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陈凯歌「背叛」大哥的日子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张艺谋、陈凯歌天各一方,将两人聚集起来的,是他们共同的大哥——吴天明。

电影是个合作的艺术,在大哥的集结下,陈凯歌、张艺谋创造了中国电影的高峰。成名后,“小弟们”转身拍起了《英雄》《无极》,赚的盆钵满满。大哥的遗作《百鸟朝凤》却无人问津,靠下跪才能换取票房。

今天推荐我的朋友叉少的一篇文章,读完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再也拍不出一部《霸王别姬》。

求学

1971年,二十岁的张艺谋结束农村插队,进入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成为一名纺织工人。他每天把百十斤的原料包扛进车间,再把四层厚的劳动布撕开,干的是纯体力活。

经过几年努力,他被调进织袜车间,才真正从事了点儿创造性工作——每月设计四种新的袜子图案。

张艺谋不甘这种生活,弄起摄影。这是个烧钱的事儿,他卖了血,换来一部相机。女友肖华知道他宝贝那台相机,拿蓝色的劳动布给他做了一个相机包,里面还精心缝了棉花。

张艺谋拍出的相片在工人手中传阅,也不时发表在报刊上。

< 年轻时的张艺谋 >

1978年,张艺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电)。当时摄影系的年龄限制是22岁,28岁的张艺谋超龄被刷掉。他不认,在北京西安跑了几个来回,最终通过妻子肖华的姐夫,把摄影作品递到了文化部部长黄镇手里。黄镇欣赏张艺谋的作品,亲自下了批文:“年龄大了,读四年太长,两年也可以嘛,人才难得。”

接到指示,北电给棉纺厂发了公函,让厂工张艺谋携带户口和粮油关系去北京报道。学校谨遵部长指示,给了张艺谋一个附加文件:“仅同意其旁听两年,而后自谋职业。”

张艺谋要去北京念大学了,女友肖华怕他见了世面就甩了自己,整日不展愁眉。张艺谋说自己不是薄情人,去北京前,先拉着肖华扯了证。

为应付人情礼往,张艺谋买了几打自己出品的尼龙袜子,告别妻子,跨进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

与他同时进入北电的大龄考生还有一人——陈凯歌。

陈凯歌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是著名导演陈怀恺。初中毕业后,陈凯歌到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砍了几年树。后来当兵转业,去了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

陈凯歌文笔极佳,写作文一绝,他想当然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坐进考场,看到考题,陈凯歌满眼发懵,才知道写作文和考北大不是一回事。

多年以后,陈凯歌忘了这个教训,觉得写好作文就能写出好剧本。

考北大失利,陈凯歌报考了北电导演系——因为不考数理化,且年龄限制高(26岁)。

考试时老师问陈凯歌什么是电影节奏,他不知道,但是为了面子硬答一通。第二天收到来信,他被淘汰了。

让陈凯歌意外的是,过两天他又收到一封信,说电影学院扩大招生,让他去参加复试。

进了北京电影学院,陈凯歌问老师,为什么头一轮就把他刷了?老师说:“我原指望你说你不懂啊,你不懂我们就能教你了,你说了那么多我还教你什么呀?”

陈凯歌的“显摆”差点断送他的前途。但他说,如果再来一次,他还得显摆。

< 年轻时的陈凯歌 >

那年入学北京电影学院的还有田壮壮、顾长卫、张军钊、何群、李少红、刘苗苗、彭小莲,他们同为杰出的第五代电影人,只是这些人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在此一笔带过,他日另作详述。

说回正题。1978年,陈凯歌、张艺谋聚首北电,此时的芦苇还在陕西老家待业。

芦苇与张艺谋同年参加工作,但工作第一天上了四个小时班,芦苇就辞职了。辞职原因很简单——不能读书。芦苇回到家,啃了四年老,他终日读契诃夫、罗素、维特根斯坦,忙着解决自己的价值观问题。

街道办干部得知芦苇的情况,深感同情,本着关怀大龄待业青年的人道主义精神,把芦苇塞进了西安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西影厂)。此时的吴天明已在西影厂工作多年,即将执导个人第一部影片。

进厂后,芦苇每日颠勺炒菜,干了两年炊事员。直到张艺谋、陈凯歌入学那年,芦苇才被调去美术组,做了绘景。

相比考上北电的张艺谋,芦苇的机遇差了不少,但考上大学的张艺谋过得也并不轻松。

进入电影学院,“厂哥”张艺谋第一次接触外国电影。在屏幕上看到比基尼和直升机的他被震到说不出话来。一回宿舍,张艺谋就迫不及待跟同学谈论。路过的陈凯歌和田壮壮看到,相视一笑,说:“刘姥姥来大观园了。”

张艺谋年纪大,又做了三年农民七年工人,在学校经常被同学嘲笑。遭受“校园霸凌”的他差点打包回了西安。

好在张艺谋是个硬汉,在北电的日子加倍用功,买不起摄影书就生抄20万字。考完试,张艺谋各项成绩都很好,慢慢受到同学敬重。

曾嘲笑过张艺谋的陈凯歌在摄影展上看到他的作品,觉得此人不是等闲之辈,心里生出几分敬意。

两年过去,别的同学正读大二,特批入学的张艺谋却面临着学业中断。他难过,跑去隔壁导演系找田壮壮诉苦:“哥们儿这一走,可能就回不来了。”

所幸电影学院给了机会,张艺谋及时转正,念完了大学四年。拍摄毕业作品时,张艺谋加入田壮壮导演的《红象》剧组,去云南拍片。

< 张艺谋(右四)拍摄毕业作品 >

后来拍出《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看到这部片子时惊了:“我操,看到那画面我就傻了,中国他妈的要出大师了!”

从云南回到北影,张艺谋和陈凯歌一起看了《红象》的样片。陈凯歌评价不错,张艺谋却未觉满意。

陈凯歌对张艺谋说:“八二届153个同学,有一点数你最强烈——心比天高。”

临近毕业,学校老师说,可千万别觉得自己了不起,毕业进了厂子,不熬上十几二十年谁也别想掌机。

张艺谋算了算年纪,感觉前途又灰暗起来。

幸运的是,张艺谋后来遇到了自己的“大哥”吴天明,并拍出了震惊世界的作品。让人唏嘘的是,张艺谋转型后,大哥再也瞧不上他的作品……

这个故事前两天在朋友圈刷屏,很多人留言:看这些电影人的故事,本身就像看了一场电影。鉴于文章较长,篇幅有限,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叉烧往事】,后台回复【大哥】提取完整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叉烧往事,专注于发掘旧时光中的闪光时刻。

这里写的都是跟时间有关的故事。时间是个魔术师,当年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件事,往往在冥冥之中决定着历史和人生的走向。

日光之下无新事,但往事里都藏着金子。我们希望把这些金子淘洗出来,然后打磨给你。如果你是一个深度故事爱好者,渴望更有质感的新媒体阅读,推荐你关注叉烧往事。

下面再给大家推荐几篇叉烧的好文章。1.《请回答1993,中国文艺伤心往事》

1993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从歌曲、影视,再到文学,中国文艺集体爆发。很多人以为,这将是中国文艺走向辉煌的起点,没曾想,我们已经到了最高峰,往后都是在走下坡路。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或许能给出答案。

后台回复“1993”获得文章2.《被岁月消灭的大张伟,就是你我回不去的昨天》

15岁时,大张伟写出“我怀疑人们的生活,有所掩饰”这样的句子,让人惊叹。到了18岁,他说:“很多人老了以后回去看,会发现你年轻时讨厌的那种人,就是你老了以后那样。”

今天,他完美地活成了18岁时设想的样子,但他背叛了15岁时的自己。

后台回复“大张伟”获得文章

3.《20年:燕子金锁今犹在,不见天真故人来》

赵薇、范冰冰为什么会遭遇后来的风波?周杰为何活成了表情包?所有的因,在当年拍摄这部剧的时候已经种下。

今天,透过上帝视角来看这部剧中的人,别有一番滋味。

后台回复“小燕子”获得文章

4.《笨蛋李宗盛和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宿命》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李宗盛的歌为什么能唱出那么多人心中的感受?因为他一直在打一口深井,深到一定程度,就能见天地和众生。

他的歌,其实唱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后台回复“李宗盛获得文章

5.《谁送修了陈冠希的电脑》

2019年4年,娄烨导演的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经历一波三折终于上映,陈冠希在其中饰演一名私家侦探,公映时,陈冠希的镜头被剪的一秒不剩。

十一年前的“艳照事件”至今余威犹在,陈冠希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送修电脑,更让他憋火的是送修电脑的偏偏是他最亲近的人。

后台回复“陈冠希获得文章

6.《第六代导演的战争》

以张元、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把中国电影规则搅得天翻地覆,弄的局势异常紧张,经历被禁和解禁,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中国电影是如何走出低迷状态的?看过这篇文章就有了答案。

后台回复“导演获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