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道学者经常是生不逢时?

悟宇之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据说百家争鸣时,圣人辈出,那个时候也是乱世枭雄争霸的年代。

从一开始历史或许就在告诉我们,圣人或者正道的存在就是乱像丛生不知所从的环境里成长。

观之清末八国之乱导致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割地赔款,百姓流离失所。那个时代却也是共产主义和文明史学的大爆发时代,名人志士辈出,民族存亡面临抉择,党派分流面临抉择。

谁是谁非也只有胜利者才说的清楚。

三国乱世,兵家百战,文学史学名家如流,想象一下,太平盛世的时候有能有几个豪气冲天的热血男儿与侠义之士。

遇乱则出,盛世则隐。这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正道学者就像毛泽东的那些诗句,青山有幸埋忠骨,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林黛玉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x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x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天睛970


正道学者经常生不逢时,这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我们一直以来社会提倡的是让老实人不吃亏,但现实中有一部分学者由于种种原因生不逢时。究其原因列举一二:

一、坚持自己的正直内心,与领导观点不合的坚决不做,造成领导、同事的排斥;

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与其他人斗争,随遇而安,快乐的生活;

三、从个人角度分析,过于坚持自我,造成与周围其他人的不和谐。

其实,我们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全面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如目前头条比较火的浙江大学副书记就是一个正道学者,连年被评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虽然没有更高的职位,但过得也很舒心。


汉星古籍


因为正道学者不惧任何反感。说实话讲真话。不虚荣。不婉转。难免方乃当事人不乐意。


申明733


说明这个道就不是“正道”,起码不是大众全部认可的道,不然就不会生不逢时……

看到“正道”这两个字,就感觉到满满的目的性…

人间正道是沧桑,生活才是正道…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正道让人感觉到距离,有亲疏、有远近、有贵贱、有阶级


蛮风


歪道的也一样啊。


验诗


为什么正道学者经常是生不逢时,只因为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让统治者恐惧。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统治者都是在损不足而奉有余。


悟宇之道


为什么正道学者经常生不逢时?因为不笑不足为道。如此小众的道不入主流的道。是需要一个大的时间段去检验的。人生不足百年。看来这百年的时间还是太短。如果宇宙的力量可以把人类的时间拉长。正道必逢时。


好奇星达人


你的逻辑关系搞反了。

不是正道学者生不逢时,而是生活顺遂锤炼不出正道学者。

他们因为一生清贫,饱受挫折,怀才不遇,才能悟出人间正道。他们生活幸福了,对个人是幸事,但却是历史和人类的损失。


象牙山伯爵


这不是正道学的时代,我经常说我是守法素质高的无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