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有人退稅 3600 元,個稅年度彙算開始了

由於疫情影響

延遲近一個月的

2019 年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

終於開始了!

微博上、朋友圈裡

很多網友都去試了

結果如何呢?

有人退了 3600!

有人深夜成功!

也有人體會了 App 凌晨被擠爆 ……

還有人昨日率先體驗了這項新政策

為什麼退稅金額會有差別?

年度彙算究竟怎麼操作?

這些情況必須進行彙算

為什麼要進行年度彙算?

新個稅法實施之後,單位每月代扣的個稅只是預繳,有可能多繳,也有可能少繳,一年終了要算總賬,再多退少補。

哪些情況需要年度彙算?

2019 年多繳個稅且申請退稅

2019 年綜合所得收入超過 12 萬元且需要補稅金額在 400 元以上

所謂綜合所得,包括 4 類收入,分別是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其他收入如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財產租賃、財產轉讓、偶然所得等,不需要年度彙算。

以下三種情況不需要進行年度彙算:

需要補稅但綜合所得年收入不超過 12 萬元的;

年度彙算需補稅金額不超過 400 元的;

已預繳稅額與年度應納稅額一致或不申請年度彙算退稅的。

專家建議:為了不因漏稅影響個人徵信,建議每個納稅人都進行年度彙算,在 " 個人所得稅 "App 上進行操作,幾分鐘就能知道要不要退補個稅。實際上,哪怕你年收入不到 6 萬元,也可能產生退稅,這是新個稅法的福利。

簡單幾步完成彙算

彙算先做好這幾項準備

將 " 個人所得稅 "App 升級最新版

登錄並完善個人信息

特別是實名認證、任職受僱信息

打開 " 個人所得稅 "App

進入 " 綜合所得年度彙算 "

然後選擇填報方式

專家建議:

由單位代扣個稅的工薪族建議選 " 使用已申報數據填寫 ",這樣不必再一一填寫各項涉稅信息;

2019 年換過工作、當年入職或自由職業者,則要選 " 自行填寫 " 方式,逐項填報各項收入和扣除。

比如:" 使用已申報數據填寫 ":界面列出納稅人的各項收入及費用、免稅收入和稅前扣除項目,逐項對照是否準確,如有遺漏,點擊相應項目可以進行修改。

專項附加扣除非常重要

納稅人有子女教育、繼續教育、贍養老人、房貸、租房、大病支出等 6 項支出的,可以在稅前收入中扣除(房租和房貸二選一)。如果此前忘記申報,年度彙算還可以補報,這是最後的減稅機會。

其中大病支出只能在年度彙算時申報,本人、配偶及子女在 2019 年發生的醫療費用支出,扣除基本醫保報銷後個人負擔(指醫保目錄範圍內的自付部分)累計超過 15000 元的部分,在 80000 元限額內據實扣除。

以上項目都確認後,點擊下一步,就能看到彙算結果,應補稅額(包括 0)、應退稅額。

應補稅額不超過 400 元的,顯示 " 享受免申報 ",點擊確定即可;超過 400 元的,按提示填寫補稅方式。

看到 " 應退稅額 " 的納稅人,恭喜你,填寫接收賬戶,就能拿到一筆退稅。

為何有人補稅,有人退稅?

產生補稅或退稅的情形有很多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種是年終獎單獨或合併計稅,導致彙算結果不一致。

以祝先生為例,2019 年工資薪金總額 240000 元,年終獎 36000 元。如果年終獎單獨計稅,年終獎需繳稅 1080 元,彙算結果應補稅 10 元;如果將年終獎合併計稅,則需補繳 4555 元。顯然將年終獎單獨計稅更划算。

年終獎具體選哪種方式計稅,納稅人不妨自己對比一下,在收入中的工資薪金界面可以更改選擇。

第二種情況是各月收入極不均衡,比如上半年收入特別高,下半年收入特別低,有可能產生退稅。

第三種情況是補充申報專項附加扣除,也可能產生退稅。

第四種情況是有多項收入。比如除了工資薪金,還從其他單位取得過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收入,這些收入不管有沒有預繳個稅,彙算時都可能產生退稅或補稅。

在 " 個人所得稅 "App 首頁的 " 收入納稅明細 " 可以查看有沒有從外單位取得的收入,如有,在填報時增加即可。

第五種情況,也是最大的驚喜,年收入不足 6 萬元但已經預繳了稅款的納稅人,由於未達到起徵額,他們可以全額退稅。

溫馨提示:所有涉稅信息一定要如實填寫,稅務部門會進行抽查,查實虛假申報的,納稅人將受到多部門聯合懲戒。一下子搞不清楚的納稅人,也不用著急,2020 年 6 月 30 日之前都可以彙算。

看懂了嗎?快去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