题

在多位专家热议之后,依然没能得出一个服众的说法。随着墓葬的继续发掘,考古专家们意外地发现,墓葬的主人骨骼依然保存的相对还算完整,至少可以看出整体的轮廓,还根据骨骼做了实验分析,得出墓主人的年龄只有35岁,很有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位高级将领,他的名字也根据墓葬中的记载得出,名为亚长。

这些信息的确定,加快了发掘的进度,在移动亚长骨骼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亚长生前可能在战争中造成了残疾,他的右臂是一只断臂。这一发现,给考古学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是不是这只“手形器”不是什么器物,而是亚长的假肢呢?

秦将李牧 “ 病钩 , 身大臂短 , 不能及地 , 起居不敬 , 恐惧 死罪 于 前 , 故使 工人为木材 以 接手 ” ——《战国策 · 秦五 · 文信侯 出走 》

从《战国策》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秦将李牧就已经有了制作假肢的记载,也就是说,亚长很可能也和李牧一样,为了避免“死罪于前”,而制作了一个假肢。

这也就能解释通,为什么在大量的殷商墓葬中,并没有大量发现“手形器”的原因,因为这种“手形器”是亚长为了自己订制而成,只适合自己使用,并非是在殷商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器物。“手形器”出现,专家也连连声称“前所未见”,它的用处更是开创了考古界全新的历史。


野史日记


殷墟青铜手的用途,网络上有人猜测是「痒痒挠、笊篱」什么的,其实,因为从来没有出土类似的器具,目前学界也是一脸懵逼,众说纷纭。

就我看到学术论文中,大概有「假肢、青铜毕器、权杖」三种猜测。

殷墟的青铜手出土情况:

这个青铜手出土比较晚,2000年出土于殷墟花园庄54号贵族墓,在考古报告中叫做「手形器」,如小孩右手,上面还有一个「目」字:

「手形器」在墓主的左腿骨旁边,跟青铜兵器和礼器在一块:


图引自:徐广德, & 何毓灵. (2004). 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 考古(1), 7-19.

手形器的用途,大概有几下几种猜测:

1、假手义肢

学者何艳杰认为:从考古报告来看,墓主陪葬器十分奢侈,而且武器众多,应该是是一名十分有权势的武将,在征战中受伤断手,这个假手就是当时的工匠为他打造的义肢:

引自:何艳杰. (2003). 殷墟铜“手形器”试释. 文物春秋(2), 42-43.

「假手说」不合理的地方是:

第一,这个「手形器」是右手,出土的时候在墓主左边腿骨旁边。

第二,从这个「手形器」尺寸来看,是一个小孩的手,而墓主是一个成年人。

2、古食器「毕」

学者苗霞《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青铜“手形器”用途考》(《中国文物报》2007年7月)一文认为:

从器型和文献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先秦的一种青铜食器——「毕」,用来叉肉取食用的。

江苏六合程桥遗址发现的春秋末年「刻纹铜片」上,有使用「毕形器」的图画:

战国时代的「取肉耙」也是「毕」的一种:

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这个「手形器」似乎并不便于取肉。

3、权杖说

学者谢银玲认为这个「手形器」的纹饰、以及跟众多的礼器在一块,也应该是一种礼器。

她猜测是一个「权杖头」,木柲部分已经腐朽,祭祀的时候,搭配玉钺、玉璧等礼器使用:

谢银玲. (2011). 花园庄东地m54“铜手形器”考释——安阳殷墟1976年发掘以来首见新类型器物探讨. 三代考古.

应该说以上三种说法的说服力不强,我只能说倾向是一个义肢。因为青铜太重了,所以只能做成「小孩手」。

当然,各位看官也可以自行「开脑洞」,你认为这个青铜手干什么用的?


小汉字见大历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在安阳小屯洹河南边花园庄东村发现商代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个罕见的文物。

就是上图所示的这个铜手。

这个手是干什么的呢?

有人说是挠痒痒的,谁去抱这么大的重家伙挠痒痒,除非是个傻子吧。

再说了,挠痒痒的东西,能放到墓里吗?

显然不可能。

从墓主人35岁左右,男性,陪葬品丰厚这些信息来看,应当是一个高级军事将领。

这个将领,很可能是在战争中,伤到了右手,当时的医学不发达,就只能截肢了。

没有了右手,这个将领很难过,于是就命人打造了一副铜做的右手,中间是空的,连接上一段木柄,木棍又用绳子,固定在残余的手臂上。

出土之时,这个金属手里,还握着两个骨质的锥形器。

这两个小玩意儿是干什么用的呢?

原来是解绳子用的。

假铜手用绳子固定在右手臂上,用不太灵活的左手去解这些绳子,就不太容易,所以需要用个小工具,这个骨锥形器,就是专门解绳子用的。

综上可知,这个铜手,是中国历史上出土最早的假手了吧。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仔细分析这件文物的形状,感觉可能有以下几种用途:

一、痒痒挠

也叫“勿求人”,又叫“老头乐”。古代人们洗澡少,此物的应用要更广泛一些。

二、刑具

当惩罚犯人,需要掌嘴,也就是打耳光时,直接用手,有时会很疼,便发明出了这个替代品,就像手工耿的脑瓜蹦儿辅助器。

三、权杖

就像《无极》中谢霆锋所用的那种,可以用于传递信号,指挥他人。如果多设计几款样式,还能用于点赞。


布鲁伯德


我姥姥说这个就是痒痒挠!

我家猫咪看成逗猫棒!

邻居狗狗说是打狗棒!

老妈说是苍蝇拍!

老爸说是打孩神器!

不管是什么,好歹是个物,不要给我我家非常需要!



角度说观点


灭霸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