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王晶和周潤發想再現《上海灘》輝煌,結果被徐崢一掌拍死

2012年12月,並沒有出現災難電影《2012》中的可怕場景。

世界總體和諧安全。

只是彼時彼刻,在北京城裡,有兩個男人,心裡卻山呼海嘯,地轉星移。

2012年12月12日,徐崢推出了由他執導的第一部“囧”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片名蹭了自己曾主演的《人在囧途》,如果不是演員名單中有黃渤、王寶強,怎麼看都透著一股濃濃的山寨爛片味道。

9天后,另外一部電影也上映了。

王晶執導,文雋編劇,劉偉強監製,周潤發、袁泉、黃曉明、洪金寶、吳鎮宇、袁立主演。

《大上海》。

有發哥,有上海,還有王晶這個香港娛樂文化的活字典。

怎麼看都像是21世紀重製版的《上海灘》。

於是,2012年的最後一個月,徐崢對上了王晶,王寶強對上了周潤發。

但人不可貌相。

《泰囧》在上映之後,口碑炸了。

最終12.67億的票房,3900萬觀影人次。

而眾星雲集的《大上海》卻撲了。

不到1.5億的票房,帶給片方的收入連6000萬整數都湊不齊。

要知道,那時候發哥的片酬不值一個億,也有8000萬。

出品方博納影業虧的姥姥都不認識了。

於是,在2012的這個年末,徐崢一戰封神,王晶卻差點毀掉了發哥這位巨星。

鏘鏘三人行

記憶中,王晶上次賠的底褲都不剩的電影還是那部和劉德華合作的《未來警察》。

那回,王晶輸在了幕後團隊。

所以到了《大上海》,他畢其功於一役,把自己曾在香港的黃金搭檔都找了來。

文雋、劉偉強。

前者成就了姜文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被姜大爺親切的稱呼為班長,也是港圈中少的能在京圈大佬中說的上話的人。

而劉偉強,則是香港著名的漫改電影之父,他執導的漫畫改編電影《古惑仔》、《風雲雄霸天下》都是票房紀錄收割機。彙集了梁朝偉、劉德華、黃秋生的《無間道》更是一戰封神。

早在1995年,王晶、劉偉強、文雋三人就合夥成立了“最佳拍檔”公司。

組團的第一部電影便是《古惑仔》,文雋連夜趕劇本,王晶刷臉拉來了鄭伊健,劉偉強掌鏡。

三人合力,所向披靡。

幾百萬港幣投資,15天拍攝週期,本土超2000萬票房。

《古惑仔》大獲成功,隨後系列開枝散葉。

鼎盛時期,最佳拍檔公司一年能拍十幾部電影。

成就了香港影史的一段票房神話。

但這樣一組黃金搭檔。

北上京城後,和熟悉的發哥,拍著熟悉的上海灘,卻不熟悉的撲街了。

豆瓣6.6的《大上海》不能說是絕對爛片。

但觀眾是用腳投票的。

聰明反被聰明誤

《大上海》失敗在哪裡?

恰好,同檔期《泰囧》成功的地方,正是《大上海》失敗的地方。

演員出身的徐崢曾說過,他懂演員的痛點,和觀眾的剛需。

所以,當徐崢做導演,拉上草根出身的王寶強和走樸實路線的黃渤。

這個組合最大的特點就成了接地氣。

而《泰囧》裡小品風格的喜劇段子,也非常符合內地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喜好。

反觀王晶。

他們實在太“聰明”了。

依舊固守著過去港片輝煌時代的“精英”思維。

似乎覺得,內地的電影人哪有我們懂商業片,老舊的故事框架,用中年人略顯緩慢的節奏娓娓道來。

以為只要有了發哥,就能喚出幾十年前許文強的所向披靡。

電影開篇,主角成大器在房頂上為戀人洗腳,顯得情感廉價,典型的為了煽情而煽。

諸如飯桌上激吻這樣的橋段,又是典型的為了軟色而色。

而在對一些重要人物的經歷以及結局交代的缺失上,也盡顯潦草和匆忙。

某種程度,《大上海》就像是王晶、文雋、劉偉強依港片黃金時代作品畫瓢的“八股文”作品。

一沒有與時俱進,貼合21世紀10年代後內地觀眾的欣賞習慣。

二是對演員的表演缺乏整合,當週潤髮、洪金寶、吳鎮宇遇見黃曉明、袁泉、袁立。他們的表演風格肉眼可見的不屬於同一個流派。

如何保留港片中老上海故事的風味,喚起觀眾對《上海灘》許文強的記憶。

如何調和南北演員臺詞表情在同一場景裡顯現的違和。

王晶他們都統統選擇性忽視。

也許三人再聚首時,只顧著去找當年15天速成《古惑仔》“多、快、好、省”的爽節奏了。

使得《大上海》始終給人一種將上未上,將下未下的毛糙感。

水土不服

《大上海》的失敗,損失最大的除了投資方博納,就是主演發哥。

觀眾抱著看許文強的心情進場,卻被主創透支了期望。

可以說,王晶創作上的投機取巧,差一點就毀了周潤發的職業生涯。

而和徐崢的尾牙對壘,票房也是輸的一塌糊塗。

在進入21世紀後,香港電影逐漸沉淪,於是前往內地,北上拍片成了香港電影人們最好的選項和出路。

當然,結局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劉鎮偉把《大話西遊》和《東成西就》這兩塊金字招牌反覆回鍋,都快糊掉了。

周星馳職業生涯評分最低的幾部作品,也基本集中在合拍片裡。

杜琪峰在審查制度的“掣肘”下,也少了很多銀河映像天馬行空的“隨意”。

當然,也有轉型成功的。

陳可辛帶著《投名狀》顯示出了自己的彈性,不但扶持了曾國祥等新人,還用全內地演員班底做出了將商業類型片和內地故事完美融合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

林超賢更是憑藉《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成功躋身有史以來中國最成功的主旋律電影導演行列,風頭一時無兩。

而王晶,這個“舊時代”的絕對成功者。

北上後卻起起伏伏,難言成功。

票房是好一部壞一部,口碑也只有2017年的《追龍》明顯超越了及格線。

在《大上海》的慘敗後,王晶一度被博納影業董事會成員移入了黑名單。

最後還是大老闆於冬力排眾議,王晶才又靠著炒《賭神》冷飯的《澳門風雲》借春節檔扳回一城。

雖然口碑依舊欠奉,但至少也讓發哥挽回了自己的票房尊嚴。

只是,浪濤去,最後誰在裸泳誰知道。

電影,歸根結底還是內容產品。

也只有做好了內容,才有可能在市場上劃出自己的門檻和護城河。

王晶的路越走越寬,還是越走越窄,不得而知。

倒是豬哥覺得《道士下山》中,李雪健老師的這句臺詞值得回味:

“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心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