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痂病是番茄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危害、症状都是什么?如何防治?

黄晓红在山城


謝邀回答 番茄的疮痂病主要危害叶片及青果。病变后期有黄色粗糙不平的病斑,周围有黄褐色晕圈凸起若疮痂状。斑块约0.2~0.5㎝,也有大型斑块现象。长期高温高湿,发病的番茄植株会出现焦枯现象。

如何防治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55℃温水浸种10分钟,清水洗净催芽后播种,阻断菌源。

二,重病田与非茄科类作物3年以上间隔轮作,避开露水和雨天整枝打叉,尽量减少伤口,雨后及时排水。病叶、枝果远离茄田销毁。适时防虫。

三,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吧酸铜(CDT)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等药剂,7~10天喷一次,防治2~3次。







杨致运


一、疮痂病基本识别

番茄的叶、茎、果均可感染。一般情况下部老叶先发病,初生水渍状暗绿色斑点,后期经扩大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边缘明显的褐色病斑,四周具黄色晕环,内部较薄,具油脂状光泽。茎发病先呈水渍状暗绿色至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部稍隆起,裂开后呈疮痂状。果实主要是幼果和青果受害,初生四周具隆起的白色小圆点,后中间凹陷呈暗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环斑,呈疮痂状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番茄疮痂病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二、 发病条件

疮痂病害的致病菌生长繁殖条件其适宜温度在25~35 ℃。病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在土中可存活1~3年。种子或种苗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经寄主的根、茎伤口侵入使茎秆出现不规则斑。也可从嫩果的表皮直接侵染。借助雨水飞溅、浇水、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传播。温暖潮湿气候,如多雨多露、连续阴雨、暴雨后暴晴等天气,雨后排水不良的地块,钻蛀性害虫及暴风雨造成伤口多,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植株衰弱等易发病且较重。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果实易发病。酸性土壤青枯病发生加重。

番茄疮痂病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三、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合适的肥料提高抗逆性

要选用适合当地作物土壤的肥料,底肥使用心连心腐殖酸复合肥做底肥,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抗逆性,减少发病率。

3.2 做好种植前的土壤处理

要选无菌地,育无病苗。因细菌性病害均有一定的潜伏性,所以在常发生田块可使用溴甲烷、石灰氮等进行高温闷棚。清除枯枝落叶等病残体,667 m2施用生石灰150~200 kg,既杀菌又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3.3 种子处理

选用无病种子,培养无病壮苗。

3.4 轮作换茬,合理施肥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最显著。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氮肥施用过多。

3.5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对植株进行调控,防止植株徒长,清除下部老黄病叶,并适当喷施叶面肥,以利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将病残体带出田园集中焚烧或深埋。

3.6 杀菌剂防治

使用阿姆乐炭疮宁,本品是一种微生物杀菌剂,通过原生有益菌碰撞破坏病菌的细胞壁抑 制呼吸系统,凝固蛋白质,使其酶变,从而将病原菌杀死。每隔3-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可有效防治各种作物的炭疽病、白腐、黑腐、花腐、疮痂、黑痘等病害,对病原菌各个生长周期均有效。






牧野西贝可可


大棚中种植的番茄很容易发生疮痂病,

番茄疮痂病如何治,用什么药打番茄疮痂病?

一、番茄疮痂病症状及危害

  疮痂病是番茄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番茄产量和品质影响都很大,是棚室番茄的主要病害。

  番茄疮痂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及果实。

  1、番茄叶片受害症状:在近地面老叶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形成水渍状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展成圆形或连接成不规则黄色病斑,病斑表面粗糙不平,周围有黄色环形窄晕圈,内部较薄,具油脂状光泽;后期叶片干枯质脆。

  2、番茄茎部受害症状:番茄茎部发病先在茎沟处出现褪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扩展后形成长椭圆形黑褐色病斑,病部稍隆起,裂开后呈疮痂状。

  3、番茄果实受害症状:番茄果实受害则主要是着色前的幼果和青果,果面初生圆形四周具较窄隆起的白色小点,后扩大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近圆形粗糙隆起环斑,呈疮痂状,直径0.2~0.5厘米,边缘带有黄绿色晕圈,有的病斑可联结成不规则大病斑。如条件适合,长期高温高湿时,短期内田间植株叶片呈焦枯状。

番茄疮痂病如何治,用什么药打番茄疮痂病?

二、番茄疮痂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1、番茄疮痂病的病原随病株残体在地表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来源。

  2、番茄疮痂病在田间主要随大风大雨传播,也可由昆虫传播。病原由伤口或气孔侵入叶片,环境条件适宜侵染叶片后3~6天即可发病,侵染果实5~6天即可发病。田间只要有10%的植株发病,其产生的菌量足够使整块田发病。

  3、高温、高湿、多雨是番茄疮痂病发病的主要条件。在夏季阴雨连绵、暴风大雨或伴随钻蛀性害虫发生会给植物造成伤口,有利于病原侵入,都可能引起该病大发生。

  4、如粗放栽培管理、或病田连作、或追肥不及时、或植株长势弱有利于番茄疮痂病侵染,加重病害发生。

  5、番茄疮痂病发育适温27~30℃,最高40℃,最低5℃,56℃经10分钟致死。

番茄疮痂病如何治,用什么药打番茄疮痂病?

三、番茄疮痂病防治方法

  1、番茄种植地实行与十字花科作物或禾本科作物2~3年以上的轮作。设无病留种田或从无病单株采种。

  2、番茄种子在播种前,用55℃温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转入冷水里冷却,晾干后再播种。或者用1∶10农用链霉素浸种30分钟。

  3、番茄适时整枝打杈,及时清除病残体。雨季加强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施足氮、磷、钾肥,增施菌肥、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以活化土壤,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4、在番茄疮痂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防治,药剂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的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4000~5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液剂3~4克/公顷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农人杜久时


东东在农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番茄细菌性疮痂病主要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残组织中的病菌在灭菌土壤中可以存活9个月,都可以成为田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与寄生叶片接触后从气孔或水孔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条件适宜时,初次发病的病株上,可产生大量的病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借助雨水、昆虫和农具进行传播,在田间引起多次再侵染,病害逐渐蔓延开来。高温多湿有利于病菌发育传播。


番茄疮痂病发病症状

疮痂病发生在幼苗、叶片叶柄、茎、果实和果柄等部位,尤其在叶片上发生较普片。下部老叶先发病 ,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期形成水渍状暗绿色小圆点斑,扩大后

病斑呈暗褐色圆形,表面粗糙,四周具黄色环形晕圈,具油脂状光泽。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叶片干枯质脆。茎染病后,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点,圆形或近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裂开后呈疮痂状。主要为害着色前的幼果青果,初生圆形四周具较窄隆起的白色小点,后中间凹陷呈现黄褐色黑褐色近圆形粗糙枯死斑。

番茄疮痂病发病原因

野油菜黄单胞辣椒斑点致病变种,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病原菌在NA培育基上培养3天后,呈淡黄色圆形菌落,黏稠状,边缘整齐,表面隆起,有光泽,菌落直径2~3毫米,最适生长温度25~30°C。最高生长温度38°C。病原菌为直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株具一根单极生鞭毛。

番茄疮痂病农业防治、及生物、化学农药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使用石灰氮对土壤进行消毒,覆盖地膜,同时高温闷棚,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加强发病植株病残体的田间管理,将病株和杂草及时清除到田外烧毁,而非堆积在田块边,避免雨水和灌溉水冲刷后再次染病。采取高畦栽培、膜下灌水等方法,避免番茄底部叶片与水直接接触,减少雨水和灌溉水飞溅传播。

(2)种子消毒:将种子用55°C温水浸泡30分钟,或用1%次氯酸钠浸种20~40分钟,浸种完毕用清水冲洗干净药液,稍干后再催芽。

番茄疮痂病生物、化学农药防治方法

番茄细菌性疮痂病传播很快,前期预备工作尤为重要,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药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使用生物农药:如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隔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以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