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一般的名人接受採訪時,被問及年輕時的經歷,大多會說:很苦,但我感謝那時拼命堅持下來的自己。


徐崢說,“我很慶幸我一直在堅守做電影……我後悔的是,30多歲時太懶惰了,不夠勤奮。”

這世上,還真的沒那麼多天才。



1

“我30多歲時太懶惰”

徐崢是個70後,標準的白羊座。

“我很衝動,衝動完了再糾結。”

他考進上海戲劇學院,1994年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心懷藝術理想,進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三四年間,徐崢參演了《陪讀夫人》、《商鞅》等多部話劇作品,但他被大眾熟知,更多是因為古裝喜劇《春光燦爛豬八戒》、《李衛當官》。

那時候,徐崢30歲。

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影視劇爆紅,可徐崢本人一直不慍不火。有時候,他走在外面被人認出:“你就是那個豬八戒吧?”

徐崢逐漸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悵然若失。

初入演藝行業時明明懷揣的是嚴肅、高雅的藝術理想,他“人民藝術家”的自我定位,漸漸地徹底被現實擊碎。

徐崢開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又真正做到了什麼?


十多年後的今天,面對採訪,46歲的徐崢坦然對30多歲時自己的懶惰表示後悔:


“人都是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沒當回事兒。

因為人活在一個痛苦裡面,比去解決問題要容易,非要病到需要做手術不可,吃藥多苦啊,解決問題需要更大的勇敢。

但是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致力於不停地解決問題,直接面對你人生當中的各種困惑,到了中年其實就好一些,他就能悟到或者說休息得更早一些。”

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在理想和現實面前,人們往往深陷於想法和行動之間的痛苦,懶惰得不想抽身而出,麻木於固步自封的狀態,忘記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辦法總比問題多,習慣於痛苦是可怕的。

比起一腔孤勇和一片赤誠,沒跳出痛苦的怪圈,其實就是一種不自知的懶惰。



2

為什麼說30歲重要

徐崢如今取得“成功”,得益於他在明確了自己想要什麼之後,加倍地努力。

比如,第一步,“殺死”原來的自己。

黃渤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徐崢之前很容易滿足,但拍起電影來就不是了,一個鏡頭要拍到幾十遍。

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三十而立。30歲的重要,在於一個人終於能獨立而全面地認識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

經歷過一些成功與失敗,也應該更加清楚“什麼是我想要的”,並能夠為之付出一定代價。

如果把30年分成三個部分來看:

1到10歲,渴望認識世界。

擁有好奇心與想象力,恨不得每天都是“十萬個為什麼”,總是有很多動力去探索;

11歲到20歲,充滿叛逆和衝勁。

似乎總有和全世界幹一仗的氣勢。不過這種叛逆也能給人帶來正向影響,讓人在碰壁中成長;

到了21歲至30歲的這十年,儘管要經歷很多失敗與迷茫,但這是為找到人生方向做準備的關鍵時期。

有意識地去“犯錯”,讓一個人在30歲時更清楚自己要什麼。

因為迷茫,30左右的人也許還在探尋或追求所謂“理想”。

辯手馬薇薇說,“理想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憑空想出來的叫夢想。

理想是那件讓你做所有不想做的事情的最根本動機。當你找到了最根本動機,你就找到了理想。”

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心理學家Meg Jay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人生中80%重要的決定時刻發生在35歲。

人生中那些能影響你一生的決定、經歷,以及“頓悟”的時刻,十有八九都出現在30歲中旬。”

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三十歲不是新的二十歲。

不是完全沒有時間了,而是沒有那麼多可以理直氣壯浪費掉的時間——否則一個人要迎來的,就是40歲的追悔。


我們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認識了世界,在第二個階段感受了世界,處在第三個階段的30歲,對人生接下來幾十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切不以行為改變為目的的覆盤,都是假覆盤。


3

拒絕“我本可以”的殘忍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學者在一個實驗中發現:當老年人被要求講述他們的生活故事時,絕大多數人都強調了生活轉變在他們記憶中的核心影響。


研究人員找到34位已經退休的老人,讓他們說出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

上大學、婚姻、工作……研究人員發現,“當被要求思考他們的生活並回顧記憶時,大多都是15至30歲之間發生的事,他們往往很少記起從30歲到70歲的事。”

30歲後的生活回憶不起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再“求變”。

甘願原地踏步,怕後悔,也成了懶惰、停滯不前的藉口。

心理學家Dan Gilbert說,人們之所以常常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是由於對時間的力量,有根本性的定義錯誤。

研究人員調查了上千人,讓他們預估未來十年自己可能發生的改變,以及回憶過去十年自己已經發生的改變程度。

結果顯示,比起實際值,人們總會大大低估未來十年他們要經歷怎樣的變化。

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自己的“實際變化程度”(黃色)遠高於“預計變化程度”(紫色)。並且結果顯示,18歲的人預期自己會發生的變化,和50歲的那群人正在經歷的一樣

“就是過去的就已經結束了,是人們常有的錯覺。但其實我們做出的每個決定,都在影響著未來的生活。”

總是在回首之時,人們才恍然發現,這五年、十年間,自己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遠遠超過想象,所以才有那樣劇烈的後悔。

一位30歲、已經畢業六年的媽媽,準備帶兒子考研,因為她想當一名老師。

她給自己定的計劃是每天最多學習7小時,同時還要兼顧照顧孩子。

徐崢:讓我後悔的30多歲

30歲正是一個努力還不晚的時候,也正是一個還有力氣去努力的時候。

“我本可以”式的後悔,是一種殘忍的人生結局。

希望更多人在40歲的時候,是為30歲感到值得,並收穫當時努力求變的結果。

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給你身邊的人吧,無論他即將步入30歲、還是已經30有餘,甚至,已到了40不惑。

願當你回首往事時,可以記起的、人生主動求變的回憶有很多,所以“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為虛度年華而羞恥”。

來源:網易公開課(ID:open163)


分享到:


相關文章: