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打仗从不缺粮,为何花了43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

Pv3BJ


魏国灭蜀之所以耗时43年之久,不是因为缺不缺粮的问题,更不是因为缺不缺兵的问题,而是因为有没有灭蜀之“心”的问题。实际上,魏国本来就缺乏一鼓作气灭掉蜀国之心。

魏文帝时期,曹魏的战略是从坐山观虎斗到死踹东吴。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建魏。也就是在这一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吕蒙击败,关羽战死,刘备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次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并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亲率大军攻打东吴。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东吴求和不成,只好像北方的曹魏称臣,以求得外援。

面对东吴来降,当时曹魏朝中也有人建议趁蜀吴相争之机出兵,进而一统天下。结果,曹丕却选择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白白错失了这个机遇。

而更让曹丕始料未及的是,孙权翻面比翻书还快,在夷陵之战中击败蜀汉后,他很快就重新恢复蜀吴联盟,再次把曹魏当成是敌人。于是,曹丕从此就记恨上东吴了,此后便先后三次大规模伐吴,但都徒劳无功。

魏明帝时期,由于蜀汉不断的北伐行动,曹魏将战略转移到对蜀作战。但此时曹魏并没有灭蜀之心。

魏明帝时期,蜀汉主政人物诸葛亮频频组织北伐行动,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不断出名进攻曹魏的雍凉之地。此时,曹魏的曹氏宗亲已不堪重用,对外统兵御敌的重任只能依靠司马懿。而深谙权术的司马懿,自己心里也很清楚“飞鸟尽,良弓藏”这个道理,明白只有蜀国这个威胁继续存在,自己才能不被曹氏诛灭。

所以,司马懿统兵与蜀汉对战多年,但不论战局是好是坏,都始终没有一举消灭蜀汉的决心和念头。而这也是蜀汉得以一再北伐消耗国力,也没有引来曹魏倾尽全力的报复打击的原因所在。

到了司马懿掌权时期,司马懿又忙于镇压内部,而无心灭蜀。

魏明帝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势力。此后,司马懿虽然掌握曹魏大权,但曹魏内部忠于曹氏,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势力,还不断起兵反抗。所以,司马懿晚年一直都忙于弹压和诛灭曹魏内部反对自己的势力,根本没心思理会蜀汉。

直到司马懿之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彻底控制曹魏大权,才开始发起灭蜀战争。

而很显然,动真格后的曹魏,并不是国力孱弱的蜀汉所能抵挡得了的,毕竟蜀汉的人口规模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而且蜀地的社会生产力也都远比不上坐拥中原的曹魏。因此,没几个月功夫,蜀汉就被曹魏所灭。

综上所述,曹魏之所以没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国力远不如自己的蜀汉,可不是曹魏军力和粮草的问题,也不是诸葛亮和姜维太厉害,而是因为曹魏在很长时间内,就没有真正动过灭蜀的心。


这些历史要读


魏国虽然确实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但是由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策划了联吴抗曹、三国鼎立的计策,致使强大的魏国要同时面对蜀国和吴国的夹击,在蜀吴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下,魏国一度不得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自保。

虽然因为吴国武力收复荆州引发了夷陵之战后,蜀国与吴国已经事实上分裂,按理说是魏国各个击破的天赐良机,但是刘备夷陵战后不久就因病逝世,诸葛亮彻底的掌控了蜀国政权。

曹魏要向东攻击吴国,吴国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向东攻击蜀国,蜀国有地势天险,虽攻势不足,在诸葛亮的统领下,防守有余。

关键是蜀吴互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为了天下大局,并没有找吴国报仇的打算,相反的还不断修复蜀吴两国关系。

虽然蜀吴再也回不到从前那种裙带亲属一样亲密的关系,但是一旦魏国征伐其中一国,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两国都是懂的,一定会捐弃前嫌,对魏国浑水摸鱼,那魏国腹背受敌,必将得不偿失。

所以魏国的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魏国占据有人口、幅员、国力优势,耗下去,时间对他们更有利。

特别是曹丕去世,司马懿开始全面掌权的时候,司马懿对待天纵英明的诸葛亮急于打仗的姿态就是耗和等。司马懿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定力的人,他无论对待外敌还是内政,都是用了一个耗字,他耗死了曹丕当了家,又耗死了诸葛亮解除了外患,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一个太平江山。

果然不久诸葛亮身死,蜀国步入衰退,随着诸葛亮的身死,蜀国不但内部陷入分裂,外交上再也无法跟正在发生剧变的孙吴政权保持一致。魏国终于等到了苦盼已久的时机,一击必杀,先灭蜀再灭吴,一统江山,建立晋朝。


谢金澎


魏国打仗从不缺粮,为何花了43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

首先这个提问是有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谁说的魏国打仗不缺粮食?第二谁说蜀国弱小,一个弱小的国真的能凭借蜀道存活这么多年吗?当然不可能。

先说粮食问题,三国里面曹操是最缺粮食的,为什么?因为北方连年战乱,人人都去逃命,有点脑子的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谁还敢去种地。而且曹操他本人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领袖,他哪里来的财力去支撑,打仗打的是钱是粮啊。

如果他不缺粮食,又怎么会去盗墓,要知道他可是盗墓贼的开山鼻祖。打仗打到没钱,挖了刘邦的孙子梁孝王刘武的墓,满了魏军整整三年的军需!再看后期他对北方的一系列改革,土地,如果他真的富裕,不缺粮食,他在政治方面根本不会那么快想到解决这件事。

再看蜀汉,他真的弱小吗?天下曹操占了大半,依旧是三国鼎立,能和曹操煮酒论英雄,能得到曹操说是英雄的人他能是弱小吗?

蜀汉国力最为巅峰的之时,尽管只有两州之地,也是人才济济,论武将,蜀国有五虎上将,对比曹操的五子良将,他们是基本占尽上风的,论政治人才,郭嘉早死,诸葛亮绝对是谋士里面的领军人物,在谈发动战争,蜀汉是占了很大的优势,曹操如果率军攻打蜀国,他不会不考虑到道路有多远?粮食后勤如何补给?蜀军是否会以逸待劳?需要用时多久能打下?最后如果攻打蜀汉自己的后方被东吴偷袭如何应对,打蜀汉就相当于打东吴,以孙权的居安思危,东吴是不会坐以待毙等死的。

为何花了43年才灭了蜀国?

除了军事上的平衡之道以外,内部的动荡也是很大的原因。

曹操去世,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内斗,以及帝位之间的换代,内部的夺权,主战和主和派的权力乱斗,让他们暂时根本就无法分出主要的精力去应对,以致错失了很多的机会。


飘云少年


历史上,蜀汉势力的正式确立实际上是以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汉中为分水岭。从219年刘备称汉中王,220年曹丕篡汉,221年刘备篡汉,到264年邓艾钟会攻灭蜀汉,蜀汉总共延续了40多年。那么,为何魏国前后花了40多年才攻灭蜀汉呢?

首先一个原因是因为北方经历战乱,魏国的实力优势并没有那么大。魏国需要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元气。

以东汉的十四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扬州、荆州、交州、益州)为单位,在220年三分鼎立时,大致是蜀汉占一个州(益州),东吴占两个半州(交州,大半个扬州,大半个荆州),而魏国占十个半州,即魏国领土实力是蜀国的10倍,是吴蜀联合的三倍。但是这只是从领土,或者说未来潜力而言。

(有人拿着地图看,说三国面积差不多大。但国家潜力不能光看面积,要看耕地和发达程度。以汉魏时候的格局,北方中原河北是比南方蜀地东吴要发达得多的,州的数量基本能反应战乱前实力。)

实际上由于北方战乱频繁,魏国的十个州遭到破坏的程度比吴蜀两国的三个半州要严重得多。根据西晋初年的统计,在三国末年三国在籍人口大致是魏国400多万,蜀汉近100万,东吴200万余万。也就是说,魏国仅仅是蜀汉的四五倍,是吴蜀联合的1.5倍左右。当然,这个统计本身只是“在籍人口”,考虑到魏国可能有大量的隐匿人口与部曲,未必准确反映当时三国实力,但可以确认的是魏国的优势并没有“州数”那么大。尤其这还是指三国末年的数据,是在魏国已经经过两代人恢复的情况下。可以预想,在三国初年,北方战乱造成的影响更严重,魏国的优势可能更小,

对魏国而言,既然现在本国实力的优势还不算太大,但本国领土发展潜力大。那最佳策略当然就是暂时不要南下进攻,而是采取保守策略,守住现有土地,恢复经济。恢复上几十年,与吴蜀两国实力进一步拉开,这才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攻过去。那可比在实力优势不大的时候去勉强煮夹生饭要好多了。227年魏明帝曹睿打算进攻蜀汉,孙资就劝他:“……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魏国一直持续的这个策略。

实际上,这个策略非常有效。三国初期,蜀汉军队约有十余万(234年诸葛亮北伐就出动了十万大军),东吴军队至少有十多万到二十万(孙权进攻合肥就出动了十万大军),而曹魏全国兵力也不过三四十万这个量级(赤壁之战出兵加降兵二十万,此后每一方面作战也不过数万人)。但等到三国末期,蜀汉军队依然只有十万出头,东吴军队不过二十三万,比几十年前差距不大;而曹魏军队已经到了五十万以上。司马昭单是平定淮南三叛就调集了二十六万大军;邓艾钟会灭蜀出动了十八万大军,司马昭还带着11万以上的作为后应,再加上同期驻防东吴和国内的兵力,可见魏军确实已经拉大了蜀吴两国的差距。

因此,“通过相持,拉大双方差距”是魏国一项有效的战略,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魏军不过早进攻吴蜀。同样,这也反过来说明诸葛亮、姜维、诸葛恪等人不断北伐的合理之处。如果不北伐,就只能眼睁睁坐看魏国实现这个拉大差距的战略,北伐的话至少还能趁实力差距没那么大的时候搏一搏,至少延缓这个差距的增速。

魏国40多年才灭蜀的另一个原因是蜀汉之前尚有外来的人才。蜀中天府之国,在中国历史早期,更多出文人学士,但军政方面的大牛并不多。以两汉为例,蜀中多有司马相如、杨雄这些名士,却没什么名臣良将。因此蜀汉集团的军政大业,主要靠川中的外省人士(有的是刘焉父子时代入川的,如李严;大部分是刘备征战各地带入川的),这些很多都是跟随刘备数十年,大浪淘沙胜出的精英。如果这时魏国发动进攻,很可能被这些人迎头痛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省人士逐渐老病死去,而新生的二代三代很难延续祖父辈的能力,整个蜀汉人力衰弱,就更容易拿下。

魏国40多年灭蜀的最后一个原因是魏国本身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动荡。239年曹睿去世后,首先是司马懿和曹爽的对峙。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灭掉曹爽后,司马氏和曹氏的斗争高潮迭起,先是司马懿斗王凌,然后是司马师废曹芳、灭毌丘俭,再后来有司马昭灭诸葛诞、杀曹髦……这些内斗一方面损耗了曹魏的国力,更重要的使得曹魏高层始终腾不出手来对付蜀汉。

直到260年司马昭杀死曹髦,改立曹奂之后,又过了三年,基本上理清楚了内部关系,这才腾出手来对蜀汉动手。而此时蜀汉方面因为姜维和黄皓、诸葛瞻三家的矛盾,导致国防体系处于分崩离析,故而被魏军长驱直入汉中。即使如此,魏军也用了差不多一年才攻灭蜀汉。


巴山夜雨涮锅


魏国虽然不缺粮食,但是要击灭蜀汉政权也十分难,打仗粮食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有粮食就可以稳操胜劵。从三国形势来看,魏国最强,蜀汉最弱,因此蜀汉与东吴相联,魏国攻击任何一国,另一国就会偷袭魏国,这样魏国就会陷入两面作战的险境。因此魏国最好的策略是静观其变,养精蓄锐,待其两国有变,便择机而战,一举击灭一国。打仗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时间可以长一点,但是不能兵行险招。

从蜀汉内部的原因来看,前期有刘备纵横无敌,中期有诸葛亮苦心精营,后期有刘阿斗休养生息,因此想要快速的攻灭蜀汉是不现实的。前期曹操亲率三军攻取汉中,刘备亲征迎敌,一举击败曹军并收复汉中,此后魏国对蜀国一直居于守势,再没有主动进攻蜀国。刘备亲征东吴失败后,魏国意图趁机收复荆州,结果蜀汉很快结盟,最终不了了之。中期诸葛亮六次远征魏国,尽管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慑于诸葛亮的威名,魏国还是以守为主。诸葛亮死后,姜维又多次远征魏国,这导致蜀汉政权内部不稳,于是魏国派两支偏师入蜀,一举击溃蜀国。

打仗要选择时机,时机不到时就要耐心等待,时机一到就要抓住战机雷霆出击。如果没有战机时,就不要急躁,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就表明了越是急于统一,结果就越是不利;刘备认为自己老了,再不击吴灭魏,汉家天下就难以恢复,于是他亲征东吴,最终惨败而归。诸葛亮与姜维师徒不顾国力弱小,多次发动灭魏之战,结果魏国没有灭,自己到是先亡了。东吴是根墙头草,十分善于选择时机,一会联蜀击魏,一会又联魏击蜀,最终它的生命反而最长。


大秦铁鹰剑士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魏国不缺粮食归不缺粮,可是对于其他方面还是很缺的,尤其是在和蜀国之间的战役,不准备一个持久战是不太可能的。

事件回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魏国打仗为什么从来不缺粮,而且这个从来不缺粮,基本上是绝对意义上的不缺粮。

我们打开地图就不难发现曹魏所占领的土地拥有一片地方,这片地方叫做中原产粮大区,除此之外还有辽东和西域和一个华北平原。

就这么几块地方往这一堆,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相比于东吴和蜀汉来说,简直是多出了不知道多少倍的粮食。

只不过粮食的多与少往往是一场战役输或者赢的一个前提而已,这个前提并不是必要前提,也没有100%的把握。

曹魏的粮食多,可是相比较而言,攻打蜀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发现蜀汉的中期和中后期的时候,人才虽然不多,可是有一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可以顶得上10个甚至50个人才。

这个时候的曹魏不要说攻打蜀汉了,还需要时时刻刻的提防着蜀汉冷不丁踹你一脚。蜀汉的挖坑和放阴枪的本领几乎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再加上诸葛亮多次伐魏,让曹魏都有了心理阴影。

而中后期和大后期的时候,伴随着诸葛亮去世蜀汉的国力慢慢的衰弱下去,可即便这样也不是想打就打的,因为蜀汉的国力虽弱,可是入川的路却非常难走。

我们小时候就读过这样的一首诗:蜀道难,蜀道难......嗯,好像后面还有几句来了,不过我给忘了,但也差不多,这首诗无非就是告诉我们蜀道非常的难。

在这么一个前提之下,攻蜀战役几乎是难上加难咯。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魏蜀吴分天下三,谁是铁板一块砖?你平南来我定北,君心安处我心安。话说三国鼎立之后,东吴偏安江左,季汉屈尊西南,曹魏倒占了大半江山。然而吴蜀并非一无抵抗生存之力,魏国也绝不是鼎盛旺业,无往不利,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还比不得吴蜀。

曹操的继承人问题

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不久郁郁而死,刘禅顺利继任蜀汉皇帝,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得到了丞相诸葛亮的毫不保留的扶持;孙权岁数小死的晚。曹操生前就出现了尖锐的继承人之争。

曹操长子曹昂战死;次子曹冲自幼聪慧(称象的那一位),可惜早逝。剩下的两位曹植和曹丕的太子之争形成了两大势力系统,卷入了曹魏所有的核心力量。经过各施神通尔虞我诈的博弈,曹丕胜出。这一政治过程决定了帝国的走向,也将一位更具争议的重头人物——司马懿正式推上了历史舞台。

成也司马,败也司马

司马懿很早就被曹操忌惮,感觉此人城府深,野心重,有”三马同槽“的典故。然而他极受曹丕信任,也因为在曹魏阵营中日渐重要的军事作用而越发崛起。司马懿是真正的“三世托孤”,终生辅佐了曹丕、曹叡、曹芳祖孙三代皇帝。

司马懿在抵抗蜀汉的战争中也属于魏国的中流砥柱,然而与诸葛亮的赤心扶汉、鞠躬尽瘁不同,司马懿在政治中逐步壮大实力,一方面保证了魏国的军事胜利和曹魏政权的顺利过渡,一方面也壮大了自身势力渗透到曹魏政权中,直到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兄弟二人已经有了足够的本钱颠覆曹魏。可以说曹魏的成长史也是司马家的奋斗史,魏国这个看上去好吓人的巨人,腹内却始终躲藏着一团吸取他身躯养料的寄生虫。所以他与吴蜀的相持,并不象看上去的那样优势明显。

魏国并不是铁板一块

公元220年,曹丕继魏王、受汉禅称帝。此时蜀国的小皇帝刘禅还没有象后来诸葛亮死后那样跟着太监嬉戏荒诞。诸葛亮也正在不紧不慢的发展国力、不定不毛,安抚益州、汉中屯田,为接下来的五次北伐做着充分的准备。曹丕的帝国,四位顾命老臣一直在博弈,与东吴的盟友关系也从未结束斡旋,青州、徐州腹心之地割据的藏霸、孙观也不安分,北面的胡人和鲜卑人没有一天不捣乱……

曹丕在位七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平定河西胡部和鲜卑人、联通西域,整顿朝纲稳定政权发展国力和文化,甚至发动了三次针对东吴的战争,尽管没有一次不是失败告终。至于蜀汉那边,诸葛亮甚至一直占着进攻的先机和主动权。虽然不排除魏国持重以不变应万变,也凸显了同时应对吴蜀两国的吃力尤其是面对诸葛亮持续不休的军事打击的无奈和乏力。

灭蜀用43年,很长么?

魏灭蜀?不过是替晋做了嫁衣裳

自曹操起兵讨董卓,历丕、叡、芳共计四世几十年的辛苦经营,最终天下落到了老奸巨滑的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手上,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天下三分,至此归晋。英雄豪杰风云际会,尘埃落定后,再回首却是大梦一场。


容我漫溯


打仗的胜负从来不是说仅仅靠粮草就能决定的,更何况是灭掉一个国家。别看后来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那些政权更替如此频繁,事实上很多都是内部开花,基本都是权臣篡取帝位,才使得政权变化的如此频繁。

而对于处于敌对的两个政权,一般都是很难消灭对方。这个从南北朝时期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而在三国时期就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即将被倾覆,这个国家必然是君主昏庸,朝政腐败,国力低下,民不聊生的情况。

而早期的蜀汉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在这里把蜀汉分为几个时期:先主时期,诸葛亮时期,后诸葛亮时期,姜维时期。

先主时期就不多说什么,当时完全可以说是蜀汉最鼎盛的时期,然后发动了东征,夷陵战败后,损耗了蜀汉大量的元气。

诸葛亮时期指的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首席宰辅,共执政11年,这期间在诸葛亮的引领下,蜀汉国力有所恢复,国有贤臣良将,兵强将勇。而且政治清明。

后诸葛亮时期我把它定为蒋琬与费祎执政的时期。也就是说从公元234年蒋琬执政开始,到费祎在公元253年被刺身亡。总共19年间。这一时期因为蒋琬、费祎没有诸葛亮的能力。更多就是延续诸葛亮的执政理念,恢复蜀汉的国力。这个期间蜀汉都是处在休养生息。反而当时魏国不仅曹睿在大兴土木,后来还出现政变的情况。国家处于一个比较动乱的时期。

姜维时期就是自从费祎死后,姜维掌控蜀汉的军权,直到蜀汉灭亡。但是因为姜维不擅长内政,导致朝政开始败坏,后主刘禅宠幸宦官黄皓,使得黄皓弄权。而姜维一直穷兵黩武,不断地北伐,造成了蜀汉国力的下降,完全可以说是民生凋敝。国家灭亡之相已经产生。

结语

曹魏花了那么多年才消灭蜀汉,完全就不是粮少粮多的问题。而是要消灭蜀汉的代价实在太大。即便是最后,在公元263年消灭蜀汉,也是派了近二十万的兵力,分三路攻打蜀汉,在蜀汉没有反应过来之际,打下了汉中,但是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之外。如果不是邓艾走阴平小道,直取成都,蜀汉可能还不会灭亡。

此外,蜀汉被灭的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东吴来不及救援。一般情况下,弱弱结盟共同对抗一强,强攻任一,另一个就会进攻强或者进行救援。而当时东吴没能有足够的能力进攻曹魏,以牵制曹魏兵力,同时国内政权交替频繁,内乱耗费了不少的国力和精力,来不及第一时间支援蜀汉,以至于后来在支援路上,就得到蜀汉被灭的消息。

从这个结果就可以说知道消灭蜀汉的代价实在太大。主要的原因:

蜀汉地势险要。

蜀汉还有着一些良将。

蜀汉有着东吴这个盟友。


秋心谈历史


那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了,你说袁绍缺不缺粮食,而且军队在面对曹操的时候占据优势,可最后他输了,输的很彻底,这是为什么?

有的时候某些问题回答起来还真的是有点儿令人头疼,因为说来说去也就那几个大道理,其实魏国整体的国策是谁制定的?曹操从曹操开始就已经制定了一条国策,那就是不和蜀汉还有东吴这两个事例做短期决战,而是长期决战的那种通过稳固前线防御,然后大力发展后方,在综合国力的引导之下步步为营,最后通过国家实力彻底压死对方。

所以曹操一直在稳定三个前线一个是关中地区一个是北荆州,还有一个就是合肥方向。

犹豫就会败北,但是果断也会白给,曹操的这个举动说起来也是对的,为什么当时的蜀汉和东吴在人才方面并不虚曹魏势力,所以曹魏在和蜀汉或者是东吴政权进行作战的时候,通常并不能占据优势,哪怕自己兵力比对方多,哪怕自己的实力比那方墙,但是一旦真正牵扯到小部队的团战的话,那还是对方占优势关中之战,曹操为什么在军队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没有办法搞定刘备,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就是自己在人才方面没有办法对曹操实行碾压的态势,(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果曹操的人才比刘备多或者当时刘备的人才没有,那曹操赢这场战争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到底三国的历史时期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这个东西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抵得了一只10万左右的军队?大家可去看看官渡之战,城南官渡之战曹操跟袁绍这两个领导人有硬实力的差距,但是不要遗忘的便是曹操手底下面的人才可以说是群星璀璨,人才济济,也正是凭借的人才的巅峰配置,才干掉的袁绍。

所以对于曹魏政权来讲,他们其实在等等一个时机能够等到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的这些人才全部死光了,那么这个时候改成消耗战,当然对于曹魏政权更加有力,但是实在是没有想到的便是中间出了几次变故。

其中最大的一个变故,那就是司马家族代替曹氏家族执掌北方大权,这是曹操没有想到的事情,这也导致了曹操所做的一切事情,全部为司马家族做了嫁衣。

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政策的正确性,为什么曹操新的赤壁之伴事实上已经很难在短期之内能够百分之百地将蜀汉和东吴彻底统一起来?如果要真的打的话,很有可能就是给对方机会,到时候自己就是第二个袁绍,所以曹操心里明白,要想能够百分之百没有任何风险的拿下东。吴可,蜀汉最重要的一个事情那就是等待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异常,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对方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到时候自己凭借着强势的实力就能够把对方直接碾压致死,只是可惜了最后的结局,曹操的一世英名,可能在这个上面稍微有所欠缺。


漩涡鸣人yy


首先要说的是蜀汉并不弱,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有哪个是弱小的。其次粮草只是战争胜负关键的一部分因素而已。


蜀汉被灭主要是因为内忧外患,在外姜维对魏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结果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胜多败少。在这可以看出蜀汉在用兵方面并不弱!在内费祎执政后,认为自己跟诸葛亮差的太远,所以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对魏国用兵,并裁减姜维的兵力,害怕会有大的损失。但费祎多次施行的大赦政策,遭到了大司农孟光指责。刘禅命费祎开府一年后,费祎遭到刺客的刺杀。 刘禅让卫将军姜维总督内外军事,以宗预维持吴蜀关系,以阎宇、罗宪镇巴东。 但自费祎死后,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姜维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不如前。董允死后,刘禅以陈祗接替董允,而陈祗虽然支持北伐,但不排斥黄皓,由于刘禅对黄皓的宠信,黄皓开始干预朝政。陈祗死后,黄皓更是对姜维产生了威胁,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掉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