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讲,石油危机是如何引发滞胀的?

解qinghao


石油价格下跌,石油输出国内的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石油降价,财政收入减少了,经济不稳定,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就需要大量印钞票,钞票多了,货币就贬值了,购买力下降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


烟熏A股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来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削减石油产量。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了1978年,伊朗发生政治局势的变换,造成了石油生产的不稳定,生产一度从每天600多万桶降到了70万桶。这样,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出现了。

石油危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机, 就马上使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外汇的大量外流。

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所谓“滞胀”,就是指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但是,由于70年代的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由于担心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难继续使用国家干预刺激经济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难走出经济萧条胀同时存在的现象。


财经阿飞


先来看下历史

1857年12月,一个贫困交加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路公司的免费通票,从美国的纽黑文市乘车前往达泰特斯维尔的油溪河。到了那里,他看到,掺杂着石油的泉水从地壳深处滚滚涌出,“这水能像白兰地一般燃烧”。这个中年人名叫埃德温·德雷克,他的名字后来和石油开采史牢牢联在了一起。

在德雷克之前,虽然石油已经被证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工业价值,但是开采、提炼的办法原始而简陋,石油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德雷克目睹油溪河上翻涌不息的河水之后,满怀信心地认定:可以“像抽水那样把石油从地下抽出来……而我,则决心成为钻探石油的第一人”。两年后的8月29日,德雷克启动一架简易手摇泵,滚滚石油顿时冲出地面。这口深度只有69.5英尺(约21米)的油井,遂成为美国第一口现代油井,德雷克这个名字,也以“现代石油开采者”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从那一天起,人类终于拥有大规模工业开采石油的能力;从那一天起,石油成为左右工业社会发展的命脉。无数人的生活,随着石油的开采、石油价格的上涨下落起伏跌宕。

不知不觉中,人类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深。人们很快就发现,只有取得充足的石油资源,才能维持现代经济的繁荣和高度机械化的战争。因此,对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争夺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中东地区由于存在世界最大的“黑金”蕴藏量,也成为世界上战争最频繁、争夺最厉害的地区。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影响:

第一次危机(1973年):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顶峰到底谷下跌45%,从1973年的顶部是1067点直跌到1974年的最低点是572点。从此,美国人改变了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世界观,也改变了很多对事物的本来看法。整整耗费了十年精力才使道琼斯指数恢复原位。

第二次危机(1978年):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

OPEC宗旨: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成员国】

欧佩克组织条例规定:“在根本利益上与各成员国相一致、确实可实现原油净出口的任何国家,在为全权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多数接纳,并为所有创始成员国一致接纳后,可成为本组织的全权成员国。” 该组织条例进一步区分了3类成员国的范畴:创始成员国——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会议,并签署成立欧佩克原始协议的国家;全权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以及加入欧佩克的申请已为大会所接受的所有国家;准成员国——虽未获得全权成员国的资格,但在大会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仍为大会所接纳的国家。

目前,除去印度尼西亚被暂停opec成员资格意外,欧佩克共有12个成员国,加入欧佩克的时间,它们是:阿尔及利亚(1969年)、印度尼西亚(1962年,现已被暂停组织成员资格)、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亚(1962年)、尼日利亚(1971年)、卡塔尔( 1961年)、沙特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委内瑞拉( 1960年)、安哥拉(2007年)和厄瓜多尔(2007年重新加入)。

非成员产油国

以下是一些非OPEC成员的产油国:

* 欧洲:挪威、俄罗斯和英国。

*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 中东:阿曼和。

* 非洲:安哥拉和赤道几内亚。

* 南美洲:巴西和厄瓜多尔。

* 大洋洲:澳大利亚。

* 亚洲:文莱、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东帝汶。

【石油生产配额与国际石油市场】

欧佩克组织条例要求该组织致力于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产油国减少了石油产量,欧佩克将增加其石油产量,以阻止石油价格的飚升。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有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

欧佩克并不能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因其成员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只占世界石油、天然气总产量的40%和14%。但是,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其决定减少或增加石油产量时。欧佩克旨在保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并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稳定的石油供应,兼顾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双方的利益。欧佩克通过自愿减少石油产量,或在市场供应不足时增加石油产量的方法来达成上述目标。例如,1990 年海湾危机期间,欧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300万桶的缺口。

欧佩克10月24日宣布,11月1日开始将每日减产150万桶,但利好难阻下滑,每桶64.15美元的纽交所当日收报价,距7月11日每桶147.27美元的顶点更远。

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Chakib Khelil)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的削减举动对于稳定石油价格将“百分百有效”。 但是当天的油价便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24日,伦敦布伦特原油12月结算价格下跌6.4%至61.7美元/桶。而27日,油价依然继续下跌,截止到北京时间16:27,ICE布伦特原油12月合约报59.86美元/桶,NYMEX原油期货12月合约报61.78美元/桶。

引发欧佩克将原本定于11月18日才召开的紧急会议商议提前的唯一原因就是不停下跌的油价。7月11日,国际油价触到今年至今为止的最高峰—147.27美元/桶。10月10日,国际油价收于每桶77.7美元,创出13个月的最低纪录。10月16日,原油价格在亚洲市场下跌至14个月来的低点。新加坡市场轻质原油期价下跌1.29美元至73.25美元/桶。隔夜在纽约、伦敦两地市场油价均跌破每桶70美元。10月22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至16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收于报每桶66.75美元,跌幅7.5%。对于未来油价的变化,有人看到50美元/桶。

影响国际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还是世界经济的放缓以及对石油需求的降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在月度报告中显示,6月份美国成品油需求总量日均1955.3万桶,比去年同期减少117万桶,降低幅度5.6%,这是美国自从1998年以来的同期最低需求水平,也是自2003年5月份以来最低的月度平均需求水平。同时,欧洲和日本的石油需求也出现了大幅下调。

新兴市场方面,中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是五年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原因是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减缓,削弱了这些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必然也导致对石油需求的下降。

此外, 美元对欧元持续升值,是油价走低的另一主因。 11日,欧洲央行官员韦尔林克称,经济衰退阴影持续笼罩欧元。韦尔林克的言论,加之欧盟下调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以及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同样关于欧元区可能陷入衰退的言论,令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前景日益感到担忧,这也是欧元/美元持续难以摆脱颓势的重要因素。

进入2008年,世界石油价格就像一匹脱缰的奔马。新年伊始(1月2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历史上第一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3月12日,油价冲破每桶110美元。5月5日,纪录被刷新为每桶120.36美元。仅仅过了半个月(5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轻松突破每桶130美元大关,收于每桶133.17美元。5月21日当天,美国能源部发表的一份报告火上浇油,称此前一周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总量下降到3.204亿桶,是四个月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急剧下降的库存,引起国际石油市场更大的恐慌,由于担心石油短缺,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石油价格终于在6月6日达到顶峰,逼近每桶140美元———“石油危机”,一个令西方人痛彻心肺的老话题,重新摆上了桌面。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恐怖袭击。突然间,恐怖主义对全球安全的威胁超越了国界。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开战。作为世界最重要产油区的海湾地区再次陷入混乱。石油安全问题再次升温,21世纪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正在形成。

实际上,就在恐怖主义幽灵出现以前,石油和能源价格总体上已经走出了1986年以来的低水平。在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开始不断攀升:2003年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达到平均每桶31.1美元,2004年涨到每桶41.4美元,2005年8月30日达到71美元,2008年7月3日更是创出了145美元/桶的天价。

石油剩余产能日趋紧张,几乎到达极限。所谓剩余产能,主要是指一些欧佩克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大量的生产能力没有动用,这种剩余生产能力随时可以投入使用,它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是一种潜在的保障。如果在一个国家发生供应中断,可以动用别国的剩余生产能力来弥补由此带来的供应不足。

最近几年,欧佩克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几乎已经耗尽。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们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最多的时候达到每天1400万桶,这相当于几个中等石油输出国的生产能力;而当前世界石油的剩余生产能力已经下降到每天200多万桶。如果一个小的石油生产国发生供应中断,也很难找到足够的生产能力来填补这个空缺,国际石油市场面临的将是绝对的供应短缺。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国际石油市场严重缺乏剩余产能的保障,处在非常脆弱的状态。

石油下游产业长期投资不足,却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还没有成熟的生物燃料,也是造成当前石油供给紧张的重要原因。沙特石油部长批评说,由于美欧对于能源前景的错误判断导致了数十亿美元浪费到生物燃料的投资上,进一步恶化了石油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美欧轻率倡导生物燃料并没有起到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作用,却导致了世界粮食价格的增长。

随着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30亿人口进入工业化,他们对石油的需求增加得较快。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世界石油的年增长量大致在每天60万~70万桶,在2003年~2004年,全球消费的增长达到了每天180万桶,虽然有数据显示2005以来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06年日均增长近65万桶,但近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仍然达到6.7%,接近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据BP(英国石油公司)统计,新增需求中有一半来自中国。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从1990年的每天230万桶上升到2000年的470万桶,2004年的600万桶。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统计数字,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为每天768万桶,预计2008年将上升到812万桶。现在每个中国人一年的消费量还不足两桶,而每个欧洲人一年的消费量接近13桶,每个美国人的消费量是25.5桶,如此看来,中国将来的胃口真是难以想像。

除了从传统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外,还应该看看美元对油价的影响。自从石油这种商品选择美元作为计价单元,石油的价格就随着美元的价值此起彼伏。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由包括52种货币的一篮子汇率经过通胀调整后折算,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由88.73点跌至83.61点,8个月的贬值幅度为5.77%。美元加速贬值的幅度之大,为近20年来少有。

美元贬值对油价上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元贬值一方面迫使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去购买石油期货,对冲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吸引持有其他升值货币的投资者去购买石油期货,因为石油价格都是用美元来计算的。都知道,美国为了降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幅调低利率,加速了美元贬值,虽然美元贬值能够减轻其国内的经济风险和波动,但是对于国际经济的风险转嫁是比较明显的。

2008年6月6日,一个东方人看似大吉大利的日子,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大厅里气氛却异常紧张。大厅里,正在进行有关能源和稀有金属两大类商品的期货和期权交易,在所有能源期货合同中,原油、天然气、汽油和取暖油四类产品的比重占98%还多,堪称全球石油价格的晴雨表。

这一天,交易所轻松拿下两项令人紧张的纪录:在当天交易中,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价格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10.75美元, 创下纽约市场基准原油期货价格的单日涨幅最高纪录。而在前一个纪录的抬升下,当日原油期货价格以138.54美元收盘,接着创下纽约市场基准原油期货价格最高收盘价的新纪录。在盘后电子交易中,纽约市场油价一度达到创纪录的139.12美元———人们惊呼:石油价格,已经近乎“疯狂”!

如果说,面对不断飙升的油价还有人能够笑得出来,恐怕就是环保主义者了。他们欣慰地看到,高速公路上曾经奔流不息的车流,终于变得稀疏了。

石油期货市场吹起泡沫

伊斯兰极端激进主义、紧张的供给、上升的需求、美元的贬值等构成的合力必然激起全世界对这种“黑金”的未来的担心,也必定会从心理上影响世界石油市场。

油价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上涨,除了供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资本兴风作浪的结果。金融资本是一种非政府的力量,受全球化不均衡发展的影响,世界财富向一小部分人集中,财富集中造成了资本的过剩,目前全球到处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热钱到处跑,尤其是在华尔街衍生金融工具的刺激下。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以后,大量的游资就流向了能源市场;次贷危机破灭以后,又有更多的热钱从房地产市场流出,流向了能源市场。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不停地制造着泡沫,从新经济泡沫到次贷泡沫,现在又在制造能源泡沫,以及在粮食、原材料市场也都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泡沫。

投机已经借“避险”的外衣成为目前石油期货投资的主流。上世纪80年代初,石油价格的主导权从欧佩克手中让渡给纽约的石油期货交易商,从此以后投机就与期货交易如影随形。资料显示,2003年前,投机交易量仅占纽约期货交易量的不到一成,然而,随着近年来炒作“中国需求”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以及美国大肆暗推这种流动性过剩,投机的交易额已经超过了石油期货交易额的一半,跃居为投资的主流。

虽然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仍是以煤炭为主,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近40%,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过20%;但是,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石油,也从来没有对油价如此敏感过。在1995年,中国耗用全球4.7%的能源,是石油净出口国。2006年,BP公司有数据显示,中国耗用的能源占到全球的16%,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在2002年,中国32%的石油消费来自进口,目前这项指标已经达到4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易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的国家之一。

专家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更多。针对国际油价大涨大跌的现实,中国应视国际原油市场的情况,适时扩大石油储备,减少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

*背后是体制问题

印度社会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发生饥谨的根本原因不是贫穷,不是供需失衡,而是体制出了问题。他因此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石油来说,这一判断同样适用。

除了国际因素以外,国内石油价格的扭曲,即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出现严重倒挂,也是造成油荒的原因。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的管制,与国际市场的差价越来越大,炼油厂炼得越多赔得越多。

油荒问题的出现,是中国石油公司与政府就国内油品定价权问题展开博弈的结还价的利器。神仙打架,凡间遭殃。

*转变能源消费观

6月26日,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在今后20年以内还是要以石化能源作为人类主要的能源来源,更是加重了人们对石油供给的担心。

我们的思路要从过去的充分保障能源供给过度到对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抑制,运用税收等杠杆对能源消费进行限制,必须将节约能源提到战略地位。另外,就是要发展能源的多样化,减少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比如发展生物能源。再有,对于风能、太阳能也要给予一定投资政策方面的刺激,还有就是核能。

*公民意识的转变更为重要

节能不仅仅是针对于国家和企业。作为一位国家的公民,地球的公民,树立节能的意识更加重要。可是,我们仍然看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市场。去年全年国产和进口的SUV增幅都达50%以上,SUV市场已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乘用车细分市场,而SUV今年将延续去年的增长之势。进口SUV已成为真正中高端SUV消费的主体,尤其是进口大排量高档越野车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6月1日起实施了限塑令,这不仅是为环保,还是培养我们公民能源节约意识的重要开始。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年被人取用的塑料袋至少在5000亿个以上,平均每分钟用100亿个。在这司空见惯、稀松平常间,横亘着一个巨大的“等式”:使用塑料袋等于把宝贵的石油,从地下采出后白白扔掉。据悉,要生产出我国每天使用的塑料袋,至少要消耗掉1.3万吨石油;一年一个中型油田的原油产量,就在人们的“方便”中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限塑令对于节约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重大。限塑令看起来落脚点很小,但是它却是新型能源观的缩影,即便目前仅是“限”而不是“禁”,然而,这一举措所产生的战略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期货总舵


首先理解这个问题要明确石油这个品种的定位。


一句话,石油是大宗商品之王。


有句话说石油是液体黄金,因为石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石油系衍生出的化工产品基本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角角落落。大到航天军工火药炸弹,小到厨房用的塑胶手套塑料袋,原材料基本上都是我们从原油提炼出来的产物生产出来的。同时原油系的燃油,汽油奠基着整个全球化物流贸易的运输成本,原油沥青与世界基建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原油大宗,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现代化社会。所以石油的价格上涨与世界工业产业各行各业的生产成本是直接挂钩的。


其次,滞涨的定义是什么?滞涨说直白点就是社会发展停滞,但是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供应端短缺导致的非健康的通胀。


1973年石油危机中东战争爆发,OPEC宣布石油禁运,中东地区作为世界油田中止石油供应,引爆了世界的石油供应担忧,从而石油价格暴涨4倍。这就形成了滞涨的必要条件,世界产业因为供应端成本大幅上涨而损失严重,造成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的经济衰退。尤其是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作为当时经济的支柱产业。GDP大幅萎缩,严重的国家下降7%-10%,生产力明显减缓。也是因为这次石油危机,世界各国开始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


水生金随笔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下什么是“滞胀”和“石油危机”。

滞胀: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结果。主要的表现就是物价在不断上涨,但是经济发展却停滞不前。

石油危机: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的主要背景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的主要背景是: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

3、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的主要背景是:波斯湾战争。

石油危机是如何引发滞胀的?

石油危机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石油价格暴涨!

大家都知道,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价格的暴涨,就加大了工业生产的成本,就是导致很多工厂的倒闭,进而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放慢,从而慢慢演变为经济危机。

各国央行为了对抗经济衰退,采用了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最终引起通货膨胀。而长期的通货膨胀就容易演变为滞胀。

引发滞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另一个是过度的经济政策。

而石油危机的爆发就满足了原因一,过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就满足了原因二。

所以,最终导致出现滞胀成为必然!

1973年出现滞胀的根本原因是过度的经济刺激;而之所以会出现过度的经济刺激,根本原因却是因为石油危机引发的工业产能下降。所以说石油危机是导火索。


明日黑马


危机是滞涨的表现,并不是滞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